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阿輸迦施土緣品第二十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與阿難。入城乞食。見群小兒於道中戲。各聚地土。用作宮捨。及作倉藏財寶五穀。有一小兒。遙見佛來。見佛光相。敬心內發。歡喜踴躍。生佈施心。即取倉中名為谷者。即以手探。欲用施佛。身小不逮。語一小兒。我登汝上。以谷佈施。小兒歡喜。報言可爾。即躡肩上。以土奉佛。佛即下缽。低頭受土。受之已訖。授與阿難。語言持此塗污我房。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一天清晨世尊和阿難入城乞食,看見一群小孩在道上嬉戲。他們各自聚攏地上的泥土,堆砌成宮殿、房舍以及倉庫等,內藏金銀財寶和五穀。其中有一個小孩遠遠望見佛走過來,見到佛的相好光明,恭敬之心油然而生,歡喜踴躍,生起供養心。於是取出「倉庫」中叫做「谷」的東西,捧於手中,想用此物供養佛陀。由於他個子太小夠不到,便對另一個小孩說:「我登在你的肩上,用谷來供養佛。」那小孩也十分歡喜,回答說可以。於是便登上他的肩頭,把稱為谷的泥土供養佛。佛就放低手中的缽,低頭接受所供養的土。接受後又交給阿難說:「拿這些泥土塗抹我的房屋。」

乞食既得。還詣祇桓。阿難以土。塗佛房地。齊污一邊。其土便盡。污已。整衣服。具以白佛。佛告阿難。向者小兒。歡喜施土。土足塗污佛房一邊。緣斯功德。我般涅槃百歲之後。當作國王。字阿輸迦[阿輸迦:即阿育王,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華譯為無憂王。詳見《阿育王經》、《阿育王傳》等。]。其次小兒。當作大臣。共領閻浮提一切國土。興顯三寶。廣設供養。分佈舍利。遍閻浮提。當為我起八萬四千塔。

乞食滿足,回到祇桓精舍。阿難便用泥土塗抹佛的房屋,整齊地塗抹了一面牆壁,這些泥土便已用完。塗抹後他整理好衣服,把具體情況向佛稟告。佛對阿難說:「剛才那個小孩歡喜施土,足夠塗抹我住所的一面牆。以此功德,我涅槃百年以後,他將轉生成為國王,名為阿輸迦,而另一個小孩會轉生作他的大臣。他們共同統領閻浮提的一切國土,興盛顯揚三寶,廣設供養,分佈舍利遍及整個閻浮提,將為我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

阿難歡喜。重白佛言。如來先昔。造何功德。而乃有此多塔之報。佛告阿難。專心善聽。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大國王。名波塞奇。典閻浮提八萬四千國。時世有佛。名曰弗沙。波塞奇王。與諸臣民。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敬慕無量。

阿難聽後歡喜地又問佛道:「如來過去世修何功德,以至有八萬四千座佛塔的果報呢?」佛回答道:「阿難,你專心好好聽!在過去久遠阿僧祇劫以前有位大國王,名為波塞奇,掌管閻浮提八萬四千個國家。當時有佛住世名為弗沙,波塞奇王和所有臣民,對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無比地敬重仰慕。

爾時其王。心自念言。今此大國。人民之類。常得見佛。禮拜供養。其餘小國。各處邊僻人民之類。無由修福。就當圖畫佛之形像。布與諸國。咸令供養。作是念已。即召畫師。敕使圖畫。時諸畫師。來至佛邊。看佛相好。欲得畫之。適畫一處。忘失余處。重更觀看。復次下手。忘一畫一。不能使成。時弗沙佛。調和眾彩。手自為畫。以為模法。畫立一像。

那時國王心想:『如今在這個大國中,所有的人民都可以常見到佛,禮拜供養。但在偏僻地方的各個小國,人民沒有這樣的修福機會。應該畫出佛的形像,分佈到每一個國家,讓各國人民均可禮拜供養。』他有了這個想法後,立即召來畫師,命令他們為佛畫像。於是畫師們來到佛旁,看到佛相好莊嚴,就想把佛畫出來。但剛畫好一處,便忘了其他處,又重新觀看,再次動筆,仍然畫一處忘一處,因此佛像無法畫成。這時弗沙佛親自調和各種顏料,親手作畫,以此作了第一幅佛像為樣本令畫師們學習。

於是畫師。乃能圖畫都盡八萬四千之像。極令淨妙。端正如佛。布與諸國。一國與一。又作告下。敕令人民辦具花香以用供養。諸國王臣民。得如來像。歡喜敬奉。如視佛身。

於是畫師們便能夠照著畫出了八萬四千幅佛像,每一幅都惟妙惟肖,像真佛一樣清淨微妙,端正無比。然後波塞奇王把佛像分佈給各個國家,每國都得到一張。波塞奇王又發告令,各國臣民須備花香加以供養。各國臣民得到如來畫像後,歡喜無比,虔誠恭敬供養,如同對待真佛一樣。

如是阿難。波塞奇王。今我身是。緣於彼世畫八萬四千如來之像。布與諸國令人供養。緣是功德。世世受福。天上人中。恆為帝主。所受生處。端正殊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緣是功德。自致成佛。涅槃之後。當復得此八萬四千諸塔果報。賢者阿難。及諸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阿難,波塞奇王就是現在的我。由於在那一世中畫了八萬四千幅如來畫像,分佈給諸國讓他們供奉,由於這份功德,世世受福,天上人間常做帝王。每一世受生,都端正殊勝微妙,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由於這些功德,以至成就佛道。涅槃後,又得此八萬四千佛塔的果報。」賢者阿難及在場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