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梨耆彌七子緣品第二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 耆:qi]彌。家居大富。生七男兒。為其妻娶。已至於六。殘第七子。當為求婦。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國王波斯匿有位大臣,名叫梨耆彌。家裡非常富有,生了七個兒子,已經為前六個娶了妻子,只剩下第七個兒子,也該為他娶妻了。

自思惟言。吾年衰邁。唯余一兒。為之納室。要令殊勝。時此長者。有一親厚婆羅門。來共相見。因議語曰。今我欲為小兒求婚。未能知處。卿自昔來。遊行諸國。今欲煩君。為我推覓。若見有女端正賢智。性命相宜。適我子意。乃當求之。

梨耆彌自己心裡想著:「我已年邁體衰,只剩這一個兒子要給他娶媳婦,一定要選非常出眾的。」那時有位與他親密的婆羅門前來造訪,於是便同他商議說:「現在我想為最小的兒子求婚,還不知向何處去求。你一直以來在各國間遊歷,現在想麻煩你替我四下尋求。如果發現有女子端莊賢明,且性情、命相適宜,稱我兒子的心意,便可為他求娶。」

時婆羅門。即便然可。遍行(看)覓。到特叉尸利國。見有五百童女。群行遊戲。採取好花。用作拂飾。此婆羅門。隨逐觀之。轉復前行。當度少水。諸女子輩。皆脫革屣[ 屣:x□ 指鞋。]。中有一女。獨而不脫。革屣入水。

婆羅門即刻答應了,便到處查看尋找。有一天到了特叉尸利國,見到五百個少女,在一起行路嬉戲,摘采漂亮的花朵,用作妝飾,這個婆羅門便跟在她們後面觀看。她們又往前走,要過一處淺水,那些女子都脫下皮革鞋子,其中獨有一個女子沒脫,穿著鞋子下到水中。

轉復前行。續更有河。眾女褰[ 褰:qi□n 指撩起。]衣。爾乃入水。唯此一女。獨並衣入。前行林間。諸女各各上樹採花。時此一女。自不上樹。從他索之。得花甚多。

又往前走,又碰到一條河,其他女子都用手掀起衣衫,方才下水,只有這一女子不掀起衣服下水。往前走到樹林子裡,那些女子各個上樹採花,只有這個女子,自己不上樹,向別人索要,也得了很多花。

時婆羅門。問此女言。我有小疑。欲得相問。其女答曰。有疑便問。婆羅門言。向者諸女。當入水時。盡脫革屣。汝獨不脫。有何意故。

婆羅門就問這個女子:「我有少許疑惑,想問一問你。」這個女子回答說:「有什麼問題就請問。」婆羅門說:「剛才那些女子下水前,都脫下鞋子,只有你沒脫,是什麼原因呢?」

時女答言。汝疑何甚。所以作屣。正用護腳。陸地之事。眼有所見。荊棘瓦石。可得避之。水底隱匿。眼所不睹。儻有棘刺及諸毒蟲。傷害人腳。是以不脫。

女子回答道:「你怎麼這樣愚笨呢!做鞋子就是用來保護腳的。在道路行走時,眼睛看得見荊棘瓦石,可以避開它們;而水下是隱蔽的,眼睛看不見,如果有棘刺或各種毒蟲,就會傷害人腳,所以我不脫鞋。」

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事故。並衣入水。時女答言。女人之身。相有好惡。褰衣入水。為人所見。相好則可。不好嗤笑。以是事故。而不褰之。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緣故。獨不上樹。

婆羅門又問道:「為什麼你穿著衣服下到河裡?」女子答道:「女人的身體,形象有好有丑。掀起衣服下水,被別人看見,長得好也罷了,長得不好便被嘲笑,因為這樣我沒有掀衣服。」婆羅門又問:「是什麼原因,唯獨你不上樹?」

女便答言。若當上樹。樹枝儻折。危害人身。以是事故。而不上耳。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彼國。便於其土。安家納娶。而生斯女。字毗捨離。

女子便回答道:「如要上樹,樹枝可能折斷會危害人的身體,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不上樹。」這女子便是波斯匿王的弟弟曇摩訶羨的女兒。曇摩訶羨過去因獲罪而逃亡到這個國家,便在那裡安家娶妻,生下了這個女子,名毗捨離。

時婆羅門。聞女所說。知必賢能。而問女言。汝父母在不。女答曰在。遂逐到門。求共相見。女入白父。外有婆羅門。欲見大人。時曇摩訶羨便出見之。

婆羅門聽了這女子所說的話,知道她一定賢惠有才能,便問她道:「你父母在嗎?」女子回答說在。於是便跟著到她家門口,請求與她父母相見。女子進屋對其父親說:「門外有個婆羅門,想見父親。」曇摩訶羨便出去同他相見。

問訊已竟。而語之言。向者女子。是君女不。答言是也。為有主未。答言未也。婆羅門言。舍衛國中。有一大臣。字梨耆彌。君識之不。答言舊識。

相互問訊後,婆羅門對他說:「剛才這個女子,是你的女兒吧?」答道:「是的。」「找了夫家嗎?」答道:「沒有。」婆羅門說:「舍衛國中有一大臣,叫梨耆彌,您認識他吧?」答道:「過去認識。」

婆羅門言。是梨耆彌。最下小兒端正聰明。欲求君女共為婚姻。可得爾不。曇摩訶羨言。彼是豪姓。本與匹偶。苟其欲得。情在無違。已蒙許可。便共剋日。

婆羅門說:「這個梨耆彌,最小的兒子端正聰明,想與你的女兒結為夫妻,這樣可以嗎?」曇摩訶羨說:「他家是豪族種姓,本來就與之門當戶對,如果他願意求婚,情理上我不會拒絕。」得到他的許可後,便一起商定婚期。

爾時有伴。往舍衛國。時婆羅門。即作書疏[ 疏:原文為[跳-兆+(梳-木)],通疏。指書信。]與梨耆彌。陳說事狀。長者聞已。辦具娉物車馬騎乘。往特叉尸利國。漸近欲到。先遣使往。時曇摩訶羨善加敬待。即設賓會。以女妻之。

那時剛好有個同伴前往舍衛國,婆羅門便寫下書信,陳述這件事情的經過,讓他帶與梨耆彌。長者得知情況後,便備辦娉禮、車馬,前來特叉尸利國。快要抵達時,先令使者前往。曇摩訶羨妥善恭敬地接待,便安排賓客宴會,把女兒許配他家。

諸事畢竟。當還舍衛。時此女母。於眾人前。囑其女言。自今已後。常著好衣。恆食美飯。日日照鏡。莫令斷絕。女即長跪。奉受教敕。

所有事情圓滿後,就要回舍衛國了,那時這個女子的母親在眾人前囑咐女兒說:「從今以後,要常穿好衣服,常吃可口的飯菜,天天照鏡子,不要中斷。」女子就跪在地上,奉受母親的教導。

梨耆彌聞。陰用為恨。人生一世。苦樂無定。好衣飲食。如何得常。恆照明鏡。斯亦非理。雖有此念。難不問之。客主相辭。於是別去。大小徒侶進引歸國。

梨耆彌聽到後,暗自惱怒:「人生一世,苦樂沒有定數,好衣美食,怎麼能恆常享用呢?常照鏡子,這也不合道理。」雖然心中有這個念頭,卻不好開口責問她。客主相互辭別,於是便動身離開,大大小小的僕從伴侶,一同上路回國。

於道中間。有一客舍。四面垂軒。極為清涼。其先到者在下休息。兒婦後至。啟白公言。此不可住。速出向外。公不違之。出向露處。左右數人。不肯出去。

在半路上有個客店,四面都有長廊,極為清涼,那些先到的僕從便在客店裡休息。兒媳婦後到,便對公公啟請說:「這裡不能住,赴緊到外面去。」公公不反對她的建議就來到露天處,侍從中有幾個人卻不肯出去。

時有象馬。身體瘙癢。以身揩[ 揩:k□i 指摩擦;拭抹。]柱。屋即崩壞。鎮殺下人。時梨耆彌。作是念言。我今脫死由是兒婦。敬遇之心。倍益隆厚。即便駕乘。進路而歸。

這時有些像馬,因身體瘙癢,就用身子在廊柱上揩擦,房舍就倒塌下來,壓死了屋下的人。梨耆彌心中想道:「我今天死裡逃生,多虧了這個兒媳婦。」於是敬重感念她的心情,更加濃厚。又立即駕乘車馬,上路回國。

到一大澗。草茂水美。眾人息駕。側澗而住。兒婦後到。便語之言。住此不快。速出岸上。即用其言。遠澗休息。須臾之間。便有雲起。震雷降雨。滂沛[ 沛:pei]而下。溢澗流來。時梨耆彌。復重念曰。吾等今日。再脫於死。由此兒婦。得全身命。

遇到一大水溝,草葉茂盛,水質清美。眾人停下車馬,在水溝旁駐留歇息。兒媳後到,便對他們說:「住在這裡不好,快出來到高地上去。」大家便聽她的話,遠離水溝休息。轉眼之間,陰雲四起,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下,大水充滿山澗奔流而來。梨耆彌又暗想:「我們今日再度死裡逃生,得以保全性命,全仗了這位兒媳。」

復敕嚴駕。涉道進前。既達本國。中表親裡。悉來慶問。長者欣悅。即設供具。共相娛樂。終竟一日。賓客既罷。是時長者。召諸兒婦。而告之曰。吾今年高。厭眾事務。家居器物。欲有付託。卿等諸人。誰能為我知藏執鑰。

又命令手下備好車馬,上路前行。回到本國後,親戚鄰居都來慶賀問詢。這位長者非常高興,擺下酒宴一起吃喝娛樂,整整玩了一天。賓客告辭後,這位長者把各兒媳叫來,對她們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對日常事務已感到厭倦,家宅器物,想托付他人管理。你們中有誰能為我管理倉庫,掌管鑰匙?」

六大兒婦盡辭不堪。其第七者。自言能任。於時長者。以諸藏鑰。悉以付之。既已受命。勤謹不懈。朝夕早起。灑掃堂捨。炊蒸已竟。先飯公姑及諸男女。後飯奴婢僮僕。

六個大兒媳婦都推脫說不行,只有第七個兒媳婦,自薦能勝任,於是長者就把各個倉庫的鑰匙都交給她。小兒媳受命後,勤勞謹慎不敢懈怠,每天早早起床,打掃庭院房間,飯菜做好後,先讓公公婆婆和兒女們吃,再讓奴婢僮僕吃。

使人各各分處赴趣作業。然後自食。以是為常。公見忠恪不與凡同。怪前母囑而不用之。便問之曰。汝前來時。被母教敕。好衣美食。日照明鏡。其事雲何。卿可說之。

安排眾人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然後自己才吃飯,常時如此。公公見她忠厚勤勉不同一般人,就對她不依從臨行前母親的囑咐感到奇怪,便問她道:「你來的時候,被母親教導說,穿好衣吃美食,天天照鏡子。說的是什麼意思?請你給我解釋一下。」

兒婦長跪。具答事狀。我母所約。著好衣者。體上大衣。教使愛護。恆令淨潔。時間客會。可得鮮妙。所敕美食。非謂甘肥。教使晚飯。饑虛得食。粗細盡美。

兒媳婦跪在地上,詳細地回答事情因由:「我母親囑咐我穿好衣服,是讓我愛護身上的衣著,經常保持乾淨整潔,偶然有客人見面,還是能夠清潔漂亮。告誡我吃美食,不是指甘美的飯菜,而是讓我吃晚一點,肚子餓了吃東西,好的差的都會很可口。

其明鏡者。非銅鐵鏡。教令早起勤灑掃內外。整端床席。務令淨潔。我母所囑。其事如是。時公聞之。知有妙才。情存待遇。甚倍於前。家中眾物。悉以委之。歡喜泰然。無復憂慮。

至於所謂的明鏡,不是指銅鐵做的鏡子,而是教導我要早早起床,屋裡屋外精勤打掃收拾,令床鋪整齊,務必讓一切整潔乾淨。我母親囑咐我的,就是這些。」公公聽了,知道她很有妙才,對她的信任恭敬,更甚於前。家中的各種東西,盡數委託給她,歡歡喜喜養尊處優,再無憂慮。

時有群雁。飛入海渚[ 渚:zh□ 指島]。食噉粳米。食之既飽。銜[ 銜:xian]穟[ 穟:sui 亦作「穗」。穀類結實的頂端部分。]翔來。當王宮上失墮殿前。諸人見之。取用奉王。王見奇好。必中作藥。敕使留種。莫得棄散。付與諸臣各令植之。時梨耆彌亦得少許。持至於家。教令種之。兒婦奉取。驅率奴僕。調和畦田。於中下種。後生滋茂。大獲子實。諸人種者。消息[消息:乾六爻為息,坤六爻為消。《易》乾卦主陽,坤卦主陰。陽升則萬物滋長,故稱息;陰降則萬物滅,故稱消。《史記‧歷書》:「蓋 黃帝 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之官,是謂五官。」 張守節 正義引 皇侃 曰:「乾者?,生?息;坤者?,死?消也。」《後漢書‧陳忠傳》:「?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協,寒氣錯時,水湧??。」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消息不協者,謂風雨寒溫不應卦也。」 ]失度。悉皆不生。

那時有一群大雁飛到海島上啄吃粳米,吃飽後,銜著稻穗飛過來,飛到王宮上時,稻穗剛好掉落在宮殿前面。眾人看到後,就拿起來獻給國王。國王見它奇妙,一定能夠作藥物用,便告令留下種植,不得丟棄散失。交給各位大臣,讓他們分別種植。那時梨耆彌也得到一點兒,拿到家裡,讓他們去播種。兒媳婦拿過來,帶領指揮奴僕,整理田地,在田裡播下種子,長得分外茂盛,收穫頗豐。其他人種的管理失調,都沒有長出來。

時王夫人。欻得篤疾[ 篤疾:d□ji 指重病。]。召問諸醫治病所由。中有醫言。當須海渚粳米作食。食之爾乃可差。王自憶念。昔得其種。付人墾植。今當推校為有為無。

國王的夫人一天忽然得了重病,便召來眾醫會診病因。其中有位醫生說:「應該用海島上的粳米,做飯給她吃,病才可以痊癒。」國王心裡回想:「以前得到過梗米種子,吩咐給人去耕種,今天要找一找,看他們還有沒有。」

即召諸臣。而問之言。前敕種稻。為或熟不。今日急須用治困患。諸臣各各自說本末。或雲不生。或雲鼠噉。時梨耆彌歸家問曰。前種稻米。為獲實不。欲得與王治夫人疾。

即刻召集眾臣問道:「我先前令你們種的稻子,成熟了沒有?現在急須粳米來療治疾病。」各臣子紛紛陳述前因後果,有的說不能生長,有的說被老鼠吃掉了。梨耆彌回到家裡,問道:「以前種的稻米有收穫嗎?現要把它獻給國王,治療夫人的疾病。」

兒婦答言。家內豐多。若用作藥。足週一國。不但濟一人也。時梨耆彌。即送與王。尋用作食。以與夫人。夫人食已。病得除愈。王甚歡喜。大與賞賜。

兒媳婦回答道:「家裡有很多,如用來作藥,不僅夠一人使用,足夠供給整個國家人用。」梨耆彌立即把粳米獻給國王。馬上用來做飯給夫人,夫人吃後病得痊癒,國王非常高興,給他很多賞賜。

時特叉尸利舍衛二國。共相嫌隙。常不和順。時特叉尸利王。欲試舍衛有賢智不。遣一使者至舍衛國送牸[ 牸:zi原文為(馬+字),通「牸」。雌性牲畜。]馬二匹。而是母子。形狀毛色。一類無異。能別識者實為大善。

那時特叉尸利和舍衛之間相互有矛盾仇怨,經常不和睦。特叉尸利國王想試探一下舍衛國有沒有賢智之人,便派一位使者到舍衛國,送上是母子關係的兩匹雌馬,形狀和毛色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聲稱如果有人能夠辨別母馬子馬的話,就實在太好了。

王及群臣。不能分別。時梨耆彌。從宮歸家。兒婦問言。有何消息。公即答言。如向所見。兒婦白言。此事易知。何足為憂。但取好草。並頭而與。其是母者。推草與之。其是子者。抴搏食之。

結果國王和群臣都不能分別,那時梨耆彌從宮裡回家,兒媳婦問道:「有什麼事呢?」公公便把宮裡看到的事情告訴她。兒媳婦說道:「這件事很簡單,有什麼值得擔憂呢?只要拿一些上等的草料,令兩馬並頭喂草給它們,其中是母馬的會把草推讓給子馬,是子馬的會搶過來吃。」

時梨耆彌尋往白王。王如其語。以草試之。果如其策。母子區別。即語使者。斯是馬母。彼是其駒。時使答言。審如來語。無有差錯。王大歡喜。倍加爵賞。

梨耆彌立刻去告訴國王。王按他所說,拿草來試驗,果然如他所說的方法,母馬和子馬被區別開來。便對使者說:「這匹是母馬,那匹是它的小駒。」使者答道:「正如你回復的,沒有差錯。」國王非常高興,加倍地封賞了梨耆彌。

時彼來使。還歸本國。具白諸理。時特叉尸利王。便遣使。送二蛇。粗細長短相似如一。能別雄雌者。斯亦大善。

那個使者回到本國,詳細地報告了事情經過。特叉尸利國王又派遣使者送來了兩條蛇,粗細長短一模一樣,聲稱如果有能分別其雌雄的人,也非常好。

波斯匿王。及諸群臣。無能識者。時梨耆彌。歸問兒婦。此復雲何。兒婦答言。以一端細□。敷置於地。取此二蛇。用著□上。若是雌者。靜然不動。其是雄者。搔擾不寧。

波斯匿王和他的群臣沒有能識別的。梨耆彌就回去問兒媳:「這該怎麼辦?」兒媳告訴他:「用一段細棉布鋪在地上,把這兩條蛇放在布上。如果是雌的則安靜安住著不動,如果是雄的則騷動不安。

何以知之。女之為性。愛著細滑。得軟生染。不欲動搖。男子性剛。轉側不安。以此推之。可足知矣。長者聞已。即往白王。王從其計。尋時試之。果如所言。了了識別。告彼使曰。是雄是雌。使尋報曰。審爾不虛。王甚慶悅。大賜財寶。

憑什麼知道的呢?母之本性喜愛接觸細滑之物,接觸到柔軟的東西就生貪,不想動了;男子性情剛毅,反而輾轉不安。以此推斷,便足以知道了。」長者聽後,便去告訴國王。國王依照他的計策,馬上來試驗,果然如他所說,分別得清清楚楚。便告訴那個使者,哪條是雄的、哪條是雌的。使者立刻回復說:「你說的真實不虛!」國王非常高興,賜給梨耆彌很多財寶。

時彼國王。復送一木。長滿一丈。根杪[ 杪:mi□o樹木末端,樹梢。]正等。無有節目刀斧之跡。而語之曰。若能別識此木上下。亦大快善。甚不可量。

特叉尸利王又送來一根木頭,足有一丈長,木的兩端一樣粗細,也沒有枝節刀斧的痕跡。又對他說:「如果能識別這根樹木的上下,也非常好,簡直不可思議。」

王及諸臣。無能識者。時梨耆彌。復問兒婦。兒婦答曰。此事易耳。但取其木。用著水中。根自沉沒。頭浮在上。長者聞已。復往白王。王用其語。而便試之。果如其計。沉浮各殊。

波斯匿王和各位大臣沒有能分別的。梨耆彌又去問兒媳,兒媳答道:「這事簡單。只須把那根木頭放到水中,根部就會沉下去,樹梢則會浮在上面。」長者聽後,又去告訴國王。王依他所說,試了一下,果然如他說的,沉浮有別。

語彼使言。浮者是頭。沈處是根。時使答言。信如所論。王益歡喜。重與賞賜。彼使還國。具白因緣。其王聞之。心用信伏。更遣使命。兼獻珍寶。因復語曰。大王國中。實有賢達。自今以後。當修義好。

便對那個使者說:「浮著的是樹梢,沉下去的那頭是根部。」使者回答說:「確實如你所說。」國王更加高興,重重地賞賜梨耆彌。那使者回國後,詳細地說了事情經過。其國王聽後,心中非常信服,再次派遣使者,並獻上珍寶,而對他說:「大王國內確實有賢達之人,從今以後兩國應當和睦相處。」

波斯匿王。情倍踴躍。召梨耆彌。而問之曰。頃來諸事。卿何由知。梨耆彌言。非臣所達。是臣兒婦之智辯耳。國王聞已。深加欣敬。拜其兒婦。用為王妹。

波斯匿王更加喜不自禁,召來梨耆彌問道:「近來發生的那些事,你是如何知道的?」梨耆彌說:「不是我所了達的,是我兒媳的機智才辯啊。」國王聽後,深感欣慰敬重,於是拜他的兒媳為王妹。

復經少時。兒婦懷妊。日月已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形體顏貌。端嚴挺特。年遂長大。勇健無雙。一人之力。敵於千夫。父母敬念。合國敬畏。後為納娶。各已備畢。純是國中豪賢之女。

沒有多久,兒媳懷了孕,時日滿後,生下三十二卵,每個卵中生出一個男孩,長相端正,身體強壯。年齡逐漸長大,勇猛強健無雙,一人之力可抵千人,父母非常喜愛,舉國敬畏。後來又為他們娶妻納婦,全都是國中豪富賢智家的女子。

時毗捨離。信心開解。請佛及僧於捨供養。佛為說法。閤家眷屬。得須陀洹。唯末小兒。末獲道跡。時乘白象。欲出遊戲。門外有塹[ 塹:qian 「塹」的繁體字,指溝壕。]。既深且廣。於其塹上。有大木橋。時此少年。適到橋宕。爾時復有輔相之子乘車外來。橋中相逢。各恃豪姓。不相開避。

這時毗捨離信心開解,把佛及眾僧請到家裡供養,佛為他們宣講佛法,全家眷屬均得須陀洹果,只有最小的兒子沒有得道。一天他乘坐白象,想出城去遊玩。城門外有道壕溝,又深又寬,壕溝上有座大木橋。此時這個少年剛走到橋洞口,那邊又有輔相的兒子,乘車從外面進來,兩人在橋中間碰到,都自恃自己出身豪門,雙方各不相讓。

毗捨離兒。便懷嗔恚。就於象上。低身下向。捉輔相子並其車乘。擲置塹中。身體傷破。百節皆疼。啼哭而歸。白其父言。毗捨離兒。橫見毀辱。傷我身體。苦痛若斯。

毗捨離的兒子心中憤怒,便從象上低身向下,抓住輔相的兒子,連同他的車子,扔到壕溝中。他被摔得身體傷破,每個關節都疼痛不已,哭喊著回家,對他的父親說:「毗捨離的兒子無故毀辱我,弄傷了我的身體,讓我痛苦成這樣子。」

其父聞之。甚用懊惱。恤其子言。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爭勝。當思密計以報此怨。即以七寶。合為馬鞭三十二枚。用好純剛。作刀著中。三十二人。各遺一枚。而語之言。汝等年少。體性自嬉。故作此鞭。而用相贈。幸可納之。恆捉在手。諸人歡慶。便為受之。

他的父親聽後非常惱恨,安慰他的兒子說:「那人力氣大,又是國王的親戚,很難與他爭勝,得想個密計來報這個仇。」便用七寶制做了三十二支馬鞭,用上好純鋼作的刀放置鞭內,三十二人每人送一支鞭,且對他們說:「你們年紀輕,喜歡玩耍,特意做了鞭子贈送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夠收下,經常拿著。」眾人興高采烈地收下了。

是時國法。見王之時。禮不帶刀。於是輔相。已見納受而常秉執。便向國王。深譖[ 譖:zen 指讒毀;誣陷。]讒之。雲毗捨離。三十二人。年盛力壯。一人敵千。今懷異計。謀欲害王。王雖聞之。情猶未信。

當時的國法,拜見國王的時候,按規矩不准帶刀。於是這位輔相見他們收下鞭子並一直帶在身邊,便向國王進讒言誣陷他們:「毗捨離的三十二個兒子,年盛力壯,一人可敵千人,現在他們心懷不軌,想謀害國王。」國王雖然聽了他的話,心裡依然不信。

復更白王。事審不虛。現有證驗。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以此推之。事足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便信。謂必為然。選擇力士。安在宮內。一一召喚。於裡殺之。以三十二頭。盛著一函。繫縛封印。送與其妹。

輔相又對國王說:「這事經過調查一點不假,現有證據。他們都造了利刀,藏於馬鞭中,由此看來,事情已經很明白了。」國王即刻拿他們的鞭子來看,果然如他所說,國王便相信了,認為一定如此。便選了力士,藏在宮中,把毗捨離的兒子一一召進宮來,在宮裡殺掉。然後再把三十二個人頭放在一個盒子中,用繩子繫好,封上印,送給他的王妹。

當於是日。其毗捨離。請佛及僧。就家供養。見王送函。謂為致供。來相助辦。便欲開看。世尊告曰。且住勿解。須待食竟。食飲已訖。便命令坐。為其說法。此身無常苦空無我。生多危懼。不得久立。眾惱纏縛。辛酸難計。恩愛別離。互相悲戀。唐困身識。於道無益。

就在這天,毗捨離請了佛及僧眾到家中供養。見國王送來一盒東西,以為是帶來供品,來幫助她成辦此事,便想打開來看。世尊對她說:「暫且停止,不要打開,須等到吃過飯後。」

吃完飯後,佛便令她坐下,為她宣講佛法:「此身無常,苦空無我,活著便有很多危難恐懼,不能長久存活,各種苦惱纏身,辛酸之事難以計量,恩愛別離,互相悲泣留戀,毫無意義地令身心受苦,於修道無益。

唯有智者。能解此要。時毗捨離。霍然情悟。得阿那含道。歡喜合掌。白世尊言。唯垂矜愍。見賜四願。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脫此關要法。」這時毗捨離豁然醒悟,證得阿那含果,心中歡喜,合掌對世尊說:「請您慈悲,讓我發四個願。

一者諸病比丘。給足湯藥。隨病飲食。二者看病比丘。亦給其食。三者遠來比丘。先供養之。四者遠行比丘。給辦糧餉。所以者何。諸病比丘。由無湯藥好飲食故。其病難差。或覆沒命。

一是所有生病比丘,我都供給他們足夠的湯藥,並依照其病調理飲食;二是看護病人的比丘,我也供其食物;三是遠道而來的比丘,我先供養他們;四是要遠行的比丘,我為他們備辦糧食花費。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些得病的比丘,如果沒有湯藥、好的飲食,他們的病就難以治好,或許會死去;

瞻病比丘。由無食故。當捨乞食。早晚無時。病人所須。或能差錯。違心恚怒。病則難愈。以是之故。當施其食。時有他方遠來比丘。初到異土。未有知識。若行乞食。或值惡狗。或逢弊人。儻能嗔恚。傷損毀辱。以是之故。當先與食。遠去比丘。當須伴侶。由無糧餉。或不逮伴。道路遐[ 遐:xia]險。多諸毒獸。設當獨涉或致危難。我以是故。當供給之。

看護病人的比丘,因沒有食物,需要離開病人出去乞食,早晚不定,病人所需的東西,或許會出現差錯,如果違背心意,病人就容易發怒,病就難以痊癒,因此,要施捨給他們食物;那些從別處遠道而來的比丘,初到一個新地方,沒有熟人,如去乞食,也許會碰上惡狗或遇到壞人,或許會發怒,傷害、侮辱他們,因此要首先給他們食物;

要出門遠行的比丘,需要伴侶,因沒有糧食路費,也許找不到同伴。而道遠路險,又有很多毒蛇猛獸,假使他單獨行路,恐怕會招致危難,我因為這個原因,要供給他們。」

爾時世尊聞毗捨離求此四願。贊言。善哉善哉。如汝所願。其德弘大。供佛無異。即與眾僧。還到祇桓。世尊去後。開函視之。三十二頭。悉在函內。由愛斷故。不至懊惱。但作是念。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何若乃爾。

那時世尊聽毗捨離請求這樣四個願望,就稱讚道:「善哉善哉,如你所發的大願,功德弘大,與供佛沒有差別。」世尊便同僧眾返回到祇桓精舍。

世尊離去後,毗捨離打開盒子一看,三十二個兒子的頭都在盒子裡。由於她的貪愛已斷,並沒有生起懊惱,只是說道:「痛哉悲哉,人有生就有死,不能長久,在五道中奔波,為何這般痛苦!」

三十二兒。婦家親族。聞此事理。極懷嗔恚。咸共唱言。大王無道。殺善人。共合兵馬。欲為報仇。軍眾雲集。圍繞王宮。時王恐怖。退向佛所。諸人聞之。即引軍馬。往圍祇桓。

三十二個兒媳婦家的親戚族人,聽到這件事後,滿懷憤恨怒火,大家一起高呼:「大王無道,枉殺好人。」一起糾集兵馬,準備為他們報仇。軍眾雲集,團團圍住王宮。這時國王非常恐懼害怕,退到佛的住處。眾人知道後,便引領兵馬圍住祇桓精舍。

爾時阿難。聞波斯匿王。殺毗捨離三十二子。婦家宗黨。欲為報仇。長跪合掌。白世尊言。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世尊告曰。毗捨離子。三十二人。不但今日為王所殺。三十二人一時頓死。汝今善聽。持之在心。當為汝說。

那時阿難聽說波斯匿王殺了毗捨離三十二個兒子,兒媳家親戚族人要為他們報仇。便長跪合掌,對世尊說道:「是什麼因果報應,她的三十二個兒子被國王殺掉了呢?」

世尊告訴他說:「毗捨離的三十二子,不只是今日被王所殺,同時死掉,過去世也如此。你現在好好聽著,記在心間,我為你宣說。」

阿難曰諾。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此三十二人。共為親友。相與言議。盜他一牛。彼時國中。有一老母。無有子息。單窮困厄。時諸偷兒。往詣其捨。欲共殺牛。老母歡喜。為辦薪水煮熟之具。

阿難答:「是的。」佛便對阿難講:「過去久遠劫之前,這三十二人同是親戚朋友,互相商量著,偷了別人一頭牛。那時國中有一位老婦人,沒有子孫,孤獨窮困。這些小偷來到她的屋裡,準備一道殺牛。老婦人很高興,替他們準備了柴、水及煮肉用的器具。

臨當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必欲殺之。牛便設誓。汝今殺我。將來之世。我不置汝。正使得道。猶不相放。立誓已竟。便為所殺。諸人燒煮。競共噉之。老母因次。亦得飽滿。欣悅而言。由來安客。今日最善。

臨下刀殺牛時,牛跪下來求生。眾人意味正濃,一定要殺掉它。牛便發了誓:『你們今天殺了我,將來轉世後,我不會放過你們,即使你們得了道,我也不會放過你們。』立完誓後,便被他們殺了。大家燒水煮牛肉,一起搶著吃,老婦因此也吃得飽飽的,高興地說:『以往我招待的客人中,今天你們是最好的。』」

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爾時盜牛人者。今毗捨離三十二子是。爾時老母者。今毗捨離是。由此果報。五百世中。常為所殺。乃至於今。彼時老母。由助喜故。五百世中。常為作母。極為懊惱。今值我時。始獲道證。

佛告訴阿難說:「那時的牛,就是今天的波斯匿王;那時偷牛的人,就是今天毗捨離的三十二個兒子;那時的老婦人,就是今天的毗捨離。因此而來的因果報應,五百世中,三十二人常被殺掉,直到今天。

那時的老婦人,由於高興相助的原因,五百世中,一直做他們的母親,非常懊喪苦惱。現在正好值遇我出世,才獲得了道果。」

阿難合掌。重白佛言。復修何福。豪富猛健。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信敬三寶。其家大富。合集眾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於其中路。逢三十二人。因而勸之。我欲以油塗塔。可相助佐。當得福德。世世所生。端正多力。

阿難合掌,又對佛說:「他們又修了什麼福,這輩子豪貴富裕,勇猛強健?」佛告訴阿難:「是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有位老婦人,信仰敬重三寶。她家裡非常富有,收集了種種香料,用油和在一起,準備去塗在佛塔上。在半路上,碰到三十二個人,便勸導他們:『我準備用油塗佛塔,你們來一起幫忙,會得到福德,世世出生後,都會長得端正力大。』

時三十二人。歡喜共去。塗塔已竟。各作是言。由是老母故。令我等得種於福業。願所生處。尊榮富貴。恆為我母。我等為子。常莫相離。見佛聞法。疾得道果。老母喜悅。便許可之。從是已來。五百世中。恆生尊貴。爾時老母。今毗捨離是。爾時三十二人。今三十二子是。

這三十二人高高興興地一同去,塗完佛塔後,各自說了這樣的話:『因這位老母的緣故,讓我們得以種下福業,願我們不論生在何處都尊榮富貴,願她常做我們的母親,我們常做她的兒子,永不分離,見佛聞法,很快得到正果。』老婦人很高興,便同意了。故從那時以來,五百世中,一直出生尊貴。那時的老婦人,就是今天的毗捨離;那時的三十二人,就是今天她的三十二個兒子。」

時諸軍眾。聞佛所說。恚心便息。而作是言。大王所刑。非造為之。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猶尚如是。波斯匿王。是我曹主。雲何懷惡。而欲危害。

這時那些軍兵聽了佛說的話,憤恨的心情便平息下來,大家紛紛說道:「大王施的懲罰,不是無端而為的,是這些人自己種下的惡果使他們遭受今天的報應。只因殺了一頭牛,尚且有這種報應。波斯匿正是我們的君主,為什麼要心懷惡念,準備危害他呢?」

即除器仗。自投王前。求哀請過。王亦釋然。不問其罪。爾時世尊因為四眾。廣說諸法。善業應修。惡行應離。敷演分別四諦妙法。眾會聞者皆得道證。受持佛教。歡喜奉行。

眾人便放下武器,自行跪拜在國王面前,請求哀憐治罪 。國王也鬆了一口氣,不再究問他們的罪過。這時世尊以此為四眾廣說各種法要,善業應修,惡行應離,闡釋辨別四諦妙法。聞法大眾都得證道果。受持佛的教言,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