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實錄(疑難雜癥治驗)

作者:余國俊


4、小兒盜汗二年必用此方,駕輕就熟,屢用不衰

診斷現場

張 X,女,5 歲,1985 年 9 月 15 日初診。

患兒盜汗 2 年。夜間低熱,入睡則全身汗出,醒來即止。捫之汗冷而粘。有時汗出過多,內衣褲皆浸濕。

望診:神倦欲眠,形瘦色蒼,黑睛帶綠。口乾喜飲,納差,大便乾燥,舌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

經 X 光透視,肺部正常。西醫認為營養不良,鋅元素缺乏,但久治無效。

又曾間斷服用過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合潛陽鎮攝藥物 20 餘劑亦乏效。家長已失去治療信心。聞道“江爾遜高徒班”開設疑難病專科門診,特來一試。

辨證論治

[學生甲]醫書上說盜汗多屬於陰虛,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夜間屬陰,夜眠汗出,當然是陰虛。但有的患者白天午睡也汗出不止,也屬於陰虛嗎?

[老師]首先要明確盜汗的概念。不論是在夜晚,還是在白天,只要入睡汗出,醒來汗止,就是盜汗。如《丹溪心法》所說,“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這是盜汗的概念。而《證治準繩》將盜汗的病因病機歸結為:各種致病因素“傷損陰血,衰憊形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不論夜晚還是白天,寐(入睡)則屬陰,陰虛則陽旺,“陽加于陰謂之汗”(《素問。陰陽別論》).證之臨床,外感病盜汗多屬邪戀少陽,而內傷雜病盜汗則多屬陰虛,屬氣虛或陽虛或濕熱者比較少見。

[學生甲]盜汗一症,古今醫書確實大多責之陰虛內熱,陽失潛藏,而以滋陰降火、潛陽鎮攝為正治方法。但本例患兒屢用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滋陰降火,又配合潛陽鎮攝藥物,為什麼乏效呢?

[老師]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等,寒涼降火有餘,而滋脾斂肝不足。用於成人尚可,用於以“脾弱肝旺”為病理特徵的小兒,則不甚契合。

若投藥二三劑不見起色,猶誤認為藥力未到而繼續用之,用至五六劑,恐難免損脾敗胃之虞。

觀本例患兒,雖然夜熱盜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狀,並無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徵;其舌質淡紅,苔薄白欠潤,脈弦緩,也非明顯的內熱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藥乏效明矣。

據患兒症狀、舌脈,直斷為脾陰虧損,肝旺陽浮之證。

擬用滋脾斂肝,潛攝浮陽方法。

予張錫純資生湯加味:生山藥30g,玄參 15g,白朮 10g,生雞內金 6g,大力子 6g(炒9搗),白芍 10g,生龍骨 30g,生牡蠣 30g,丹皮 10g,地骨皮 10g;6劑。

二診(9 月 27 日):服藥 2 劑,夜熱盜汗明顯減輕,服完 6 劑遂止。納轉佳,口不乾,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生山藥 900g,生雞內金 30g,共軋為極細末,每晨用 30g,煮粥,調以白蔗糖令適口,連服一個月。

半年後隨訪,夜熱盜汗一直未復發,面容、黑睛轉正常。

思辨解惑

[學生乙]所謂“脾弱肝旺”,是指小兒雜病的一般病理,並不是盜汗一症的具體病理。但患兒服用滋脾斂肝、潛攝浮陽的資生湯加味後,效果確實佳良,是什麼道理?

[老師]一般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盜汗一症,固然是陰虧液耗,陽失潛藏所致,但陰陽失去平衡的根源何在呢?觀本例患兒,除了夜熱盜汗這一症狀之外,尚伴有神倦欲眠,形瘦色蒼,黑睛帶綠,口乾喜飲,納差,大便乾燥等一系列症狀。這一系列症狀是可以用“脾弱肝旺”四字來概括的。

所謂“脾弱”,具體言之,這裡是指脾陰不足;脾陰不足,則滋生陰精的功能必然減弱,而身形困頓。

所謂“肝旺”,亦具體言之,這裡是指肝陰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肝旺,不僅乘脾,而且消耗陰精的機會亦增多。

這就是患兒身形困頓與夜熱盜汗俱見的根本原因。而身形愈困頓,夜熱盜汗愈甚,反之亦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要想切斷這種惡性循環,就必須以滋脾斂肝為主。這樣圖本以治,自然效佳。

[學員丙]符合滋脾斂肝法度的方藥不少,為什麼要獨選資生湯呢?

[老師]資生湯是近代名醫張錫純治療陰虛勞熱的第一方,載於《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冊。我一向認為本方的主要功效是滋補脾陰。

方中重用生山藥大滋脾陰,輔以白朮健運脾氣(脾陰虛多伴脾氣虛,宜氣陰同補);佐以生雞內金(雞之脾胃),不但取其消食腐積,更取其以脾胃補養脾胃;又用玄參退虛熱,大力子潤肺滑腸通便。

我在原方基礎上加白芍斂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參退虛熱,龍骨、牡蠣潛攝浮陽。

[學員乙]古代醫家治療盜汗,也有從脾陰方面來考慮的嗎?

[老師]有。如清。陳修園治療盜汗,喜用“蓮棗馬豆湯”,方中蓮米、大棗、馬料豆便是滋補脾陰的藥物。

又如清。林佩琴治療盜汗,喜用“益陰湯”,即在六味地黃湯滋補腎陰的基礎上,加麥冬、蓮米滋補脾陰,白芍、五味子斂肝,地骨皮退虛熱,燈蕊引熱下行。

這二首處方我都做過一些臨床驗證,其療效均不如資生湯加味理想。

[學生丁]資生湯加味治療小兒盜汗,運用的機會多嗎?

[老師]運用機會很多。我治療小兒盜汗,幾乎必用此方加味,駕輕就熟,屢用不衰。

有鄉村醫生祝 X,言其小兒 8 歲,盜汗二個月,迭用滋陰潛陽方藥不愈,特來索—方。我當即書此方加味,彼視之,流露出不相信的神態。我說“試服二劑無妨”。不久來告曰,“果然服二劑盜汗即止”!如服數劑後盜汗減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鶴草 30g;如盜汗兼自汗,可加黃芪15—30g.

[學生乙]患兒盜汗已痊癒,還用生山藥、生雞內金做藥膳連服一個月,是否有此必要?

[老師]很有必要。因為盜汗雖初愈,但患兒脾陰不足的病根仍然存在,所以必須繼續滋養脾陰,充實其生化之源,才能防止復發。生山藥雖是尋常服食之品,但其味甘歸脾,能大滋脾陰,且色白入肺,液濃入腎,又能潤肺滋腎;少佐生雞內金消而導之,運化其補益之力,則久服也不會產生滿悶之感;加白蔗糖令適口,患兒必喜食。張錫純治療陰氣虛損的多種疾病,常以此法善後,值得借鑒。而張氏的經驗亦有所本——本於《內經》“食養盡之”四字。這確實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康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