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

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的相互關係的學說。 它與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等共同組成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經過、聯絡的通路。像徑路的無所不通。 像網羅的錯綜聯接。

十二經脈屬絡臟腑表

陰經 屬臟 絡腑 陽經 屬腑 絡臟
手太陰 大腸 手陽明 大腸
手少陰 小腸 手太陽 小腸
手厥陰 心包 三焦 手少陽 三焦 心包
足太陰 足陽明
足少陰 膀胱 足太陽 膀胱
足厥陰 足少陽

十二經脈分布部位簡表

十二經脈 外部 內部


手太陰肺經 胸旁→上肢內側前→大指 屬肺,絡大腸
手厥陰心包經 乳旁→上肢內側中→中指 屬心包,絡三焦
手少陰心經 腋下→上肢內側後→小指 屬心系,絡小腸


手陽明大腸經 鼻旁←頸←肩前←上之外側前←次指 屬大腸,絡肺
手少陽三焦經 眉梢←爾後←頸←肩後←上之外側中←無名指 屬三焦,絡心包
手太陽小腸經 耳前←頸←肩胛←上之外側後←小指 屬小腸,絡心


足陽明胃經 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下肢外側前→次趾 屬胃,絡脾
足少陽膽經 外眥→頭顳→項側→脅腰側→下肢外側中→第四趾 屬膽,絡肝
足太陽膀胱經 內眥→頭頂第一側線→項後→背腰第一、二側線→骶→下肢外側後→小趾 絡腦,絡腎,屬膀胱


足太陰脾經 胸腹第三側線←下肢內側前、中←大趾內 屬脾,絡胃
足厥陰肝經 脅部←陰部←下肢內側中、前←大趾外 屬肝,絡膽
足少陰腎經 胸腹第一側線←下肢內側後←足心←小趾下 屬腎,絡膀胱,絡心

十二經脈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胸。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撟脈、陽驕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于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八脈在相互之間,並無固定的陰陽表裡的配偶關係,因而稱為〝奇經〞。十二經脈猶如〝江河〞,奇經八脈猶如〝湖澤〞。督─總督、任─總任、衝─衝要、帶─約束、蹻─蹻捷、維─維繫。

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

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有三:
1 奇經八脈與臟腑無直接絡屬關係。
2 奇經八脈之間無表裡配合關係。
3 奇經八脈的分佈不像十二經脈分佈遍及全身,人體的上肢無奇經八脈的分佈。
其走向也與十二經脈不同,除帶脈外,餘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分布部位與交會經脈

八脈 分布部位 交會經脈
督脈 後正中線 足太陽、任脈
任脈 前正中線 足陽明、督脈
衝脈 腹第一側線 足少陰
帶脈 腰側 足少陽
陽蹻 下肢外側、肩、頭部 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陽明、足陽明
陰蹻 下肢內側、眼 足少陰
陽維 下肢外側、肩、頭項 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少陽、督脈
陰維 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頸 足少陰、足太陰、足厥陰、任脈

十二經別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構成上述整體循環的主要通路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1. 手太陰經別: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入陽明。此六合也。
  2. 手陽明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骨禺,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3. 足陽明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安頁出頁,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4. 足太陰經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5. 手少陰經別: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6. 手太陽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7. 足太陽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8. 足少陰經別:足少陰之正,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9. 手厥陰經別:手心主之正,別入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10. 手少陽經別: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11. 足少陽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12. 足厥陰經別:足厥陰之正,別 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十二經筋

古人最初將筋與脈相混稱“筋脈”,後逐漸將筋與脈分開。筋者,肉之力也。故筋乃是肌肉的總稱。古人將全身的筋肉,按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劃分為十二組肌肉群,仍以手足三陰三陽之名稱之。

  四肢 軀幹 頭部
足太陽之筋 小趾上,外踝,踵,膝,膕 臀,夾脊,肩骨禺,缺盆 頸,舌本,枕骨,頭鼻,目上,鼻旁,完骨
足少陽之筋 第四趾上,外踝,膝外側,髀,伏兔 尻,季脅,腋前,膺乳,缺盆 耳後,額角,顛上,頷,鼻旁,外眥
足陽明之筋 中三趾,跗上,膝外側,脛,膝外輔骨,伏兔,髀 髀樞,脅,脊,陰器,腹,缺盆 頸,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
足太陰之筋 大趾外側,內踝,膝外輔骨,陰骨,髀 陰器,腹,臍,腹裡,脅,胸中,脊  
足少陰之筋 小趾下,內踝下,內輔下,陰股 陰器,脊內,夾膂 項,枕骨
足厥陰之筋 大趾,內踝前,脛,內輔下,陰股 陰器,  
手太陽之筋 小指上,腕,肘內銳骨,腋下 肩胛 頸,耳後完骨,耳中,耳上,頷,外眥,耳前,額,角
手少陽之筋 無名指,腕,肘 頸,曲頰,舌本,耳前,外眥,角
手陽明之筋 次指,腕,肘外,肩骨禺 肩胛,夾脊 頸,頰,鼻旁,角,頷
手太陰之筋 大指上,魚後,寸口外側,肘中,腋下 缺盆,肩前骨禺,胸裡,膈,季肋  
手少陰之筋 小指內側,銳骨,肘內側,腋 乳裡,胸中,膈,臍  
手厥陰之筋 中指,肘內側,臂陰,腋下 前後夾脅,胸中,膈  

十五別絡

別絡,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在經與經之間,擔任主要的聯絡活動。

經名 絡名 循行部位 病候
實證 虛證
手太陰 列缺 起於腕上分肉之間,與本經經脈並行,直入掌內,散入手魚邊緣,本經由此別走聯絡手陽明經絡 腕上銳骨部及手掌發熱 張口呵欠,小便次數多
手少陰 通里 在腕上一寸半處,沿本經經脈上行,入於心中 胸膈支撐不舒 不能言語
手厥陰 內關 在腕上二寸處兩筋之間,沿本經經脈上行,繫於心包絡 心痛 頭強不利
手太陽 支正 在腕上五寸處,內注於手少陰經絡,其別者上行過肘,絡於肩_ 骨節弛緩,肘關節不能運動 皮膚上生出贅疣
手陽明 偏歷 在腕上三寸處,別走而入於手太陰經絡,其別者,沿臂上行,至肩_之上,再行曲頰,編絡於齒, 別出的走入耳中,合於該部的宗脈 齲齒,耳聾 牙齒發冷,膈間閉塞不暢
手少陽 外關 在腕上二寸處,向外繞行於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和手厥陰經相合 肘關節拘攣 肘關節弛緩不收
足太陽 飛揚 在足外踝上七寸處,別走足少陰經絡 鼻塞流涕,頭、背部疼痛 鼻流清涕
足少陽 光明 在足外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厥陰別絡,向下行絡於足面 厥冷 足軟無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
足陽明 豐隆 在足外踝上八寸處,別走足太陰經絡;一支別行,沿脛骨外緣,上行絡於頭項部, 與其他各經的經氣相會合,向下繞絡咽喉 癲狂 足弛緩不收,脛部肌肉萎縮
足太陰 公孫 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處,別走足陽明經絡;一支別行,上入腹內,絡於腸胃 腸中切痛 腹脹如鼓
足少陰 大鐘 在足內踝後繞足跟而至足外內踝,別走足太陽經絡;又一支與本經經脈相併上行,走於心包絡下,向外貫穿腰脊 大小便不通 腰痛
足厥陰 蠹溝 在內踝上五寸處,別行走足少陽經絡,又一支別行經脛部上至睾丸部歸結於陰莖 陰器挺長 陰器暴癢
任脈 尾翳 在胸前鳩尾下,自此下行散入腹中 腹皮疼痛 腹皮搔癢
督脈 長強 挾膂上行至項,散入頭部,再下行當左右肩胛處別行走足太陽經絡,深入貫穿膂內 脊柱強直不利俯仰 頭重而顫搖
脾之大絡 大包 在側胸部淵腋穴下三寸處,這支大絡布散於胸脅 周身疼痛 周身骨節弛緩無力

(大趾端)→ 足 厥陰 →→ 太陰 手 (大指後)
(跗上)← 足 少陽 膽←   大腸 陽明 手 (次指端)
      (目)頭(鼻)      
(無名指端)→ 手 少陽 三焦→ 中焦 陽明 足 (跗[腳背]上)
(中指端)← 手 厥陰 心包←↑   太陰 足 (大趾端)
         
(足心)→ 足 少陰 腎→   少陰 手 (小指內側)
(小趾外側)← 足 太陽 膀胱← ── →小腸 太陽 手 (小指外側)


    特定穴的分類及意義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的腧穴,分別名為井、滎、輸、經、合,合稱五輸。五輸是一組具有作用大、療效高、主治規律性強及運用範圍廣等特點的腧穴,故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體含義的。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陰經五輸穴表

    臟腑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心包 中衝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少衝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曲泉
    湧泉 然谷 太莃 復溜 陰谷

    陽經五輸穴表

    臟腑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大腸 商陽 二間 三間 陽谿 曲池
    三焦 衝關 液門 中渚 支溝 天井
    小腸 少澤 前谷 後谿 陽谷 小海
    厲兌 內庭 陷谷 解谿 足三里
    足竅陰 俠谿 足臨泣 陽輔 陽陵泉
    膀胱 至陰 通谷 束骨 崑崙 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