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脈

經脈循行路線

  1. 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
  2. 過核骨後
  3. 上入踝前臁
  4. 上踹內
  5. 循脛骨後
  6. 交出厥陰之前
  7. 上膝股內前臁
  8. 入腹
  9. 屬脾絡胃
  10. 上膈
  11. 挾咽
  12. 連舌本散舌下
  13.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
  14. 注心中

經穴

分佈於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中間,胸腹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隱白 足拇指內側距爪甲角約0.1寸的爪甲根部 健脾寧神,調經統血 腹脹、暴泄、善嘔、心痛、胸滿、咳逆、喘息、煩心善悲、夢魘、癲狂、尸厥、慢驚風、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尿血、便血、吐血 井穴
大都 拇指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赤白肉際處取穴 健脾利濕、和胃寧神 腹脹、胃痛、食不化、嘔逆、泄瀉、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厥心痛、不得臥、心煩 滎穴
太白 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健脾化濕、理氣和胃 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善噫食不化、飢不欲食、便秘、痔漏、腳氣、心痛脈緩、胸脅脹痛、體重節痛、痿證 輸穴、原穴
公孫 在太白後約1寸,當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胃疼、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多飲、霍亂、水腫、煩心失眠、發狂妄言、嗜臥、腸風下血、腳氣 絡穴
商丘 在內踝前下方,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的中點 健脾化濕、肅降肺氣 腹脹、腸鳴、泄瀉、便秘、食不化、咳嗽、黃疸、怠惰嗜臥、癲狂、善笑、小兒癇契、痔疾 經穴
三陰交 在內踝高點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 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脾胃虛弱、腸鳴腹脹、飧泄、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經閉、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陰挺、赤白帶下、癥瘕、陽痿、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睪丸縮腹、失眠、濕疹、水腫、足痿痹痛 嘔噎陰交不可饒,死胎陰交不可緩;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
漏谷 在內踝高點上6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 健脾消腫,滲濕利尿 腹脹、腸鳴、偏墜、腿膝厥冷、小便不利、女人漏下赤白  
地機 在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痛經、女子癥瘕、水腫、小便不利、腰痛 隙穴
陰陵泉 在脛骨內側骨果起點凹陷處取穴 健脾滲濕,益腎固精 腹脹、暴泄、黃疸、水腫、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 合穴
血海 屈膝,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取穴 健脾化濕,調經統血 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股內側痛、皮膚濕疹  
箕門 血海上6寸,當股內側肌的尾端處 健脾滲濕,清熱利尿 小便不通、五淋、遺尿、腹股溝腫痛  
衝門 在腹股溝外端上緣,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曲骨穴)旁開3.5寸處取穴 降逆利濕、理氣消痔 腹痛、疝氣、痔痛、小便不利、胎氣上衝  
府舍 衝門穴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 健脾消滿、理中和胃 腹痛、疝氣、腹滿積聚、霍亂吐瀉 足太、厥陰、少陰、陽明、陰維之會
腹結 大橫下1.3寸,距任脈旁開4寸取穴 溫脾止泄、鎮痛止咳 繞臍腹痛、疝氣、咳逆、腹寒泄瀉  
大橫 臍旁4寸處取穴 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小腹痛、虛寒瀉痢、大便秘結、善悲  
腹哀 在臍上3寸,任脈(建里)旁開4寸處取穴 健脾消食、通降腑氣 繞臍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足太陰、陰維之會
食竇 任脈(中廷)旁6寸,當第五肋間隙中 運化水穀、和胃下氣 胸脅脹痛、腹脹腸鳴、翻胃、食已即吐、噫氣  
天谿 在食竇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四肋間隙中取穴 寬胸通乳、止咳消腫 胸部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胸鄉 在天谿上一肋,距任脈6寸,當第三肋間隙中取穴 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胸脅脹痛、胸引背痛不得臥  
周榮 在胸鄉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二肋間隙中取穴 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胸脅脹滿、咳唾穢膿、脅肋痛、氣喘、食不下  
大包 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取穴 統血養經,寬胸止痛 胸脅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脾之大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