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摩訶令奴緣品第三十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維羅衛[ 迦維羅衛: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毗羅衛者,大千之中也。瑞應經曰:『菩薩下當世作佛,托生天竺迦維羅衛國,迦維羅衛者,天地之中央。]國。尼拘盧陀[ 尼拘盧陀:植物,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俱類,尼拘類陀,尼拘婁陀,尼拘屢陀,諾瞿陀等。樹名。即榕樹也。]僧伽藍[ 僧伽藍:譯為眾園,或叢林,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也是寺院的通稱。]。佛初還國。於時諸釋。觀佛威儀。相好殊異。身體金色。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視之無厭。各共群聚街陌市裡。異口同音。歎說如來。於此眾中。無有儔類。實可敬哉。時諸比丘。聞是論已。並共白佛。說其諸人歎詠之詞。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迦維羅衛國尼拘盧陀寺院內。佛陀剛剛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時釋迦族人目睹佛陀的威儀莊嚴,相好無比,身體金色,具三十二相,令人百看不厭。大家集聚在街市巷裡,異口同聲地讚歎如來:「在這大眾中沒有可與之相比的,實在是令人尊敬啊。」比丘們聽到了這樣的議論後,將這些人對如來的讚歎告訴世尊。

於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知。吾乃往昔。於此眾中。最尊最妙。不但今日。時諸比丘。各共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於此眾中。最尊最妙。其事雲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著心中。吾當為汝。具足解釋。過去世事。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這時世尊便向比丘們說道:「你們應當知道,我在過去世,在大眾中也是最尊最妙的,不只今日而已。」於是比丘們問佛陀道:「不知世尊過去世在大眾中最尊最妙,是怎麼一回事呢?」世尊對比丘們說:「諦聽、諦聽,牢記在心,我為你們詳細解說過去世的事情。」比丘們答道:「是的!我們很想聽。」

佛便為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令奴。其王統領。八萬四千諸小國王。一萬大臣。五百太子。夫人婇女。合有二萬。

世尊便為他們說道:「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叫令奴。此大國王統領八萬四千位小國王,有一萬名大臣、五百位太子,夫人、宮女共有二萬人。

最大夫人。字提婆跋提。最後懷妊。生一太子。其兒端正。身紫金色。其發紺青。兩手掌中。千幅輪相。其左足底。有馬形相。其右足底。有白象相。其兒福德。人中奇尊。即依父母。而為立字提婆令奴。乳晡長大。

其最大的夫人叫『提婆跋提』,最後懷孕生下一位太子。這位太子相貌端正,身體紫金色,頭髮天藍色,兩個手掌中有千輻輪相,其左腳底有馬的形相,右腳底有白象的形相,這個孩子的福德,在世人中特別尊貴,於是便依循父母的名字,起名為『提婆令奴』,乳晡長大。

令奴大王。卒遇時病。其命將終。諸小國王。群臣太子。咸來問病。因問大王。假其終沒。諸王太子。誰應紹嗣。時王報曰。若我諸子。有能具足十功德者。乃立為王。何等十德。一者身紫金色。其發紺青。二者兩手掌中。有金輪相。具足不缺。三者其右足底。有白象相。四者其左足下。有馬形相。

令奴大王突然感染疾病,將要去世。各小國王、群臣與太子們都來探視病情,詢問令奴大王:『如果您去世了,各位太子,誰應繼承王位?』令奴大王告言:『如果我的這些太子中,有誰完全具備十種功德,才可奉為大王。哪十項功德呢?第一,身體紫金色,其發天藍色;第二,兩個手掌中有金輪相,無所缺乏;第三,右腳底有白象的形相;第四,左腳底有馬的形相;

五者著王衣服。與身相可。不大不小。六者坐王御座。威德巍巍。其坐安隱。七者諸王群臣。歡喜敬禮。稱善無量。入於後宮。夫人婇女。踴躍歡喜。作禮恭敬。八者若將至於天祠。泥天木像。悉為作禮。九者福德威力。能雨七寶。稱給一切。十者其母是誰。提婆跋提夫人所生。若有具足是十功德。斯乃立之。用作大王。

第五,穿上國王的衣服,與身材相配,不大不小;第六,坐上國王寶座,威德巍巍,其座位安穩;第七,各小國王與群臣,歡喜恭敬,無限讚歎。入於後宮,夫人宮女踴躍歡喜,向其行禮致敬;第八,如果到祭天的祠堂,泥塑木刻神像都向他行禮;第九,他的福德威力,能感天上降下七寶,滿足一切的需求;第十,他是由提婆跋提夫人所生。倘若具足這十項功德,才擁立他為大王。』

教敕已竟。無常對至。遂便命終。諸王臣民。五百子中。從其大者。次以十事。觀相其身。此諸太子。身無金色。發無紺青。手掌無輪。足底無有象馬之相。著王者服。不相應當。坐於御座。其木師子。驚張起立。欲搏嚙之。諸王臣民。悉不敬禮。將至宮內。夫人婇女。悉不歡喜。無禮敬者。設入天詞。自禮天像。諸餘泥木天像。悉不作禮。語使雨寶。亦復不能。又復不是提婆跋提夫人所生。乃至五百諸大太子。於十事中。乃無一事。

國王吩咐完後,無常到來,便死去了。各王、臣民在五百名太子中,由年長者開始,依次以十項功德觀察他們。這些太子,身非金色,頭髮非天藍色,手掌沒有金輪相,足底也沒有白象和馬的形相,穿上王袍,不能合身,坐在寶座上,座上的木雕獅子驚慌地站起來想要嘶咬,各王和臣民都不敬禮,來到後宮,夫人宮女都不高興,更沒有人行禮,若進入祭天的祠廟,對神像行禮,那些泥塑木刻的神像都不向他行禮,讓天降下七寶,也不能應驗,況且又不是提婆跋提夫人所生。結果五百位太子,沒有人能具備十種功德中的一種。

最下小子。身紫金色。其發紺青。看其兩手。輪相具足。睹其腳底。象形馬相。昺然如畫。著王法服。與身相可。坐於御座。福德巍巍。諸王臣民。無不敬禮。入於後宮。夫人婇女。敬奉作禮。將至天詞。泥木天像。悉皆為禮。教使雨寶。始語即雨。問是誰生。提婆跋提夫人所生。十事具足。諸王臣民。即拜為王。

只有最小的那位太子,身紫金色,其發天藍色,看其兩手,都有金輪相,觀其腳底,白象形狀、馬相彷彿如畫,穿上王袍正好合身,坐在國王寶座上福德巍巍,諸王及臣民無不向他行禮,入於後宮,夫人宮女恭敬行禮,來到祭天祠廟,泥木神像皆向他行禮,讓天降寶,話音剛落則寶如雨下,問他是何人所生,答是提婆跋提夫人所生。十種功德完全具備,眾小王和臣民便拜為大王。

至十五日。日初出時。有金輪寶[ 金輪寶:(亦名勝自在),金輪者,其輪千輻,逕一丈四尺,具足轂輞雕文刻鏤,眾寶間錯,光明洞達,天匠所成,非世所有也。謂轉輪聖王既得此輪,隨王心念,輪則為轉,案行天下,須臾周匝,是為金輪寶。]。從東方來。輪有千輻。縱廣一由旬。王即下座。右膝著地。跪而言曰。若我福德。應為王者。輪當稱[ 稱chen:相當;符合。]我。即如其言。來在殿前。住虛空中。

登基後第十五日,太陽初升時,有金輪寶從東方而來,輪有千輻,縱廣達一由旬。國王便走下寶座,右膝著地,跪著說道:『倘若我的福德應當為王,則金輪寶應如我意』說完便如其言,金輪來到宮殿前,停在虛空中。

白象寶[ 白象寶:(亦名青山),白象者,謂轉輪聖王清旦升殿,有白象寶忽然出現,其身純白,其首雜色,口有六牙,牙七寶色,力能飛行。若王乘時,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回,不勞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動搖,亦不濡足,是名白象寶。]者。從香山來。毛尾貫珠。若王乘上。像皆能飛。從朝至午。遍四天下。若以足行。足所觸地。即成金沙。紺馬寶[ 紺馬寶:(亦名勇疾風),紺馬者,青赤色馬也。謂轉輪聖王清旦升殿,有紺馬寶忽然出現,髦鬣貫珠,洗刷之時,珠則墮落,須臾之間,更生如故;其珠鮮潔,色勝於前。鳴聲遠聞一由旬內,力能飛行。王若乘之,案行天下,朝去暮回,力不疲極。馬腳觸塵,皆成金沙,是名紺馬寶。]者。身紺青色。其馬毛尾。皆悉珠色。皆雨七寶。若王乘上。一食之頃。游四天下。不疲不勞。

白象寶從香山而來,尾巴上穿著寶珠,如果國王乘坐,白象便能飛,從早晨到中午走遍四天下,如果白象步行,像足所觸之地立即變成金沙。身體天藍色的紺馬寶,毛和尾巴都泛著珠寶般的光澤,能降七寶。如果國王坐上它,一頓飯的功夫便走遍四天下,不疲倦也不勞累。

神珠寶[ 神珠寶:謂轉輪聖王清旦升殿,有神珠寶忽然出現,其色瑩潔無有瑕類,夜懸空中,隨國大小,明照內外,如晝無異,是名神珠寶。]者。自然而至。其珠光明。晝夜恆照百二十里內。復能雨於七寶。稱給一切。玉女寶[ 玉女寶:(亦名淨妙德),玉女者,謂顏貌端正,色相具足,身則冬溫夏涼,於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青蓮華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食自消化,非同世間女人,是名玉女寶。]者。自然而至。端正殊妙。稱適王意。典藏臣者。王須七寶。隨意給足。終無乏盡。

自然而至的神珠寶,其所發光明,晝夜皆能照徹方圓一百二十里之內,而且能降下七寶,滿足一切所需。玉女寶也自然而至,儀態端正,極其美妙,一切均順適滿足國王的心意。國王所需的七寶,典藏臣都能隨意地提供,令其充足,永遠不曾缺乏。

其典兵臣。王若欲須四種兵[ 四兵(名數):一象兵,二馬兵,三車兵,四步兵,是曰輪王之四兵。見長阿含經六。]時。顧視之頃。諸兵悉集。行陣嚴整。威力非凡。七寶既具。坐自思惟。吾享斯位。皆由前身宿種福業。乃致之耳。今當紹繼使不斷絕。即以香湯。洗浴其身。著新淨衣。手執香爐。向於東方。跪而言曰。東方快士。來受我請。即時便有二萬辟支佛。來至王宮。

還有典兵臣,國王如果需要四種兵時,轉瞬之間,四兵全部集結,行陣威嚴整齊,威力非凡。七寶已具備,國王自己思惟:『我現在享受的王位,皆由前世修種種福業所致,今後應當繼承使它不斷絕。』便用香水洗浴身體,穿上新的乾淨衣袍,手持香爐,向東方跪著說道:『東方的聖者,請來接受我的供養。』即刻便有二萬辟支佛來到王宮。

南西北方。悉皆請之。時有六萬辟支佛。來受王請。王與諸臣。四事供養。其八萬四千諸小國王。離家來久。即啟大王。欲辭還國。王即聽之。

國王又於南方、西方和北方如是邀請,這時復有六萬辟支佛如請而至。國王和群臣皆以四事供養。八萬四千眾小國王離家來此已經很久,便稟告國王,想告辭回國,國王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因啟王曰。此中快士。其數甚眾。願王垂愍。減省少許。與臣供養。願使將來共享斯福。於時大王。即以四方辟支佛。與諸小王。隨時供養。經八萬四千歲。諸王臣民。命終之後。皆得生天。

於是各小國王都啟奏道:『這裡聖者數量眾多,懇求大王垂憐悲愍,將您供養的聖者略微減少,分給臣子供養,願將來能共享這份福德。』於是國王便將四方辟支佛分給各小國王,隨時供養,經過八萬四千年。眾小王和臣民命終後,都得以轉生天界。」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令奴王者。今現我父白淨王是。爾時提婆跋提夫人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提婆令奴王者。今我身是。爾時五百太子者。今此五百釋是。我乃爾時。於諸人中。最為尊妙。吾今成佛。眾相具足。於此眾中。最為奇妙。

佛告訴比丘們:「要知道那時的令奴大王,便是現在我的父親淨飯王;那時的提婆跋提夫人,便是現在我的母親摩訶摩耶;那時的提婆令奴大王,便是現在的我;那時的五百太子,便是現在這五百位釋迦族人。我當時在眾人中最為尊貴善妙,今天我已成佛,眾相具足,在此眾人中最為奇妙。」

時諸大會。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因緣者。有發菩薩心成不退者。眾坐歡喜。頂戴奉行。

這時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有種下辟支佛因緣的,有發菩薩心獲不退轉果位的。大眾歡喜,恭敬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