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脈

經脈循行路線

  1. 起於大指叢毛之際
  2. 上循足跗上廉
  3. 去內踝一寸
  4.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5. 上膕內廉
  6. 循股陰
  7. 入毛中
  8. 過陰器
  9. 抵小復
  10. 挾胃屬肝絡膽
  11. 上貫膈
  12. 布脅肋
  13. 循喉嚨之後
  14. 上入頏顙
  15. 連目系
  16. 上出額
  17. 與督脈會於巔
  18. 其支者由目系下頰裡
  19. 環唇內
  20. 其支者復從肝
  21. 別貫膈
  22. 上注肺

經穴

分布於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部。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大敦 在足拇趾外側,當爪甲根部1/4處取穴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少腹痛、善寐、便閉  
行間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前,趾間縫紋端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症、癇疾、失眠、口喎、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滎穴
太衝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取穴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疾、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下肢痿痺、足跗腫 輸穴、原穴
中封 在內踝高點前方,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中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腰痛、足冷、內踝腫痛、少腹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經穴
蠡溝 在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當中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絡穴
中都 在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當中取穴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隙穴
膝關 屈膝,在脛骨內踝後下方,當陰陵泉穴後1寸處取穴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曲泉 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當脛骨內[骨果]之後,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上方凹陷處取穴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膝臏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合穴
陰包 在股骨內上[骨果]上4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取穴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足五里 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取穴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小腹脹痛、小便不利、嗜臥   
陰廉 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月經不調、婦人不妊  
急脈 在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處取穴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少腹痛、疝氣、睪丸痛  
章門 在側腹部,第十一浮肋端之下際,側臥取之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一,臟會。足厥陰、帶脈之會
期門 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咳喘、傷寒熱入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