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云︰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攻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以倒陰。又云︰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發,洞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是以歧伯分九針。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素問》曰︰以針應九之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之華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 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上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故員其末,令無侵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治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痺,含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針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大能過於關節,大節於關節者也。歧伯又云︰九針之長短,一曰 針,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 針,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廣三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七曰毫針,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八曰長針,長七寸,主深邪遠痺者也;九曰大針,其針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歧伯又云︰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左脅應春分,左手應立夏,膺喉首頭應夏至,右手應立秋,右脅應秋分,右足應立冬,腰尻下竅應冬至,六腑膈下三 應中州。凡所應之處,不可犯禁。《靈樞》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膈,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經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志為病。又有人之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治當隨經而取之。且如前人甄權刺肩井曲池,臂痛而複射。華佗刺懸鐘環跳, 足而立行。秋夫刺腰俞而鬼免沉淪。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徐文伯瀉死胎,補手陽明合谷,瀉足三陰交,應針而殞。因前人仁術之妙,載清名而不朽,今已去聖逾遠,此道罕明。後之學人,當究古人之心,施以惠生之術,明經絡,識虛實,行子午之術。且如左有病,右畔取,非交經繆刺,用進氣之法,使針之氣,安能到於病所?若不明經絡,妄以誤針,其禍豈小小哉﹗今將前人立法,各經治病之穴,並用針之法,《針經》備載其詳,所有缺略者,開列於後。
動者,如氣不行,得針動伸提而已。伸提者,即非針出入引氣也。搖者,凡行赤鳳搖頭之法,即搖之撥動其經以愈疾,詳見本法。
進者,行瀉法,進針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呼氣一口,即用針進至入一豆許,停針少時,得氣即退,針行瀉法。
退者,行補法之時,進針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吸氣一口,即用針退出一豆許,停針少時,得氣卻,行補法。
搓者,凡針要寒熱者,以為搓之。或外或內,如搓線之貌,勿轉之太緊,恐人肉纏針,難進退。左捻則熱,右捻則寒,亦出入之理,慎當忌之。
彈者,凡瀉時用指輕彈,使其氣速行,則氣至也,易至也。補則不用,氣實自至者,不用此法。
努者,凡用大指次指捻針,名曰努針,引其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患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瀉針引之,則氣至矣。氣自至者,不用此法。
掐者,凡下針於所部分經絡,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者,如痛處未除,即於痛之處捫摩,使痛散也,複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攝者,如針下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爪甲攝之,其氣自通。攝與捻者同。
按者,如補,出針時令病患吸氣一口,急用手指按閉其穴上,此補法也;如瀉,出針時,令病患呼氣一口,則勿按針孔,此乃瀉法也。
爪者,以手爪甲掐穴,令氣血散也,方下其針刺入也。
切者,以手爪甲極掐其穴,氣血散開,方下針,切與爪同。
捻者,以手大指次指捻針,來去上下,即飛針之法也。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
但將他手橫紋指,分寸尋來審用之。
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
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
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
只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
大飢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
飢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胡疑。
有筋有骨旁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見病行針宜子細,必明升降闔開時。
邪入五經隨日過,祟侵六脈浪翻基。
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
未補真陽九氣足,次瀉餘邪九度噓。
同身遂穴歌中取,捷法昭然逕不迷。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字相同。
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
灸後火燥沖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要求原針穴,針刺無如灸自功。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雲一寸言。
棱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楷根疾自痊。
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
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上星會前一寸出,神庭星前髮際尋。
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印堂穴並兩眉攢,素 面正鼻柱端。
動脈之中定禁火,若捻此穴鼻鼾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
齦交二斷中間取,承漿下唇腕內蹤。
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
廉泉脘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
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
《內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正其理。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藏,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秋冬各致一陽者,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春夏溫,必致一陰,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外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則刺至心肺之部,得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也。
凡欲下針,先以左手大指,掐於穴上,掐令多時,令患人呼十息,然後用右手持針,用力之,取穴則有準,入穴既定,撒手停針十息,號曰天才,待少時再進針五分,依前停針,住手十息,號曰地才,不可便起,少待一二時,方可出針,號曰人才,乃可瀉也。
凡下針待氣,要上行閉其下,要下行閉其上,進針從辰至巳,退針巳至午未,進針則左捻,退針則右捻動也。
敬曰 下水船中之櫓,獨如赤鳳搖頭,別辯迎隨逆順,休時慢法徒求。
凡下針飛氣,至關要去處回撥者,將針散漫伏之,如船中之舵,左右隨其氣,輕而撥,其氣自交,周身遍體奪流,不失其所矣。如氣不行,將針動伸動提。
敬曰 蒼龍擺尾氣交流,血氣奪流遍體周。任他身上千般病,一插教他即便瘳。
夫用針時,先行龍,左行右捻,凡得九數,卻行虎,右行左捻,得六數,乃先龍後虎而轉之,得氣補之,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乃得反之道,使邪氣和其正。
夫用針法,以手大指自前捻入,左大指向後捻入,經得氣向前推轉,以大指彈其針,引其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行。如氣不應,依前再施。
夫下針時,調氣得勻,以針上下九入六出之數,按陰陽,其病自愈矣。
夫用針之時,先入五分之中,乃得九陽之數。如覺熱,便進入一寸,行六陰之數,以得氣為應,夫如是可治先寒後熱之病。
夫用針之時,先進入一寸之中,行六陰之數,如患人自覺微涼,即退針漸出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故得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病。
夫用針時,先行九陽之數,入於五分中,得氣便進之,漸進一寸之內,三慢出,三緊入。如覺熱,緊閉其穴,即時熱氣複生,其冷病自除。如不效,依前再施。
夫用針時,先進入分寸之內,行六陰之數。若得氣便進伸,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其針自緊,徐徐舉之,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不效再施。
夫用針之時,先進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刺,微伸提之,卻退之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可治 癖症瘕之病。
夫用針之時,先行純陽之數,若覺針下氣滿,便倒臥其針,令患人吸氣五口,其針氣上行,此乃進針之法也。可治肘臂腰腿身疼走注之病。
夫用針之時,先行陰數,自覺氣來,捻轉輕提,其氣即行,可治冷麻之病。
凡刺手足,欲使氣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此即赤鳳搖頭之法。
盤針法,且如針中脘關元之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內,盤之,且如要取上焦胞中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若臍下有病,退出二分。
足大鼻柱手小指,外踝髮際外踝求。
股內牙齒肝及足,五口遍身足陽明。
六手胸中在胸游,內踝氣沖七膝上。
在腕股內八陰收,九尻足趺及膝脛。
腰背內踝足趺休。
一歲叉踝坤,二震齒牙 。三巽頭口乳,四中肩尾尻。五乾背面耳,六手膊腕肘,七艮要項上,八膝肋離邊。九坎肘腳肚,尻神上下傳。
且如人年十歲,除九不算零,一歲便起叉踝坤,餘皆仿此。
正丑二未三在寅,四申五卯酉六親。
七辰八戌九巳上,十亥一子二午真。
凡醫者若不能知此諸般禁忌,趨吉避凶,妄亂針灸,非惟不能愈疾,甚者或致患人傷生喪命,為害非輕。若逢病患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下手致難,通人達士,若遇卒急暴患,何取選擇避忌,即不可拘此,若是誤犯禁穴,諸般醫療不瘥,以意詳之。
正羊二戌三居辰,四寅五午六蛇行。
七酉八猴九在亥,十子十一丑中存。
十二月當居卯位,犯著瘟□必殺人。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燒湯前涌熱。
若要寒時皮底尋,不枉交人皮破裂。
午前要知寒與熱,左捻為補右為瀉。
提針是熱插針寒,此是先賢真妙訣。
午後右補左為瀉,怎生此法寒與熱。(婦人反此)插針為熱提針寒,女人反此要分別。
順入為左逆為右,不是知人休與說。
補法 凡用九陽數,行四九三十六也。
瀉法 行六陰數也,行三六一十八也。
補瀉提針 此法用之大有驗。
假令此穴合針五分,先針入二分,候得氣,再入二分,至四分,候得氣,更針一分,撞五分止,然後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勿令出血,是為補法。
假令此穴合針五分,便針入五分,候得氣,便起針二分,少停又起二分,少停候得氣,又起針慢出,不用左手閉針孔,令其氣出,是為瀉法。
禁針穴俞古今留,囟會神庭腦戶由。
神道靈台膻中穴,石門神闕水分休。
氣穴陰會手五里,陽絡青靈承泣收。
橫骨承筋若有病,禁針用灸疾須瘳。
孕婦休針合谷穴,三陰若針墮胎憂。
關元胎死不能下,子母俱亡切莫投。
門風府及承光,攢竹睛明與少商。
天牖頭維下關穴,系堂天府及迎香。
葉 鳩尾陽關定,心俞經渠陰市當。
淵液白環並五會,當陽伏兔脊中藏。
禁灸人迎條口穴,乳中殷門髀關鄉。
避灸穴中二十九,用針補瀉即安康。
風 凡用針刺,天氣風盛,令病患避風之處刺之,無傷也。
寒 凡用針刺,天氣寒冷,令病患向溫暖處,先飲湯液醴。
暑 凡用針,夏月熱盛血淖,而多脫其血,以新水洗其面,於風涼處坐,而然後刺。
濕 凡用針刺,令病患致於高原之處,先服辛燥之物,然後刺。
陰 凡用針刺,遇陰氣重,氣血不行,先服溫補之藥,然後刺。
燥 凡用針刺,遇夏月煩躁,令病患於風涼處,先服宣通氣血之藥,然後刺之。
車 凡用針刺,若病患乘車而來,其人經絡解,不可便刺,氣血定,然後刺之。
馬 凡用針刺,若病患乘馬而來,必血氣亂而困於身,候氣定然後刺之。
便黑 不拘傷寒雜病,若大便黑色,皆是真氣已失,俗云換腸死証,勿刺之。
吐異 其病臨食之間,吐出異色之物,後日必死,勿刺之。
失聽 不拘傷寒雜病,暴然耳聾,失音不語,乃腎氣絕也,必死,勿刺之。
失明 其目暴然而不見者,乃是肝氣絕也,必死,慎勿刺之。
失志 經云︰使志安寧。詩云︰在心為志,心無所存,俗言改志,後日必死,慎勿刺之。
失便 病患不覺,大小便自出者,乃是大小腸無氣也,後日必死,慎勿刺之。
失神 老子云︰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謂不離其身,自遺其咎,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失溺 病患不覺,小便自出者,乃是小腸經無氣也,後日必死,慎勿刺之。
悅愉 樂也和也,病者發其信心,所刺之處。
祝白 自言已病之過,從今針後,再不敢犯也。
正己 醫流臨病之處,目無邪視,心無邪念。
敦神 醫與病者,各自正己之神。
視股 視婦人室女之病,度其穴俞方寸,然後隔衣而刺之。
嚴禮 凡請命醫流,志誠信意,如侍賓客。
正目 醫凡用針之時,必專務一目無他視,靜意想適之變。
咒語 凡用針之時,醫須默默誦其咒語曰︰大哉乾元,成就成天,神針到處,萬病如拈,急急如律令敕攝。
起居 停針待氣之間,令病患平直坐臥而已。
存想 凡用針刺病患,心無邪念,其邪氣易除耳。取穴之時,令病患坐臥平直,其用針順快矣。
調嗔 凡停針待氣之間,令病患忘憂絕慮,勿暴喜怒動其心。
絕慮 若停針待氣之間,令病患忘其憂,絕其慮者也。
喜 凡病患針畢數日,切忌暴喜。喜則傷神,神既有傷,舊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怒 凡病患針畢數日,勿令暴怒。怒則傷肝,其魂無定,血無所歸,何疾不生。
憂 凡病患針畢數日,勿令暴憂。憂則傷心,心既有傷,則勞倦損於脾,脾損則糟粕不化,真氣日衰,榮衛之道澀矣。
恐 凡病患針畢數日,勿令暴恐。恐則傷腎,腎既傷,則損其志,志損則無養生之道矣。
思 凡病患針畢數日,勿令苦思。思則傷氣,氣竭血泣,則肌肉不滑澤矣。
勞 凡病患針畢數日,勿令勞役。勞役則傷氣,氣耗則舊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醉 凡病患針畢數日,忌大醉。醉則血氣盛,衛氣竭,氣竭則榮血必脫矣。
飽 凡病患針畢數日,忌大飽。飽則傷筋脈,橫解血溢滿也。
岐伯《明堂經》云︰以八寸為一尺,以八分為一寸,緣人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
扁鵲《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為一寸,為緣人有身長手短,身短手長,取穴不準。孫思邈《明堂》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節橫紋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自依此寸法,與人著灸,療病已來,其病多得獲愈,此法有準,今以為定。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令多灸,緣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絡,皆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若灸多,令人頭旋目眩,遠視不明,緣頭與四肢肌肉薄,若並灸則氣血滯絕於注下,宜歇火氣少時,令氣血遂通,再使火氣流行,候炷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
凡點灸時,須要身體平直,四肢勿令拳縮,坐點勿令俯仰,立點勿令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燒好肉,虛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宜詳審之。
凡著灸療病,歷春夏秋冬不較者,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故履底灸,今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蔥青,於糖灰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立壞膿出,疾愈。
內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惡血,效。
鼻準一穴,在鼻柱尖上。是穴專治鼻上生酒醉風,宜用三棱針出血,立效。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壯,不宜灸多。
聚泉一次,在舌上,當舌中,吐舌出直者,有縫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薑薄切一片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於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於艾炷中灸之,灸畢,以茶清連生薑細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舌出有直縫陷中是穴也。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
魚腰二穴,在眉中間。是穴治眼生垂帘翳膜,針入一分,沿皮向兩傍是也。
太陽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宜用三棱針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項,紫脈即見,刺見血立愈。又法以手緊扭其領,令紫脈見,卻於紫脈上刺見血,立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節上,屈指當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內障,可灸七壯。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節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壯,宜瀉之。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風八穴,在足五指歧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治腳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頭上,去爪甲角一分,每一指各一穴,兩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
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則大效矣。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可灸五壯,兩手共四穴也。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治瘰,可灸七壯。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超骨尖上。是穴大治瘰,及治手不能舉動,可灸七壯。
二白四穴,即 門也,在掌後橫紋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內兩筋間,即間使後一寸;一穴在筋外,與筋內之穴相並。治久痔脫肛。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是穴治小腸疝氣,又治死胎,胎衣不下,可灸五壯。
又治女人乾噦嘔吐。又治經血不時。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壯,治下片牙疼,及腳內廉轉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壯,治腳外廉轉筋,及治寒熱腳氣,宜用三棱針出血。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治腎臟風瘡,及小腸疝氣,腎家一切証候,悉皆治之。可灸七壯,艾炷如鼠矢大。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歧繞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癇等証,當正發時灸之,大效矣。
體骨四穴,在梁丘兩傍,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治腿疼,可灸二七壯。
四縫四穴,在手四指內中節。是穴用三棱針出血,治小兒猢猻勞等証。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陽溪陽池中間陷中。是穴可灸二七壯,治心痛,及腹中諸氣痛不可忍者。
四開四穴,合谷並行間,是穴手足共四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