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 卷十一


(一○一)提婆達多放護財醉象欲害佛緣

回目錄

佛在王舍城。爾時提婆達多。放護財醉象欲得害佛。五百羅漢。皆飛虛空。唯有阿難。獨在佛後。佛時舉右手。護財白象。見五百師子。象時恐怖。即便調順。五百比丘。盡棄佛去。唯有阿難。在於佛後。佛言非但今日。過去亦爾。昔迦尸國。有五百鴈。共為群侶。爾時鴈王。名曰賴吒。鴈王有臣。名曰素摩。時此鴈王。為獵者捕得。五百群鴈。皆棄飛去。唯有素摩。隨逐不捨。語獵師言。請放我王。我於今日。以身代之。獵師不聽。遂以鴈王。獻梵摩曜王。王問鴈王。為安隱不。鴈王答言:蒙王大恩。得王清水。又得好草。以活性命。得常平安。在國土住。唯願大王。放一切鴈。使無所畏。五百群鴈。在王殿上。空中作聲。時王問言:此是何鴈。鴈王答言:是我眷屬。王即施無畏。內外宣令。不聽殺鴈。鴈王白王言。今當以正法治國。世間無常。如四方山。譬如東方大山。上無邊際。一時來至。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磨碎世間。一切眾生。及與人鬼。悉皆微滅。無可逃避。無可恃怙。不可救濟。當於爾時。何所恃賴。惟念如是。宜應慈心普育一切。修行正法。作諸功德。大王當知。一切富貴。皆為衰滅之所摧碎。四方而至。為歸喪失。一切強壯。又有諸病。從四方來。破滅強健。一切壯年。有病羸山。從四方來。破壞壯年。一切有命。有大死山。四方而來。壞滅生命。如是四山。一切共有。天龍人鬼有生之類。無得免者。以此義故。常修慈心。懃行正法。若能爾者。死時不悔。心不悔故。得生善處。必遇賢聖。得遇賢聖。得脫生死。王問素摩。何以默然。素摩答言:今鴈王人王。二王共語。若當參言。非是儀禮。便無上下恭恪之心。王言實是希有。汝為鴈身。能行如是忠臣之節。人所不及。能以身命。代於鴈王。又復謙順。不參言說。如汝鴈王。君臣之義。世所希有。悉與金錏瑕。約其頭際。以好白絹。著鴈王首。而發遣之言曰。往時為我說善法。即便放去爾時鴈王。我身是也。爾時素摩。阿難是也。爾時人王。我父王淨飯王是也。爾時獵師。提婆達多是。

(一○二)迦栴延為惡生王解八夢緣

回目錄

昔惡生王。為行殘暴。無悲愍心。邪見熾盛。如來大悲。遣諸弟子。遍化諸國。迦栴延者。即是惡生王國婆羅門種。佛尋遣迦栴延。還化其國王。并及人民。時尊者迦栴延。受佛教已。尋還本國。時惡生王。不覩正真。奉事邪道。常於晨朝。不欲見人。先拜天祠。時迦栴延。將欲開化惡生王故。於清朝早起。化作異人。狀如遠使形貌端政。到王門中。當王見時。還服本形。作沙門像。王於道士剃髮之人。特復憎惡。王大恚言。汝今定死。尋便遣人。將迦栴延。垂欲加害。迦栴延白王言。我有何過。乃欲見害。王復語言。汝剃髮人。見者不吉。是以今者欲殺於汝。尊者迦栴延即答之言。今不吉者。乃在於我。不在於王。所以者何。王雖見我。都無損減。我見於王。王欲見殺。以此推之。言不吉者。正在於我。王素聰明。聞其語已。即領其意。放迦栴延。不興惡心。密遣二人。尋逐其後。觀其住止。食何飲食。見迦栴延。坐於樹下。乞食而食。若得食時。分與二人。有小餘殘。瀉著河中。二人既還。王即問尊者住處及以飲食。二人如上所見。具白於王。王於後日。而請尊者迦栴延。與麤澀飲食。遣人問言:而今此食。稱適意不。尊者答言:食之勢力。便以充足。後與上味細食。復遣人問言:可適以不。答言:食之勢力。便為充足。後王問尊者言。我所施食。不問麤細。皆言充足。此事何謂也?尊者迦栴延即答王言:夫身口者,譬如於窖。栴檀亦燒。糞穢亦燒。身口亦爾。食無麤細。飽足為限。即說偈言:

此身猶如車  好惡無所擇
香油及臭脂  等同於調利

王聞其語。深知大德。便以麤細之食。與婆羅門。諸婆羅門。初得麤食。咸皆忿恚。作色罵詈。後與細食。歡喜讚嘆。王見婆羅門等於飲食中心生喜怒。於迦栴延。倍生信敬。爾時尊者。有外生女。先在城外。住婆羅門聚落。甚有好髮。以安居時至。心懷供養。剪己髮賣。得五百金錢。請迦栴延。夏坐供養。尊者迦栴延。夏安居訖。還至城中。時惡生王宮門之中。卒有死雉。如轉輪王所食之雉。而惡生王。即欲食之。時一智臣。白於王言。然此雉者。不宜便食。應先試之。王用其言。時即遣人。割小臠以用與狗。狗得肉已貪著肉味。合舌俱食。遂至于死。又復割少肉。用試一人。人食肉已。亦著滋味。遂至自噉其手而死。王見是已。深生怖畏聞有人言。而此肉者。唯轉輪聖王。有無漏智得道之人。乃可食之。即便遣人。調和美食。送與尊者迦栴延。時迦栴延。食是食已。身體便安。王於後日。遣人伺看。見迦栴延。顏色和悅。倍勝於常。時王聞已。深生奇特。益加尊重。輕賤外道諸婆羅門等。王問迦栴延言。尊者此夏。何處安居。今方來耶。尊者具說以外生女賣髮貿錢供養眾僧。王聞是語。而作是言。我宮中人。極美髮者然直銅錢不過數枚。今言彼女之髮。直五百金錢者。彼之女人。美髮非常。容儀必妙。即問其女父母姓名。尋遣使人。往至於彼親見女身。姿貌超絕。果如所量。王即遣使。將娉為婦。而彼女家。大索寶物城邑聚落王復思惟。若與彼者。女來之時還當屬我。即便與之。納為夫人。初迎之日。舉國欣慶。咸稱大吉。於其後日復放大赦。即號為尸婆具沙夫人。王甚悅敬。後生太子。字喬婆羅。時王於寢。夢見八事。一頭上火然。二兩蛇絞腰。三細鐵網纏身。四見二赤魚吞其雙足。五有四白鵠飛來向王。六血泥中行泥沒其腋。七登大白山。八鸛雀[尸@湮]頭。於夢寤已。以為不祥愁憂慘悴。尋即往問諸婆羅門。婆羅門聞王此夢素嫌於王。兼嫉尊者。因王此夢言。大王不吉。若不禳厭。禍及王身。王聞其語信以為然。益增憂惱即問之言。若禳厭時。當須何物。諸婆羅門言。所須用者。王所珍愛。我若說者。王必不能。

時王答言:此夢甚惡但恐大禍殃及我身。除我以外。餘無所惜。請為我說所須之物。諸婆羅門等。見其慇懃。知其心至。即語王言。所可用者。此夢有八。要須八種可得禳災。一殺王所敬夫人尸婆具沙。二殺王所愛太子喬婆羅。三殺輔相大臣。四殺王所有烏臣。五殺王一日能行三千里象。六殺王一日能行三千里駝。七殺王良馬。八殺禿頭迦栴延。却後七日。若殺此八。聚集其血。入中而行。可得消災。王聞其言。以己命重。即便許可。還至宮中。愁憂懊惱。夫人問王。何故如是。王答夫人。具陳說上不祥之夢并道婆羅門禳夢所須。夫人聞已。而作是言。但使王身平安無患。妾之賤身豈足道耶。即白王言。却後七日。我歸當死。聽我往彼尊者迦栴延所。六日之中。受齋聽法。王言不得。汝若至彼。或語其實。彼若知者。捨我飛去。夫人慇懃。王不能免。即便聽往。夫人到彼尊者所已。禮拜問訊。遂經三日。尊者怪問。王之夫人。未曾至此經停信宿。何故今者不同於常。夫人具說王之惡夢。却後七日。當殺我等用禳災患。餘命未幾。故來聽法。因向尊者。說王所夢。尊者迦栴延言。此夢甚吉。當有歡慶。不足為憂。頭上火然者。寶主之國。當有天冠。直十萬兩金。來貢於王。正為斯夢。夫人心急。七日向滿。為王所害。懼其來晚問尊者言。何時來到。尊者答言:今日晡時必當來至。兩蛇絞腰者。月支國王。當獻雙劍價直十萬兩金。日入當至。細鐵網纏身者。大秦國王。當獻珠瓔珞價直十萬兩金。後明晨當至。赤魚吞足者。師子王國當獻毘琉璃寶屐價直十萬兩金。後日食時當至。四白鵠來者。跋耆國王。當獻金寶車。後日日中當至。血泥中者。安息國王。當獻鹿毛欽婆價直十萬兩金。後日日昳當至。登太白山者。曠野國王。當獻大象後日晡時當至。鸛雀[尸@湮]頭者。王與夫人。當有私密之事。事至後日自當知之。果如尊者所言。期限既至。諸國所獻一切皆到。王大歡喜。尸婆具沙夫人。先有天冠。重著寶主國所獻天冠。王因交戲脫尸婆具沙夫人所著一重天冠。著金鬘夫人頭上。

時尸婆具沙夫人。瞋恚而言。若有惡事。我先當之。今得天冠。與彼而著。尋以酪器。擲王頭上。王頭盡污。王大瞋忿。拔劍欲斫夫人。夫人畏王。走入房中。即閉房戶。王不得前。王尋自悟尊者占夢云有私密。正此是耳。王與夫人。尋至尊者迦栴延所。具論上來。信於非法惡邪之言。幾於尊者妻子大臣所愛之物。行大惡事。今蒙尊者演說真實。開示盲冥。得覩正道。離於惡事。即請尊者。敬奉供養。驅諸婆羅門等。遠其國界。即問尊者有何因緣。如此諸國。各以所珍。奉獻於我。尊者答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爾時有佛。名毘婆尸。彼佛出時。有一國名曰槃頭。王之太子。信樂精進。至彼佛所。供養禮拜。即以所著天冠。寶劍。瓔珞。大象。寶車。欽婆羅衣。用上彼佛。緣是福慶。生生尊貴。所欲珍寶。不求自至。王聞是已。於三寶所。深生敬信。作禮還宮。


(一○三)金貓因緣

回目錄

昔惡生王。遊觀林苑。園中堂上。見一金貓。從東北角。入西南角。王即遣人。尋復發掘。得一銅瓮。瓮受三斛。滿中金錢。漸漸深掘。復獲一瓮。如是次第。得三重瓮。各受三斛。漸復傍掘。亦得銅瓮。轉掘不已。滿五里中。盡得銅瓮盛滿金錢。時惡生王。深生奇怪。即詣尊者迦栴延所。即向尊者。具論得錢所由因緣。我適輒欲用。將無災患於我及國人耶。尊者答言:此王宿因所獲福報。但用無苦。王即問言:不審往因。其事云何。尊者答言:諦聽諦聽。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遺法之中。爾時有諸比丘。於四衢道頭。施大高座。置鉢在上。而作是言。誰有世人。能於堅牢藏中。舉錢財者。若入此藏。水不能漂。火不能燒。王不能奪。賊不能劫。時有貧人。先因賣薪。適得三錢。聞此語已。生歡喜心。即以此錢。重著鉢中。誠心發願。去舍五里。當還家時。步步歡喜。既到其門。向勸化處。至心發願。然後入舍。尊者言。爾時貧人。今王是也。以因往昔三錢施緣世世尊貴。常得如是三重錢瓮。緣五里中步步歡喜。恒於五里。有此金錢。王聞宿緣。歡喜而去。


(一○四)惡生王得五百鉢緣

回目錄

昔惡生王。住鬱禪延城。時守門者。晨朝開門。門外忽然有五百乘車。各載寶鉢。盛滿金粟。皆有印封題言。此鉢與惡生王。時守門者。告白王言。外有寶鉢。題鉢言與王。不審今者。為當取不。王自思惟。此寶忽至。或是不祥。我若取者。將不為我家國災害。作是念已。即往詣尊者迦栴延所。而問之言。今晨開門。忽見寶鉢。其上印題云與惡生王。未知吉凶。為可取不。尊者答言:是王宿福果報。但取勿疑。王白尊者。我於往因。修何功德。而致此報。尊者答言:汝於昔日九十一劫。仙人山中。有一辟支佛。值雨腳跌。即破瓦鉢。時辟支佛。詣瓦師家。從乞瓦鉢。瓦師尋以五器。皆盛滿水。歡喜施與辟支佛得已。擲鉢空中。踊身騰虛。作十八變。瓦師妻子。并買瓦者。見此神變。咸皆踊悅歡喜無量。爾時瓦師者。王身是也。爾時婦者。尸婆具沙夫人是也。爾時兒者。喬波羅太子是。爾時買瓦者。輔相富盧闚是也。買瓦婦者。輔相婦是。王復問言:不審此鉢。為自然出。為有從來。尊者答言:而此鉢者非自然有。從恒河水龍宮中來。何以知之。乃往過去。羅摩王舅婆羅門。修清淨行。在恒河側。時羅摩王。日以寶鉢。送食與舅。婆羅門法。器不重用。食竟棄鉢於彼恒河中。盲龍收取寶鉢。盛滿金粟。著己宮中。如是所棄。日日漸多。由是獲得五百車鉢。盲龍命終。又無兒子賞領此鉢。天帝知王往昔施鉢因緣。故用遺王。王聞是語。尋取寶鉢。以用作福。廣修布施。供養三寶。從此因緣。後生善處。


(一○五)求毘摩天望得大富緣

回目錄

昔有兄弟二人。家計貧困。兄常日夕。精懃禮拜求毘摩天。望得大富。而遣其弟。耕田種殖。如是求請。經歷多時。時毘摩天。化作其弟。至其兄邊。兄瞋弟言。何不墾殖。來此何為。時弟答言:兄在天寺。晝夜祈請。望得大富。弟於今日。亦欲效兄。齋戒求願。望獲大富。兄語弟言。卿不耕田下於種子。財[聲-耳+米]豐有。何由可獲。弟答兄言。實以種故。而收獲耶。兄不能報。於是毘摩天。還復天像。而語之言。今我之力。正可助汝。及於今日。修行布施。然後可富。而汝往因。不修布施。故使貧窮。今雖日夜精懃求我富饒財寶。將何可獲。如菴婆羅樹。若於冬時。雖復奉事百千天神欲求於果。果不可得。汝亦如是。先不修因。而於我所。欲求大富。亦不可得。果若熟時。不求自得。而說偈言:

福業如果熟  不以祠祀得
人乘持戒車  後得至天上
定智如燈滅  得至於無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為。


(一○六)鬼子母失子緣

回目錄

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闍迦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嬪伽羅。此鬼子母兇妖暴虐。殺人兒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爾時。即取其子嬪伽羅。盛著鉢底。時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憂懊惱。傳聞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問兒所在。時佛答言:汝有萬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惱愁憂。而推覓耶。世間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殺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嬪伽羅者。終更不殺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見嬪伽羅。在於鉢下。盡其神力。不能得取。還求於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歸五戒。盡壽不殺。當還汝子。鬼子母即如佛敕。受於三歸及以五戒。受持已訖。即還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葉佛時。羯膩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


(一○七)天祀主緣

回目錄

昔日有一婆羅門。事摩室天。晝夜奉事。天即問言:汝求何等。婆羅門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問最在前行者。即如天語。往問彼牛。汝今何以為苦為樂。牛即答言:極為大苦。刺刺兩肋。柴戾脊破。駕挽車載。重無休息。時復問言:汝以何緣。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彼天祀主。自恣極意。用天祀物。命終作牛。受是苦惱。聞是語已。即還天所。天即問言:汝今欲得作天主不。婆羅門言。我覩此事。實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惡。自得其報。婆羅門悔過。即修諸善。


(一○八)祀樹神緣

回目錄

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詭作方便。指田頭樹。語諸子言。今我家業。所以諧富。由此樹神恩福故爾。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祠。時諸子等。承父教敕。尋即殺羊禱賽此樹。即於樹下。立天祠舍。其父後時。壽盡命終。行業所追。還生己家羊群之中。時值諸子欲祀樹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將欲殺之。羊便咽咽笑而言曰。而此樹者。有何神靈。我於往時。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償殃罪。獨先當之。時有羅漢。遇到乞食。見其亡父受於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觀察。乃知是父。心懷懊惱。即壞樹神。悔過修福。不復殺生。


(一○九)婦女厭欲出家緣

回目錄

昔有一婦女。端政殊妙。於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時人問言:顏貌如是。應當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政。但以小來厭惡婬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時。以端政故。早蒙分處。早生男兒。兒遂長大。端政無比。轉覺羸損。如似病者。我即問兒病之由狀。兒不肯道。為問不止。兒不獲已。而語母言。我正不道。恐命不全。正欲具道。無顏之甚。即語母言。我欲得母以私情欲。以不得故。是以病耳。母即語言。自古以來。何有此事。復自念言。我若不從。兒或能死。今寧違理。以存兒命。即便喚兒。欲從兒意。兒將上牀。地即劈裂。我子即時生身陷入。我即驚怖。以手挽兒。捉得兒髮。而我兒髮。今日猶故在我懷中。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一一○)不孝子受苦報緣

回目錄

昔迦默國。鳩陀扇村中。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其子勃逆。不修仁孝。以瞋母故。舉手向母。適打一下。即日出行。遇逢於賊。斬其一臂。不孝之罪。尋即現報。苦痛如是。後地獄苦。不可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