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痢者,古云滯下,今為痢疾。《脈經》云︰腸 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實且大有熱者死。又腸 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嚴氏云︰下痢之脈,微小者生,洪者難治,腸 下膿血者脈宜滑大,若弦急者死。仲景分治之法,下痢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至,反微喘者死。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病機要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粘,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 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外發之,在裡下之,在上涌之,在下竭之,身表熱內陳之,小便澀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
《蘭室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脹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機要又云︰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谷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者,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陳無擇云︰滯下之証,《內經》所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古方則有清膿血,今為痢疾,其實一也。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干,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並,赤白兼下。治法當通利之藥,疏滌臟腑,嚴氏以巴豆等劑推其積熱,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証,用藥調治,熱赤者清之,冷白者溫之,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冷熱相並,溫涼以調之,仍須先調胃氣,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止之澀之,使停滯不泄,多致危殆。陳無擇又云︰古方風停膚腠,下瘀血或下鮮血,濕毒下如豆汁,皆外因之所致。古方有五泄,因臟氣鬱結,隨其所發,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一一不同,即內因也。又飲食油膩熱物,酒醴 醢,縱情恣欲,房室致傷精血,腸胃粘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外因。治之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以治不內外,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此分三因,而治用藥當以三因內求之。
《大全良方》云︰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雖當察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倍加人參甘草陳皮,隨証用之。陳無擇又云︰飲食冷熱,酒醴 醢,腸胃粘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嚴氏云︰或有飲冷酒寒物,房欲勞傷精血,而成久痢,則宜化毒以保衛之。
《病機》云︰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甚而閉,是有物結墜也。若脈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在內而氣散,可溫養自愈。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
《原病式》云︰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機要》云︰腹痛者和之,如發熱惡寒,腹不痛,以黃芩多用。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百一選方》云︰禁口痢是毒氣上沖心肺所致,用石蓮肉以通心氣。丹溪云︰吃病氣自下沖上,屬火之象,古方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滯下之義,多見此証,乃久下而陰虛也。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化,腐爛潰發,化為污水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郁,結而又濕至於否,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尤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也。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其在皮膚之分屬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也,其色紅;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面見五色,是其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火,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為熱明矣。
又云︰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者,黃連黃柏為多,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可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似無挾寒者乎?予曰︰泄痢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虛實何如?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腦人,似乎皆熱實証也。
《原病式》云︰所論痢之赤白,皆云有熱,熱在氣分為白,熱在血分為赤,赤白相雜者,氣與血皆受病也。且滯下之証,古人多與泄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証,當隨其氣血虛實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怫郁,膿血稠粘,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熱,《內經》亦以熱多而寒少,丹溪以為挾虛寒之証,且前人立論,各有立法,見証立方,各有受病之源,隨証用藥。後之學人,宜深審之,可不懼諸,人之命豈可輕忽也﹗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腹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朮 白芍藥 川芎 人參 茯苓(去皮) 當歸(各二錢) 肉桂(去皮,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粟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小便不利。
地榆(炒) 干葛(各四錢) 乾薑(炮,一錢) 當歸(去蘆) 茯苓(去皮) 赤芍藥(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溫熱水調下,不拘時服。
治大人小兒臟氣虛怯,冷熱不調,積而成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裡急後重,日夜頻數,無問新舊,並皆治之。
白扁豆(炒) 木香 人參(去蘆,各二兩)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兩) 罌粟殼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溫米飲調下,不拘時服。
治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 痛,久痢,脾滑不禁
木香 赤石脂 訶子肉 附子(醋煮,去皮臍) 甘草(各一錢) 藿香葉 肉豆蔻(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個,煎一盅,不拘時服。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 痛,如脫肛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肉桂(去皮,半錢) 人參(去蘆) 當歸(去蘆) 訶子(去核) 木香(不見火) 肉豆蔻(麵裹炮) 甘草(各一錢) 白芍藥 白朮(各一錢半) 罌粟殼(去筋膜,蜜製,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臟寒者加附子。
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赤白下痢。
罌粟殼(去蒂蓋) 黃柏(去粗皮) 枳殼(去穰,炒) 御米(即粟殼子) 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韭白二條,擘碎,同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脾胃虛弱,內挾冷氣,心脅刺痛,嘔吐惡心,腸鳴泄痢,水穀不化,漸成
訶子(去核) 肉豆蔻(麵裹煨) 青皮(去穰,各四兩) 附子(炮,一兩) 肉桂(去皮,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淡生薑湯調下,不拘時服。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淺深,增減丸數,當逐盡積滯方佳,然後徐徐補之。
烏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 半夏(湯泡七次) 縮砂(各十四個) 百草霜(六錢) 巴
上為細末和勻,用稀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湯送下,看人虛實,加減丸數服之。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去鬚,六兩) 阿膠(蛤粉炒) 當歸(去蘆,酒洗) 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送下。
治伏熱下痢,分利陰陽。
方見暑門。
治感冒,下痢鮮血。
方見暑門。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去鬚,十兩,用吳茱萸一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二兩四錢,不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用米湯送下。
治一切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木香(不見火) 訶子(炮,去核) 當歸(洗,去蘆,各六兩) 青皮(去白) 甘草(各二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盅,煎至六分,空心服。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鬚,三兩) 茯苓(去皮) 阿膠(各二兩)
上黃連茯苓為末,熬阿膠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治脾經受濕,泄瀉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去鬚)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日三服。
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肉豆蔻(麵裹) 木香 赤石脂 乾薑 濃朴(薑製) 縮砂(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一切毒痢及蠱注下,血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鎊) 地榆(洗) 當歸(去蘆,酒洗) 黃連(去鬚) 枳殼(去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治一切濕熱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並宜服之。
方見火門。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等証。
阿膠(蛤粉炒,別研) 烏梅肉 赤芍藥 黃柏(去皮,銼炒) 黃連(去鬚) 乾薑炮赤
上為末,入阿膠研勻,水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並治血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去鬚) 青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服,如無,只以新汲水亦得,若血痢,水煎服。
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一兩) 芍藥(半兩) 黃芩 官桂(各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三錢) 當歸(五錢) 甘草(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一名桃花散) 治腸 血下,濕毒下血。
當歸身 升麻(各一錢) 槐花 青皮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錢) 川芎(四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湯調下,不拘時服。
治大小便前後下血不止。
烏梅(三斤,溫水浸取肉一斤) 絲瓜(燒存性) 百草霜 木香(各二兩)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枳殼(炒) 當歸(各一兩) 半夏(薑製) 大黃(各五錢) 陳皮(八錢)
上為末,用炒神曲四兩,入煎藥一同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下。如硬加烏梅水和之。
治大便閉,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火自降矣。
防風 白芍藥(各一錢半) 白朮 茯苓(各二錢) 蒼朮(三錢) 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窘痛,日夜無度。
白朮 茯苓(去皮) 車前子(各二錢) 五味子 烏梅(各半錢) 黑粟殼(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治一切痢。
酸石榴皮 草果(各一錢半) 青皮(二錢) 椿根皮(二錢半) 杏仁(十四個) 甘草(一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烏梅二個,煎至一盅,露一宿,早晨服。
治臟腑冷極,久冷傷憊,口瘡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水泄冷痢脾泄。此方於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泄者即愈,而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治,蓋藥性熱也,隨証用之。
木香 破故紙(各一兩) 良薑 砂仁 濃朴(各七錢半) 赤芍藥 陳皮 官桂 白朮(
上為細末,用漿水煮豬肝,和藥搜勻,仍用些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熬稀米粥飲下。
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複發,腹中疼痛者,宜砂(一方無) 乳香(各二錢半)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 杏仁(去皮尖,各八錢半) 朱砂(一兩) 木鱉(半兩) 白膠香(一錢) 砒霜(醋煮,,三錢半,或研入磁罐子,以赤石脂固縫,
上為細末,熔黃蠟一兩搜和丸,如麻子仁大,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並放冷臨臥服,孕婦勿服,忌熱物一二時辰。一方熔蠟入油二十點,和劑令軟,用油紙裹旋丸。
治胃虛脾弱,停積風冷,大便泄瀉,水穀不化,腹脅脹痛,下痢膿血,遍數頻,並裡急後重,嘔逆惡心,肢體困倦,飲食減少。
肉豆蔻(麵裹煨) 黑附子(炮,去皮臍) 川薑(炮) 硫黃(研) 白朮(炒) 當歸(去蘆)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飲下。
治脾胃不和,心下堅痞,兩脅脹滿,臍腹疼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谷不消,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思飲食。
白朮(半兩) 神曲(炒,四兩)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豬苓(去黑皮) 澤瀉(各三錢) 木香(二錢) 官桂(去粗皮,一錢半) 甘草(去皮,炙)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淡生薑湯下。
治一切脾胃虛弱,泄瀉之証,及傷寒病後,米穀不化,腸中虛滑,發渴微痛,久不瘥者,及治小兒脾疳,泄瀉得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黃 山藥 甘草 砂仁(各一兩) 加濃朴 肉豆蔻(麵裹煨,另研,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飯湯調服,不拘時候。如渴,煎麥門冬湯調服。
治腎泄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腳時冷。
禹余糧(火 醋淬,不計遍數,手捻得碎為度) 丁頭代赭石(如上法修製) 赤石脂 紫石英(醋淬,以上各四兩,入坩堝內以瓦蓋口,鹽泥固濟,候乾用硬炭十斤煨通紅,火盡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 沒藥 五靈脂(並去砂石,別研,各二兩) 朱砂(一兩,別研)
上並研為細末,糯米粉糊為丸,如小雞頭大,風乾,每服一丸,用破故紙入棗煎湯,調鐘乳粉少許,空心下。小兒腎泄白膿褐汁,面黯齒脫,畏人怯寒,震靈丹末入些鐘乳粉,以棗並破故紙,共煎熱湯調下。
治臟氣虛弱,大腸滑泄,次數頻,並日漸羸瘠,不進飲食,或久患赤白痢脾泄等病,並宜服之。
沒石子(南番者,麵裹炮) 肉豆蔻(麵裹炮,各二兩) 訶子肉(濕紙裹煨) 白薑(切作
上為末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用米飲吞下,一日三四服,棗肉丸亦得。
治泄痢,無問老少。
地榆 酸石榴皮 赤芍藥 濃朴(去粗皮,薑製) 甘草(炙,各三分) 阿膠(炙燥)白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一切瀉痢腹痛,久不瘥。
肉豆蔻 乾薑(炮) 丁香(各二錢半) 訶子(去核) 甘草(炙) 陳皮(各一兩)御米
上嚼咀,每服二錢半,水一盞,乳香一粒,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霍亂吐瀉水冷服。
治腸胃虛弱,內傷生冷,腹脹泄瀉,時時刺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或變膿血,晝夜頻並,經久不瘥,此藥實腸胃,進飲食。
烏梅肉 黃連(去鬚,各一分) 訶子皮 罌粟殼(去蒂筋,蜜炙) 肉豆蔻(濕紙裹煨,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飯湯下。如小兒作小丸,煎甘草乾薑湯下。一方加川芎一分。
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御米殼(蜜炙,一兩)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烏梅肉 乾薑(炮,各五錢) 甘草(
上件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乳香一粒,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日進二服。一方無乳香,赤痢冷服,白痢熱服,花痢溫服。一方無乾薑。
《夷堅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連月,夢壁間有韻語方一紙,讀之數過,其詞曰︰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服之遂愈。
治暴瀉不止,及痢下赤白。
上用酸石榴皮燒灰存性,不以多少,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米飲調下。
治脾胃氣虛,腸滑下痢。
上用黃雌雞一隻,治如食法,以炭炙之,槌了以鹽醋刷之,又炙令極乾燥,空腹食之。
治諸般瀉痢神效。
罌粟殼 青皮(去穰,焙乾) 陳皮(去穰,焙乾,各二兩) 當歸(去蘆,炒) 甘草(炙
上件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極妙。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半) 肉豆蔻(七個,大者生用)
上為細末,取雞子清搜和藥作餅子,於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極乾再研為末,用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湯下。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 訶子肉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當歸(各半兩) 乳香(三錢) 罌粟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飲下。如血痢減豆蔻白朮當歸罌粟殼。
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鬚) 訶子(取肉,炒)木香(晒乾)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空心用陳米飲吞下。先平方公引在括蒼,病痢愈月,得此方而愈。頃在 上,士人蘇子病此,危甚,其婦翁孫億來告,急錄此與之,旋即痊安致謝云。
歌曰︰
八痢臨終事可危,仙方等分與均醫。
三香止痛最為緊,四白和中不可虧。
甘枳更加罌粟殼,訶榆全藉石榴皮。
半夏濃朴黃連橘,救苦天醫只片時。
丁香 沉香 木香 白朮 白芷 白茯苓 白芍藥 甘草 枳殼 罌粟殼 訶子 地榆 酸石榴皮 半夏 濃朴 黃連 陳皮
上各一錢,分作五服,白加生薑煎,赤加烏梅煎,食前服。
治一切痢疾,無問久新,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悉能治之。紹興壬子,浙東提舉黃郎中施此藥,頗有效驗。
當歸 地榆 縮砂仁 赤石脂 陳皮 石榴皮 訶子肉 罌粟殼 乾薑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陳霜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熱服,赤白痢溫服,年高娠婦小兒皆可服,忌生冷油膩物。
上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烏梅十個有肉者,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乾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煙盡,取出以盞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為三服,不拘時。赤白痢空心井花水調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更不須再服。
治五色痢經驗。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穰) 黃連(去鬚) 烏梅(去核) 南木香 杏仁(去皮尖)濃朴(去粗皮,薑汁炒) 甘草(各五錢) 罌粟殼(去蒂穰,蜜炒,一兩)
上銼散,五色痢黑豆棗子煎服,紅痢生地黃春茶甘草節煎服。五色痢久不效,加龍骨赤石脂人參芍藥各一兩為末,煉蜜丸,烏梅甘草湯下,粟米飲亦可,立效。
治痢疾不可者。
上用十二月殺的豬膽,可收一百之上,將雄黑豆裝入膽內,麝香少許,陰乾,看人大小,每服五七粒,為細末。如紅痢甘草湯下,如白痢生薑湯下。
治一切赤白痢,不問久新,百藥不效者。
上用罌粟殼十兩,重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生用,去穰及蒂萼,一分蜜炙,研為末,煉蜜和丸,如小指頭大,紅痢生地黃春茶煎湯嚼下,白痢烏梅甘草節俱為末二錢,陳米湯下,亦效。一方薑煎,一方用米醋一中盞,將粟殼且炙且蘸,候盡色黃為度,焙乾,研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通口服。
白梅(一兩,燒灰) 棗子(一兩,燒灰) 訶子(半兩,燒灰) 罌粟殼(一兩,燒灰)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用水一小盞,入乳香一小豆許,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上用臘茶為細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大凡痢疾,不問赤白,而後為冷熱之証。若手足和暖則為陽,當先服五苓散,用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暖藥,如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治諸般惡痢,或赤或白,或濃淡相雜,裡急後重,臍腹 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噤口不食,不問大人小兒,虛弱老人產婦,並宜服之。
川當歸(洗) 甘草(炙) 御米殼(去蒂蓋,炒黃,各二兩) 赤芍藥 地榆 酸石榴皮(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溫服,小兒量歲數加減,以瘥為度,忌生冷油膩腥臊等物。一方入赤茯苓北棗等分。
治丈夫婦人室女小兒一切下痢,無問新久,冷熱不調,日夜無度,臍腹 痛諸困倦,小便閉澀,不思飲食,漸加羸瘦。又治內傷生冷,脾胃怯弱,飲食不消,腹泄瀉不止,連月不瘥,並宜服之。
陳皮(去白,一兩) 車前子(炒,四兩) 乾薑(炮,二兩) 甘草(炒) 罌粟殼(去穰蒂,蜜炒,各半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或飯飲調下亦得,忌生冷油膩魚酢醬等物。
但是痢,服之無不瘥。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產後彌佳) 宣州黃連 苦參(多取輕搗) 金州黃柏(赤色緊
上各搗研為末,各等分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膩生菜。
治一切下痢,臍腹 痛。
木香(二錢半) 乳香(別研) 沒藥(別研,各一錢) 肉豆蔻(麵裹煨,二枚)
上為末,每服一錢,大乾棗一枚,去核,先入一半藥在內,次用水浸巴豆半粒,再入末半錢,合定,用油餅麵裹一指濃火煨,麵熟為度,去面並巴豆不用,只細嚼棗藥,米飲空心下。一方用乳香一兩研,肉豆蔻二兩煨,作末用,陳米糊為丸,服效。
金櫻花葉及子 罌粟殼(去蒂草,醋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手指頭大,五色痢用春茶陳皮煎湯下,如為末,用蜜一匙春茶烏梅煎湯調服。
楊梅方 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悶惡氣,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亦能治痢。
上用楊梅燒灰,研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用白沸湯調服。
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只一服便疏,再二三服即愈。
罌粟殼(三斤,去上下蒂頂,隔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淨秤)濃朴(三斤,去粗皮,用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空心用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魚鮮毒物三日。
黃連(三兩) 烏梅(十四個)
上用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停冷,納雞子白一枚攪調,又煎取二升,分為三服。一方下痢熱,諸治不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夜二,米飲送下。
治男子婦人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或大便不調,米谷遲化,裡急後重,下痢膿血,或下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相似,日夜無度,久而不愈,嗜臥怠惰虛羸,肢體沉困,寒熱時作,此藥能固養脾胃,溫中止腹痛,服之甚有所益。
訶子皮 乾薑(炮) 陳丁香 肉豆蔻(麵裹煨,去面) 烏魚骨(去皮) 赤石脂 甘草(
上為細末,每服先用水一盞,入乳香少許,煎五七沸,調藥末二錢,食前熱服。
上用罌粟,古方未聞,今人所用,雖其法小異,而皆有奇效。或用數顆,慢火炙黃為末,米飲下。或去粟用殼,如上法。或以殼五七枚,甘草一寸,半生半炙,用水一大碗,煎取半碗,溫溫呷服,即愈。
治五色痢疾,久不愈者。
栝蔞(一個,黃色者,以炭火 存性,用蓋定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胡大卿有一仆,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肉豆蔻(一個) 訶子(二個,炮,去核)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用米飲調下。
治陰陽相搏,真氣失守,上盛下寒,便痢不禁,先宜固住腸胃。
白茯苓 白朮(各半兩) 木香(濕紙裹煨) 草果仁 陳皮 訶子 白扁豆(生薑自然汁
上同為末,每服五錢,濃煎粟米飲一大盞,同藥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百歲丸 治一切惡痢,雜下赤白,及休息等痢。
漏蘭子(一個,大者) 阿膠 木香 罌粟殼(淨) 黃連(各半兩) 乳香(少許,另研)
上除乳香外,將餘藥銼作小塊,炒令焦黑色,存半性,不令煙絕,研為末,入乳香和勻,用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歲服一丸,十歲服十丸依歲數服之,不拘時米飲下。
治腸胃虛弱,內挾風冷,臍腹撮痛,下痢虛滑,或變膿血,並宜服之。
人參(去蘆) 白朮 高良薑 肉桂(去粗皮) 赤石脂(煨過) 當歸(洗,焙) 附子(炮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粳米二百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血痢,解臟腑積熱毒。
海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服。
治隔年痢不止,並血痢。
木香 黃連(炒,各五錢) 甘草(炙,一兩) 粟殼(去蒂膜,薑製,炒,一兩)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飲湯調服。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黃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甘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薑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休息痢,氣痢,膿血不止,疼痛困弱。
當歸 烏梅肉 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濃朴煎湯下。一方加阿膠。
治氣痢泄瀉,心腹 痛。
木香 沉香 官桂(去粗皮) 沒藥 胡椒 當歸(切焙)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用米飲調下。
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 訶子肉(各一兩) 當歸(切焙) 甘草(炙,各半兩) 柏葉 茜根 芍藥 赤茯苓
上細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一方無赤茯苓,有炒黃連一兩。
治氣痢,腹內虛鳴,日久不瘥。
龍骨 黃連(去鬚) 黃柏(去粗皮) 乾薑(炮) 阿膠(炙燥) 人參 濃朴(去粗皮,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粥飲下,日再
治冷勞氣痢,腹脅疼痛,水穀不消。
陳曲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各一兩) 黃連(去鬚,炒) 蕪荑(炒,各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用溫米飲下。
治氣痢腹脹,腹中虛鳴。
木香(二兩半) 縮砂仁(一兩半) 枳殼(去穰,麩炒)訶黎勒皮(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用陳米飲調下,良久以食壓之。
治氣痢,日久不瘥,諸痢困弱,諸藥不效者。
上以牛乳汁煎蓽茇,服之立瘥。唐真觀中,太宗苦於氣痢,詔問殿廷左右,有能治其疾者,當重賞之,有術士張寶藏進此方,時賞官三品。一方牛乳半升,蓽茇末二錢匕,同煎減半,空心服。
治氣痢。
上以白礬飛令雪白,謂之巴石,以熟豬肝作丸,空心米飲下,丸數隨人力氣加減。若得水牛肝更妙,素食人蒸餅丸之亦可。或云白礬中青黑者名巴石。一方白礬不以多少,炭火於淨地上燒令汁盡,變其色如雪,名之巴石,一兩研。
療中焦熱,水穀下痢。
蘭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炒燥) 白朮 地膚子 烏梅
上為末,用蘭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如青杏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白湯化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
谷痢之候,痢無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遇冷便發,有此候者宜服。
附子(炮) 細辛 白朮(各五兩) 乾薑(四兩) 神曲(一升,熬)
上為末,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忌豬肉冷水生菜桃李雀肉等。
治水穀痢,無問老小,日夜百餘行。
橡實(二兩) 干楮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烏梅煎湯調下。
治臟腑傷動,腸胃虛弱,血滲腸間,風冷相乘,大便下血,瘀黑有片,或五痔下膿血者。
皮(一具,切,炙令焦) 當歸(焙) 續斷 黃 連翹 槐實(炒) 乾薑(炮)附子 白礬(飛,各二兩) 生乾地黃 (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
治蠱注,下血如雞肝,體熱,心腹中煩悶。
茜根 川升麻 犀角屑 地榆(銼) 黃芩 黃連(炒,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瘥,兼治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
上用牛膝一兩切捶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捶碎,炒令燥) 乾薑(炮) 木香 黃連(炒) 當歸(炒) 黃芩(各一兩)赤石脂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以粥飲下。
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乏力。
木香 乾薑(炮)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柏葉(炙) 當歸(炒) 白朮 干熟地黃(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當歸 黃柏 黃芩 阿膠(炒) 熟艾(各二兩) 黃連(四分)
上為末,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湯下。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煉蜜和丸。
治冷熱痢,腹痛不能飲食。
附子(炮裂,去皮臍) 黃連(去鬚,炒) 地榆 龍骨(各一兩) 當歸(三分,炒)木香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以粥飲調下。
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通血氣。
黃連(一兩,去鬚,炒) 乾薑(半兩,炮) 當歸(微炒,三分) 阿膠(捶碎,炒黃燥),上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以粥飲下,日再服。一方以醋煮膠令消,眾手捻丸。又療產婦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驗,忌生冷粘膩。
治冷熱不調,氣毒惡毒,濕熱腸垢,毒痢休息,膏痢腥穢,乾嘔不食
當歸(焙,一兩) 地榆 黃連(揀淨) 芍藥 甘草(炒,各半兩) 御米殼(蜜炒,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二服。氣毒痢加黃連當歸一倍。
治冷熱痢,腹痛裡急。
附子(炮,水滓,去皮臍,為末,一兩) 黃連(去鬚,為末,一兩) 乳香(研,一分)
上如患冷熱痢,取黃連附子各半錢,乳香一字,以陳米飲調下,未止再服,以青皮湯調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錢,黃連末一錢,乳香一字。如患白痢,黃連半錢,附子末一錢,乳香一字,米飲調下,未止,以黑豆七粒煎湯止之。
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再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今世人所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擁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製,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忽若一氣太過,一臟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仔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或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末動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溫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熱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戊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去根節) 官桂(去粗皮,各三分) 大芎 白朮(各一兩) 本 獨活 桔梗 防 牛(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熟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兩三盞後,寒熱不退,更不請吃,自別有方論在下。
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藥吃取安效。
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後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於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吃此方。
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還真散。若吃前方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宜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証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其仔細。
訶子(五個,用麵裹,火炮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熱咬破訶子,破去核不用,只用皮,焙乾)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兩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可進此藥。
吃前面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下清糞,或如鴨糞,忽如濁油,忽只余些小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複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二兩,去砂石,細研為末) 薏苡仁(二兩,炒焦,杵為末)
上二末相和,令勻,滴熱水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以米湯下。
身體並無憎寒壯熱,此名肝心雙,宜服此方。
黃連(一兩,蜜浸一宿,炙令香熟) 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後濃煎陳皮湯調下。
療脾滑胃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腸鳴 痛。
附子(炮) 川椒(炒出汗,各一兩) 桂心 赤石脂 黃連 石斛 人參 茯苓 乾薑(炮) 大麥 當歸 陳曲(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稍稍加之,日三服,忌豬肉冷水生蔥醋。仍有鐘乳粉(三兩,研)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 (四兩) 熟地黃(酒浸) 白茯苓 人參 當歸(酒浸) 白朮 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極,皆可用。
木香 附子(炮) 蛇床子 吳茱萸 胡椒 川烏(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藥末三錢,用面二錢,用生薑自然汁調作糊,貼臍中,上下以衣物蓋定,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治大腸積冷,下痢不止,裡急後重,腹痛。
附子(炮裂,去皮臍) 烏梅(去核,各半兩) 乾薑(炮) 訶黎勒(煨,去核) 延胡索(各一兩)
上為粗散,和白麵裹煨,慢火內燒,令麵熟為度,去面焙乾,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食前,用米飲調下。
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米(半升,用水淘洗乾淨)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令清) 薤白(一握,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納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溫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痢止。冷痢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複作,更服一劑,永瘥。
治冷勞氣痢久不瘥。
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柳葉片,以醋一升,煎醋令盡) 大蒜(煮令熟,去殼) 烏梅肉 桂心 黃連(去鬚,炒) 濃朴(去粗皮,薑汁炒紫,各二兩) 乾薑(炮)陳皮(湯浸,去白,焙) 訶黎勒(煨,去核) 當歸(切焙,各一兩)
上除豬肝蒜外,搗羅為末,將豬肝與蒜細研如麵糊,入藥末和勻,搗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熱面湯下,日午再服。
療冷痢久不瘥。方云此是脾氣不足,暴冷入脾,故舌上生瘡,飲食無味,縱吃小腹雷鳴,時時心悶,皮干粟起,膝脛酸疼,兩耳絕聲,四肢沉重,日漸瘦劣,或及婦人血氣不通,逆飯憂煩,行常無力,四肢不舉,丈夫 癖,兩肋虛脹,變為水皆效驗,此法出於傳尸方。
上用豬胰一具,細切,青蒿葉一合相和,微炒,以無灰酒一大升,火溫之,乘熱納豬胰和蒿葉共一處,再入桂心末一兩於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一小盞服之,午時夜間各再一服,甚驗。忌熱面油膩等物。
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疼心煩。
黃耆(銼) 龍骨 當歸(各三分) 生乾地黃 (二分) 黃連(去鬚,微炒,一兩) 黃柏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粥飲調下。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 黃連(去鬚,微炒) 地榆 黃耆(各一兩) 當歸(半兩,炒) 木香(三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並,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鬚,二兩半) 羚羊角(鎊,一兩半) 黃柏(去粗皮,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三分) 甘草(炙,一分)
上 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鬱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治下痢赤白甚重者。
人參 當歸(洗,各三寸) 滴乳香(一塊,如黑豆大) 甘草(二寸,炙) 大北棗 烏梅 薑(三塊大者,上為末,分三服,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服,不用粟殼亦可。
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艾葉炒 黃連(去鬚,炒) 木香(一半生,一半炒) 肉豆蔻(各三分) 地榆(一兩) 阿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歌曰︰
三片生薑三個棗,一個烏梅三寸草。
更加罌粟與陳皮,赤白瀉痢一齊掃。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兼治噤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乾薑(炮,四兩) 罌粟殼(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治男子婦人赤白痢疾。
鳳眼草 粟殼(去頂蒂,各三錢) 紅棗(三個,燒存性) 母黑豆(四十九粒,燒令煙盡)
上為粗末,加蜜一匙,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服此藥後仰臥睡,忌冷水
治赤白痢,不問老幼,並治之。
罌粟殼 木香(各二錢半) 甘草(炙) 地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
治赤白痢,臍腹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裡急後重,及治腸風下血。
吳茱萸 黃連(等分,一方去鬚,半寸截,同炒熟,分為兩處)
上各揀淨,其用酒浸透,卻擇出各自焙乾,各自碾為細末,各自粟米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相雜,各十五丸,用甘草乾薑湯下。紅痢甘草湯下黃連丸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為末,米飲調下,加當歸。此方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云數十年救人無數,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韜光每以救人甚效,洪氏方亦有修製湯,使少異。
治赤白痢。
上用薤白一握,切搗如泥,橘皮一兩,好乳一升,先以少乳煎薤熟後,下余乳及橘皮末,勻攪,煎十餘沸,空腹分兩服之,如啜茶,不止更作之。
上用老酸石榴皮,微炙為末,以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滑則加附子赤石脂一倍。
治赤白痢新舊疾。
上用鹽霜梅三個,用黃泥裹於慢火內煨干,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
治營衛氣虛,風邪襲於臟腑之間,值腸胃虛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膿疼痛,心胸痞滿,裡急後重,煩滿渴逆,脅肋脹悶,腹內虛鳴,四肢倦乏,不進飲御米殼(四兩,以蜜炒黃色) 干蒸餅(切如骰子大,以蜜炒焦色)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粒,用水一盞,煎至化為度,不拘時熱服。
治赤白痢及治野雞病。
上用鯽魚作 食之,止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熱,和薑醬食之有少冷,溫二服。
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極者可用。
針砂(四兩,炒) 白礬(半兩) 官桂(一兩)
上為末,和勻作一包,冷水調攤皮紙上,貼臍上下,以帛系之,如覺大熱,即以衣襯之,藥干,再以水濕令潤,其熱如初,可用三四次。
消虛積,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
乳香(別研,一皂角子大) 砂(別研,一皂角子大) 蠍(二枚,去毒) 續隨子(四十九枚,去皮) 粉霜(別研,半兩) 膩粉(別研,半兩) 黃丹(別研,半兩) 朱砂(一錢,別研,留一半
上末共和勻,用磁器內熔蠟成汁,入麻油半茶腳許,後入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乳香湯下,小兒丸如黃米大,每服一丸,乳香湯下,食前服。
治赤白痢,日夜無度,服之立瘥。
人參(五十文) 紫蘇(連梗) 糯米(各三文) 罌粟殼(二十文,蜜炙) 陳皮 良薑 燈
上二豆捶破,水一大碗,同諸藥煎一盞半,入熟蜜少許,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噤口如腸潰者只兩服。傳於臨汀學正賴簡敬,賴得於趙守兼善,兼得之餘丞相叵言。
上用訶黎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水痢加甘草末一錢匕,若微有膿血加二錢匕,若血多加三錢匕,昔劉禹錫傳言方》云︰予曾苦赤白痢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服之效。
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肉豆蔻(麵裹,煨熟) 草豆蔻(麵裹,煨熟) 枇杷葉(去毛,炙) 縮砂仁 母丁香(各
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飲化下。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不效,服之神驗,後,皆可服,立效。
人參 當歸(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兩半) 白朮陽起石(火,熱) 沉香 白薑(炮)皮,薑製) 白茯苓(各一兩) 地榆 大麥 錢,炮,去皮臍) 肉蓯蓉(二兩,淨洗,用酒浸一宿,切焙 罌粟殼(和米者二十枚,炙)
上為細末研勻,用木瓜十五個,去穰蒸爛,同藥末搗和所得,丸如梧桐子大,晾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飲下。頻並者加至五七十丸。
(一名艾葉丸)治赤痢腹痛,四肢羸困。
伏龍肝 艾葉(炒) 木香 地榆 阿膠(炒燥) 當歸(切焙) 黃連(去鬚,炒) 赤芍藥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用溫粥飲下。
治赤痢腹痛,或下純血。
黃連(去鬚,炒) 車前子(各二兩) 地榆 山梔子仁 甘草(炙,各半兩) 陳皮(湯浸
上 咀,每服五錢,以漿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服。
治赤痢,下黃水,或黃赤膿,四肢煩,皮膚冷者。
黃柏(去粗皮) 黃連(去鬚,炒,各二兩) 熟艾(半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用白蜜三兩煉熟,入蠟一兩,溶化入前藥末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飲下,日晚再服。一方作湯煎服。
上用黃連為末,用雞子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即瘥。
治血痢。
蒲黃(三合) 乾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二兩) 禹余糧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五分)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治下血痢,腹痛。
龍骨 龍膽草 羚羊角 當歸 附子 乾薑 黃連(各三十銖)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先食前米飲下十五丸。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 地榆 生乾地黃 當歸(微炒)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黃連(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下血,或痢不止。
烏梅(十個,捶碎) 甘草(二寸,生用) 丁香(五十個) 桂心(二寸,去粗皮) 罌粟殼
上同拌勻,作一服,以水一盞半,於銀石器內煎至七分,忌銅鐵器,去滓溫服,滓用水二盞再煎,至小半盞服。
昔有人忽見水浸甜瓜,心酷喜之,連皮食數枚,膿血皆已。人言下痢無正形,是何言也?人只知痢是虛冷,溫之燥之,洗之截之,此外無術矣,豈知風暑火濕燥寒六者皆為痢,此水甜瓜所以效也。
治下痢清血,腹中刺痛。
上用椿根白皮,不以多少,晾乾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治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所謂蟲痢者,治之殊效。
殺五臟蟲。
上用側柏葉焙乾為末,黃連亦為末,二味同煎為汁服之,或用熱水調二錢服亦可。
治血痢酒痢尤妙。
川百藥煎(半兩) 薄荷煎(兩貼) 陳槐花(半兩,炒) 感應丸(一貼) 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
上用鯽魚蘸,白礬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米湯調下。
治膿血痢,裡急後重,日夜頻並。
赤石脂 白芷 天雄(炮裂,去皮臍) 當歸(切焙) 龍骨(各一兩半) 肉豆蔻(去殼) 黃連(去鬚)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地榆 白朮 官桂(去粗皮) 訶黎勒(煨,取皮) 木香(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腸 痢候,或稀或稠,便但似膿,每便極滑,痢無常期。
肉豆蔻(麵裹煨) 丁香(各三兩) 細辛 附子(炮) 乾薑(各四兩) 黃 人參(各五
上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稍稍加至二三匕,忌生蔥豬肉冷水。
治下痢膿血熱毒。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黃芩 赤茯苓 赤芍藥 白朮(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如腹痛加梔子二枚同煎。
治一切下痢,膿血頻並,臍腹絞痛不可忍。
當歸(切焙) 芍藥(各二兩) 御米殼(蜜炙,四兩) 甘草(炒,一兩) 茯苓(半兩) 黃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一名神聖香薑散) 治膿血痢,久患脾泄瀉。
黃連(去鬚) 生薑(並細銼,各一兩)
上二味,同入銀石器內,炒焦赤色去生薑,取黃連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前陳米飲調下。一方用臘茶清下,甚者不過二服瘥。
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呻吟叫呼
粉霜(研) 輕粉 朱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錢) 乳香(半錢) 巴豆(二十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兒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麻粒大,四五歲每服三四丸,並旋丸,煎 湯吞下,仍間服調胃藥。此証緣久積而成,故小兒多有之。
治下痢膿血。
木香(一錢) 地榆(二錢) 酸石榴皮(二錢) 罌粟殼(一兩半,去蒂萼,蜜炙)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陳米泔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治下痢數年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
官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臍) 黃連(去鬚) 當歸 陳曲(炒黃) 乾薑(炮)麥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一方用粟米糊為丸。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 痛,裡急後重,發歇無時,日夜無度,及下血不飲食。
罌粟殼(蜜炙)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兩) 濃朴(去皮,薑製,十兩) 人參(去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淮棗三枚,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滓,腹痛加木香,赤多加黑豆十五粒。
治久痢經年不瘥。
雲母粉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三分) 赤石脂 龍骨(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用溫酒或米飲調下,亦治血痢。
治久痢。
金星鱔(醋炙) 白礬 鉛丹(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用米飲調下。
治濕痢久不斷,體瘦多昏,坐則閉目,食不下。
上用蚺蛇膽,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膽,以意多少飲之,塗五心並下部。
治久痢不瘥,有蟲,並下部脫肛。
蕪荑(炒) 黃連(去鬚,各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湯下,日再服。
治久新痢疾。
罌粟殼(蜜炒,二兩) 木香 地榆 陳皮 乾薑(炮) 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久患痢疾,不問赤白,並皆治之。
訶子(二枚,一枚生用,一枚用麵裹煨香熟,去核,面不用) 肉豆蔻(二枚,一枚生用香(一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米飲調下。
治久痢不瘥,成腸垢。
上用烏梅二十個捶碎,用水一升,煎四合,去滓,空心服,未愈,日晚再煎服。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 (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曲(炒) 官桂(去皮) 烏梅肉(炒) 白茯苓(去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棗肉飲下,不拘時服。一方七月七日曲。
黃連(半兩,去鬚,為末) 定粉(半兩,研) 棗(二十枚,去核)
上舂棗如泥,鋪於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藥在肉上,使濕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兩服
治休息痢,經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兼治腰痛脾疼等疾。
砒(成塊,好者) 黃蠟(各半兩)
上將黃蠟熔開,以柳條七個,逐個攪,頭焦即換,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治痢冷水下,脾疼亦然。治腰疼冷酒下,食前服,小兒丸如粟米大,服一丸,湯使同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色) 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將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於淨鐺內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盡,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鐺中,以物蓋,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証治同前
縮砂(一兩,去皮) 肉豆蔻(半兩,去殼)
上為細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濕紙三五重裹上,更以麵裹,用慢火燒令熱,去面並紙,入軟飯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飲下。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栝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倉米二合,水淘淨,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取汁,空心頓服之。
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陳皮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朮(微炒,各一兩) 防己 桑根白皮(炙黃) 黃芩 射干 澤瀉(
上 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綢納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兩料。
治痢後肚腹滿悶。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一兩) 木香(二錢) 蒼朮(米泔浸,焙炒,四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小兒服三五七丸,米湯下。
治痢後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乏力。
豬肝(一大葉,以醋煮令爛,研如泥) 烏梅(微炒) 乾薑(炮) 草豆蔻(去皮) 當歸( 茇(各一兩) 桂心(半兩)
上為末,用豬肝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以粥飲下。
上用石蓮肉,不以多少,剝去殼皮,將肉並心碾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便覺思食,此疾蓋是毒氣上沖華蓋,心氣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藥後 心氣通利,當頓下而愈,未愈自服痢藥。一方仍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佐之。《澹寮》云︰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今人多以四柱散、理中湯、參苓散加豆蔻木香或吃震靈丹等藥調之,恐非其治,當以脈証辨之。如脾胃脈不弱,問而知其頭痛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沖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重入陳倉米一百粒,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同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虛膨,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澀劑,或服涼劑太過,以致聞食先嘔,此乃脾胃虛弱。一方用乾山藥,銼如小豆大,一半銀銚內炒,一半生用,同為細末,飯飲調下。陳慶長知縣云︰頃守官南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索粥飲,頓食半盞許,自是痢止而安,此乃用山藥一味。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氣沖心,食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熱服。
治胃虛口噤。
人參 茯苓 白朮 白扁豆(薑汁浸炒,去皮) 山藥 蓮肉 砂仁 薏苡仁(炒) 桔梗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石菖蒲煎湯下,宜食生韭菜。
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研) 五靈脂(去砂石,研) 乳香(研,各一錢) 巴豆霜(研,半錢)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湯下,小兒服三丸,隨歲加減。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芍藥 黃芩(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煎服。
治痢後,裡急後重。
枳殼 黃 防風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蜜湯調下,米飲亦得。
好蛤粉 穿山甲(炒)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用好酒調服。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相雜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上用大黃一兩,銼細,以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二服,頓服之,未利再服,以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芍藥湯,以撤其毒也。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服此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分作三服,用水煎服。一方無黃,用黃芩半兩。
療熱上 方。
烏梅(四十枚,熬) 梔子(四十枚) 黃連 阿膠(炙) 黃柏(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百方不瘥。
黃連(去鬚) 麝香(研) 丁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以一錢匕,用竹筒吹入下部,小兒量度減之,不過三四上瘥。一方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青黛 丁香 黃連(各等分)
上等細末,用泔靛和丸,如梧桐子大,口中有瘡含之。若其下部有瘡,以綿裹納下部,日服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雞子(一枚,取黃) 好漆(一合)
上相和令勻,空腹仰頭頓服,令盡,當吐出蟲即愈。
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六分) 大黃 黃芩(各一錢半)枳殼(一錢,麩炒) 芍藥(六錢) 當歸(三錢)
上 咀,作二服,用水二盞,煎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
當歸 肉豆蔻 砂仁 石榴皮 訶子肉 乾薑(炮) 陳皮 甘草 白朮 芍藥
上各等分嚼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乳香一豆許,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冶痢。
木香 當歸(酒浸) 橡斗子(各一兩) 青蒿子(燒存性,四兩) 烏梅(焙乾) 黃連(酒
上為細末,用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米湯送下,日二三服,先須服丁香脾積丸,次服立效丸。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神效。
木香 黃連 川木通 川黃柏 枳殼(麩炒) 陳皮(各四錢半) 大黃(三錢)
上 咀,分作二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下痢,勢惡窘痛,膿血頻並,或久不愈,宜下之。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大戟 芫花(醋炒,各五錢)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牽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豆大,初服十丸,每加十丸,空心午前臨臥三服,以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