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垢淨光著
人——可以說是唯一具有優越豐富語言溝通能力的動物,但也可能是唯一會因言語而肇禍的唯一動物。
語言是中性的,至於會讓語言成為善、惡、好、壞的負面或正面,那全是因為人的“心靈”使然!
我們的言語,只是我們內在心靈某種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心某種意念的反射!
所以,我們要表達善意的語言的話,首要義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善良、美好的語言。
好壞、善惡的語言都是由人的嘴巴說出來的。
至於我們,要選擇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說話呢?
只要是人,只要是一個有正常說話能力的人,每天都要說出許多的話語,而在這許多說出的話語中,總有一些說出的話語,足以令別人怨恨,而令自己悔恨。
一個人所說的話,可以說,大多是他內心某種情緒、某種態度或某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應,因此可以說,我們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在某種“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心某種“意念”的反射。
如果說,臉相是一個人內心的“鏡子”,反映著我們內在的素質,那麼,言語就是一個人內心的“信使”,傳達著我們內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許多人,因內在淨化程度的不夠,內心總被嫉妒、傲慢、偏見、瞋恨等負面的情緒所充滿,因而常常說出一些無建設性的負面言語。
而在這些負面的言語當中,最常被我們所忽視,但是也最不該被我們所忽視的,就是那些輕視、嘲笑、中傷、挑撥、毀謗的言語。
這些負面的言語,就像是支雙向發射的毒箭,一經說出,一端雖射向別人,但另一端也指向了自己,這些負面的情緒語言,雖然暫時、短暫的暢快了一己狹隘的心靈,但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的性靈,和被自己所傷害的無辜可憐的人們。
而這些“輕視、嘲笑、中傷、挑撥、毀謗”的惡質性言語,其所形成的傷害力,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來!
曾經,在佛經上有個故事,說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因為曾經惡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說他跳過小溪的姿勢有如猿猴一般,結果,造了如此惡意的口業後,等因緣聚會,在五百世後,這位年輕的比丘終於也墮落為一隻猿猴。
曾經嘲笑別人像隻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對象,這個故事所顯示的,不止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悲哀,深沉的悲哀。
難怪有句話說得好:“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或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泥淖中,而一般眾生,因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來反悔莫及!
大體說來,這個嘲笑別人為猿猴,自己墮落為猿猴的故事,極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樣的因,就會產生怎樣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結果,不會落到乙身上,甲乙兩人的因果關係,由甲乙兩人承受,不會變成甲丙的因果關係。
因果律是如此地準確而嚴密,不會有任何的謬誤和疏失,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效力,更不會因為空間的轉移而有所遺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說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此,雖然在經過了五百世那麼長遠的時間,但當“因緣會遇時”,看似輕微的嘲笑果報,最終還是報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墮落為猿猴之身。
這個故事,也極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項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麼做,你就會如你所做的那樣。”
也可以將之延伸為:“你常怎麼說,你就會如你所說的那樣。”因此,根據這個佛陀所說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你常嘲笑別人成什麼,你就會成為你所嘲笑的那樣。”
雖然,因果律,可以幾個大原則來解釋,但因果現象,畢竟是極其錯綜複雜,絕對不是可以用單因單果來含攝的。
因為以這個故事來說,這位年輕的比丘,當然不太可能只因為單純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墮落為猿猴的報應,因為,由他惡意嘲笑別人的姿勢像猿猴這一行為看來,我們可以說,在他的人格特質裡,早就存有嘲笑輕視別人的傾向,而他當然的,也習慣性的常常這麼做。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一個有這種內在傾向或特質的人,當在嘲笑別人時,是如何的“享受”在自己嘲笑別人的行為裡,而有一點,不能予以忽視的是,如果他的身分,不是應守清淨戒律的比丘,而那個被他惡意嘲笑的對象,也不是一個有德性的老比丘的話,那麼,報應應當不至如此嚴重。
從以上的分析知道,這位年輕的比丘,因為平素即有輕視嘲笑別人的習慣,而被他嘲笑的對象竟是個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惡意的,因此,雖然在某個時空場合,不經意的造作了這麼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業”,但當“因緣會遇時”,果報成熟了,他的嘲笑,終於“回向”他自己,讓他也嘗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
有時,一個人可以說話,且可以好好的說話,順意的說出他想說的話,從某個角度來看,毋寧是一種福氣,因為對一個已經喪失說話能力,或說話困難痛苦的人來說,能夠暢意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無異是一種奢求,這一點,對“身在福中”而能夠正常開口說話的人來說,除非“用心”,不然是難以體會這種“福氣”的。
水蓮齋主,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五十多歲的傳統婦人,經人介紹而來。
“你很難想像,竟然有人連說話都那麼痛苦吃力!”水蓮齋主感歎的說道,話語中流露著一種悲憫。
她說,當這婦人開口說話時,聲音好像“哽”在喉嚨裡,話語要出卻出不來的樣子,往往一句話要很辛苦很吃力的才能說出來,而當在說話時,不只呼吸急促的喘動著,而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她臉上痛苦扭動的表情。
當這婦人費力的、斷斷續續的從喉間“擠”出發音扭曲的敘述後,才知道,原來,她罹患說話困難的症狀,已經有兩三年之久了,開始時較輕微,到後來愈來愈嚴重,嚴重到不止話說不大出來,而且說話時也因嚴重的氣喘,而帶動著胸腹中一種被擠壓而連帶全身的痛苦,雖然看遍中西醫,仍然找不出真正的病因。
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人有話想說,卻掙扎的難以說出口的苦楚,而這種痛苦,卻是生理的不能,而不是心理的不願。
我們也可以想像,她對能夠自由說話的渴望。
曾經,她也和一般人一樣,能夠盡情的說她想說的話,只是,我們無法知道,當萬一有一天,她終於可以恢復她自由說話的能力時,她是否仍會盡情的說她想說的話,還是,她會記起能夠說話是一種“福氣”,因而,從此謹慎的說話,好好的說話?
水蓮齋主說,這婦人罹患說話困難的症狀,肇因於前世“不好好說話”的業報。
在前世,這婦人是一男子,但口德極差,稍不如意即破口罵人,而且喜歡在背後說人是非,至於挑撥離間更是能事,終其一生,以瞋恨、嫉妒的心胸,善說話的嘴巴,不知造下多少的“口業”,更甚的是,竭盡阻礙別人在佛教上提升心靈之能事。
至於這婦人,為何剛好在這段時間,而不是在其它時間遭受口業之“果報”的問題,水蓮齋主說,一項“果報”的成熟,極其錯綜複雜,只能以“因緣際會”來解釋,因為一項“果報”是否成熟,牽涉到極其廣泛複雜的因素,大體上,和所造業力的大小,對別人影響的程度,或是當事人今生的心態、習性或所謂的福報等各項因素都有關聯,並沒有一定的定則。
由以上故事,其因與果間的相關性質,我們可以歸納得知,因果律還有一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律的同質性:“因和果在性質上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因的性質和果的性質在屬性上是相同的,廣泛的來說,種“善”因就會得“善”果,善因和善果在屬性上都是“善”的、正面的,因此因和果在性質上是相同的。
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惡因和惡果在屬性上都是“惡”的、負面的,因此因和果在性質上是相同的。
因此,以因果律的“同質性”來看,凡是和“言語”有關的“口業”,如一個人以“中傷、挑撥、毀謗、辱罵”等負面的情緒言語,造作了相關的業因後,其所受的果報,也就常常的顯現在和“口”或“言語”有關的疾病上,或是同等的,也被“中傷、挑撥、毀謗、辱罵”等負面的情緒言語所傷害或困擾。
當然,如果有人在前世造了和這位中年婦女相同的口業,並不一定會在今世得到相同的症狀,但大體來說,皆會顯現在和“口”或“言語”相關的疾病上,或是常常會陷入被“中傷、挑撥、毀謗、辱罵”等等的人際關係困境中。
因果律可以說是宇宙間一種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無法逃離因果的大羅網,連解脫的聖者如佛陀也無法逃離因果的業報。
當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正為弟子說法開示時,突然從精舍外走進一位懷孕的少女,她走到佛陀的面前,直指著佛陀說道:
“沙門!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讓我懷孕,卻惡意的離棄我,我到處找你都找不著,原來你卻躲在這裡逍遙享福,現在,你總算給我找著了,你說,你將要如何安置我呢?”
原來,這少女是由外道差遣而來,並未真正懷孕,她只是將臉盆綁在肚子上,偽裝有孕在身,以此來毀謗佛陀,破壞佛陀的名譽,當然,後來還是被佛陀的弟子發現,揭穿了她的伎倆。
諸弟子在疑惶中見此情形,才轉疑為安,但仍然升起了一個疑問,為何解脫的聖者如佛陀,仍會遭受此果報?因此舍利弗就代表諸弟子請示佛陀,是何因緣,致使此女來毀謗佛陀?
佛陀告訴諸弟子說,在非常久遠以前,在一個王城中,有一位賢德的婦女,名叫“善幻女”,她對修行者非常的尊敬,時常予以供養,尤其常常供養兩位法師,一位叫“無勝”,一位叫“常觀”,無勝法師修行非常的精進,德行也很高,因此頗受大家的敬重,至於常觀法師,雖然是一個修行者,但世俗的習氣仍很重。
雖然善幻女每日都以相等的供養品,來供養兩位法師,但在態度上,免不了的仍有一般人的分別心,以致對常觀法師的恭敬,就比不上對無勝法師的周到。
日子一久,身受差別待遇的常觀法師,因世俗習氣甚重,無法體會平常心的道理,因此一股強烈的嫉妒之火不禁油然而生,逢人便到處造謠說,善幻女一定和無勝法師有私通,雖然表面上是同樣的供養品,但暗地裡一定有分別,雖經勸說,但仍然不停止地惡意毀謗造謠。
佛陀說到這裡,停了一會,又向諸弟子說道:
“你們知道那常觀法師是誰嗎?就是我的前身!因為曾經惡意毀謗有德的修行者,所以曾墮落地獄無數千年,受猛火燒身之苦,我現在雖然已經成就解脫,但餘殃未盡,所以仍然得受同樣惡意的毀謗!”
即使是一個解脫的聖者,但因往昔曾經惡意毀謗別人的業力,在經過了極其長遠的時間後,終究還是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毀謗者,人恆毀謗之。”,因果的纖細與不爽,能不令我們警惕嗎?
人,可以說是唯一具有優越語言溝通能力的動物,但諷刺的是,可能也是唯一會因言語而肇禍的唯一動物!
但言語畢竟只是一種工具,溝通的工具,因此言語是中性的,至於會讓言語成為有善、有惡、好的、壞的或負面的、正面的,那全是因為人的“心靈”使然!
因為,我們的言語,只是我們內在心靈某種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心某種意念的反射。
所以,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當然,反過來,也可以外在言語的訓練,來“內塑”我們的心靈,那就是常說良善、美好的言語,當變為一種習性後,內在的意念,也漸漸跟隨著淨化了。
每個人都只有一張嘴巴,兩片皮,所有寬柔的言語,誠實的言語,禮貌的言語,安慰的言語,稱贊的言語,都是由人的嘴巴說出來的。
而所有刻薄的言語、欺詐的言語、鹵莽的言語、打擊的言語、毀謗的言語,也都是由人的嘴巴說出來的。
至於我們,我們要選擇說什麼樣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