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名家陸德銘 經驗集

資料來源: http://www.readtcm.com


中醫外科名家陸德銘 簡介

萬華毛佳琳整理

編者按:陸德銘,浙江平湖人,生於1935年。1962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曾先後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外科醫師、副院長,上海中醫學院、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衛生部政策與管理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分會副理事長等職。1993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名中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鑒於陸氏的學術成就和工作業績,1988年被收入美國傳記學會《世界著名領導者辭典》、1990年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傳記中心《世界名人辭典》。

陸氏生性敦厚、敏思,早年深受導師中醫外科大家顧伯華教授青睞,續其薪傳。他長期從事中醫外科臨床研究及教學工作,對乳房病、甲狀腺病、癰疽、皮膚病、蛇咬傷、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療積有豐富的經驗,並有不少建樹。其《漿細胞性乳腺炎瘺管期的中醫治療》,1986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甲等獎;《調攝衝任法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症臨床與實驗研究》,1992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主要著作有《中醫外科學》(規劃教材)、《實用中醫乳房病學》、《中醫外科診療圖譜》、《實用中醫外科臨床手冊》等。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
———孫思邈(《千金要方》)

陸德銘,1935年出生,浙江平湖人。1956年考入上海中醫學院,1962年畢業。曾在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任外科醫師、副院長,上海奉賢縣齊賢公社衛生院院長;1984年至今,先後擔任上海中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院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等職。還先後任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臨床一所乳房病研究室主任、國家教委重點學科龍華醫院中醫外科學科帶頭人、《上海中醫藥雜誌》主編、衛生部政策與管理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上海市高教局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學院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分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氣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日本氣功學會名譽顧問等。1986年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1988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名中醫。陸氏的學術思想和成就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被收入1988年美國傳記學會《世界著名領導者辭典》、1990年英國劍橋世界傳記中心《世界名人辭典》及《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等。

陸氏大學畢業前在中醫外科實習時仰慕導師、中醫外科大家顧伯華教授的醫術和醫德,便萌立雪之心,顧氏見其敦厚、敏思,許為中醫外科棟樑之材。時值1960年中央衛生部號召著名老中醫帶徒傳經,乃招為門下,1962年大學畢業後留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外科,任醫師,侍診于顧氏,治學甚恭,精讀了《外科正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旁及西醫《外科學》、《皮膚病學》,參合臨床,正名、纂要、鉤玄。在瘡瘍、皮膚病、肛腸病、乳房病、急腹症等各科分科領域內全面繼承顧氏中醫外科學術、臨床操作經驗。對良性乳房腫塊的治療尤有心得。

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陸氏首次將乳癖分成肝氣鬱滯型、衝任失調型辨證論治,用益腎調衝任法取得顯著療效。陸氏還提出:乳腺增生的衝任不調見症乃是婦女週期性激素失調所致。於是指導研究生從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證實了他的推斷,關鍵是排卵前期雌二醇和黃體生成素水準低下。用中藥“乳塊消”調整週期性激素失調,拮抗異常雌激素的刺激,從而恢復乳腺組織的正常結構,獲得滿意的療效,其對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學和治療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陸氏對顧伯華老師1958年在國內首先報導的“慢性復發性伴有乳頭內縮的乳暈部瘺管”的臨床研究,提出了該病的成因是由於乳腺管先天性異常,乳頭內縮畸形所致的學術觀點,並指導研究生從實驗研究探明了與雌激素有關;結合臨床、病理研究,確認本病即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瘺管期;提出該病與其他乳房疾病,特別是乳腺癌的鑒別診斷;在治療上將單純性瘺管的掛線手術改革成切開術,縮短了療程,減輕了病人的痛苦。陸氏為本病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陸氏曾響應領導號召,深入農村醫療第一線,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毒蛇咬傷分風毒、火毒、風火毒的中醫辨證和清熱解毒、通腑利尿的總治則及其加減法,特別是根據蛇咬牙痕等對中毒程度與預後關係的估計,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遂以毒蛇咬傷專家蜚聲滬、江、浙一帶。

陸氏與導師顧伯華教授一起探索疽毒重症,癭瘤合併甲狀腺機能亢進,骨、關節結核,系統性紅斑狼瘡,毛髮紅糠疹,急腹症大量使用抗生素後和脂溢性皮膚病等久病之後出現的陰虛證,用養陰清熱為主法,佐證了傷陰在外證後期證治中的重要意義。另外還發現很多外科疾病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慢性遷延性炎症,靜脈炎,血腫纖維化,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硬皮病等多有瘀血見症,用活血化瘀法取得很好的療效,為治療一些疑難外科疾病開拓了一條新的途徑。

陸氏身處新老交替、換代的第一屆新中醫學院畢業生,他沒有辜負時代的期望,既謙恭地尊敬老師,尊重傳統的學術理論和臨床經驗,至誠地全面繼承顧氏中醫外科學術經驗,謹從師訓研習經典,披覽各家雜誌,嘗謂“治學猶高屋建瓴,要在築基”。于顧師臨證經驗更是細大不捐、兼收並蓄,觀察惟恐不細,辨證要在鉤玄,方藥力求精當。但又不使自己的思維囿于傳統理論的桎梏,堅持不懈的學習,汲取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用之於外科學的研究。陸氏認為傳統的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是發展中醫事業不可缺一的科研途徑,結合現代醫學臨床、科研成果融會貫通。陸氏治學之要一是勤奮、二是善思,善於從紛紜的臨床表現中抽象出必然的規律來。

陸氏為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學科帶頭人,執師道嚴且慈,嚴于治學,一絲不苟地指導學生學習經典著作、現代科學理論、操作技能,又尊重學生的思路,刻意雕琢,循循善誘,鼓勵學生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在生活中又是學生真摯的朋友,常和他們促膝談心,關心學生的思想、生活,為中醫事業造就了不少德才兼優的人才。陸氏性敦厚,敬老攜青,深為同道所重,工作中以善於用人著稱,嘗謂:疑人無用,用人勿疑,凡用人必以信,重大節而略小過。

陸氏曾先後主編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醫外科學》、《實用中醫乳房病學》、《關節痛》、《中醫外科診療圖譜》、《實用中醫外科臨床手冊》;參加編寫《實用中醫外科學》等專著。科技成果有《漿細胞性乳腺炎瘺管期的中醫治療》,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甲等獎;《調和衝任法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症臨床與實驗研究》獲199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