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波婆梨緣品第六十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鷲頭山中。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波羅奈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眾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輔相見子。倍增怡悅。即召相師。令占相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王捨城鷲頭山中。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一起。當時波羅奈國王名叫波羅摩達。國王有一位輔相生了一個男孩,有三十二相,具足眾好,身體紫金色,相貌身姿挺拔超群。輔相看到這孩子,非常欣喜怡悅,立即喚來相師為孩子看相。

相師披看。歎言奇哉。相好畢滿。功德殊備。智辯通達。出踰人表。輔相益喜。因為立字。相師復問。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答言。其怪異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矜苦厄。慈潤黎元。等心護養。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為立字。號曰彌勒。父母喜愛。心無有量。其兒殊稱。合土宣聞。

相師詳細察看後讚歎道:「稀有啊!這孩子相好圓滿,具足不同尋常的功德,智慧辯才暢達無礙,世人中無與倫比。」輔相愈發歡喜,請相師給孩子取名。相師又問:「孩子出生以來出現過什麼奇異的事呢?」輔相回答道:「事情非常奇怪異常,孩子母親向來性情不良善,懷孕後卻悲憫苦厄,接濟黎民,對百姓平等看待,慈悲護養。」相師高興地說:「這是孩子的意志所致。」就給他起名為彌勒,父母心中無限歡喜,這孩子的大名不久便舉國皆知。

國王聞之。懷懼言曰。念此小兒。名相顯美。儻有高德。必奪我位。及其未長。當豫除滅。久必為患。作是計已。即敕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汝可將來。吾欲得見。時宮內人。聞兒暉問。知王欲圖。甚懷湯火[ 湯火:比喻極端焦慮、急迫的心情。]。

國王聽說此事後,暗自害怕,想道:「這孩子名聲顯赫、相貌莊嚴,如果有大福德,必定要奪去我的王位,不如趁他還未長大就將其除掉,否則將來定是禍患。」打定主意後,就命令輔相:「聽說你有一個兒子,相貌奇特,你把他帶來,我想看一看。」王宮中有人久聞孩子的大名,便推測出國王想傷害他,心急如焚。

其兒有舅。名波婆梨。在波梨富羅國。為彼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五百弟子。恆逐咨稟。於時輔相。憐愛其子。懼被其害。復作密計。密遣人乘。送之與舅。舅見彌勒。睹其色好。加意愛養。敬視在懷。

孩子有位舅舅,名叫「波婆梨」,是波梨富羅國的國師,聰明淵博,智慧明達非比尋常,有五百弟子恆常追隨求學。輔相憐愛其子,怕國王加害於他,就暗自謀劃,秘密派人將孩子送到舅舅處。舅舅見彌勒相好莊嚴,對他特別愛護,加以教養,並且心懷敬重。

其年漸大。教使學問。一日咨受。勝餘終年。學未經歲。普通經書。時波婆梨。見其外甥。學既不久。通達諸書。欲為作會顯揚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羅奈。語於輔相。說兒所學。索於珍寶。欲為設會。其弟子往。至於中道。聞人說佛無量德行。思慕欲見。即往趣佛。未到中間。為虎所啖。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

彌勒漸漸長大,教授他的學問,一天所學,超過其他人一年所學,學不到一年就精通了所有典籍。這時波婆梨看到外甥學習沒多久,就已通達所有典籍,於是想舉辦大會來顯示傳揚他的功德。波婆梨派遣一名弟子到波羅奈國,對輔相宣說這孩子的所學如何。現在想要些財寶,為他籌辦大會。那名弟子走到半路,聽人說佛陀的無量功德,於是生起了敬慕心,想去拜見,就前往佛的住地。路未過半就被老虎所食。憑借此善心,轉生在第一重四天王天。

波婆梨自竭所有合集財賄。為設大會。請婆羅門。一切都集。供辦餚?[ ?:shan 同膳。]種種甘美。設會已訖。大施噠嚫[ 噠嚫:d□ chen。]。一人各得五百金錢。佈施訖竟。財物罄盡。有一婆羅門。名勞度差。最於後至。見波婆梨。我從後來。雖不得食。當如比例與我五百金錢。波婆梨答言。我物已盡。實不從汝有所愛也。

波婆梨為召開大會竭盡全力盡出家財,請來所有的婆羅門,準備種種美味的食物,大會籌備完畢,舉行了盛大的佈施,每人都得到五百金錢,佈施結束,財產都已施完。有一個婆羅門,名叫勞度差,最後一個到來,見到波婆梨說:「我最後一個來,雖沒趕上宴會,希望照例給我五百金錢。」波婆梨回答:「我家財產已經施盡,並非有所吝惜才不給你東西。」

勞度差言。聞汝設施。有望相投。雲何空爾。見垂施惠。若必拒逆不見給者。汝更七日。頭破七段。時波婆梨。聞是語已。自思惟言。世有惡咒及余蠱道。事不可輕。儻能有是。財物悉盡。卒無方計。念是愁憂。深以為懼。

勞度差說:「聽說你佈施,我才抱著希望趕來,怎能讓我空手而回, 希望垂愍憫惠施與我。你如果一定拒絕,不施捨的話,再過七日,你的頭將碎成七塊。」波婆梨聽後,思惟道:「世上有惡毒的詛咒和其他蠱毒之道,他或許真能做到,不能輕視。但我財物已經佈施完了,最終還是沒有辦法。」想到這裡波婆梨憂愁苦惱,極其害怕。

前使弟子終生天者。遙見其師愁悴無賴。即從天下。來到其前。問其師言。何故愁憂。師具以事廣說因緣。天聞其語。尋白師言。勞度差者。未識頂法。愚癡迷網惡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憂此。今唯有佛。最解頂法。無極法王。特可歸依。

那位先前派出去,死後生天的弟子遠遠見自己的恩師愁苦憔悴、束手無策,就從天上下來,來到波婆梨前,詢問恩師道:「為什麼發愁?」波婆梨詳細地說明事情的原委。天人聽後對波婆梨說:「勞度差並不知道最高的道法,不過是愚癡迷網籠罩心地的惡人,他能有什麼本事?竟使您如此憂慮。如今只有佛陀能瞭解最深奧法,是智慧無極的法王,最值得皈依。」

時波婆梨。聞天說佛。即重問之。佛是何人。天即說佛生迦毗羅衛淨飯王家。右脅而生。尋行七步。稱天人尊。三十二相。八十妙好。光照天地。梵釋侍御。三十二瑞。振動顯發。相師觀見。記其兩處。在家當作轉輪聖王。出家成佛。睹老病死。不樂國位。踰宮出國。六年苦行。菩提樹下。破十八億魔。於後夜中。普具佛法。三明六通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悉皆滿備。

這時波婆梨聽到天人講起佛陀又問道:「佛陀是什麼人?」天人立即說道:「佛陀生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家中,從母親右脅出生後,立刻行走七步,而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照耀天地,梵天和帝釋天都侍奉護衛在他身旁,又有三十二瑞應不斷顯現。相師觀看後說,他在家將作轉輪聖王,出家則定會成佛。王子看到人的衰老病死,便不想繼承王位,逃離王宮離家苦行六年,終在菩提樹下覺悟,降伏十八億魔眾,中夜時分徹悟,具足佛的一切功德法,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全部具足。

至波羅奈。初轉法-輪。阿若憍陳如五人漏盡。八萬諸天。得法眼淨。無數天人。發大道意。復到摩竭。度郁毗羅並舍利弗目犍連等。出千二百五十比丘以為徒類。號曰眾僧。功德智能。不可稱計。總而言之。名為佛也。今在王捨鷲頭山中。

到波羅奈國初轉法-輪時,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斷盡一切的煩惱,八萬天人得法眼淨,無數天人發起大道心。又到摩竭國度化郁毗羅、舍利弗和目犍連等人,並收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為弟子,稱為僧眾,其功德智力,不可稱量,總而言之稱之為佛。如今住在王捨城鷲頭山中。」

時波婆梨。聞歎佛德。自思惟言。必當有佛。我書所記沸星下現。天地大動。當生聖人。今悉有此。似當是也。

這時波婆梨聽他讚歎佛的功德,於是思惟道:「佛陀必然是存在的,我婆羅門書中記載沸星出現時,天地大為震動,聖人將要出現世間。現在種種瑞兆都出現了,可能真有其事。」

即敕彌勒等十六人。往見瞿曇。看其相好眾相若備。心念難之。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如我今者。身有兩相。一發紺青。二廣長舌。若其識之。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復更心念。我師波婆梨。是何種姓。欲知我種。是婆羅門。若其答識。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數。斯必是佛。汝等必當為其弟子。令遣一人語我消息。

波婆梨隨即命彌勒等十六名弟子前去拜見佛陀,並吩咐道:「觀看他的相好,倘若果真具有三十二相,就在心中暗暗地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有幾種相好?』我現在有二相,其一頭發為天藍色,其二是廣長舌相。倘若佛知道,心中再問道:『我師父波婆梨今年幾歲。』我現年一百二十歲。如果他知道,心中再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是何種姓?』我是婆羅門種姓。如果他知道,心中再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我現在共有五百弟子。如果他知道數目,則必定是佛,你們要作他的弟子。可派一人回來告訴我消息。」

時彌勒等。進趣王捨。近到鷲頭山。見佛足跡。千輻輪相昺然如畫。即問人言。此是誰跡。有人答言。斯是佛跡。時彌勒等。遂懷慕仰。徘徊跡側。豫欽渴仰。

於是彌勒一行人前往王捨城,到了鷲頭山前,看到佛留下的腳印,有千輻輪相,栩栩如畫,就問行人說:「這是誰的腳印?」有人回答說「這是佛的足跡。」這時彌勒等人頓時肅然起敬,徘徊足跡旁反覆看視,歡喜恭敬不勝仰慕。

時有比丘尼剎羅。持一死蟲著佛跡處。示彌勒等。各共看此。汝等欽羨歎慕斯跡。躡殺眾生。有何奇哉。彌勒之等。各共前看。諦觀形相是自死蟲。即問比丘尼。汝誰弟子。比丘尼答言。是佛弟子。時彌勒等。各自說言。佛弟子中。乃有是人。

這時有一位剎羅比丘尼拿了一隻死蟲放在腳印上,她讓彌勒等人一齊來看:「你們仰慕讚歎的神跡,其實踩死眾生,有什麼值得驚奇呢?」彌勒等人上前觀看,仔細觀察後,發現蟲是自己死去的。隨即問比丘尼:「你是誰的弟子?」比丘尼回答說:「是佛的弟子。」彌勒一行人紛紛說道:「佛的弟子中竟然有這種人物。」

漸進佛所。遙見世尊。光明顯照。眾相赫然。即數其相。不見其二。佛即為其出舌覆面。復以神力。令見陰藏[ 陰藏:佛之陰莖藏於腹中而不現見,故雲陰藏,似馬之陰,故名馬陰藏,又雲陰馬藏,三十二相之一。]。見相數滿。益以歡喜。即奉師敕。遙以心難。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唯有二相。一發紺青。二廣長舌。

漸漸走到了佛那裡,遠遠看見世尊光明照耀,相好明顯,彌勒等人隨即計算佛的相好,但其中的兩種相好沒有見到。佛陀隨即為他們伸出舌頭覆面,又以神力使他們見到馬陰藏相。彌勒等人見佛的三十二相一樣不少,愈發高興,就按師父所教,遠遠地在心中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有幾種相好?」佛便遠遠地回答:「你們師父波婆梨只有二種相好,其一是頭髮天藍色,其二是舌廣長。」

聞是語已。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佛遙答言。汝師波婆梨。年百二十。既聞是已。復心念難。我師波婆梨。是何種姓。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是婆羅門種。得聞是已。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波婆梨弟子聽後,又在心中問道:「我師父波婆梨現在多大歲數?」佛遠遠地回答:「你師父波婆梨一百二十歲。」聽聞後又在心中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是什麼種姓?」佛遠遠地回答:「你師父波婆梨是婆羅門種姓。」聽聞後又在心中問道:「我師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佛遠遠地回答:「你師父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於時會者。聞佛所說。甚怪如來獨說此語。時諸弟子。長跪問佛。世尊何故。而說是言。佛告比丘。有波婆梨。在波梨富羅國。遣十六弟子。來至我所。試觀我相。因心念難。是以一一還以答之。

這時在場的人聽到佛這樣講話,很奇怪世尊為什麼這樣自言自語。於是弟子們長跪問佛:「世尊為什麼說這些話呢?」佛告訴比丘們:「有一位波婆梨住在波梨富羅國,派遣十六名弟子來我這裡,觀察我的相好,又在心中向我發問,因此一一地給予回答。」

時彌勒等。聞佛答難。事事如實。一無差違。深生敬仰。往至佛所。頭面禮訖。卻坐一面。佛為說法。十五人。得法眼淨。各從坐起。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尋成沙門。重以方便。為其說法。其十五人。成阿羅漢。

此時彌勒等人聽了佛的回答,事事都準確無誤,無一差錯,心裡生起深深的敬仰,來到佛前,以頭禮佛後坐在一邊。佛為他們宣講妙法,十五人都得到法眼淨,紛紛從座而起,請求出家。佛說:「善來!」於是他們鬚髮自落,法衣披身,隨即成為沙門。佛觀察其根機又為他們宣說佛法,十五人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時彌勒等。自共議言。波婆梨師。在遠悒遲。宜時遣人還白消息。十六人中。時有一人。字賓祈奇。是波婆梨姊子。眾人即遣往白消息。還到本國波婆梨所。具以聞見。廣為說之。波婆梨聞已。喜發於心。即從坐起。長跪合掌。向王捨城。自說誠言。生遭聖世。甚難值遇。思睹尊容。稟受清化。年已老邁。足力不強。雖有誠款[ 款:ku□n,真誠。]。靡由自達。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願屈神。來見接濟。

這時彌勒等人一起商議道:「師父波婆梨還在遠方苦等消息,應當盡早派人回去稟報。」十六人中有一位叫賓祈奇是波婆梨姐姐的孩子,眾人就派他回去稟報。賓祈奇回到本國波婆梨那裡,把所見所聞向波婆梨詳細宣說。波婆梨聽後,由衷歡喜,隨即從座而起,長跪合掌,向王捨城方向虔誠地說道:「此生遇到聖人出世,非常困難。我可望一睹尊容,接受您的清淨教化。怎奈年已老邁,腳力不濟,雖有誠心,卻不能親自前往。世尊有大慈悲,能了知人的心念,懇請世尊屈尊降臨,來到此處救度於我。」

於時如來。遙知其意。屈伸臂頃。來到其前。禮已舉頭。尋見世尊。驚喜踴躍。禮拜問訊。請令就坐。恭肅侍佛。佛為說法。逮阿那含。於時世尊。尋還鷲頭山。

這時佛在遠方知道了他的心意,屈伸手臂間便來到波婆梨的面前。波婆梨剛剛祈禱完畢,抬頭便看到世尊已在面前。他無限驚喜,急忙向佛禮拜問訊,請佛落座,恭敬虔誠地侍奉世尊。佛為他說法,即證阿那含果。於是世尊頃刻間又回到鷲頭山。

時淨飯王。聞佛道成。遊行教化。多有所度。情懷渴仰。思得睹覲。告優陀耶。汝往佛所。騰我志意。白於悉達。汝本有要。得道當還。願遵往言。時來相見。優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尋可之。七日當往。

這時淨飯王聽說佛已經證道,遊走四方教化人民,度脫許多眾生,心中渴望仰慕,想見佛一面。他便吩咐優陀耶:「你到佛那裡,把我的心意轉告悉達多太子:『你原本約定得道後要回來,希望你能遵守過去說過的話,及時回來相見。」優陀耶到佛那裡詳說了淨飯王的心願,佛立即答應七天後前往。

優陀耶喜還白消息。淨飯王聞。告語諸臣。優陀耶來。雲佛當還。莊嚴城內。極令清潔。塗污街陌。遍豎幢幡。饒儲華香。當俟供養。嚴辦已訖。與諸群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

優陀耶高興地回來稟報,淨飯王聽後向群臣宣佈:「優陀耶帶回消息說佛將要回來,你們要莊嚴城內使其異常潔淨,粉刷街道,豎起幢幡,要多準備鮮花與香,等待供養佛陀。」置辦完畢,淨飯王率領群臣離城四十里外迎接世尊。

於時如來。與大眾俱。八金剛力士。住在八面。時四天王。各在前導。時天帝釋。與欲界諸天。侍衛其左。時梵天王。與色界天。侍衛其右。諸比丘僧。列在其後。佛在眾中。放大光明。暉曜天地。威踰日月。普與大眾。乘虛而往。漸欲近王。下齊人頭。王與臣民夫人婇女觀見大眾。晃朗俱顯。佛在中央如星中月。王大歡喜。不覺下禮。禮畢問訊。與共還國。往尼拘盧陀僧伽藍。

這時世尊率領大眾,八位金剛力士住在八方,四大天王各在隊前引路,帝釋天和欲界眾天人侍衛在佛的左方,梵天王和色界天人侍衛在佛的右方,比丘僧眾則跟在佛陀身後。佛在眾人中,放大光明,映照天地,威光勝過日月,和大眾一起凌空飛來,在接近國王時,方才下降至人頭的高度。國王和臣民、夫人宮女見到大眾明亮耀眼,佛在中央如眾星捧月。國王十分歡喜,情不自禁地向佛下跪施禮問訊,然後與他們一起回到城中,佛與僧眾住在尼拘盧陀寺院。

是時國法。男女有別。王與臣民。日日聽法。聞法開悟。得度者眾。諸女人輩。各懷怨恨。佛與大眾。雖復還國。男子有幸。獨得見聞。我曹女人。不蒙恩祐。佛知其意。即語王言。自今已後。令國男女。番往聽法一日一更。從是已後。蒙度甚多。

當時的國法男女不同,國王和臣民日日聽佛說法,聞法開悟獲得解脫的人眾多。婦女們都心懷不滿:「佛與僧眾雖已回國,可只有男子才有福氣見佛聞法,而我們女人卻不能蒙佛恩佑。」佛知道她們的心思,就對國王說:「從今天開始,讓國中男女輪流聽法,一天一換。」如此以後,得到度化的人非常多。

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積心繫想。唯俟[ 俟:si 指等待。]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 憍曇彌:即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亦為釋種中一般女子之通稱。又作喬答彌、俱曇彌、瞿曇彌、瞿夷、裘夷。憍曇,乃印度剎帝利種族之一姓;彌,為憍曇之女聲。以摩訶波闍波提為佛陀之姨母,故稱為憍曇彌。]。汝持此□。往奉眾僧。時波闍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之心。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在佛出家後親手織成一匹金色的布料,一心只等佛的歸來。當她見到佛陀,心底深處生起無限歡喜,就拿著這匹布供養佛陀。佛告訴憍曇彌:「你拿這匹布去供養僧眾。」摩訶波闍波提又對佛說:「自佛出家修行後,我心中一直思念,因而親手織就這匹布,一心想著獻給佛陀,懇請世尊憐憫我,慈悲接受吧。」佛對她說:「我知道姨母一心要把布料供養我,但私情恩愛之心,福德並不廣大。如果將它供養僧眾,則獲得更多的福報。我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才這樣勸你。」

佛又言曰。若有檀越。於十六種具足別請。雖獲福報。亦未為多。何謂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輩。不如僧中。漫請四人。所得功德。福多於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將來末世。法垂欲盡。正使比丘。畜妻挾子。四人以上。名字眾僧。應當敬視如舍利弗目犍連等。

佛又說道:「如果有施主把十六種僧各別請去供養,雖會獲得福報,但不是很多。什麼叫十六種呢?比丘僧和比丘尼各有八類。還不如在僧眾中隨意邀請四位供養,所得的功德福澤比前要多十六倍不止。將來末法之時,佛法將盡,即使比丘畜妻養子。那時四人以上的名字僧團,對他們也應如同對舍利子、目犍連等一樣地恭敬。」

時波闍波提。心乃開解。即以其衣。奉施眾僧。僧中次行。無慾取者。到彌勒前。尋為受之。於後世尊。與比丘僧。游波羅奈。轉行化導。爾時彌勒。著金色□衣。身既端正。色紫金容。表裡相稱。威儀庠序。

波闍波提這時方才心開意解,隨即將布料供養僧眾。在僧眾中依次供養,沒有一人肯接受,到了彌勒前,立即接受下來。後來世尊與僧眾行走到波羅奈國,輾轉而行進行勸化教導。此時彌勒身穿這件金色僧衣,體態莊嚴,身紫金色,表裡相稱,威儀安詳。

入波羅奈城。欲行乞食。到大陌上。擎缽住立。人民之類。睹其色相。圍繞觀看。無有厭足。雖皆欽敬。無能讓食。有一穿珠師。偶到道宕。見於彌勒。甚懷敬慕。即問。大德為得食未。答言。未得。尋請將歸。辦設飲食。

進入波羅奈城,想要乞食,來到大街上,托缽而立。大眾見他相好莊嚴,紛紛圍繞觀看,怎麼也看不夠。雖然大眾都欽佩敬重,卻無人供奉飲食。有位穿珠師偶然來到道邊,見到彌勒,心懷深深地敬慕,就問:「大德,得到食物了嗎?」回答說:「還沒有。」穿珠師隨即邀請彌勒到自己家中,置備飲食。

食已澡漱。為說妙法。言辭高美。聽之無厭。時有大長者。值欲嫁女。先與一珠。雇令穿之。若其穿訖。當與錢十萬。於時長者。遣人來索。珠師聞法。五情甘樂。語言且去。比後當穿。其人復語。今急須之。念時著手。囑已還去。具語長者。

食後洗漱,然後彌勒就為穿珠師宣說妙法,言辭高雅美妙,聽之無厭。當時有位大長者正好要嫁女兒,先給了穿珠師一顆寶珠,雇他為寶珠穿孔,待寶珠穿孔後,便付錢十萬。這時長者派人來取回寶珠,穿珠師因聽聞佛法,身心愉悅,就對使者說:「暫且回去,稍後就穿。」使者又說道:「今天急著用這寶珠,希望你及時動手。」叮囑後便回去稟告長者。

斯須之頃。重遣往索。猶故聽法。未為穿之。還語長者。長者恨言。既重相雇。不唐倩?。今乃前卻。不稱我要。更重遣人。因繼錢往。若其未穿。還擔珠來。使人到問。猶故聽法。知未穿珠。急從還索。事不得已。即取還他。

片刻之後,又派人來取寶珠,穿珠師還在聽法,還未動手穿。使者回去稟告長者,長者恨恨地說:「既以重金相雇,不會白白地麻煩。現在一推再推,不照顧我的急需。」長者又派人帶著錢去,如果還不曾穿孔,就把寶珠要回來。使者過來問的時候,穿珠師依舊在聽法,使者知道還不曾穿孔,急忙索要寶珠,穿珠師不得已,便把寶珠還給他。

穿珠之師。在彌勒前。次第聽法。心無厭退。其妻嗔恚。嫌責夫言。須臾之勞。當得錢十萬。以供家中衣食乏短。但聽沙門浮美之談。亡失爾許錢財之利。夫聞其言。情懷悔恨。彌勒知意。而語之言。汝今能共至精舍不。答言可爾。

穿珠師繼續在彌勒前聽法,無有一絲厭退心。但他的妻子非常惱怒,責備丈夫說:「片刻之勞就能掙十萬錢,可以接濟家裡的衣食短缺,可你只顧聽沙門華而不實的空談,卻失去了這麼好的賺錢機會。」穿珠師聽後頓時感到後悔,彌勒看出了他的心思,對他說:「你現在可以和我一起去精舍嗎?」穿珠師回答說:「可以。」

即時共到精舍。將到僧中。問眾僧言。若有檀越。請一持戒清淨沙門。就捨供養。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萬錢。時憍陳如。尋即說言。假使有人。得百車珍寶。計其福利。不如請一淨戒沙門。就捨供養。得利弘多。

隨即他們一起來到精舍,將穿珠師帶到僧眾當中,向眾僧問道:「如果有施主請一位持戒清淨的沙門到家中供養,那麼他所得利益,與人得到十萬錢相比如何呢?」這時憍陳如隨即說道:「假使有人得到一百車珍寶,計算其利益,還不如請一位淨戒沙門到家中供養所得的福德廣大。」

舍利弗言。設令有人。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猶不如請一淨戒者。就捨供養獲利彌多。目犍連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滿中七寶。實不如請一清淨沙門。於捨供養得利極多。其餘比丘。如是各各。引於方喻。比校其利。皆悉多彼。

舍利弗說:「假設有人得到遍滿整個閻浮提的所有珍寶,還不如請一位持戒清淨者到家中供養所獲利益更多。」目犍連說:「即使有人得到遍滿二天下的七寶,也實在不如請一位清淨沙門到家中供養所得的利益多。」其他比丘也引用種種譬喻,說明供養持戒清淨者的利益遠多於錢財之利。

時阿那律復自說言。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猶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捨供養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證。自念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號毗婆尸。般涅槃後。經法滅盡。

這時阿那律更說道:「即使獲得遍滿四天下的珍寶,其利益還不如請一清淨沙門來家供養,所得利益倍勝於前。之所以這樣,我就是一個實證。想我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毗婆尸佛出世,他涅槃後,佛法隱沒。

時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爾時國中。有一薩薄。家居巨富。無所乏少。有二男兒。各皆端正。長名淚吒。小字阿淚吒。父垂命終。告敕二子。我必不免。當即後世。汝等兄弟。念相承奉。合心併力。慎勿分居。所以然者。譬如一絲。不任系象。合集多絲。乃能制象。譬如一葦。不能獨燃。合捉一把。燃不可滅。今汝兄弟。亦復如是。共相依恃。外人不壞。內穆勤家則財業日增。囑誡之後。氣絕命終。

當時閻浮提有一個大國,名叫波羅奈。國中有一商主,家中巨富,無所缺乏。商主有兩個男孩,都長得端正莊嚴,長子名叫淚吒,次子名叫阿淚吒。父親臨命終時囑咐兩個兒子道:『我肯定不行了,就要離開人世。你們兄弟要互相照顧,齊心協力,千萬不要分家。之所以這樣,譬如一根線不能拴住大象,很多線擰成一股就能拴住大象;譬如一根竹葦不能獨自燃燒,一把竹葦燃燒就能長久不滅。現在你們兄弟兩個也是這樣,如果互相扶持,外人便無法侵害,家中和睦,勤儉持家就能使家財日增。』 父親這番叮囑教誡後,便斷氣命終。

兄弟奉教。合居數時。後阿淚吒婦。自心念言。今共居止。逼難兄家。人客知識不得瞻待。若當分異各自努力。情既無難可得成家。念是事已。具向夫說。

兄弟倆遵奉父親的教誨,共住了一段時間。後來阿淚吒的妻子心中想道:『現在閤家而居,礙於兄長的情面,對賓客朋友不能招待看望;如果分了家,各自努力,既無情面之礙,也可以成就家業。』 想到這些,便對丈夫說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阿淚吒聞婦所言。以為不可。婦復慇勤。廣引道理。阿淚吒情回。以事白兄。兄復引父垂命之言。廣示方比不可之理。時阿淚吒婦數數勸動。其夫意決。急求分居。兄見意盛。與分家居。

阿淚吒聽了妻子所說,認為不可取。但其妻子又慇勤勸說,廣引各種道理,終於使阿淚吒回心轉意。於是對兄長講了這事,兄長援用父親臨終時的遺言,又用許多比喻來說明不可分家的道理。後來阿淚吒的妻子反覆勸說丈夫,阿淚吒決心要與兄長速速分家。兄長見弟弟的心無可挽回,便與他分了家。

分異之後。阿淚吒夫妻。恣情放志。招合伴黨。飲啖奢侈。不順禮度。未經幾年。家物耗盡。窮罄無計。詣兄丐之。兄復矜之。與錢十萬。用盡更索。如是六返。前後凡與六十萬錢。

分家後,阿淚吒夫妻恣意放任,整天招集狐朋狗友,大吃大喝,奢侈無度。沒過幾年就把家產揮霍一空。窮得無計可施時便跑到兄長家乞求幫助,其兄憐憫他,給他十萬錢,用完後又去要。像這樣前後去了六次,兄長總共給了阿淚吒六十萬錢。

後復來求。兄復呵責。亡父敕誡。汝不承用。未經幾時。求共分異。喪用無度。不可供給。前後與汝六十萬錢。汝不知足。復更來求。今復更與汝十萬錢。能有能無更勿來索。其弟得責。慚愧取錢。

阿淚吒再去乞討時,兄長就訓斥他:『先父的教誡你不肯聽,沒多久就要與我分家,又揮霍無度,入不敷出,我前後給了你六十萬錢,你還不知滿足又來討要。今天再給你十萬錢,不管以後你有錢沒錢都不要再來要。』弟弟受了訓斥,慚愧地收下錢。

夫婦改操。謹身節用。勤心家業。財產日廣。其後漸富。更無乏短。其兄淚吒。連遭衰艱。所在破亡。財物迸散。家理頓窮。無有方計。往到弟邊。說所契闊。求索少錢。供足不逮。其弟嗔嫌。而語兄言。謂望兄家。不識有貧。雲何復來。從我所索。作是語已。乃不讓食。

後來夫妻倆痛改前非,勤儉節省,精勤治理家業,財產日益增多,逐漸富裕起來,再無缺乏。可是兄長淚吒卻連遭不幸而破敗,財物散失,家中頓時窮困潦倒無計可施。淚吒去弟弟那裡述說自己的窘境,向他要些錢暫且救急。阿淚吒卻嫌恨地對兄長說道:『我以為兄長家從來不知貧困為何物,為什麼到我這裡索要呢?』說完後,也不招待兄長吃飯。

兄便還去。而自愕然。生死之中。何可畏耶。析體兄弟。不識恩養。豈況他人。當推義理。心即厭世。捨家入山。靜坐思惟諸法生滅。心即開悟。成辟支佛。威儀可觀。入城乞食。

兄長便離去,深感震驚:『生死之中,為什麼這樣可畏呢?同胞兄弟也如此絕情,不知報恩,更何況他人呢?』這樣推理尋思,不覺對人世產生厭離。於是便捨棄家庭,入山靜坐思惟萬法生滅的道理,心即開悟,成為辟支佛,威儀不凡,到城裡乞食。

後值歲儉。人民饑乏。時辟支佛。乞食難得。時弟阿淚吒。後轉貧乏。復值歲荒。食谷不繼。日往取薪。賣糴[ 糴:di,谷米。]稗子。共家婦兒。以自供活。一日晨朝。早往入澤。於城門中。見辟支佛。威儀可觀。入城乞食。即往取薪。

後來遇到荒年,人民飢餓困乏,這是辟支佛很難乞到食物。弟弟阿淚吒後來也家道衰落,又遇荒年,揭不開鍋,只能每天打柴,販賣後買點稗子養家餬口。一天早上他提早去山林,在城門中,見到辟支佛,威儀不凡,正入城乞食,便前往拾柴。

還來到門。見辟支佛空缽而出。心自生念。此是快士。晨見入城。今乃空來。若令見我共歸至捨。當共分食以奉施之。作是念已。捨之而去。時辟支佛。尋知其意。即隨其後。往到門中。

回到城門時,又遇見辟支佛托著空缽走出來,心中想到:『這位聖者,早晨見他入城,現在又空手而歸。如果他與我一道回家,我就分出自已的那份食物供養他。』動了這個念頭後,就轉身離去。這時辟支佛隨即知道了他的心意,便跟著他來到他家門前。

阿淚吒見之。心用歡喜。即為敷床。請令入坐。索其自分稗子[ 稗子:bai z□ 指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像稻,葉鞘無毛。實如黍米,可食,或作飼料。雜生稻田中,有害稻子生長。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之糜[ 糜:mi 指粥。]。躬手自持施辟支佛。時辟支佛語阿淚吒言。汝亦飢渴。當共分啖。阿淚吒白言。我曹世俗。食無時節。尊日一食。但願為受。

阿淚吒見後,十分歡喜,立即為辟支佛鋪設坐位,請他進來入座,要來自已那一份稗子稀飯,親自端來供養辟支佛。這時辟支佛對阿淚吒說:『你也又饑又渴,我們還是分著吃吧。』阿淚吒說:『我們世俗人吃飯沒有固定時間,尊者日中一食,唯願您能接受。』

即受食訖。感其至心。遭斯歲儉。父子不救。能割食分。以用見施。當為現變。令其歡喜。即飛虛空。身出水火。廣現神足。還住其前。語阿淚吒言。欲求何願。恣隨汝意。

辟支佛吃過後,被阿淚吒的一番誠心所感動:『遇上這樣的荒年,父子都不能互相接濟,他卻能割捨自己的活命食品供養我,我應當顯現神變,令他歡喜。』辟支佛隨即飛到虛空,身出水火,廣現神通變化,之後又來到阿淚吒前,對他說道:『你有什麼願望,我都將滿足你。』

見變歡喜踴躍。即前至心。自立誓言。一切眾生。多種求財。我願世世。莫有所乏。情有所欲。應意而至。又願將來。得遇上士[ 上士:一般為菩薩的異稱。又作大士;上根之人亦稱上士。]。功德勝汝百千萬倍。令我於彼得漏盡。證神足變化與汝不異。求願已訖。倍復歡喜。時辟支佛還歸所止。

阿淚吒見他顯現神變,歡喜踴躍,立即上前至心許願說:『一切眾生想盡辦法求取財物,願我生生世世資財無有匱乏,凡有所求都能心想事成。又願將來能遇上功德超勝你百千萬倍的大士,使我在那時能斷除一切煩惱,神通變化與你沒有差別。』發完願,阿淚吒更加歡喜。辟支佛又回到自己的住所。

時阿淚吒。即還入澤取薪。到見一兔。意欲捕取。走逐轉近。以鐮遙擲。即時墮地。適欲前取。化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頭。盡力推卻。不能令卻。心懷恐怖。慞惶苦惱。意欲入城。共婦解卻。復恐人見。令不聽入。

阿淚吒後來又去野外打柴,看到一隻兔子,想要捉住它,漸漸走近,便把鐮刀拋過去,兔子隨即倒斃在地。阿淚吒正想上前拾取,兔子突然變成死人趴在他的背上。阿淚吒急忙抱住死人的頭,竭盡全力想把它甩掉,但怎麼都弄不下來,阿淚吒心中恐怖,既慌張又苦惱,想回城讓妻子幫忙合力弄下來,但又擔心別人看見了不讓他進城。

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擔負入城往趣其捨。已到舍內。自然墮地。變成一聚閻浮檀金[ 閻浮檀金:勝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為金中之最高貴者。]。光明晃昱。並照比捨。展轉談之。上徹於王。王即遣人。往看審實。使人到睹。見是死人。尋還白王。是死人耳。

等到黃昏,便用衣服蓋住背上的死尸,背著它進城回家。回到家裡,死尸自然落在地上,變成一堆閻浮檀金,光明閃亮,照亮鄰舍。眾人輾轉相告,此事也傳到國王那裡。國王立即派人前去核實。使者到後察看,只見到一具死尸,隨即回稟國王說:不過是一具死尸。

王問餘人。猶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返。來言不定。王即自往。親住看之。見是死人。形漸欲臭。即問阿淚吒。汝見是何。答言。看實是金。

國王又問其他人,回答仍說是金子。國王甚感奇怪,再次派人察看,這樣往返了七次,說法不一。國王隨即親自前往,只見是一具將要腐臭的死尸,國王就問阿淚吒:『你看到的是什麼?』回答說:「看到的確實是金子。」

即取少許。用奉於王。王見金色。敬之未有。問其所由。何緣得此。於時阿淚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說。必當由施辟支佛故。王聞其語。歎言善哉。汝得快利。值此上人。即更賜與。拜為大臣。如是諸尊。

阿淚托便取了少許,進獻給國王,國王才見是金子。國王對他另眼相看,不同以往,就問阿淚吒這是從何而來。於是阿淚吒就把事情的由來原原本本稟報國王,說:『肯定是因為供養辟支佛的緣故。』國王聽後感歎道:『善哉!你得到殊勝利益,遇到了這樣的聖人。』隨即又把阿淚吒封為大臣,使他享有種種的尊榮。

彼阿淚吒者。即我身是。我於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因自求願。緣是以來。九十一劫。生天人中。無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稱。情有所欲。應意而至。乃至今身。

當時的阿淚吒就是現在的我,我在那一世以少許稗子稀飯供養辟支佛,以此許下心願。從那時起,九十一劫中都轉生在天上和人間,沒有任何短缺,三事超群:長相莊嚴;具有美名;心有所想稱心而至。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在家之時。我常優遊。不喜世務。兄摩訶男。常有怨辭。我母語言。我兒福德。摩訶男言。我獨勞慮。家理田業。優閒臥食。雲何非德。其母欲試。遣我至田。監臨種作。全不送食。我怪食遲。遣人往索。母遣人語我雲無所有。我還白母。唯願與我。送無所有。

在家之時我經常游手好閒,不喜歡世間事務,兄長摩訶男對我頗有怨言。但我母親卻說:『我孩兒有福德。』摩訶男說:『我獨自辛苦勞碌,操持家務,下地種田,他卻終日優閒地躺著吃閒飯,怎麼能有福德!』母親想試驗一下,便派我到田裡監管農活,卻不送食物過來。我奇怪食物遲遲不來,即派人去要。母親派人對我說:『無所有。』我再傳話給母親:『請把無所有送來。』

於時其母。聞兒是語。即取寶案。嚴具器物。以襆[ 襆:fu 指用布單或巾帕包裹。 ]覆上。送以與我。令摩訶男逐而看之。已到我前。發去其襆。百味飲食。案器悉滿。如是余時。在前應意。若令滿得四天下寶。劫盡之時。理當消滅。復不得久。如是我以少糜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福利未滅。復緣斯德。見佛度苦。以是之故。故知請一淨戒比丘。於捨供養得利多彼四天下寶。

母親聽後,於是就取來寶案和一些餐具器皿用布蓋上送給我,還讓摩訶男跟著來看,到我面前時我解開布蓋,只見百種美味飲食充滿食器。就這樣其他時間我也心想事成。縱然一個人擁有四天下的寶物,劫盡時也會變得一無所有,無法長久。但我只是供養了辟支佛少許稀飯,在九十一劫中所得的福利卻從未消失。又因這份功德,使我見佛得度,解脫輪迴苦海。因此之故,可知請一位淨戒比丘到家中供養,所得利益遠多於擁有四天下的珍寶。」

時阿那律。說是語已。於時世尊。從外來入。聞阿那律說過去事。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說過去事。我復次說未來事。將來之世。此閻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廣博。無有山川。地生軟草。猶如天衣。爾時人民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端正殊妙。人性仁和。具修十善。

阿那律說完這番話,這時世尊正好從外邊進來,聽到阿那律講述過去的身世,就對比丘們說:「你們講了過去的事,我接著再來講未來的事。將來的時候,此閻浮提的土地方方正正,平坦廣大,無有山川,地上生長著柔軟的青草,猶如天人的衣服。這時人民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身高八丈,端正殊妙,性情仁厚溫和,人人都修持十種善法。

彼時當有轉輪聖王。名曰勝伽(此言貝也)。彼時當有婆羅門家生一男兒。字曰彌勒。身紫金色。三十二相。眾好畢滿。光明殊赫。出家學道。成最正覺。廣為眾生。轉尊法-輪。其第一大會。度九十六億眾生之類。第二大會。度九十四億。第三大會。度九十二億。

那時將會有一位轉輪聖王,名叫勝伽(漢語:貝也),當時有一戶婆羅門家生了一個男孩,名叫彌勒,身色紫金,有三十二相,諸隨好圓滿,光明晃耀。他出家學道,覺悟成佛,廣為眾生轉妙法-輪。第一次說法大會度化九十六億眾生;第二次說法大會度化九十四億;第三次說法大會度化九十二億。

如是比丘。三會說法。得蒙度者。悉我遺法種福眾生。或三寶中興供養者。出家在家持齋戒者。燒香燃燈禮拜之者。皆得在彼三會之中。三會度我遺殘眾生。然後乃化同緣之徒。於時彌勒。聞佛此語。從座而起。長跪白佛言。願作彼彌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當生彼為彌勒如來。如上教化悉是汝也。

像這樣在三會中所度化的,都是在我遺法中種福的眾生:有的供養佛法僧三寶;有的出家;有的在家守持齋戒;或有燒香燃燈禮拜三寶,都得以聚集在此三會中。三會度脫了在我遺法中種福的眾生,然後才度化與彌勒有緣的徒眾。」彌勒聽了佛這番話,從座而起,長跪對佛說:「我願意成為那時的彌勒世尊。」佛告訴他說:「如你所言,你將成為那時的彌勒如來,以上所講教化眾生者指的就是你。」

於時會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長跪白佛。我願作彼轉輪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長夜貪樂生死。不規出耶。於時在會一切大眾。見佛世尊授彌勒決當來成佛。猶字彌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難。即起白佛。彌勒成佛。復字彌勒。不審從何造起名字。

這時有一位比丘,名叫阿侍多,長跪對佛說:「我願意成為那位轉輪王。」佛告訴他說:「你為什麼只是貪戀生死,不求解脫呢?」此時與會一切大眾見到世尊授記彌勒未來成佛,仍然名叫彌勒,個個都有些疑惑,想知道其中的因緣。尊者阿難,隨即從座而起對佛說道:「彌勒將來成佛,還是叫彌勒,不知因為什麼原因起的這個名字?」

佛告阿難。諦聽著意。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王名曇摩留支。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有一小國豐樂。是中國王名波塞奇。時弗沙佛。初出於世。在此國中化導眾生。

佛告訴阿難:「啼聽,記在心中。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叫曇摩留支,統治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村落,有二萬夫人宮女,一萬名大臣。有一個小國繁華安樂,國王名叫波塞奇。當時弗沙佛剛出現在世間,正在這個國家中教化眾生。

時波塞奇王。與諸群臣。專供養佛及於眾僧。不暇得往朝覲大王。貢獻音信。亦悉斷替。於時大王。怪其間絕。即遣使者。往責所以。使者到已。宣王言令。比年已來。人信俱斷。汝為人臣。何以違常。將有異心。欲懷逆耶。

波塞奇王與群臣專心供養弗沙佛和僧眾,無暇前去朝見曇摩留支大王,進貢和音信都中斷了。大王對波塞奇音信斷絕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前去責問波塞奇。使者到後,宣讀大王的旨意:『這些年以來,你們既無使者又無書信,作為臣子,怎麼能這樣違背常理?難道是有異心,要圖謀叛逆嗎?』

時波塞奇。得大王教。自知違替。靡知所如。即往見佛。白如是事。佛告王言。汝勿憂慮。但還遣使。以誠告言。佛在我國。朝夕承事。是以不暇往覲大王。國內財物。供佛及僧。無有遺余可以獻貢。波塞奇王。得佛教已。即還報使。如佛所語。

這時波塞奇受到大王斥責,自知不是,不知如何應付,便前去拜見弗沙佛,向佛稟告此事。佛告訴國王:『你不必擔憂,只要回去把真相告訴使者:弗沙佛正在我國,我們早晚都在承事佛陀,所以無暇前來朝見大王。國內的財物都用來供奉佛和僧眾,實在沒有多餘的可以進貢。』波塞奇王得到佛的教敕後,隨即將佛所教的話答覆使者。

使到見王。具道其意。大王聞之。甚懷盛怒。即合諸臣。共詳此事。諸臣皆言。彼王傲慢。橫引道理。宜合兵眾往攻伐之。王即然之。合兵躬往。前軍近到。彼王乃知。心懷怖懼。急往白佛。

使者回去覆命,將此事詳細告之曇摩留支大王,大王聽後大為震怒,立即召集群臣共商此事。大臣們都說:『這國王太傲慢,強辭奪理,應集合軍隊前去討伐他。』國王當即同意,集合兵將親自前往。前軍逼近波塞奇的國家時,波塞奇王才知道了軍情,心中恐懼,慌忙前去求教弗沙佛。

佛告王言。莫用憂慮。但自往見。宣說前語。波塞奇王。即與群臣。往到界上。見於大王。禮問畢訖。住在一面。大王責問。汝何所恃。違慢失常。不來朝覲。波塞奇言。佛世難值。甚難得睹。頃來在國。化導民物。朝夕侍奉故使違替。

佛告訴國王:『不用擔心,你只管親自去見大王,對他宣說前面那番話。』波塞奇王隨即與群臣來到國界,見到大王,施禮問訊後站在一旁,曇摩留支大王責問道:『你有何所恃違反常法,傲慢自大,不來朝見?』波塞奇說:『佛陀出世,難以值遇,很難得見佛陀尊顏,近來佛陀來到我國,教化眾生,我早晚承侍,因此失禮。』

於時大王。復更重責。正使令爾。何以斷獻。波塞奇言。佛有徒眾。名曰眾僧。戒德清淨。世良福田。合國所有。常用供養。無有盈長可以為貢。曇摩留支聞此語已。告言且住。須我見佛。見佛來還。乃問汝罪。即與群臣往至佛所。

大王又嚴厲地責問:『即便如此,又為什麼中斷進貢?』波塞奇說:『佛有徒眾,稱之為僧眾,戒德清淨,實為世上殊勝福田,因此舉國所有財物都用來供養,所以沒有剩餘財物可以進貢。』曇摩留支聽了這番解釋後說道:『軍隊暫且停止行動,等我去見過弗沙佛,回來後再向你問罪。』隨即與群臣前往佛的住地。

是時如來。大眾圍繞。各悉靜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曇摩留支。遙見世尊。光明顯赫。明曜踰日。大眾圍繞。如星中月。為佛作禮。問訊如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

這時佛為大眾所圍繞,眾人都安靜地端坐入定。有一位比丘入了慈心三昧,身體放射出金色光明,如大火聚。曇摩留支遠遠看見世尊光明顯赫、超勝日光,為大眾所圍繞,如眾星捧月。曇摩留支向佛行禮,如法問訊,因見到這位比丘光明顯赫,便問世尊:『這位比丘入了什麼定,竟如此光明顯耀?』

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三昧。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無害心。即時請佛及比丘僧。唯願回神。往到大國。佛即許可。剋日當往。

佛告知大王:『此比丘入於慈心三昧。』曇摩留支王聽後,愈發欽佩敬仰,說:『這慈心定,如此的功德巍巍,我一定要修習這樣的慈心三昧。』發完誓願,一心嚮往慈心定,性情變得非常柔和,再也沒有了害心,他立刻邀請佛陀和僧眾:『懇請屈駕到我的大國去。』佛當即答應,約定了日期前往。

波塞奇王。聞佛欲往至大王國。甚懷戀恨。愁悸[ 悸:ji 指驚懼。]無憀[ 無憀:wu liao 指無所依賴。]。心自念言。若當令我是大王者。如來則當常住我國。由我小故。不得自在。念是事已。即問佛言。諸王之中何者最大。佛告之曰。轉輪王大。波塞奇王因自作願。我由來供養佛及眾僧。持此功德。誓願將來世世。常作轉輪之王。

波塞奇王聽說佛要前往大王的國家,極其依戀遺憾、惆悵,惘然若失。他心中想:『如果我是大王,佛就會常住在我國,可由於我是小王,沒有自在權。』想到這這裡,便問弗沙佛:『所有國王中哪一個最大?』佛告訴他:『轉輪王最大。』波塞奇王因此立誓:『我以前供養佛陀僧眾,以此功德,願我生生世世常作轉輪王。』

如是阿難。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於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彼波塞奇王。今祇陀是。乃於彼中。常作轉輪王。自是以來。世世恆作。乃至今日。功德不盡。是以今日。復求索作。

如是阿難,那時的大王曇摩留支就是現在的彌勒,從那世開始發起慈心。從那以後他一直叫彌勒。那位波塞奇王,就是現在的祇陀,他從那一世開始就世世作轉輪王,直到現在功德不盡,所以他現在還請求作轉輪王。」

時穿珠師。聞說是已。尋發無上正真道意。其餘會者。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有得遷住不退地者。各皆敬戴。歡喜奉行。

這時穿珠師聽到這些話後,隨即發起無上正真道心。其他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的;有發無上正真道心的;有證得不退轉地的。各皆敬戴,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