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實錄(疑難雜癥治驗)

作者:余國俊


19、慢性咽炎

診斷現場

女患,38 歲,1992年5 月 23 日初診。

三年多來咽部乾澀,微痛,灼熱,有異物感,吞不下、吐不出,有時乾咳,聲嘶;上午較輕,下午、晚上較重。西醫診斷為慢性咽炎,用抗生素無效,加用激素,症狀曾一度緩解,但停藥不久又復發,且有加重趨勢,遂不敢再用。又曾施以冷凍療法二次,亦有所緩解,但一患感冒又復發。

中醫曾診斷為虛火喉痹,按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治之,選用百合固金湯、知柏地黃湯、養陰清肺湯等三十余劑,諸症似有所減輕,但又增納差,脘腹發涼。

更醫按梅核氣治之,用半夏厚朴湯合丹梔逍遙散三劑,咽乾灼熱加重。遷延三年,失去治療信心。

刻診:症如上述,口淡微乾,納欠佳,大便較乾燥;月經色偏淡,量較多。望診:咽粘膜淡紅欠潤,咽後壁淋巴濾泡呈團狀增生,舌淡紅少津,苔薄白,脈緩弱。

辨證論治

[學生甲]中醫院校教材上說慢性咽炎相似於虛火喉痹,其診斷要點為:咽部不適、微痛、異物感,常有吭喀動作;檢查咽部微紅,喉底顆粒增生。這些都與本例的症徵大體符合,是不是按這種辨證進行治療呢?

[老師]其一,本例並無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的其他症徵可資參驗。
其二,咽粘膜呈淡紅色,而不是微暗紅色;咽後壁淋巴濾泡呈團狀增生,而不是呈顆粒狀增生;舌質淡紅少津,脈緩弱而不數,亦非虛火上炎之象。
其三,再參合口淡微乾,納欠佳,大便較乾燥,月經色偏淡量較多等,可以考慮為脾陰虧損兼脾氣不足之證。
至於已經服過數十劑滋陰降火方藥而療效不佳,反有副作用,就更不應重蹈覆轍了。

大家知道,脾胃屬土,病在七臟宜甘緩;而滋養脾陰,尤宜以甘淡平和,或甘涼濡潤之藥為主,輔以甘溫補益之品以健脾益氣。

我臨床慣用明代《慎柔五書》滋養脾陰的六和湯加減,或參苓白朮散減辛燥之藥,加甘涼濡潤之品而緩緩圖之。

考慮為脾陰虧損,咽失濡養之證。治宜滋養脾陰,兼益脾氣,俾脾之氣陰充盈而源源上達咽嗌。

一方:六和湯加減。
藥用:太子參 15g,麥冬 15g,茯苓 12g,生炙甘草各 5g,生扁豆 15g,生山藥 20g,百合30g,黃芪 20g,桔梗10g,木蝴蝶 10g。6 劑。

二方:張錫純經驗方。
藥用:桑葉6g,薄荷 6g,滑石 30g,生甘草 6g,蟬衣 6g,膨大海 3 枚,麥冬 15g.6 劑。用開水浸泡,代茶隨意飲之。

二診:咽部乾澀及種種不適之感有所減輕,納開,口已不乾,大便通暢。
改用六和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太子參 50g,白朮 30g,茯苓 30g,生炙甘草各 15g,生扁豆 30g,生山藥 50g,百合 100g,黃芪 60g,桔梗 15g,木蝴蝶 30g,石斛 50g,蓮米 50g(去心),露蜂房 20g,鬱金 30g,合歡花 30g,浙貝母 50g.諸藥用微火烘脆,軋細,煉蜜為丸,每丸約重10g,每服1丸,日3次,連服1 個月。

效果:服完一粒,咽乾澀、微痛、灼熱、異物感等顯著減輕,有時毫無不適之感。患者照方炮製又服一粒,諸症消失,聲爽。望之,咽粘膜紅潤,咽後壁光滑,無淋巴濾泡增生。
爾後二年間曾患感冒三次,均未明顯誘發咽炎。平時咽部偶有不適,輒服六味湯(荊芥、防風、桔梗、甘草、僵蠶、薄荷)一二劑,便可安然無恙。

思辨解惑

[老師]過去我室曾經討論過虛寒性咽炎和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喉源性咳嗽,今天要討論的則是由脾陰虧損所引起的慢性咽炎的證治。這一證型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本例即屬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不少醫者往往按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論治,收效甚微。

[學生乙]老師很注重從脾胃方面來論治慢性咽炎,雖非另有所本,也是別有會心吧?

[老師]咽的解剖位置在喉的後方,下連食道,直通於胃。《內經》說"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又說"咽主地氣".可見咽這——器官是屬於脾胃管轄的,其病變與脾胃的關係相當密切,就不難理解了。

再觀照臨床,慢性咽炎屬於脾陰虧損或脾失健運者十分常見,而中青年女性尤多。但近代醫書多將慢性咽炎納入虛火喉痹範疇,而按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論治,倡用六味地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多乏效驗,有時反而加重病情,這是值得反思的。

前已述及,屬於脾胃病變的慢性咽炎患者,多無虛火上炎的咽部體徵、全身症徵及舌脈。這類患者大多咽乾而口不乾,舌質正常或偏淡,脈弱或濡卻不數,不少患者還伴有胃腸道疾病(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故其涉及的主要臟腑是脾胃,而不是肺腎。明乎此理,何須窮究博考,確知咽者脾胃之門戶,思過半矣!

[學生丙]但臨床確實有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的慢性咽炎。

[老師]是的,而且多見於耽嗜煙酒的男性。治療此等證型,如臨床慣用的知柏地黃湯、養陰清肺湯等療效欠佳,可以試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生地、人參(北沙參代)、砂仁、黃柏、甘草],隨症加味,或可提高療效。

[學生丙]治療慢性咽炎,減輕症狀並不難,難的是消除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

[老師]短期難以消除。方書倡加桔梗、香附、鬱金、合歡花等行氣活血,解鬱散結。我臨床慣用浙貝母、露蜂房、生牡蠣、鬱金等,療效稍高。

[學生甲]慢性咽炎屬於脾失健運者如何治療?

[老師]慢性咽炎屬於脾失健運者,除了咽炎常症之外,尚有痰涎較多,晨起刷牙易噁心,或伴脘痞腹脹,腸鳴便稀等。治宜健運脾氣,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桔梗、木蝴蝶、柿蒂等。

若合併肝鬱,伴有情緒波動,胸脅不適者,可加柴胡、白蒺藜;腸鳴泄瀉者,加炮薑、仙鶴草;頭眩者,加澤瀉;腹脹甚加厚朴。若脾虛氣陷,伴短氣乏力者,可先用補中益氣湯加法夏、茯苓、澤瀉、桔梗數劑,再用本方;若脾虛及心,伴驚悸,少寐者,可先用歸脾湯加法夏、夏枯草數劑,再用本方。若氣損及陽,症見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大便溏,怯寒者,當屬虛寒性咽炎,宜改用溫補脾腎方藥,過去我室曾經討論過,在此不贅。

[學生乙]近代有人將慢性咽炎納入梅核氣範疇論治,老師以為然否?

[老師]梅核氣應包括部分慢性咽炎。古代醫書論治梅核氣,著意於咽喉部的異常感覺或幻覺(如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近代醫書有承襲之者,言凡咽部檢查無異常發現者,屬於咽神經官能症或癔球。證諸臨床,部分咽炎患者,其咽部檢查雖有輕度異常(如慢性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等),但其主症,乃是咽部異物感或緊束感,且多與情志變化有關。故我認為這類慢性咽炎可以納入梅核氣範疇論治。

[學生甲]老師的意思是,這類慢性咽炎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湯?

[老師]《金匱要略》半夏厚朴湯治療梅核氣之屬痰氣阻滯者,療效確切。但若不屬於痰氣阻滯,或雖屬之,但伴有陰傷之象者,則不宜使用。

如 1984 年曾治某女,35 歲,大齡未婚愁腸百結,納穀不香,夜夢紛紜,月經先後無定期,近三個月來漸感咽部不適,如有物阻,吐不出吞不下。經五官科檢查,惟見咽後壁有少許淋巴濾泡增生。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細。予半夏厚朴湯加棗仁、桔梗、旋複花、甘草。服一劑,即感咽乾鼻燥;續服一劑,更增胃脘灼熱,心煩不安,咽部異物感益甚。

反思投方之誤,在於未嘗慮及肝鬱日久可能化火傷陰這一潛在病機,亦無顧於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細等,已露化火傷陰之端倪。 於是改用滋水清肝飲合二至丸,服二劑稍安;隨症加減連服 36 劑,咽中異物感完全消失。由此想到,清代名醫吳鞠通說投方取效,全憑認證無差,現代名醫蒲輔周要求做到"一人一方",注重個體差異,反對襲用成方套藥,皆是閱歷豐厚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