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講 五臟: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1)

這一節我們接著往下講,講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脾主運化,運即是轉運、輸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義,所謂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將水穀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這個定義包括兩個要素:

將水穀轉化為精微。 吸收精微並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 脾主運化的功能可以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 我們首先講它的運化水穀的功能,什麼叫做水穀?水穀泛指各種飲食物,所謂運化水穀,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對水穀精微的轉輸作用,脾運化水穀的具體作用,飲食水穀經口攝入以後,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礎上,靠脾的運化作用,將水穀化為精微,通過脾的升清、轉輸和溫煦作用,完成化和運的過程,化是指將水穀轉化為精微,脾將水穀轉化為精微,具體的地點是在小腸,至於為什麼在小腸,我們後面在講六腑的時候,再進一步講,在完成了將水穀化為精微之後,通過它的轉輸作用--運,吸收並轉輸水穀精微,將精微物質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上輸給心肺,化為氣血,而後輸布全身,這就是脾運化水穀的具體機制和作用,通過脾運化水穀的作用和機制,我們由此可以後出兩個結論來:

  1. 脾為後天之本。
  2.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這是中醫學著名的兩個原理,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這兩個原理就是根據脾主運化的功能,推理出來的: 我們講脾為後天之本,這個原理涉及到的概念: ① 脾  ② 後天  ③ 水穀精微  ④ 氣血 通過這些概念,經過邏輯推理後,得出的結論為後天之本,我們看中醫學是怎樣推理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首先,我們看後天,後天是指人從出生之後到死亡,這一段生命歷程,人出生以後,必須攝取食物,通過食物轉化為精微,由水穀精微,轉化為生命必須的物質--氣和血,這是第一,第一點講的是後天必須有充足的營養物質,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精微,一個是氣血,精微是指水穀精微,就是後天,他生存的必要條件:

  1. 要有水穀。
  2. 水穀必須轉化為精微。
  3. 精微只有轉化為氣血,才能構成有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脾主運化,水穀只有通過脾的運化作用,才能轉化為精微,在脾運化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水穀不斷地轉化為精微,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以維持後天的生命歷程。 將水穀化為精微,這個過程是由脾來完成的,就這個意義講,脾稱之為後天之本,這就是中醫學一個著名的原理,脾為後天之本,這樣一個原理不僅有它的理論意義,而且還有它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前面在講緒論的時候,講到了李東垣稱之為補土派,也叫補脾派,他有一個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論》,強調「脾胃一傷,百病由生」,那麼脾為後天之本,在後天的生命歷程過程中,脾在維持正常的生命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異常,就會使後天的生命歷程,從正常過程轉化為異常過程,也就是說從生理轉化為病理,正因為這樣,李東垣才提出來,「脾胃一傷,百病由生」的著名論斷,這一個原理對指導我們在臨床實踐、養生、防病、治療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比如,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研究,如何運用中醫、中藥來延緩衰老,期望人們能夠永保青春,調理脾胃,從古到今,都是一個重要的延緩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為後天之本,第一個問題講,脾為後天之本,這樣一個原理是怎樣得出來的。

第二個原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論證這樣一個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一、氣血,二、源,就是源泉,三、水穀精微,四、脾,中醫學是通過這些概念,經過推理得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判斷。

氣血,中醫學認為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基本物質,也就是說,人要想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有充足的氣血作為物質基礎。

中醫學認為水穀精微,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來源。

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水穀轉化為精微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來完成的,因此得出結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這兩個命題或者說這兩個原理,它們共同的使用的概念,它的根據: 一、最根本的就是脾主運化的功能,在這個條件下,前提下,涉及到水穀、精微、氣血、後天,這樣幾個概念,中醫學應用中醫的科學概念,按照中醫學的思維邏輯,推斷出來這樣的結論,那麼脾為血氣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原理,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的理讖意義在於中醫強調,脾在化生生命物質當中的重要作用,氣血化生匱乏,中醫在治療上首先想到是脾,這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實踐意義。

下面我們講脾主運化水液,運化水液又稱運化水濕,什麼叫做運化水液,脾主運化水液,就是指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換言之,就是脾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脾運化水液和運化水穀是同時進行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分別講運化水穀的作用機制、過程,講運化水液的作用、機制和過程,兩者是同時進行的,脾運化水穀、運化水液的具體機制、過程是什麼呢?大家看這個示意圖,這裡面講的水飲是飲食物的同義詞,就是水,那麼飲和水,我們喝的飲料,水液進入胃以後,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將飲食物當中的水飲轉輸,運輸到脾,換句話說,脾接受了由胃傳送來的,經過胃初步消化的水飲,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有用部分的水液,我們可以稱之為清,在這裡面講,水液的清濁,清是指對機體有營養作用,有用這一部分的水液,我們稱之為津液,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上輸於肺,而後通過肺主行水的作用,來敷布全身進行代謝,脾到肺這是它的第一個機制,就是通過脾的升清作用、轉輸作用,將經過脾的運化以後,這個水液,這個水濕,將其有用那部分,我們稱之為清,有營養作用的部分,通過它的升清轉輸作用上輸給心肺,上輸給肺,脾的作用,到此結束,由肺主行水的作用,那是我們上一節講,肺主行水,是靠肺發揮它的作用,通過它的機制來進行調節,這是第一,它的機制。

第二、通過脾的轉輸作用,在它運化以後,那個水液,經過運化的水液,其中有一部分,是暫時不能為機體所利用的,我們稱之為水液的代謝產物,如果說清是有用的,那麼我們這裡肯定稱這一部分代謝產物,暫時對機體不能被利用的,無用的,與有用的那個清相比較而言,我們可以稱這部分水液叫做濁,這部分水液通過脾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的水道,又一次提出水道,脾到肺也要通過水道作用,那麼脾到腎也要通過水道作用,也就是說,省略了三焦水道這個概念,這裡面包含了水道的概念,省略了這個,那就是脾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經過它代謝以後,暫時不能被機體利用的代謝產物,稱之為濁,下輸到腎,到此結束它的功能,至於說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促進膀胱的氣化作用,將這部分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維持機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那是腎和膀胱的作用,脾的作用過程和機制,它的作用過程,就在於它接受了胃所傳輸給它的水液,經過運化以後,分為清和濁,清,通過它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肺,到此結束,濁,通過它的轉輸作用,下輸於腎,到此結束,那麼脾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相當於一個樞紐,上至上焦的肺,下至下焦的腎,這就是脾調節水液代謝的過程和機制,這樣一個理論,

到現在我們也講到,肺為水之上源,現在講脾主運化水液,我們下一節還要講腎對水液代謝中的作用,如果說,它在中醫理論裡面說,肺是在上焦,脾是在中焦,腎是在下焦,那麼脾在上、中、下三焦,它居於中焦,稱為連接上下的樞紐,就這個意義講,中醫文獻稱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脾稱之為中流砥柱,這一個理論,在指導臨床實踐,中醫學在治療水液代謝異常,水濕痰飲、水腫這一類疾病,就是水液代謝異常所引起的,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治脾,健脾燥濕,治脾,治療方法有個健脾燥濕,是治療水液代謝失常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個,脾的第二個生理功能,脾能生血和統血,

脾生血,脾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為什麼脾能夠化生血液呢?它是由它的機制,是由脾運化功能所決定的,血液、血氣、氣血,它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穀精微,水穀精微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脾通過運化水穀的功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質來源,就這個意義講,脾具有生血作用,具體的生血機制,脾化生血液的機制,是脾將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為血,因此中醫文獻稱,說血液源源而來,化生於脾,也就是說,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源泉,是指脾通過運化水穀精微,為氣血的化生,為血液的化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這一個理論來說明,脾在化生血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上,中醫認識脾化生不足的病理變化,和治療血液不足的疾病,補脾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脾能夠生血,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夠統血。

第二個功能,脾統血,脾統血是指脾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的作用,古書把這個功能叫做脾能攝血,中醫學認為,脾所以能夠統血,它的作用機制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至於說氣對血的固攝作用,我們將來在氣血津液這一章,要進一步講,這裡面涉及到氣本身的功能之一,它有固攝作用,那麼它的機制是通過脾氣的固攝作用來完成的,在理論上,這一功能解釋了脾是參與血液運行的調節,我們前面講了血液運行的三個基本條件:一、心氣充沛--心的陽氣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脈道通利。脾統攝血液,它涉及到了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條件,其中:一、保證脈道通利,一是保證脈道完好無損,使血液不溢於脈外,脾統攝血液,另外還有一個含義,通過它的生血作用,保證血液充盈,它在血液的運行過程中,它參與了這樣一個過程,它在實踐上,對於出血性疾患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脾不能夠統血,在病理狀態下,我們稱之為脾的統血功能失常,用一個高度概括的語言,叫做脾不能統血,脾不能統血,就會出現血液溢於脈外,出現各種各樣的出血性病理改變,一般說來,脾不統血所表現的出血性病理改變,多為慢性的出血性改變,少有急性的出血性改變,它出血的特點,一、慢性的,二、量少,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出血量多,而且急,在那個時候就不叫脾不統血,將來我們在病理上還進一步講,那又有另外的概念來表述,這就是脾生血的功能,脾統血的功能,它的理論意義,它的實踐意義,那為什麼?我們上面講,回答了為什麼說脾能夠生血,為什麼說脾能夠統血,生血和統血都是在脾主運化的基礎上,所產生的。

脾的功能--脾主升清,脾主升清這樣一個概念,在現行的中醫理論中,講臟象學說的時候,兩種處理方法,我們昨天講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提到:一、這個概念把它定為生理功能概念,二、把它定為生理特性的概念,在我們這本教材裡面,仍然是延續五版教材的傳統,把它定為生理學概念,何為升呢?升有上升、升舉的意思,清,是指輕清的精微物質,到此為止,我們多次提到清濁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下,它有不同的意義,講氣的清濁,輕清之氣,有上升趨勢這樣的氣,我們稱為清,那麼有沉降、向下作用趨勢,從它的氣的運動趨勢來說,我們稱這個濁,是氣分清濁,我們上面又講到人體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以後,化生為有用的部分,也代謝出無用的部分,在水液代謝,有用和暫時不能利用這一部分,我們稱有用的,就稱之為水液的清,那麼暫時不能利用的代謝產物,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水液之濁,這再一次告訴我們,理解清濁這個概念,要充分的考察它的語言環境,來界定這個清濁的內涵,在這裡面的清,是從脾運化水穀精微的定義來說的,是指脾所運化的精微物質,那麼具體脾怎樣升清的呢?也就是說它的升清作用,到底發生了什麼作用呢?一、是將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通過轉輸作用,上輸到心肺,通過心肺化生氣血營養全身,實際上它的升清作用,只在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由心肺作用以後,化生氣血來敷布到全身,講到升清這個過程,就是將水穀精微,上輸到心肺,至於說通過轉輸作用到達全身,不僅僅是靠脾這一個作用,它經過心肺化生氣血以後,就涉及到心和肺的作用,不僅僅是脾本身的作用,這是第一個作用,升清作用。 第二、脾通過升清作用,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這是一個重要的題目,也是我們學習這一節裡面一個難點,那麼人體內臟的位置的恒定,中醫學從氣機學說來說,這樣來認識, 一、氣機通過它的升降出入作用,五臟系統的氣機,都各自維持正常的升降出入,才能保證人體各臟腑的位置相對恒定,這是第一。 第二、中醫的氣機學說認為,上焦、中焦、下焦,就五臟系統來說,氣機的運動形式雖然各有升降出入,但是它們之間相比較而言,各有側重,它的一般規律是,在上者宜降,就是上焦心肺,它的氣機升降的作用,雖然它本身有升有降,它的主要趨勢應該向下,而在下焦,肝腎,說在下者宜升,就是說在下的臟器,它的氣機升降的趨勢,應該是以升為主,那麼中焦的呢?中醫學認為,脾胃居中焦,能升能降,在中焦的臟腑既有升也有降,那麼脾胃,中焦的脾胃,能升能降,才能保證,上焦的臟腑下,下焦的臟腑升,維持機體五臟系統正常的上下、升降、出入,動態平衡,這是中醫從氣機學說,提到了一個氣機學說,就講升降出入,這已經反復講了幾次了,氣機運動形式,從臟腑的氣機運動形式來考察,它們在什麼狀態下,才能夠正常呢?生理功能正常呢?只有在上、中、下三焦所屬的臟腑,它們維持各自的本身升降出入,處於和諧狀態。 二、臟腑之間上、下,上焦、中焦、下焦之間的升降出入,也必須維持和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 一、意味著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 二、意味著就人體臟腑的位置而言,意味著它們的位置相對恒定。 那麼,為什麼說脾主升清?特殊強調它能夠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呢?剛才我們講,脾胃居中焦,它能上能下,這裡面講,是脾氣要升,因此有脾氣主升,這樣一個原理,胃和脾,相比較而言,胃宜降,就是脾和胃、升和降,構成一對矛盾,脾胃就氣機的運動形式升降而言,構成了一升、一降,那麼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既相互對立,又要互根,兩者維持和諧狀態,說明什麼呢? 一、脾胃的功能正常。 二、脾胃的位置恒定,脾胃的位置恒定、居中。 它才能成為樞鈕,使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保證全身五臟系統氣機升降運動正常,從而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從這個原理,這個功能,它的理論依據,是根據中醫的氣機學說而來,這是從五臟系統氣機運動的狀態,升降出入的關係來論述的,這一個原理,我們將來在講氣血津液的時候,在進一步講氣機的概念,氣機運動形式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論述,在此,同學們只要作一般了解就可以,那麼抓住它一個重點,強調是脾升和胃降,構成一個和諧的矛盾,它是升降的統一體,意味著,脾才能正常的升,脾正常的升,就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一個重要機制,就這個意義講,脾氣主升,抓住這一個命題的基本機制就可以了,從這樣來理解,它有什麼實踐意義呢?脾氣主升,這一個原理和脾主升清作用,這樣一個原理,它有什麼實踐意義呢?中醫學認為,凡是人體內臟位置,不相對恒定,是指向下,有稱之為下垂,就是下移,中醫的術語叫下垂,不叫內臟下移,叫做內臟下垂,人體的臟腑,內臟下垂,責之於脾氣不升,責之於脾主升清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醫治療人體內臟下垂,常常治脾,通過脾的作用,來升舉中氣,脾在中焦,稱之為中,就是通過調節脾的升清作用,保證脾氣主升,使脾氣主升的度,回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來和胃的降,保持和諧狀態,達到治療內臟下垂的目的,在臨床上,將來同學們在學內科的時候,有個著名的方,叫補中益氣湯,它能補中益氣,子宮脫垂,脫肛,都稱之為內臟下垂,那麼首先想到的就是補中益氣,就是根據脾主升清這個作用而來的,那麼這裡面主要是指脾氣主升,這個原理所決定的,是從氣機運動的形式,氣機運動的學說來說明它的作用。

下面第二個問題,我們講脾的生理特性:

脾宜升則健,這個結論也可以說是一個原理,這樣一個原理,這句話是一個判斷句,脾升則健,是用判斷,這個原理的理論依據,脾氣主升,從臟腑的運動形式來考察它,那麼脾在什麼情況下,它的運動形式,考察它,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它才能夠充分發揮我們剛才所講到的脾主運化,脾主升血、統血等,它才能夠成為氣血生化之源,才能夠行使後天之本作用呢?從臟腑的運動狀態,氣機運動狀態來考察它,那麼它必須始終保持升,這樣一個狀態,既不能夠太過,升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所謂「過猶不及謂之平」,這個升必須是平,達到平,在這種狀態下,意味著脾的功能正常,就這個意義講,脾為氣機升降的樞鈕,機制之一,那麼我們前面講,脾要升,講到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時候講到,脾要升,胃要降,兩者構成一對矛盾,相互對立,互為根本,維持著和諧狀態,這個時候才能夠保持脾和胃的功能,各自正常,我們在這裡強調,脾宜升則健, 一是從脾本身,從它的氣機運動狀態來考察它,它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它才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它必須是升而且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過,取其平, 二它是和胃相比較而言的,那麼胃必須也是降,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才能夠保證脾的升,既不太過又無不及,也就是說維持脾氣宜升, 一、我們強調脾的作用趨向,脾的氣運狀態要升,它是以胃氣宜降為前提,所以兩者互為因果,互為條件,宜升宜降,在這種意義下,就脾和胃相比較而言,我們強調它以上升為主,就這個意義講,說脾氣主升,由脾氣主升,得出個結論,最終得出,那麼脾氣宜升,脾宜升則健,脾氣主升是指從它的升清作用而言的,這個作用,得出來宜升則健,因為它有這樣的作用,它這樣一個狀態,才能維持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一個問題,脾宜升則健,脾氣主升,都旨在說明,從氣機運動,指臟腑氣機的運動狀態,來說明脾的正常功能,維持正常功能,它的必要條件,這樣一個結論,或者說,這樣一個原理,對於我們考察脾的生理病理,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生理上,在理論上,我們必須強調,脾氣始終保持升的適度,才能夠與胃的適度的降,構成一對和諧的矛盾,既矛盾又統一,在這種條件下,就能夠保證,人體五臟系統,上焦、下焦,升降出入正常,才完成它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這樣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它才能發揮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功能、作用,就這樣一個理論,我們從臟腑的氣機運動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從臟腑氣機的角度,脾胃這個中焦的軸,樞紐,一旦維持正常狀態,全身臟腑系統都處於正常狀態,全身臟腑處於正常狀態,生命物質就源源不斷而來,後天的生命歷程,就維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正常狀態,這裡起決定因素強調是,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只從這一個角度,我氜也可以論證,脾胃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原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