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inary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
注釋:①交巔:當百會穴處與督脈相交會。
②還出別下項:原文指經脈從腦後淺出,並從天柱穴分別而下。目前認為足太陽經脈在頭頂至後枕部有一外行線。
③肩膊:指肩胛區。
④膂:挾脊兩旁的肌肉。
⑤髀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⑥京骨:即第五蹠骨粗隆。又為穴名。
主治概要: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強、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 。
分佈於眼、頭、項、腰背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側及小趾末端;起於晴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穴名 | 取法 | 功能 | 主治 | 備注 | 操作 |
---|---|---|---|---|---|
晴明 | 於目內眥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 | 散風清熱,明目退翳 | 目赤腫痛、見風流淚、目眥癢、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 | 足太陽、督脈之會 | 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l寸。遇到阻力時,不宜強行進針,應改變進針方向或退針。不撚轉,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撚轉和提插)。 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針具宜細,消毒宜嚴。禁灸。 |
攢竹 | 眉毛內側端,眶下切[走亦]處取穴 | 散風鎮痙,清熱明目 | 頭痛、眉稜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眼瞼潤動 |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 |
眉衝 | 從眉頭直上,入髮際0.5寸,當神庭與曲差之間取穴 | 散風清熱,鎮痙寧神 | 癇證、頭痛、眩暈、目視不明、鼻塞 | 平刺0.3~0.5寸。 | |
曲差 | 神庭旁開1.5寸取穴 | 定喘降氣,明目安神 | 頭痛、目眩、目痛、目視不明、鼻塞、鼻衄、喘息、心煩滿 | 平刺0.5~0.8寸。 | |
五處 | 從曲差直上,入髮際1寸,平上星穴取穴 | 散風清熱,明目鎮痙 | 頭痛、目眩、目視不明、癇證、小兒驚風 | 平刺0.5~0.8寸。 | |
承光 | 在五處後1.5寸,五處與通天之間取穴 | 祛風清熱,明目降逆 | 頭痛、目眩、煩心嘔吐、目視不明、鼻塞多涕、熱病無汗 | 平刺0.3~0.5寸。 | |
通天 | 在承光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 | 散風清熱,宣肺利鼻 | 頭痛頭重、眩暈、口喎、鼻流清涕、鼻塞、鼻淵、鼻瘡、鼻衄、頸項轉側難、癭氣 | 平刺0.3~0.5寸。 | |
絡卻 | 通天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處取穴 | 熄風平肝、清心安神 | 眩暈、耳鳴、鼻塞、口喎、癲狂、癇證、目視不明、項腫、癭瘤、頭旋耳鳴 | 平刺0.3~0.5寸。 | |
玉枕 | 腦戶旁1.3寸,當枕外粗隆上緣之外側 | 解表清熱,明目降逆 | 惡風寒、頭痛、嘔吐、不能遠視、目痛、鼻塞 | 平刺0.3~0.5寸。 | |
天柱 | 啞門旁1.3寸,當項後髮際內,斜方肌之外緣取穴 | 熄風寧神,祛風散寒 | 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不知香臭、咽腫、肩背痛、痿證、癲狂 |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 |
大杼 | 俯伏位,在第一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 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 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喉痺、肩胛痠痛、頸項強痛、癲狂 | 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 斜刺0.5~0.8寸。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 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
風門 | 俯伏位,在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 解表宣筋,護衛固表 | 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熱、項強、肩背痛 | 督脈、足太陽之會 | 斜刺0.5~0.8寸。 |
肺俞 | 俯伏位,在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 解表宣肺、肅降肺氣 | 咳嗽氣喘、吐血、喉痹、胸滿、骨蒸潮熱、盜汗、腰背痛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厥陰俞 | 俯伏位,於第四椎下,兩旁相去1.5寸 | 寬胸降逆,寧心止痛 | 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 斜刺0.5~0.8寸 | |
心俞 | 俯伏位,於第五胸椎脊下,督脈(神道)旁開1.5寸處取穴 | 寬胸降氣,安神寧心 | 癲狂、癇證、驚悸、心悸、健忘、失眠、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引背痛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督俞 | 俯伏位,於第六胸椎脊下,督脈(靈台)旁開1.5寸處取穴 | 寬胸止痛,理氣消脹 | 心痛、腹脹、腹痛、腹鳴逆氣 | 斜刺0.5~0.8寸 | |
膈俞 | 俯伏位,於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1.5寸處取穴 | 和血止血,寬胸降逆 | 胃脘脹痛、嘔吐、呃逆、氣喘、咳嗽、潮熱盜汗、各種與血有關疾病 | 八會穴之一,血穴 | 斜刺0.5~0.8寸 |
肝俞 | 俯伏位,於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1.5寸處取穴 | 疏肝利膽,安神明目 | 癲狂癇、脅痛滿急、少腹痛、疝氣、轉筋、多怒、黃疸、目疾、唾血、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咳逆口乾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膽俞 | 俯伏位,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1.5寸處取穴 | 清熱化濕,利膽止痛 | 黃疸、口苦、脅痛、飲食不下、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脾俞 | 俯位,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1.5寸處取穴 | 健脾利濕,升清止逆 | 脅痛、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完穀不化、水腫、嗜臥、羸瘦、玄癖積聚、瘧疾寒熱、善欠、不嗜食、慢脾風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胃俞 | 俯位,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兩旁相去1.5寸處取穴 |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 胃脘痛、腹脹、翻胃、嘔吐、完穀不化、胸肋痛、霍亂 | 背俞穴之一 | 斜刺0.5~0.8寸 |
三焦俞 | 俯位,第一腰椎脊突下,督脈(懸樞)旁開1.5寸處取穴 | 調理三焦、健脾利水 | 腹脹、腸鳴、完穀不化、嘔吐、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腰脊痛 | 背俞穴之一 | 直刺0.5~l寸。 |
腎俞 | 俯位,第二腰椎脊突下,督脈(命門)旁開1.5寸處取穴 | 益腎助陽,納氣利水 | 遺精、陽痿、遺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白帶、腰膝痠痛、水腫、洞泄、喘咳少氣、耳鳴、耳聾、目昏 | 背俞穴之一 | 直刺0.5~l寸。 |
氣海俞 | 俯位,第三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 補氣益腎、調經止痛 | 痛經、痔漏、腰痛、腿膝不利 | 直刺0.5~l寸。 | |
大腸俞 | 俯位,第四腰椎脊突下,督脈(腰陽關)旁開1.5寸處取穴 | 通降腸腑、理氣止痛 |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腰背疼痛 | 背俞穴之一 | 直刺0.8~1.2寸。 |
關元俞 | 俯位,第五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 培補元氣,通調二便 | 腹脹、泄瀉、大小便不利、遺尿、消渴、腰痛 | 直刺0.8~1.2寸。 | |
小腸俞 | 平第一骶後孔,督脈1.5寸,當後上棘內緣凹陷中取穴 | 通調二便,升舉津液 | 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痔疾、疝氣、消渴、腰腿痛 | 背俞穴之一 | 直刺或斜刺0.8~1寸。 |
膀胱俞 | 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 清熱利濕,疏經活絡 | 小便赤澀、遺精、遺尿、淋濁、女子瘕聚、陰部腫痛、腹痛腹瀉、便秘、腰脊強痛、膝足寒冷無力 | 背俞穴之一 | 直刺或斜刺0.8~l.2寸。 |
中膂俞 | 平第三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 通降腸氣,益腎健腰 | 痢疾、疝氣、消渴、腰脊強痛 | 直刺 l~1.5寸。 | |
白環俞 | 平第四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 益腎固精,調理經帶 | 白帶、疝氣、遺精、月經不調、腰腿痛 | 直刺 1~1.5寸。 | |
上髎 | 在第一骶後孔中取穴 | 調經種子、益氣固脫 | 月經不調、陰梃、帶下、遺精、陽萎、大小便不利、絕嗣 | 足太陽、少陽之絡 | 直刺 l~1.5寸。 |
次髎 | 俯位,在第二骶後孔中取穴 | 清利濕熱,理氣調經 | 腰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疝氣、小便赤淋、腰以下至足不仁 | 直刺 l~1.5寸。 | |
中髎 | 俯位,在第三骶後孔取穴 | 通降二便,調經止帶 |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 直刺 l~1.5寸。 | |
下髎 | 俯位,在第四骶後孔中取穴 | 清熱化濕,通調二便 | 小腹痛、腸鳴、泄瀉、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 直刺 l~1.5寸。 | |
會陽 | 尾骨下端兩旁,督脈旁0.5寸取穴 | 益腎固帶,通調二便 | 帶下、陽痿、痢疾、泄瀉、便血、痔疾 | 直刺 l~1.5寸。 | |
承扶 | 俯位,在臀橫紋正中取穴 | 消痔通便,舒筋活絡 | 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大便難 | 直刺 l~2寸。 | |
殷門 | 在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六寸取之 | 疏通經絡 | 腰脊強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 直刺 l~2寸。 | |
浮隙 | 微屈膝,在膕窩上方,股二頭肌肌腱內側,委陽上一寸取穴 | 清熱鎮痙,舒筋活絡 | 臀股麻木,膕筋攣急、不得臥、霍亂轉筋、小便熱,大便堅 | 直刺 l~2寸。 | |
委陽 | 在膕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肌腱內緣,屈膝取之 | 通利水濕,調理氣機 | 胸膨滿、腹氣滿、癃閉、遺尿、腿足拘攣疼痛、痿厥不仁、腰痛引腹、不得俯仰、水腫脹 | 三焦之下合穴 | 直刺 l~1.5寸。 |
委中 | 在膕窩橫紋中央,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央,微屈膝取穴 | 清熱醒腦,理血消腫 | 腹痛、吐瀉、遺尿、小便難、中風昏迷、瘧疾、癲疾反折、衄血、丹毒、叮瘡、發背、腰痛、髖關節屈伸不利、膕筋攣急、下肢萎痺、發熱無汗 | 足太陽之合穴 |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膕靜脈出血。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
附分 | 平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 | 疏風散寒、舒筋活絡 | 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風寒客於腠理 | 斜刺0.5~0.8寸。 | |
魄戶 | 平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身柱)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 | 肅降肺氣,舒筋活絡 | 肺癆、咳嗽、氣喘、肩胛背痛 | 斜刺0.5~0.8寸。 | |
膏肓俞 | 平第四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兩手抱上肘取穴 | 益陰清心,止咳定喘 | 肺癆、咳嗽、氣喘、吐血、盜汗、健忘、遺精、完穀不化、肩胛背痛 | 斜刺0.5~0.8寸。 | |
神堂 | 平第五胸椎脊突下,督脈(神道)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 寬胸理氣,寧神定喘 | 咳嗽、氣喘、胸腹滿、脊背急強 | 斜刺0.5~0.8寸。 | |
譩譆 | 平第六胸椎脊突下,督脈(靈台)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 理氣止痛,清熱宣肺 | 咳嗽、氣喘、季脅引少腹痛、目眩、鼻衄、瘧疾、熱病汗不出、肩背痛、胸痛 | 斜刺0.5~0.8寸。 | |
膈關 | 平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3寸取穴 | 寬胸降逆,順氣和胃 | 胸中曀悶,噯氣、嘔吐、飲食不下、脊背強痛 | 斜刺0.5~0.8寸。 | |
魂門 | 平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3寸陷中取穴 | 疏肝健脾,降逆和胃 | 飲食不下、嘔吐、腸鳴泄瀉、胸肋脹痛、背痛、筋攣骨痛 | 斜刺0.5~0.8寸。 | |
陽綱 | 平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3寸取穴 | 疏肝利膽、健脾化濕 | 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 斜刺0.5~0.8寸。 | |
意舍 | 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3寸處取穴 | 健脾利濕,和胃利膽 | 腹脹、腸鳴、泄瀉、飲食不下、嘔吐 | 斜刺0.5~0.8寸。 | |
胃倉 | 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 健脾和胃,消積導滯 | 腹脹、胃脘痛、水腫、小兒食積、脊背痛 | 斜刺0.5~0.8寸。 | |
肓門 | 平第一腰椎脊下,督脈(懸樞)旁開3寸處取穴 | 理氣解鬱,清熱消腫 | 上腹痛、痞塊、便秘、婦人乳疾 | 斜刺0.5~0.8寸。 | |
志室 | 平第二腰椎脊下,督脈(命門)旁開3寸處取穴 | 益腎固精,清熱利濕 | 遺精、陽痿、陰痛下腫、小便淋瀝、水腫、腰脊強痛 | 斜刺0.5~0.8寸。 | |
胞肓 | 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 清熱利濕,通降二便 | 腸鳴、腹脹、大小便不利、陰腫、腰脊痛 | 直刺 l~1.5寸。 | |
秩邊 | 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開3寸,俯臥取穴 | 清利濕熱,消腫平痔 | 痔疾、陰痛、大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痺 | 直刺1.5~2寸。 | |
合陽 | 委中直下2寸,腓腸肌二頭之間,當委中與承山連線上取穴 | 散寒導氣、調經止崩 | 疝痛、崩漏、腰脊引腹痛、下肢痠痛、陰暴痛 | 直刺 l~2寸。 | |
承筋 | 在合陽與承山連線之中點,腓腸肌肌腹中取穴 | 調理中焦,清泄腸胃 | 痔疾、霍亂轉筋、小腿痛、腰憊拘急 | 直刺 l~1.5寸。 | |
承山 | 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交界下端,伸小腿時,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取穴 | 理氣止痛,消痔舒筋 | 痔疾、便秘、疝氣、腹痛、癲疾、鼻衄、腰背痛、腿痛轉筋、腳氣 | 直刺1~2寸。 不宜作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 |
飛揚 | 在承山穴外下方,當崑崙上7寸取穴 | 祛風清熱,寧神卻痔 | 痔篡痛、癲狂、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 | 直刺 l~1.5寸。 | |
跗陽 | 在足外踝外上方,崑崙穴直上3寸取穴 | 祛風化濕,疏經活絡 | 頭重、頭痛、腰腿痛、下肢癱瘓、外踝紅腫 | 直刺0.8~1.2寸。 | |
崑崙 | 在跟腱與外踝高點之間凹陷處取穴 | 清熱截瘧,鎮痙止癇 | 小兒癇證、難產、瘧疾、頭痛、目眩、項強、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 | 足太陽經之經穴,妊婦刺之落胎 | 直刺0.5~0.8寸。 孕婦禁用,經期慎用。 |
僕參 | 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當跟骨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 | 調和中焦,鎮痙舒筋 | 霍亂轉筋、癲癇、下肢痿軟、足跟痛、腳氣膝腫 | 足太陽、陽蹻 | 直刺0.3~0. 5寸。 |
申脈 | 外踝正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 鎮靜止癇、安神寧心 | 癇證、癲狂、失眠、目赤痛、項強、頭痛、眩暈、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 |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 直刺0.3~0.5寸。 |
金門 | 外踝前緣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中取穴 | 安神止癇、疏通經絡 | 癲癇、小兒驚風、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 | 隙穴 | 直刺0.3~0.5寸。 |
京骨 | 足跗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 | 鎮靜止癇、明目舒筋 | 癲癇、頭痛、善搖頭、目翳、鼻衄、項強、膝痛腳攣、腰腿疼 | 原穴 | 直刺0.3~0.5寸。 |
束骨 | 足小指外側,第五蹠趾關節後,赤白肉際處取穴 | 寧心安神,清熱消腫 | 癲狂、目黃、耳聾、項強、頭痛、目眩、痔瘡、腰背痛、下肢後側痛、癰疽、背生疔瘡 | 輸穴 | 直刺0.3~0.5寸。 |
足通谷 | 足指外側,當第五蹠指關節前凹陷處之赤白肉際中取穴 | 寧神安神,清熱截瘧 | 癲狂、頭痛、項疼、目眩 、鼻衄、善驚、痎瘧 | 縈穴 | 直刺0.2~0.3寸。 |
至陰 | 足小趾外側,距爪甲角約分許的爪甲角根處取穴。 | 通鼻療目,舒筋轉胎 | 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熱、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小便不利,轉筋。 | 井穴 | 淺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