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佛經歷


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是智慧,智慧當中最徹底、最純潔的就是佛法的智慧。可惜的是,因無明的黑暗籠罩,智慧之光在愚人、惡人當中始終無法顯現。藏族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根登群培說過:「處於五濁惡世的獅子般的智者,往往被狐狸那樣的狡詐者制服。」這話放在當今社會來看更顯振聾發聵。現在的人們除了注意錢財名利外,有幾個能以畢生追求光明智慧為己任呢?智者在眾人眼目中被輕易忽略,而無有任何智慧的愚癡狂妄、膽大妄為之徒卻成為人們的座上賓。不過,即就是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我還是很欣慰地看到有部分明智的知識分子加入到了探尋般若正智的人群中來。畢業於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基建工程系的彭措江措,就很幸運地從徘徊於佛門之外轉而一腳踏上菩提正路。

「人死了,永遠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從小,我就常常在心裡冒出這個對生死的看法,而每當想到這裡,我就感到非常非常的沮喪和害怕。我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單位的黨委書記,母親是大學哲學系教授。生活在這個極其崇尚唯物主義的家庭,但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書卻是《西遊記》。

我的愛好非常廣泛,唱歌、繪畫、下棋樣樣精通。小學時,我曾代表學校參加過市裡的歌詠比賽,還獲過獎。再往後,從中學到大學畢業後進入工作單位,我一直都擔任各級各類的幹部,並獲得過市裡、省裡的優秀幹部稱號。應該說我的人生還是挺順利的,各種榮譽也從未間斷過。這種種榮譽曾讓我幾度快樂過,但久而久之也就覺得寡然無味了。快樂越來越短暫,而為了獲得這些榮譽所需付出的辛勞卻讓我越來越感到疲憊、厭煩。況且小時候就縈繞腦際的對人生的困惑,仍長時間地纏繞著我,讓我覺得心裡空空的,總覺得欠缺些什麼。直到我接觸佛法後,我才變得充實起來。佛法對人生的論述讓我如釋重負,我就像找到失散了多年的親人一樣,整天處在歡欣鼓舞的狀態中。

1994年,由於學氣功的因緣,我偶爾知道了色達喇榮佛學院以及慈誠羅珠堪布的名字,當時就決定即使請假也要前去參訪。由於我那時心中一直存有也不知從哪裡來的「藏族人比較野蠻」的成見,故而我小心地藏好了錢,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出發了。一路上對著慈誠羅珠師父的相片猛厲祈請,希望他能夠加持我,千萬別讓我遇到壞人。就這樣從成都繞道雅安、康定、爐霍,經過四天我才趕到了佛學院。晚上我請一個小喇嘛帶我去見堪布,想到馬上就要見到從未謀面的師父了,心裡不免又激動又緊張。一走進師父的禪房,就看見他正在看經。當時,他抬頭看了我一眼,然後平靜地說:「你來了。」這平淡的三個字卻帶給了我極大的震動,讓我在心裡忽然對《西遊記》裡的故事產生了一種真實的感覺。莫非真如禪宗所說,大成就者其實就是證悟了自心的本性而已,正因為除去了心的障垢,故而才開發出自家心地的本有神機妙用。我忙問:「堪布,您知道我要來嗎?」他微笑著點點頭。我立刻撲拜在堪布面前,再也不願起來,並不斷地請求傳法。我心想,當年孫悟空在菩提老祖處,一晚上就求得了七十二變化,我今天少說也得求上幾樣。當時儘管從道理上已了知,從勝義諦來說,本無實法可得,也無法可修、無所證悟,但貪著神通、貪著顯現的習氣還是一下子就湧上心頭,特別是見到眼前這位氣度不凡的大堪布。我的貪心讓我把以前接觸過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言,立刻就拋到九霄雲外。師父連忙說:「慢慢來吧……」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學修殊勝密法,自己必須堪為法器。而且一個初學者必須先修加行、前行,在初步調伏了自相續以後,才能學正行。可當時的我對密法一竅不通,還以為是自己誠心不夠,於是決定長跪不起……

以後,我得到了大圓滿的灌頂,接著便開始次第修習大圓滿法,這樣的修持使我覺得自己在出世間、世間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收益。本來得到殊勝的大圓滿法,應該按上師的教言,去寂靜處認真修行,我心裡也一直嚮往能這樣做。但可能是習氣太重及因緣未至的緣故吧,我卻始終未能走出這一步。不過即就是這樣,僅就世間方面而言,佛法甘露也給了我極大的利益。生活中我能與人和睦相處,內心也不像以前那樣對各種榮譽充滿執著,不過榮譽卻還是接連不斷地湧來。我的內心有時也會像一般人那樣掉入負面情緒中,但我很快就能解脫出來,因為大圓滿的本來無生的大空性教言,讓我已相似地了知了諸法如幻的本性。最主要的是,發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後,在試著學會對別人、對眾生真誠付出後,內心得到的平靜與喜悅越來越增盛。我內心的充實與快樂,使我衷心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沐浴佛法甘露,共享心靈安樂。我想對在佛法大門外徘徊的人們說:佛法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什麼都不要我們去爭取。雖然佛法不能保證你想得到的馬上就能實現,因為佛法告訴我們,果實的成熟必須具足因緣。但她卻絕對能保證讓你擁有平靜面對結果的智慧。

正像彭措江措所言,只要你以佛法去實踐你的生活,真心實意地按佛法的要求去做,我相信或遲或早你都會得到實際利益。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現量見到很多,比如許多現代醫學對治不了的身心疾苦,佛法都可以讓你脫卻沉痾,再度自由自在地重享生命陽光。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何還要對這樣的一個無上法寶、大醫王視而不見或見而誹謗呢?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