校注醫醇賸義 卷二


勞傷

勞者,五臟積勞也;傷者,七情受傷也。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磨殆盡矣。
思慮太過則心勞,言語太多則肺勞,怒郁日久則肝勞,飢飽行役則脾勞,酒色無度則腎勞。方其初起,氣血尚盛,雖日日勞之,而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穀之氣,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於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乾,食少氣短,腰腳作痛,種種俱見,甚者咳嗽咽痛,吐血衄血,而疾不可為矣。秦越人謂虛勞則必有所損,精確不磨。其曰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營養臟腑;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肉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化。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可治。蓋深知人身之氣血,全賴水穀之氣以生之,其急急於脾胃之旨可見。即因勞致虛,因虛致損之故,亦昭然若發蒙矣。至其論治法,謂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語語精當,度盡金針,後人恪遵成法,可以不惑於歧途矣。七傷者,《金匱》謂食傷、憂傷、飲食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是言此七者,皆是內傷,所以成虛勞之故。後人妄謂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等為七傷,則專主腎臟而言,豈有五臟之勞,專歸一臟之理。蓋七傷者,七情偏勝之傷也。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人共有之境。若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憂而憂,是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傷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將迎,既去而尚多留戀,則無時不在喜怒憂思之境中,而此心無複有坦蕩之日,雖欲不傷,庸可得乎﹗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喜則傷心,此為本臟之病,過喜則陽氣太浮,而百脈開解,故心臟受傷也。至於怒傷肝,肝初不知怒也,心知其當怒,而怒之太過,肝傷則心亦傷也。憂傷肺,肺初不知憂也,心知其可憂,而憂之太過,肺傷則心亦傷也。思傷脾,脾初不知思也,心與為思維,而思之太過,脾傷則心亦傷也。推之悲也、恐也、驚也,統之於心,何獨不然。故治七傷者,雖為肝脾肺腎之病,必兼心臟施治,始為得之。

心勞

心勞者,營血日虧,心煩神倦,口燥咽乾,宜調補營衛,安養心神,宅中湯主之。

宅中湯(自製)
天冬(二錢) 紫河車(二錢切) 人參(二錢) 茯神(二錢) 黃耆(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 丹參(二錢) 柏仁(二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蓮子(二十粒去心)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以參、耆、神、志補心氣,衛即是氣,氣能生神。以丹參、柏仁、歸、芍補心血,營即是血,血能養神。補氣血不但是調營衛,亦且是安心神。蓮子以安脾,心脾為母子;天冬以滋腎,心腎在既濟。用河車者,乃生人造命之原,有補先天元氣之奇功也。
祖怡注。

肺勞

肺勞者,肺氣大虛,身熱氣短,口燥咽乾,甚則咳嗽吐血,益氣補肺湯主之。

益氣補肺湯(自製)
阿膠(二錢蛤粉炒) 五味子(五分) 地骨皮(二錢) 麥冬(二錢) 人參(二錢)天冬(二錢) 百合(三錢)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糯米(一撮煎湯代水)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肺者益其氣,以人參、麥冬、五味之生脈法,以阿膠、百合、天冬之補肺陰,因氣即是水,水能化氣也。以糯米、茯苓和脾肺,以貝母、地骨、苡仁退虛熱而止咳血,肺潤則氣治,而金水相生矣。祖怡注。

肝勞

肝勞者,陽氣拂逆,陰氣虧損,身熱脅痛,頭眩耳鳴,筋節弛縱,加味扶桑飲主之。

加味扶桑飲(自製)
熟地(五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木瓜(一錢酒炒)棗仁(二錢炒研) 牡蠣(四錢 炒)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金毛狗脊(二錢去毛切片) 續斷(二錢) 嫩桑枝(二兩煎湯代水)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肝者緩其中。肝,血臟也,主筋者也。以四物加棗仁補血,以牡蠣、木瓜、甘草,柔之斂之緩之。以續斷、毛脊、桑枝舒筋節,以茯苓、陳皮和脾而調氣,肝之不足在其血,肝之失調在其氣也。祖怡注。

脾勞

脾勞者,或飲食不調,或行役勞倦,積久脾敗,四肢倦怠,食少身熱,行健湯主之。

行健湯(自製)
黃耆(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青蒿梗(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砂仁(一錢)料豆(三錢) 木香(五分) 大棗(二枚) 薑(三片)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從本來無方中,自出手眼立一方。用四君加黃耆,四物去芎、地,加料豆、蒿梗以佐歸、芍,加香砂、陳皮以佐參、耆、朮、苓、草、薑、棗,調其營衛,亦所以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也。祖怡注。

腎勞

腎勞者,真陰久虧,或房室太過,水竭於下,火炎於上,身熱腰疼,咽乾口燥,甚則咳嗽吐血,來蘇湯主之。

來蘇湯(自製)
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南沙參(三錢)北沙參(三錢) 白芍(一錢) 赤芍(一錢) 沙苑(三錢) 貝母(二錢)磁石(四錢) 杜仲(三錢) 茜草根(二錢) 牛膝(二錢) 杏仁(三錢) 蓮子(十粒去心)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腎者益其精。精,水也,而畏火,火動則精不安其宅,而腎勞起矣。所以欲補其精,必須先製其火;所謂製其火,非知、柏苦寒瀉火之謂,乃壯水以配火也,二地、二冬、南沙參、北沙參,所以壯水;二芍所以清心肝;杜仲、沙苑、磁石所以補腎固精而納氣;貝母、杏仁所以宣心肺;茜草、牛膝所以使上行之血下降;而蓮子則所以安靜上下君相火邪,而交心腎也。水旺火平,水火既濟,而未去之精可安,已去之精可再生也。五勞補方,不用一味助火藥,以勞字上半有二火字在焉。祖怡注。

虛勞最重脾腎論

五臟六腑,化生氣血;氣血旺盛,營養臟腑。虛勞內傷,不出氣血兩途。治氣血虛者,莫重於脾腎。水為天一之元,氣之根在腎;土為萬物之母,血之統在脾。氣血旺盛,二臟健康,他臟縱有不足,氣血足供挹注,全體相生,諸病自已。人苟勞心縱欲,初起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穀所入,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於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乾,食少短氣,腰酸足軟,種種俱見,甚則咳嗆失音,吐血盜汗,而生命危矣。孫思邈雲補脾不如補腎,許叔微謂補腎不如補脾,蓋兩先哲深知兩臟為人生之根本,有相資之功能,其說似相反,其旨實相成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降之。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 之,主上升,虛則下陷,當舉而升之。近人治虛勞,不是以四物東加知母、黃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龜版、黃柏,一派陰寒腥濁性味,將置脾胃生長之氣於何地,不是在補養氣血,而是在敗壞氣血。因立兩法以救其弊。
陰虛火動,皮寒骨蒸,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新定拯陰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二錢) 五味(三分) 當歸(二錢)白芍(一錢) 生地(二錢) 丹皮(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一錢) 蓮子(十粒)

陽虛氣耗,倦怠懶言,行動喘急,表熱自汗,心中煩躁,偏身作痛,新定拯陽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當歸(一錢五分) 五味(四分) 陳皮(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此一論二方,乃先生晚年所作,同是補腎補脾,而與五勞脾腎兩方不同,為吾家所珍藏,而未經刊布者。祖怡注。

喜傷

過喜則心氣大開,陽浮於外,經脈弛縱,建極湯主之。

建極湯(自製)
天冬(二錢) 琥珀(一錢) 辰砂(五分) 五味(五分) 棗仁(二錢炒研)黃(二錢) 人參(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丹參(二錢) 柏仁(二錢) 紅棗(十枚) 薑(三片)

此方與心勞同,用天冬、參、 、歸、芍、丹參、柏仁,而去河車、茯神、遠志、蓮子,加琥珀、辰砂、五味、棗仁、薑、棗。當然以琥珀、辰砂、人參、丹參安鎮心神為主,以黃耆、五味、棗仁、白芍固表斂汗為輔。以喜則神越而汗泄,有暴脫之可能也。大喜暴脫,服藥不及,事所恆有;神凝則氣聚,氣聚即不患其脫矣。以天冬滋水而降火,當歸、柏仁養心血,薑、棗調營衛,使心氣鎮靜,心血充沛,君主無為,而皇建其有極矣。祖怡注。

怒傷

怒甚則脅痛,郁極則火生,心煩意躁,筋節不利,入夜不寐,沖和湯主之。

沖和湯(自製)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棗仁(二錢炒研) 山萸肉(二錢) 當歸(二錢) 人參(二錢)茯神(二錢) 甘草(五分) 沙苑蒺藜(三錢) 紅棗(五枚) 橘餅(四錢)

鬱怒傷肝,大都肝血必虛。此方以棗仁、白芍、萸肉斂肝體,以甘草、紅棗緩肝用,以人參、茯神、棗仁安心,沙苑、萸肉益腎。腎能生肝,肝能生心,生我我生,一齊顧到。且沙苑、橘餅,補中有疏,血充氣通,木可平而肝可舒矣。肝能藏魂,尚何不寐之有﹗祖怡注。

憂傷

憂愁太過,忽忽不樂,洒淅寒熱,痰氣不清,萱草忘憂湯主之。

萱草忘憂湯(自製)
桂枝(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郁金(二錢) 合歡花(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貝母(二錢) 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金針菜(一兩煎湯代水)

此方根據合歡蠲忿,萱草忘憂,《養生論》之啟示而作。再以茯神、柏仁養其心,貝母、郁金解其郁,桂枝、芍、草調營衛、橘、半利痰氣,而諸証皆顧到矣。祖怡注。

思傷

思慮太過,心煩意亂,食少神疲,四肢倦怠,一志湯主之。

一志湯(自製)
人參(二錢) 茯神(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黃耆(二錢) 益智(一錢五分) 遠志(五分) 柏仁(二錢) 廣皮(一錢) 木香(五分) 大棗(二枚)薑(三片)

《內經》不雲乎,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歸字可作注字解),正氣(可作心氣解)留(可作著字解)而不行,故氣結矣。本方見証,氣分重於血分,故用歸脾湯法,去當歸、棗仁、龍眼,易以柏仁、益智、廣皮,就是根據經文,不偏重心血少,而偏重於心氣結。一經化裁,就另是一樣精神,可為不執古方之法。祖怡注。

悲傷

悲則氣逆,憤郁不舒,積久傷肺,清肅之令不能下行,加味參蘇飲主之。

加味參蘇飲(自製)
人參(二錢) 蘇子(二錢) 沉香(五分) 桑皮(三錢) 蔞皮(三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丹參(二錢) 柏子仁(二錢) 苡仁(五錢) 薑(二片)

此方著重在經文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故立方以顧氣血、降痰氣為主。祖怡注。

恐傷

恐則氣餒,骨節無力,神情不安,補骨脂湯主之。

補骨脂湯(自製)
補骨脂(二錢核桃肉炒)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益智(一錢五分) 蓯蓉(四錢) 熟地(五錢) 當歸(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一錢) 丹參(二錢) 牛膝(二錢) 大棗(二枚) 薑(三片)

恐傷腎,腎主精與骨,陽氣與陰精之根也。骨脂,核桃以補陽氣;蓯蓉、熟地以充陰精;參、苓、益智、遠志,以養氣而安神;丹參、當歸、牛膝、白芍,以補血而養骨;薑、棗以調脾胃。重在腎而亦兼顧心脾。祖怡注。

驚傷

驚則氣浮,真陽外越,真陰不守,心悸筋惕,大安湯主之。

大安湯(自製)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五味子(五分) 牡蠣(四錢 研) 龍齒(二錢) 木瓜(一錢酒炒) 棗仁(二錢炒研) 熟地黃(五錢)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柏仁(二錢) 金器(一具同煎)

此方治驚,以龍、牡、金器鎮其浮,以棗仁、白芍、五味、木瓜斂其越,人參、茯苓以益氣,當歸、柏仁以養血,乃心肝兼顧,神氣同固之法也。祖怡注。

驚傷

桂枝龍骨牡蠣湯 治失精,亡血,目眩,髮落,女子夢交。
桂枝(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龍骨(二錢) 牡蠣(四錢) 棗(二枚) 薑(三片) 水煎服。

天雄散 治陽虛亡血失精。
天雄(三兩)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四兩) 共為末,每服五分,日三服。

黃耆建中湯 治氣血虛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
桂枝(三兩) 黃耆(二兩) 白芍(六兩) 甘草(三兩) 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飴糖(一升) 水七升,煮三升,分服。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癆瘵。
前胡(一兩) 細辛(五錢) 黃耆(一兩) 人參(一兩) 桂心(五錢) 橘皮(一兩) 當歸(一兩) 白芍(一兩) 茯苓(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一兩) 半夏(七錢五分)
共研末,每服二錢。

十四味建中湯 治營衛不調,積勞虛損,形體瘦弱,短氣嗜臥。
當歸 白芍 白朮 麥冬 甘草 蓯蓉 人參 川芎 肉桂 附子 黃耆 半夏 熟地 茯苓(各等分) 每用三錢,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服。

薯蕷丸 治虛勞不足,風氣百病。
薯蕷(三十分) 當歸(十分) 桂枝(十分) 地黃(十分) 神曲(十分)豆卷(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川芎(六分) 麥冬(六分) 白朮(六分) 白芍(六分) 杏仁(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五分) 茯苓(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二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
共研末,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酒服一丸。

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夜不得眠。
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水六升,煮三升,分溫服。

炙甘草湯 治諸虛勞不足,汗出而悶。
甘草(四兩)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麥冬(半升) 麻仁(半升)人參(二兩) 阿膠(三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一斤) 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攣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夭,腳膝無力。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 肉桂(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五六錢,薑、棗煎服。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熱躁渴,睡臥不安,或瘡瘍膿血出多,五心煩熱。
熟地(三錢) 生地(三錢) 當歸(二錢) 人參(二錢) 黃耆(二錢) 川芎(一錢) 水煎服。

還少丹 大補心腎脾胃一切虛損,神志俱耗,筋力頓衰,腰腳沉重,肢體倦怠,小便混濁。
山萸肉(一兩) 山藥(一兩) 遠志(一兩) 牛膝(一兩) 五味子(一兩) 茯苓(一兩) 巴戟天(一兩) 肉蓯蓉(一兩) 熟地(二兩) 菖蒲(一兩) 茴香(一兩)杜仲(一兩) 楮實子(一兩) 枸杞子(二兩)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人參養營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疲倦,食少作瀉。
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陳皮(一錢) 黃耆(二錢) 桂心(四分) 當歸(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四分) 熟地(三錢) 五味(五分) 茯苓(二錢)遠志(五分) 大棗(二枚) 薑(三片)

參朮膏 治虛弱受風,諸藥不應,元氣日傷,虛症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症自愈。
人參 白朮(等分) 水煎稠,湯化服之。

人參散 治邪熱客經絡,痰嗽煩熱,頭目昏痛,盜汗倦怠,一切血熱虛勞。
黃芩(五錢)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赤芍(一兩) 半夏(一兩) 柴胡(一兩) 甘草(一兩) 當歸(一兩) 葛根(一兩)
共研末,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三枚,同煎。

保真湯 治虛勞骨蒸。
當歸(五分)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 黃耆(五分) 人參(五分)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五分) 天冬(一錢) 麥冬(一錢) 白芍(一錢)黃柏(一錢) 知母(一錢) 五味(一錢) 柴胡(一錢) 地骨皮(一錢) 陳皮(一錢) 蓮子(一錢) 薑(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

三才封髓丹 治諸虛發熱,心腎不交,遺精夢泄。
天冬(一兩) 熟地(一兩) 人參(一兩) 黃柏(三兩) 砂仁(一兩) 甘草(七錢) 研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真丸 治一切亡血過多,形體消瘦,飲食不進,腸胃滑泄,津液枯竭。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 肉蓯蓉(十兩) 當歸(十二兩) 山藥(十兩) 天冬(一斤)
以上四味為末,安羊肉內,用陳酒四瓶,煨令酒盡,加水二升,煨候肉糜爛,再入黃耆末五兩人參末二兩,白朮末二兩,糯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一百丸。

補陰丸 治陰虛發熱,腳膝無力。
黃柏(八兩) 知母(三兩) 熟地(三兩) 龜版(四兩) 當歸(一兩五錢) 白芍(二兩) 牛膝(二兩) 陳皮(二兩) 鎖陽(一兩五錢) 虎骨(一兩酥炙)
共研末,酒煮羊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大造丸 治虛損勞傷,咳嗽潮熱。
紫河車(一具) 龜版(二兩) 黃柏(一兩五錢) 杜仲(一兩五錢) 牛膝(一兩) 天冬(一兩) 麥冬(一兩) 地黃(二兩茯苓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人參(一兩) 研末,酒米糊丸,每服四錢,鹽湯下。婦人去龜版,加當歸。

人參固本丸 治肺腎勞熱。
人參(二兩) 天冬(四兩) 麥冬(四兩) 生地(四兩) 熟地(四兩)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天王補心丹 治心血不足,形體虛弱,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口舌生瘡。
生地(四兩) 人參(一兩) 丹參(一兩) 元參(一兩) 茯神(一兩) 桔梗(一兩) 遠志(五錢) 棗仁(一兩) 柏仁(一兩) 天冬(一兩) 麥冬(一兩) 當歸(一兩) 五味子(五錢) 蜜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燈芯湯下一丸。

龜鹿二仙膠 治虛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
鹿角(十斤) 龜版(五斤) 人參(一斤) 枸杞(二斤) 桑柴火熬膏,每用三錢,溫酒服。

六味地黃丸 治五勞七傷,精血枯竭,自汗盜汗,頭暈目眩,遺精失血,消渴淋濁,舌燥咽疼。
地黃(八兩) 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蜜丸,鹽湯下四五錢。

歸脾湯 治思慮太過,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
人參(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遠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龍眼肉(十枚) 薑(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一兩) 當歸(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