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論

29.少陽篇三陽合病之治法


29.少陽篇三陽合病之治法

少陽篇,有三陽並病之証,提綱中詳其病狀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遺失歟?抑待後人遇此証自為擬方歟? 愚不揣固陋,本欲擬一方以補之,猶恐所擬者未必有效,今試即其所載病狀以研究其病情,再印征以生平所 治之驗案,或于三陽合病之治法,可得其仿佛歟。

《傷寒論》原文︰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陶華氏謂,此節所言之病,當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藥。而愚對於此証有治驗之案二則,又不拘拘于 小柴胡湯中加葛根、芍藥也。試詳錄二案於下,以質諸醫界。

一人年過三旬,于初春患傷寒証,經醫調治不癒。七八日間延為診視。頭疼,周身發熱,惡心欲吐,心 中時或煩躁,頭即有汗而身上無汗,左右脈象皆弦,右脈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實,關前且甚浮。即此脈論,其 左右皆弦者,少陽也,右脈重按甚實者,陽明也,關前之脈浮甚者,太陽也,此為三陽合病無疑。其既有 少陽病而無寒熱往來者,緣與太陽、陽明相並,無所為往無所為來也。遂為疏方︰生石膏、玄參各一兩,連 翹三錢,茵陳、甘草各二錢,俾共煎湯一大盅頓服之,將藥服後,俄頃汗出遍體,近一點鐘,其汗始竭,從 此諸病皆癒。其兄頗通醫學,疑而問曰︰此次所服藥中分毫無發表之品,而服後竟由汗解而癒者何也?答 曰︰出汗之道,在調劑其陰陽,聽其自汗,非可強發其汗也,若強發其汗,則汗後恆不能愈,且轉至增劇者 多矣。如此証之三陽相並,其病機本欲借徑於手太陰之絡而外達于皮毛,是以右脈之關前獨浮也,乃因其重 按有力,知其陽明之積熱,猶團結不散,故用石膏、玄參之涼潤者,調劑其燥熱,涼熱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連翹、茵陳(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盡隨病機之外越者,達于皮毛而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長途勞役,感冒甚重,匆匆歸家,臥床不起。經醫延醫,半月病益加劇。及愚 視之,見其精神昏憒。語不休,肢體有時惕動不安,其兩目直視,似無所見,其周身微熱,而間有發潮熱 之時,心中如何,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糞,其脈左右皆弦細而浮,數逾六至,重按即 無。根據此証之肢體惕動、兩目直視,且間發潮熱者,少陽也;精神昏憒、 語不休者,陽明也;其脈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陽還 太陽也,是以謂之三陽合病也。

《傷寒論》少陽篇所謂三陽合病,然《傷寒論》中所言者,是三陽合病之實証,而此症乃三陽合病之虛証,且為極虛之証。凡三陽合病以病已還表,原當由汗而解,此病雖虛,亦當由 汗而解也。特以脈數無根,真陰大虧,陽升而陰不能應,是以不能化合而為汗耳。治此証者,當先置外感於不 問,而以滋培其真陰為主,連服數劑,俾陰分充足,自能與陽氣化合而為汗,汗出而病即癒矣。若但知病須 汗解,當其脈數無根之時,即用藥強發其汗,無論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後將汗發出,其人幾何不虛脫也。 愚遂為開生地黃、熟地黃、生山藥、大枸杞各一兩,玄參、沙參、淨萸肉各五錢,煎湯一大碗,分 兩次溫飲下。此藥一日夜間連進兩劑。翌晨再診其脈,不足六至,精神亦見明了,自服藥後大便未行,遂 于原方中去萸肉,加青連翹二錢,服後周身得汗,病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