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述了五行學說的概念,五行的屬性,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講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規律。
定義: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
規律: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
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
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
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
子復母仇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
第二個,我們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剋結合起來,什麼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係叫做五行制化,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係,講五行生剋都是兩行之間的關係,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能剋木,這三者處於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僅有木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剋木,木去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注意制化規律,是指三行之間的關係而言,它包括生和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個只要同學們掌握一個,什麼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於正常狀態,掌握到這樣就可以了。
定義:相剋太過
規律:相乘次序與相剋同,旦被剋者更加虛弱。
定義:反剋
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
定義: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剋太過,用四個字,相剋太過,五行之間相剋太過謂之相乘,相乘的規律,次序與相剋同,這是第一,但是被剋者更加虛弱,加上後一句話,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規律。
五行相侮最簡單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間反剋就是五行相侮,那麼相侮的規律與相剋次序相反,或者說與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這就是五行乘侮的規律,這個菱形圖,一、它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這是個經典的示意圖,菱形圖,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餘,一、木可以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剋,又可以侮金,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一、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這個菱形圖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麼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麼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菱形圖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複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係,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古書的方解,認真思考方劑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這個思想讀出來。
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麼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於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而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了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於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科學的整體觀念,具體怎麼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我們看剛才那個表,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複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這是一,二、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複雜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那麼這個整體觀念,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繫,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它們有生剋制化,這樣一個複雜的關係,就這樣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一、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二、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剋制化,這樣複雜的關係,這是第一,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發展變化觀,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就是不斷的在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我們這裡沒有講到乘侮勝復,僅僅講正常的生剋制化的關係,通過生剋制化的規律的運動變化,而且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而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聯繫作用的觀點,五行生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繫,和互相作用這樣一種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裡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記住是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思維的規律是什麼呢?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中醫學這個思維過程,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是什麼樣的過程呢?我們看前面講那個表的時候,事物的五行分類的時候講,強調說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係,說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麼?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後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複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裡去,然後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複雜的關係,發生了什麼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然後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於哪一類,它屬於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剋土,這是一個結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麼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剋土呢?還是既有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後得出結論,判斷求道,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麼得出結論,木旺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這是五行學說這個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第二個方法論,就是五行分類方法,我們前面講過陰陽二分法,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醫學理論裡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納入到五行變成五志,雖然我們講七情,可是最後用五行來說明的時候,講這個情之間的關係,它分別和五臟和五志相對應,它不說五臟和七情,那麼把七去掉兩個,目的就是為了納入這個五行系統,符合這個五行分類方法,那個七,它既不屬於兩分法,又不屬於五分法,那怎麼辦呢?把那兩個人為地去掉,變成了五分法,這個五分法就比兩分法,從分類學來說,分類更加細緻,使人們的認識從抽象進一步到做到具體,這就是在中醫學領域裡面,常用對事物的分類方法,從邏輯學來說,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兩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前兩者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和中醫學的方法論,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這個科學觀和這樣的科學方法論來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這都是舉例子,基本問題:
用它來論證人體的生理功能
從結構上把人體的結構劃分了五個系統,我們看前面事物五行分類的大表,把人體的結構分為五個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這樣的五臟結構系統,成為中醫學的結構理論,系統的結構理論,所以中醫學強調臟腑,奇恆之腑,臟腑經絡是通過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經過類比來將人體的臟腑一分為五,那麼臟和腑之間呢,臟和腑是以五臟為中心,有臟、有腑、有肢體官竅,就人體本身建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五臟系統的結構,形成了中醫學的人體系統結構理論。
用它來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這句話應該進一步限定,中醫用五行學說以五行的屬性為據來類比五臟系統,類比五臟,用五行的屬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注意,僅僅是部分的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並沒有完全的說明生理功能,比如說,木曰曲直,用它來類比肝,來說明肝主疏泄這樣的功能,那麼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釋肝藏血的功能呢?那麼就解釋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論據就不是那樣充分了,因此,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樣,因此,以五行的特性為據,嚴格的說,它說明了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們把那個主要都去掉,從最一般的規律來說,中醫學建立五臟生理功能的時候,建立生理功能這個學說的時候,是以五行屬性為據的,在建立結構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據五行的屬性,類比臟腑有這個特性,它就有這樣的功能,僅此而已,我們今天看它就是以這個 這是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它論證了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臟腑之間生剋制化的關係,臟腑之間的關係,我們講五行的關係,僅僅講到生剋制化這方面內容,五行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五行互藏這樣的一個概念,五行互藏,什麼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還有五行,比如,木行,本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還包含其他四行,就是它自身,除了它本身之外,它存在的關係,還蘊含著其他四行的關係,這是咱們中醫學,張景岳在類經圖翼裡面表述得最詳細,在內經五行互藏的關係,並沒有明確的表示出來,而中國古代哲學五行學說,卻把這個概念論述得很清楚,引入到醫學是張景岳明確提出來,五臟之中還有五臟,提出五臟互藏的理論,那麼生剋制化再加上五臟互藏,就是五臟之中還有五臟,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這個系統思維的整體觀,不是一個平面的,也不是個線性的,而是一個立體的思維,說五行生剋制化,每一行還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還有其他四行,那五行之間有生剋制化關係,每一臟自己,每一行自己都體現出了生剋制化的關係,一縱一橫形成什麼樣的思維呢?就像國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和系統專家評價中醫學五行思維是一個球形的、網狀的思維結構,是最科學最高明的思維結構,這在英國著名的生化專家、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裡面,做出了很好的評價,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這部書,連他們外國人的眼睛,用外國人的眼光來考察中國人的五行學說,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非常高明,它體現了現代科學思維方式,這樣的評價是不為過的,當然在本科生教學大綱中我們只能講到,僅僅講到生剋制化,或者說僅僅講到了一個平面的關係,還沒有講到一個立體的思維關係,五行互藏是一個難度很大的一個概念,這個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講,在研究生、博士生當中去進一步探討去,現在咱們國內的研究思維科學的一些專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維模型,研究腦科學的專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剋制化研究腦科學,研究人的思維模型。
它論證了人體兵環境的統一性,我們看原來那個表,上面講過那個圖表,五行事物分類的表,以五行的屬性為例,和自然的各種現象,時空的現象類比起來,形成五個系統,旨在論證事物的統一性,論證人體環境的統一性,這是從五行學說來論證,氣一元論,從天地人本原於氣這個角度來論證天地人三才一體,人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陰陽學說用陰陽對立統一這樣的一個觀點,從矛盾對立的觀點,認為世界運動的基本規律,就是陰陽陰陽,那麼自然、人都服從這個規律,就這個角度論證了人和自然是統一的,五行學說以五行屬性為據,將自然現象和生命各種現象一分為五,分別納入了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在此基礎上又通過生剋制化這個規律,來闡述了人體和自然之間同一系統,和另外系統之間生剋制化的關係,進一步論證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科學的整體觀念。 用五行學說來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這一點同學們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學說來闡述病理變化。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時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晝夜 | 平旦 | 日中 | 日 | 下哺 | 夜半 |
1. 主時發病(當令發病):當令時最易受邪 如肝病發於春 |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為之(素問‧咳論) |
2. 非主時發病(非當令發病):係由他臟傳來 如脾病發於春,係由肝臟傳來 |
用五行來說明發病的規律,叫主時發病,給出這個表,五臟和五時之間的關係,這個晝夜的關係,了解就可以了,那麼主時發病,說肝病,春季易於發生肝病,因為肝和春,它們處於同一系統,這個就叫主時發病,以下依此類推,說肝病旺於春,那麼心病旺於夏,除了一般規律之外,還有一個非主時發病,那就受什麼呢?受五臟之間生剋制化規律影響,一般規律就記住主時發病,就一般來說,肝病在春季容易發病,心在夏季容易發病,腎在冬季容易發病,為什麼呢?在五行分類,它們屬於同一系統,這就可以了,講一般規律,還有特殊規律,即有受主時發病規律所制約,又有的不受主持發病規律所制約,中醫看問題非常全面辨證,既講一般規律,又講在不同條件下還會有特殊規律。
相生傳變 |
母病及子 如 | 母臟 ->(累及) -> 子臟 |
肝病 -> 心病 | ||
腎病 -> 肝病 | ||
子病及母 如 | 子臟 ->(累及) ->母臟 | |
肝病 ->腎病 | ||
心病 ->肝病 |
用它來說明疾病的傳變規律,疾病的傳變規律一是按照相生規律來傳變,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這樣來傳變,那麼先母臟有病以後累及子臟,就稱之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傳心,腎病傳肝(這個字就錯了),肝火旺盛,這個人肯定是出現心火上炎的表現,這是必然的,由於相生規律所決定的,說腎有病,腎陰不足,肝陰一定不足,因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盜母氣,說子臟有病必然累及母病,這從相生規律說,說肝有病,肝火熾盛,肝氣鬱結,也可以損傷腎的陰液,也會損傷腎精,說心有病,心火熾盛同樣也會出現肝火的改變,這是必然的,這是必然的規律,那麼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就是按照相生規律傳變的結果,稱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剋規律傳變,一、按照相乘的規律傳變,二、按照相侮的規律傳變,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傳到脾,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金匱」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這句話根據什麼來的呢?理論依據就是按照相乘規律,只要有一臟出現太旺,它必然的結果,乘脾,太過的時候是這樣,那麼不及的時候呢?會出現脾虛條件下,肝也會表現為乘脾,那麼肝太過可以出現,脾不及也可以出現,結果肝旺乘脾,相侮傳變,正常情形下是金能夠剋木的,現在肝太旺,這個時候,不僅金這個肝不能夠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約,這種情況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這個著名的病理學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氣虛的時候,肺本身功能虛的時候,雖然肝不旺,也會表現出來肺虛肝侮,這樣的一種狀態,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過,最容易理解,乘,而難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時候,但是有一條必須記住,我們前面講亢害承制菱形圖,唸這個菱形圖,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一旦發生相乘,任何一行,乘和侮它最終結果乘侮同時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臟有病,一旦出現相乘,必然出現相侮,那就是說三臟同時發生關係,這個在病理上也反應出來整體的病理觀。
總的就是這個圖,以肝為例,講它和其他臟之間的關係,就是一臟一旦有病以後,通過生剋,就是相生關係傳變,乘侮關係傳變,會導致哪些病理結果。
用五行學說來判定疾病的預後, 按照五臟的節律來判定預後,預測病情按照五行,牽涉到五運六氣了,那麼按談五行的年節律,春夏秋冬,就是五行和五氣之間的關係,一年的變化,那麼治病,就是容易在什麼時候發病,我們前面講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來說判定病情的輕重,按照旬節律來判定的,那麼病危都是按照日節律,在一天當中木、火、土、金、水誰當令,二十四小時分開,來判定這一天當中什麼時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輕重呢?是以十日為計來看,用它們的五行所屬,通過五行生剋制化的關係,來判定病情的輕重,一般來說相生的病輕,而相剋病的重,按這個規律,引證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一句話,他說「始病則以歲月期之」,年節律期之,在一年的五行屬性來判定什麼時候發病,「病重則以旬期之」,以旬節律來判定病的重輕,說垂死則以旦暮計之,這個垂危欲死,以日節律來判定,這一部分內容,僅作一個概念的介紹,那麼本科生僅僅知道主時發病的規律,一般來說,那麼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麼冬季腎易有病,僅此而已,要講年節律,旬節律,日節律,又涉及到五運六氣一些基本常識,做為碩士生、博士生階段,希望在這個階段,能夠把這個概念搞清楚,它對於我們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是有好處的,就是中醫學在判斷病情發生發展規律,判斷預後的種種,不是憑空想像的,那麼理論依據之一就是用五行學說為據,按照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判定病情的發生發展變化。
用它來預測疾病傳變的順逆和預後,一般來說,按照相生傳變稱之為順傳,稱之為輕、吉、預後較好,相反,按照乘侮傳變,叫逆傳,病情比較重,就是預後不好,這僅僅是個一般規律,至於說順傳和逆傳,這取自於「難經」,什麼叫順傳和逆傳,在不同的著作裡面,解釋不同的病理發展傳變過程當中,它的概念內涵是不一樣的,在這裡面是就相生乘侮傳變而言,兩者相比較而言,相生傳變病情輕,預後好,稱之為順,反之,乘侮傳變病情重,預後不良,稱之為逆,在這裡面,注意,是在相生傳變和乘侮傳變這樣的特定的條件下,說順傳和逆傳,它的概念是相生傳變定義為順,乘侮傳變定義為逆,捨此條件,這個順傳和逆傳的定義,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特別強調,中文講、語言學講語境,講語用,在這個語言環境下,順傳和逆傳的語用,它的功能,順傳表示它是相生傳變,逆傳表示到乘侮傳變,離開這個語境,不能這樣表達,學中醫難,學中文也難,中醫的表現符號,表達的符號是中文,中文講究語境、語用,那麼在這種特定的語境下,它的語用發生變化,就是它的義項發生變化。
我們今天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換句話說,將中醫學的醫學哲學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全部講完了,重點需要掌握氣、陰陽、五行的概念,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氣的概念,氣是肉眼難以看到的,不斷運動的,精細的物質,運動是氣的屬性,氣的運動表現為升降出入這種形式,它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又表現為形與氣,聚則有形,散則無形,表現為形氣的運動狀態,這個形氣的互相轉化,這個運動過程稱之為氣化,那麼在哲學上,氣、氣化,這個升降出入稱之為氣機,氣、氣化、氣機,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術語,我們移植過來,來說明生命問題,陰陽學說,陰陽是表示事物屬性的一個概念,是指陰氣和陽氣的物質,及其物質的屬性,這樣的一個概念,陰陽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而五行學說,是用五行,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來說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這三個學說為中醫學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觀。
承認生命是物質的, 生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生命運動的規律要遵循氣、陰陽、五行運動變化的規律,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方法論,奠定了中醫學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辨證的科學思維方式,中醫學就是根據氣、陰陽五行學說,所確立的自然觀、醫學觀和科學思維方式,乃至於具體的邏輯思維的方法,來論述醫學的問題,從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於養生保健,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進行論述,構建了中醫學理論的基本體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問題,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中醫學理論,這就決定了中醫學理論當中,我們中醫學所使用的,本學科所建立起來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使用的術語,既有本門學科的術語,又有從氣、陰陽五行學說,哲學學說裡面移植來的哲學術語,形成了哲學術語,形式上是哲學術語,而內容上既有哲學的含義,又有醫學本身的具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的含義,所以學習中醫理論,無論學習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術語,必須搞清楚,它在什麼層次上來說明問題,是站在哲學層次來說明問題呢,還是站在生命科學,講具體生命過程問題來說明問題呢,這才能把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學清楚,由此,我們也得出結論,由於漢字具有多義性,而中醫學必須用漢字這個語言符號來表達中醫學的理論,因此也決定了中醫科學術語的多義性,說中醫學反應的內容,語言很簡練,內容非常豐富,思想深邃,這種思維方式有別於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是形式邏輯的線性的思維方式,就是任何一個概念、術語義項的單一性,線性的關係,所以學習中醫理論,不僅僅是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逐步地建立起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好,今天課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