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和云︰李屏山素飲酒,一日得病,醫用酒症丸熱藥,後目睹天地,但見紅色,遂成龍火之証,卒不能救。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窗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涌泄五七次,繼服涼劑,方始如故。丹霞朱僧人曾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疼如錐,每置冰於頂上,不能解其物。詢諸醫,莫能辨其病,後治之七日而愈。其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後用涼物清鎮之,平複如故。夫人陰平陽秘,神氣以寧。蓋昧者徇情縱欲,因致積熱之証,非一朝一日故也,皆出於心熱,甚則能傷血,故出於心。積熱者,熱毒蘊積於內也,或有體氣素實,一時感觸熱毒之氣,郁積臟腑之間,或在心肺之內,令人口苦咽乾,涎唾稠粘,眼澀多淚,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熱燥相合,無所受製,故口舌上生瘡,小便秘澀,非傷寒之熱,非風証之熱,此乃積聚之熱也。又有酒麵煎爆,雄附峻補,皆能有熱,謂之積熱也。何哉?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若偏者皆致成疾。過於熱者,積溫成熱,蘊積於內,遂成前証。經云︰偏勝則有偏害,偏害則有偏絕,不可不察也。王安道曰︰人之所賴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凶於是系,不能善者故偏寒偏熱之病,莫逃乎乖否之餘。雖然寒也熱也,粗工為之,不難設積熱,良工猶弗能以為計。且以積熱言之,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王太仆故曰︰益火之源以消陰氣,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吁︰千言萬語之間,殆猶和璧之在璞也,積熱之病,由此來矣。人處中和, 偏陰不可以無陽,偏陽不可以無陰,惟在冷暖得中而已。矯枉過正,識者憂焉。治法以三黃丸。凡熱皆出於心,熱甚則能傷血,或以洗心散,四順清涼飲子之類,此皆前人立率處方,後之學人,不可將陰陽虛盛之熱,又有血分氣分之熱,陰盛格陽之熱,一例作積熱証治之,反誤多矣。今聞積熱之方,條具於後。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痞,腸胃秘澀,便溺不利,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方見火門
治風熱痰滯,心經積熱,口苦唇燥,眼澀多淚,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白朮(一錢) 麻黃 當歸 荊芥穗 大黃(麵裹煨) 芍藥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薄荷少許,同煎至一盅,不拘時溫服。
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躁。
黃連(去鬚) 黃芩(去蘆) 大黃(煨,各三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胃中客熱,牙宣齦腫,咽膈乾燥,吐氣腥臭,或胃經受濕,伏熱在裡,身黃如疸,亦能治之。
枳殼(麩炒) 石斛(去蘆) 枇杷葉(去毛) 熟地黃 黃芩 麥門冬(去心) 山茵陳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溫服。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滯,或腮項結核,遍生瘡癤,已潰未潰並宜服之。
防風(去苗,一錢) 鼠粘子(炒,三錢) 荊芥穗(二錢) 甘草(炙,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溫服。
治大人小兒心經蘊熱,咽乾口燥,目赤睛疼,臟腑秘結,小便赤澀。
方見淋門
治風熱結滯,或生瘡癤。
荊芥(四錢) 大黃(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風壅痰涎,上膈煩熱。
枳殼 川芎 柴胡 前胡 茯苓 羌活 獨活 青皮 白朮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荊芥一穗,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治熱毒煩悶,口燥呻吟,蓄熱內甚,諸藥不能退其熱勢者。
方見火門
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脅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 枳殼(炒) 薄荷 連翹 杏仁(炒,去皮) 桑白皮(炒) 大黃桔梗(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通口服。
治肺壅腦熱,鼻乾無涕,大腸秘澀,眠臥心躁。
天門冬 大黃 升麻 桑白皮 枳殼 甘草(各一錢二分) 荊芥(二錢四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治血熱蘊結壅滯。
方見火門
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黃芩 澤瀉 梔子仁 生乾地黃 木通黃連(去鬚)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溫服。
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 荊芥穗 防風 桔梗 生蒡子(炒)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僵蠶一兩。
治一切風熱疥癘等疾。
方見風門
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去鬚) 黃芩(去蘆) 大黃(煨,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送下。一方以腦麝為衣,丸如大豆,夜間含化一二丸亦可。
治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薄荷(一斤,取頭末,三兩半) 縮砂(半兩,取末二錢)川芎(半兩,取末二錢) 片腦(半錢,別研) 甘草(半兩,取末二錢半)
上為細末,和勻煉蜜成劑,不拘時任意嚼咽。《和劑》方無片腦,有桔梗。
治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山梔子(去殼) 連翹(各三錢) 栝蔞根(一兩六錢) 雞冠雄黃(半錢) 鬱金(用皂角水煮,切片焙乾,三錢) 甘草(三兩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臨臥新汲水調服。
消煩渴涼上膈,解酒毒,除邪熱,並治咳嗽唾血,鼻衄吐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疸口苦,並宜服之。
柴胡(銀州者二兩,和木通,以湯半升浸一二宿,取汁後入膏) 生地黃(六兩,另為末)黃耆(去蘆,一兩)麥門冬(去心,四兩) 木通(同柴胡浸) 人參(去蘆) 蒲黃(炒) 阿膠(炒,以上各二兩) 雞蘇淨葉(一斤,即薄荷) 甘草(炙,一兩半)
上除別碾藥外,餘藥為細末,用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令勻,取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入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嚼破熱水下。虛寒煩熱,消渴驚悸,人參湯下。咳嗽唾血,鼻衄吐血,麥門冬煎湯下。惟諸淋車前子煎湯下。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半) 黃柏 苦參 山豆根 硼砂(各一兩) 京墨(三錢) 片腦(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調勻,攤在碗內,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後入腦麝硼砂為丸,如豆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冬加知母。一方有甘草。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 喘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曰梔子金花丸,又名既濟解毒丸。
方見火門
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有瘡癤,咽膈不利,大小便閉澀,一切風熱之証,並宜服之。
大黃(生用) 黃芩(各二兩) 牽牛(生用)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用溫水送下。
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煩躁涎潮。
牛黃 片腦 麝香(各一分) 紫石英(半兩,研飛) 馬牙硝 寒水石( ) 硬石膏(各二兩) 牛膽南星(三分) 甘草(一兩,微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食後溫薄荷人參湯下。
治膈熱,解酒毒,濃腸胃。
黃連(半斤淨,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累蒸至爛,取出晒乾)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水送下。
治一切積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喉閉壅塞,水漿不下,天行時疫,發狂昏憒,並皆治之。
芒硝 青黛 石膏( 過,研飛) 寒水石(研飛)朴硝 硝石 馬牙硝 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滓,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熔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咽津,不拘時候。如喉閉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吹效。
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 黃芩 川芎 山梔子 當歸 羌活 白朮 茯苓(以上各一兩) 知母 甘草 薄荷(各十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調服。
治邪熱所干,膈上氣滯,五臟秘澀。
上用朴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瓷罐子按實,於炭火內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響,再加頂火一,便取出,於淨地上倒下,用盆子合蓋了,以去火毒,然後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生熟甘草末二兩,一處攪勻,臨臥斟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此藥本性寒,燒過性溫無毒,忌諸般魚及毒物等。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二合) 茯神 知母 葳蕤(以上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生薑汁 生地骨皮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兩) 竹瀝(三合。一方用竹葉)
上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治諸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解諸大毒。以取水之精,漬於船板木中,累見風日,久則日炙變為青色;以取太陽之氣,而蒸曝中有陰陽之氣,結而不散,聚而成青。服之分陰陽,去邪熱,調臟腑。聖人處治,以度物之氣味,故所用如東壁牆土,取之以新水調化,取清水服之,治腑臟不調,謂脾主於土,脾受濕濡瀉,取以太陽真火,其土引入於脾,藉太陽真火之氣,以除去濕,而吐瀉得止。又以魚骨入喉中肉內不出,燒魚網灰,新水調服,其魚骨即時便出。又有月蝕瘡不愈者,令人燒救月鼓杖,燒灰乾摻瘡上立已。此聖人取其物類相感故也。此船板青,與上同意。
船板青(五兩) 酥油餅末(一兩半)
上為細末,稀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
治心臟驚熱至甚,不省人事。
朱砂 硼砂 煙硝(各二錢半) 金銀箔(各五片) 腦子(一字) 寒水石 石膏(各半兩) 粉草(三錢)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麥門冬二十粒,去心煎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