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五講 陰陽五行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講教材的中篇,也就是《經文選讀》,在教材的第27頁。這也是我們本門課程的一個中心內容。這一篇一共分了八章。這八章的分法,是基本上按醫學理論來命名的。只有這個《陰陽五行》的第一章,按我們把《內經理論體系的構成劃分的話,它是屬於醫學基礎部分,所以本篇八章基本上,都是以醫學理論來命名。每章之下又分若干節,節的命名,就是以《黃帝內經》原篇的篇名,作為節名。但是由於《黃帝內經》在一篇當中,往往含有幾項內容,比如說它既包含臟像,又包含經絡,還包含診法等等。因此,在我們每一節當中,一般地說,都不是這一篇的全篇。因為全篇它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就按我們《內經》理論體系構成來劃分的話,有的時候一篇的內容,可以分到不同的章上去了。所以在不同的章當中,可以有相同的節的名稱。比如說《素問》的《陰陽應相大論》,既在本篇的第一章《陰陽五行》裡面,作為第一節出現,它還在治則當中出現,因為《陰陽應相大論》有很重要的關於治則的論述,那麼我們在分節的時候,在《治則》那一章,就也有《陰陽應相大論》這樣一節。

同時,在本篇每一章每一節之下,又分這樣幾個部分,

所以在這一篇當中,每一節下,都分這樣若干項。希望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注意這樣的一些問題。

第一章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這一章,我們在開頭有一段沒有標題的慨說,這個慨說內容是講的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是說陰陽五行學說,本來是屬於古代哲學的一個內容,引用到醫學裡面來,它起到了個方面的作用,

  1. 應用它的哲學的內容,來作為方法論和認識論。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
  2. 它不單是個哲學問題,不單是個思想方法問題,認識方法問題,還有呢,它和醫學理論密切結合起來,而成為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還有這樣的意義。

所以陰陽五行學說,引用到中醫學裡面來,它是這麼兩個作用。一是作為方法論,認識問題,解釋問題,說明問題的方法。第二個問題就是成為醫學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應用陰陽五行這個理論,來指導醫療實踐,也就是說診斷疾病、防治疾病這樣一個作用。

當然,我們在上篇《緒論》當中提到的,把陰陽五行是放在醫學基礎裡面,是放在哲學裡面來介紹的,那麼在這裡呢,在中篇裡,它既是醫學基礎的哲學部分,又有醫學的具體醫學內容。醫學理論部分。關於陰陽五行學說,在《黃帝內經》這本書裡面,可以說162篇當中,每篇都滲透著它的思想。而專題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文章,也有若干篇。比如我們在本章前言當中所說的《陰陽應相大論》,《金匱真言論》,《陰陽離合論》等,這些篇都是專題討論陰陽五行的問題。當然,它討論陰陽五行問題,也離不開天、地、人,離不開一些問題,這是專題討論陰陽五行的專篇。還有很多的篇,我剛才說了,都含有陰陽 五行的內容。其他的散在其他各篇當中。 我們教材在這一章裡面,主要是選節了,或者摘要了《素問。陰陽應相大論》,《素問》臟氣法時論》和《素問。六微旨大論》當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是本章它所介紹的內容。選了三篇當中的一些段落。

下面我們就具體地講第一節。第一節是選自《素問。陰陽應相大論》。第一節當中選《陰陽應相大論》的四段。我們現在把它分段進行講解。

陰陽的概念與應用

第一段,也就是教材27頁,這一段講陰陽的概念與應用。這是講陰陽的功能問題,當然也涉及到應用問題。實際上陰陽大論這一篇很多內容都涉及到應用問題。我現在把這第一段讀一遍。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這一段是陰陽學說的一個重要的論述。所以應該是把它熟記,或者把它背下來。這是當中醫都應該知道的東西,下面我把它逐字逐句進行一些講解。先說這題目,叫“陰陽應象”,陰陽就是陰陽了,不必再解釋了,大家在中醫基礎理論裡也講了多遍了,既是古代的哲學,剛才我們提到的一個思想,是講的對立統一的問題,陰陽有很多的規律,當然本篇下面也講,陰陽的幾個基本內容。“應象”是說陰陽與宇宙,也就是天地,陰陽和宇宙天地萬物之象相通、相應,所以的事物都應該有其象,而這個象都和陰陽是相通的,因此可以說,用陰陽可以接受世間萬事萬物,用它來分析、認識和解釋,世間的萬事萬物。所以這個篇名的意思,就是講的是陰陽與天地萬物之象,相通相應的問題。我們在這裡是選了幾段,剛才我說了第一段,剛才我讀的第一段,可以用陰陽的概念與應用來加以概括,或者來提要。

因為《黃帝內經》這部書,主要的是用黃帝和他的臣下,岐伯、雷公、少師等,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所以多半都是這樣一種體例,也有一些篇沒有對話,不多,少數的一些篇章不採取對話的形式,但是呢,不採取對話的形式,也不影響採取問答的形式,這個多半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所以開頭,“黃帝曰:”那就等於黃帝談到這個問題了,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天地就是宇宙自然,道就是講的規律,天地之道就是講的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是什麼?就是陰陽。或者說陰陽就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

萬物之綱紀”,綱紀是提挈事物者,大者為綱,小者為紀。也就是說,用陰陽可以提挈世間一切事物。我們講什麼問題,分析什麼問題,或者說什麼事,都講的用提綱挈領,什麼才能作為分析、認識一切事物綱領呢?那就是陰陽。所以說陰陽是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世間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當中,這是“內經”的基本觀點,我們在講前面《緒言》的時候,也已經談到了。《內經》理論體系的學術特徵之一,就是從變化的角度,當然從醫學來講是掌握生命規律。從原則上來講,從哲學的觀點來講,那就是變化。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變化出於什麼地方呢?變化是怎麼出來的變化呢?還是出於陰陽。所以“變化之父母”。父母就是所由出也,所由生也。怎麼生的呢?父母所生的。一切變化都是出自於陰陽。

生殺之本始”,生就是生長,殺就是消亡。不管是生長還是消亡,最原本的,最根本的是什麼?還是出自陰陽。陰陽是一切事物產生,乃至消亡的本源所在。

神明之府也”,神明可以說變化莫測者謂之神明。變化莫測謂之神明。也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有的我們是認識清楚了,有的我們目前,甚至永遠,還沒有認識清楚的東西都是有的。那些微妙的變化,那是變化莫測。都是儘管那些我們認識清楚的也好,我們目前還沒有認識清楚的也好,其中的不斷變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說都是出自於陰陽。所以叫“神明之府也”。府是府庫,是儲藏的意思,也是所出的意思。神明出自哪?這些微妙的變化,變化莫測的東西是出自什麼?出自於陰陽。因為是這樣,一下子就聯繫到醫學裡面來了。

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治病就包括診、治疾病了。診、治疾病必求於本,本,這個“本”是陰陽。因為前面講了,“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下面接著說“治病必求於本”,那個本,當然是講的陰陽。這個治病,實際上包括診、治都在裡頭,當醫生的這個知識、技術,都應該含在裡頭了。診治、防治這些個技術和方法和指導思想,都必須求之於本。求之於陰陽。

當然後世有所引申,“治病必求於本”,說“本”是什麼?“本”是證候,“本”是病因,那是後來的解釋,但是對於《陰陽應相大論》本篇來講,治病必求於本的“本”就是講“陰陽”。

下面又說,“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下面就具體講了,陰陽是怎麼回事?具體的陰陽又是些什麼呀?它是在就是這些個問題,綱領性的,從大的方面來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什麼叫陰,什麼叫陽,陰和陽在性質上有什麼不同?“積陽為天”,積就是積累,積累得多了,天是什麼?天是陽積累得多了,或者說天是由於陽氣積累所形成的,天是清天,陽是清陽之氣,清陽之氣上升,積累最大的是什麼?最大的是天。積陰為地,地是什麼?地是陰氣所積累而成的地,清陽是天,濁陰是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所以天是積陽而成,地是積陰而成,所以清天厚土,這就反映陰和陽。最明顯的,是陰和陽。

再有,從性質上講,“陰靜陽躁”,陰的特點是主靜,安靜、平靜,陽的特點是躁,躁動、興奮,這都是一對一對的。沒有對立就談不上陰陽,天和地是對立的,動和靜,靜和躁也是動和靜,是對立的。這才有陰陽可談。這也反映出來陰陽兩者是不可分,既對立又是統一的這樣的關係。所以沒有說盡是陰,沒有陽了,那不可能,凡是說靜的時候,相當的就是動,就是躁,躁就是動,所以陰的性質是主靜,陽的性質是主動。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有多種解釋。我在這裡先把它初步順一下。就陽主生發,相對而言,而陰主壯大,生長壯大,陽主生發,陰主盛長,或者盛壯,下邊陽殺陰藏,陽主肅殺,或者說收斂,肅、殺也就是收斂的意思;而陰主潛藏,生和長看來是都屬陽,但是相對而言,陰陽中還有陰陽。所以生又是陽,長又是陰。殺藏本來都屬於陰,但是陰陽中還分陰陽,所以殺藏相對而言,殺就屬於陽,藏就屬於陰。舉例來說,具體來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那麼也可以解釋這句話,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當然到後邊,我們還具體分析這句話,還有不同的解釋。

我在《緒論》當中曾經提到,對《黃帝內經》當中一些段落,一些個句子,甚至一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它符合《內經》理論體系,符合臨床實際,不同的就是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合理性。在這裡,對“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我是這樣初步做了解釋。下面咱們還要具體分析。

陽化氣,陰成形”,陽的特點是主動,是主氣化的作用,陽可以化為氣,陽性熱,所以可以化氣,陰性寒,陰性凝斂,陰性靜,所以陰可以凝聚而成形。動則化而為氣,靜則凝而成形,凝聚而成形,就是陽有化氣的作用,陰主靜,有凝斂成形的作用。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就是屬於陰,熱就是屬於陽,寒極而生熱,陰極而生陽,這裡談到有一種轉化的問題,陰陽可以轉化,陰發展到極致,在一定條件下,它就可以轉化為陽,當然,古時候沒有講一定條件,但是還用“極”來說明了,物極必反,物極必反也是古代的一種認識方法的基本認識,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生活當中隨便說說而已的話,叫樂極生悲,那不都是物極必反的意思嗎?陰,寒屬陰,陰極而可以生熱,化生為陽,同樣的,陽極而生寒,而轉化為陰。比如說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熱到極點就開始轉為涼,轉為寒,寒,寒冷到極致,也就是冬至,就開始溫暖,上升上升,對不對,逐漸又轉化為溫,轉化成為熱,所以有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樣的陰陽轉化。就自然界來說,一年四季來說,不是也是在這樣的轉化嗎?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同樣的,寒屬陰,寒的性質有凝斂的性質,所以生濁,凝斂就是凝聚了,凝聚而成為有形之物,所以是濁,相對而言,熱氣生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陽化氣,陽熱值氣就產生輕清之氣,所以“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本來呢,清,清陽之氣相對而言是應該在上,“積陽為天”嘛,濁陰之氣,相對而言應該位置在下,“積陰為地”。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但是相反的,如果說是清氣在下,那不單是舉自然界,舉一切事物,一下子就聯繫到人體了,聯繫到人體的話,清陽之氣也應該在上,但是如果清氣在下,就要生飧泄,飧泄就是完榖不化,腹瀉,飧字之意就是水榖相合,就是水榖合起來,並沒有消化,所以飧泄是講的完榖不化。這個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指的人體內的清陽之氣應該在上,應該上升反而下陷,反而在下,這樣的話,可以出現完榖不化的腹瀉。實際上,具體到醫學,生理上,病理上來講,這是講的脾氣虛,脾以升為順,大家所熟悉的,脾屬陰,但是脾氣以升為順,清陽應該上升,如果脾陽不升而下陷,而虛,脾虛,可以出現完榖不化的泄瀉。

濁氣在上,則生嗔脹”嗔脹就是脘腹脹滿,濁氣是指的,在這裡具體而言,是講的水榖之氣,水榖糟粕之氣,換句話說,胃中之氣,這都可以相對而言,叫做濁氣。這是對脾胃的清氣而言。水榖、胃氣這些,都可以叫做濁氣。應該怎麼樣呢?正常的時候,濁氣在下,濁屬於陰,剛才我們說了,脾以升為順,胃以降為和。清陽應該上升,脾氣,胃氣屬陰,胃氣以降為和。但是如果胃氣不降,反而在上,濁氣在上,反而上逆,反而不下降,那麼就可以出現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胃脘不舒,這些症狀。那因此我們聯繫到臨床很方便,所以說治療脾虛腹瀉的話,那是由於中氣虛陷,應該補氣,應該升舉清氣就是,胃脘不和,濁氣不降而嗔脹,膨悶脹飽,那應該和胃,和胃就是將降胃,什麼藥能降胃?那尋找降胃藥,反正“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通過往下降的藥。從治療原則上來說,從生理上、病理上,一下子聯繫到治療上,這都是很順理成章的事。說“濁氣在上,則生嗔脹”。具體到人體上,濁氣在上,嗔脹就講的人體的嗔脹,那是講胃氣不降。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上面所講的這些是什麼呢?這是屬於失常的一些現象。包括人體失常的現象。這是陰陽反作,陰陽相反了,陰陽相逆了,順理的時候應該清陽在上,濁陰在下,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它反了,所以叫“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逆從,在這裡是個偏義複詞,雖然說是“逆從”,但是還是偏於逆的意思。也就是陰陽相反了,陰陽逆亂了,這是一種逆的,逆亂的現象。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這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和前面我們所講的,“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意思是一個意思。也無非說是天生屬於清陽之氣,濁陰屬於地之氣,地位濁陰之氣。但是下面接著要講的,那就是講的“天地陰陽升降的問題”,是講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問題。天為陽,雖然是主上升,但是陽中還要有降。地雖然是濁陰,是主下降的,主潛藏,但是降中它得有升,同時,天之所以有降,是因為有地陰的吸引,地址所以有升,是由於天子陽氣的吸引。這是講的一樣怎麼一種,陰陽當中還有陰陽,而且陰陽之間相互聯繫的這樣一個關係。不是單純從表面文字上講的這些內容。你看,表面文字上,說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對不對?對。這個好像不需要醫學專家來講,水氣上到天上就是雲彩了,雨是從天上落下來的,這不用醫學專家來講,看來是很淺顯,只不過是用淺顯的東西、現象,來解釋陰陽中比較深奧的道理。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這是一種現實。但是下面具體講,從這個例子當中具體引申,說

雨出地氣”,雨雖然是天上所降下來的,但是實際上它是出於地氣,天所降的雨,這雨是出於地氣的,也就是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才能下降為雨。這就是講的天地陰陽之間的聯繫了。沒有地氣上升為雲,天氣就不可能下降有雨。兩者不可脫離的,同樣的,

雲出天氣”,雲雖然是地氣上為雲,但是雲怎麼出來的呢?是出於天氣,是由天陽之氣的蒸化,地氣才能上升為雲。如果沒有天陽之氣的蒸化,地氣上升不了成為雲。同樣的,聯繫到上面那句話說,雨出地氣的話,雨雖然從天氣所降的,如果沒有地的吸納,沒有,地屬於陰,陰的吸納,這陽也不可能下降,所以此為陽施陰受,是互相聯繫的。天氣下為雨,那看來是屬於陽施陰受,因為陽氣施泄,往下泄下來了,陰氣受納,陰接受了,地接受了,但實際上是兩者相互聯繫,只有陰的吸納,天氣才能下降。只有陽氣的蒸化,地氣才能上升,是這樣一種關係。那麼也就是說,再具體而言呢,天是陽,陽主升,誰說陽不主升,主升,但是主升當中它必須得有降,沒有降,老往上飛,那不飛得陰陽決裂了嗎?陽老往上升,地老往下降,天地之間那不決裂了嗎?就沒有萬事萬物了。所以升當中它也有降,降當中它也有升,這樣的話才有陰陽交泰,才有陰陽相合,才有雲雨,有雲雨才能化生萬物。所以這兩句話是用自然現象當中最簡單的現實,來解釋陰陽的比較深奧的理論。

因此,我們在泛泛講陰陽的時候,可以說陽主升,陽主動,陰主靜,陰主藏,陰主降。但是你在深入理論研究的時候,那不單是陽要升,陽它也要降。不單是陰要降,陰它也要上升。之所以升,之所以降,是因為陰陽交互,相互發揮作用。陰陽相互吸納,陰陽相吸,陰陽相納,下面又具體的把陰陽問題,聯繫到人體的生理。

故清陽出上竅”,人體的清陽之氣走上竅,上七竅,耳目口鼻,陽主於上,陽主於升,所以清陽為天,清陽在上,那麼人體的清陽之氣呢,也要升於上,在人體的液體,排出的一些排泄物來看呢,屬於清陽的也出上竅,這是清陽出上竅,出於上敲的那麼屬於陽氣一類。比如鼻涕、眼淚等等。口中的唾液、津液,那都是出於上竅的。相對而言,這就屬於清陽。你說那不是液體嗎?液體它也是清陽啊,陰陽之中還有陰陽嘛!液體對氣而言它是屬於陰的,但是對於液體還分清,還分濁,清者還算為陽,下面

濁陰出下竅”,出下竅是指出於二便,前後二陰的大小便,排出的那些東西,那是濁陰。因為它出於下竅。它是濁陰,所以它出於下竅。這是聯繫到人體上的代謝分泌的這些物體。這些生理代謝排泄的一些東西。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這個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可以看作是屬於營衛的問題,發腠理之氣是衛氣,衛氣對營氣而言,衛屬於陽,營屬於陰。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這是衛氣的作用。濁陰是屬於營氣,營氣走五臟,營氣行於內,走於五臟,可以用營衛來理解。當然,你說用氣血來理解,也可以。氣屬於陽,發散腠理,血為陰,行於內。而衛主氣,營主血。這樣理解都可以。所以“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看來第二句的清陽,和第一句的清陽,當然都用的是這個詞,具體所指不同。對不對?第一個清陽我們剛才說了,是屬於出上竅的涕淚唾液之類,第二個清陽是指的衛氣,人身之氣。當然濁陰也不一樣。第三句,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個清陽和濁陰和前面兩個又不一樣了。這個清陽實四肢是什麼呢?是水穀精微之氣,或者說脾氣,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所以脾主四肢嘛。水穀精微之氣就叫做清陽,由脾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充實於四肢。所以脾主四肢,有了水穀精微之氣的充實四肢,我們的人體才能正常的運動。清陽充實於四肢。四肢才能夠健康正常的運動。濁陰歸六腑,這個濁陰就是那個水穀糟粕,大小便,當然排出的才叫大小便,在腑中的,膀胱、大腸、小腸,反正這些水穀的糟粕這些東西,那都叫濁陰,走於六腑的。

這段就是講了陰陽的影響概念,並且舉例子,在人體當中基本的一些現象。在自然界當中一些基本的現象。同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題目的話,它說“應相”,它把陰陽和這些什麼升、降、雲、雨、殺、藏、動、靜、四肢、六腑、腠理、五臟、上竅、下竅,它又把陰陽這樣聯繫起來。來給你解釋陰陽的概念。當然也涉及到一些應用問題。

這個“應相”的問題,剛才我們談到這個題目了,是陰陽於宇宙天地萬物之象相通相應,這個“象”可以再補充一下。實際上這個“象”,其實它就是具體的方法,從哲學的方法論來講的。這是用的取象比類的方法。或者取象類比的方法。這一段是這個,以後這一篇都是用的這種方法。可不是取象類比嗎?把雲、雨、天、地、濁陰、上竅、下竅,怎麼比成陰陽了呢?怎麼說它是陰陽了呢?具體的方法,所使用的是一種者取象類比的方法。

我再把這個段落講下來之後,剛才我提到了,這段是要背的。【注釋】【校注】問題,好像就不需要再講了。

【理論闡釋】

28頁。

1. 治病必求於本

就是說診治疾病在臨床應用的時候,當醫生,當中醫,首先要辨別陰陽,要用陰陽的方法,來認識醫學裡邊的具體問題。所以我們引了《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那就是治療疾病,診斷疾病要看看陰陽失調了是在哪失調的?具體部位,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把陰陽調節到相對平衡了,或者說陰陽協調了,這就達到了基本目的。期就是期準。也可以說是目的。

2.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剛才我在講這段的時候曾經提到,有不同的解釋。我只是說,舉例子來說,具體的說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說的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我舉那個例子呢,就是相當於咱們教材當中的第一種解釋,是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的解釋。他對“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是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解釋的。只不過春夏為陽,陽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說春夏雖然為陽,但是春是屬陽,夏又是陽中之陽(?)。這第一個。

第二個,教材選的是張介賓的解釋。《類經》的解釋。它是按照陰陽中又有陰陽,但是它具體的是用《易經》的四象,說陰陽中又有陰陽。四象是什麼呢?四象的解釋也有幾種。我現在就是按張介賓的這種說法。這個四象,是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的一種解釋是“陽有太陽、少陽,陰有太陰,少陰”就是四象。所以第二個解釋,張介賓是按《易經》,說的是陰陽生四象。也就是說陰(陽)中還有陰陽,有太少。陰陽中又有陰陽,又分太少。

第三個,李中梓,李中梓是《內經知要》的作者。在《內經知要》裡面的解釋,李中梓把這個陽生陰長說成是正常的,陽殺陰藏是變異的。對人體來說,生理的就是陽生陰長,病理的就是陽殺陰藏。自然界來說,春夏就是生長,一切旺盛,那些該凋亡了,就是枯槁了,那他就說是殺藏。也就是說,用正常與不正常,用“治”和“亂”來解釋。治就是正常,亂就是失常。李中梓是用治亂來解釋“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這是關於“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這裡選了三個主要的解釋。作為大家學習時候參考,分析問題,這裡就包括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方法。我們在學《內經》當中就要注意,學習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清陽濁陰

清陽濁陰在人體的不同分佈與走向。這我在講課當中,剛才我們在講解當中,講得就比較詳細了。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講了。

這就是我們在講的第一段當中的原文串講、注釋以及理論闡釋問題。這一段當中,下邊談到些問題,就是【臨證指要】,在臨床上怎麼應用的問題。我們教材裡頭也選了,“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的臨證指要。選了前人的病例,王九峰的醫案,選了脾虛泄瀉的病例,泄瀉就是脾虛泄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第二段是選的《名醫類案》李東垣的病例,那是選的是“濁氣不降,而生嗔脹”的病例。用這樣兩個病例來分析“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這是臨床最常見的病例。最常見的病,泄瀉、腹脹,那麼第一個用的是升脾氣的方法為主。當然也加了一下疏肝,第二個是以降胃氣為主,來治療這個嗔脹。

這就是第一段。我們就講到這裡。

[完/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