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是時國中有一輔相。其家大富。然無兒子。時恆河邊。有摩尼跋羅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時此輔相。往詣祠所。而禱之言。我無子息。承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群生。能與其願。今故自歸。若蒙所願。願賜一子。當以金銀校飾天身。及以名香塗治神室。如其無驗。當壞汝廟。屎塗汝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羅閱祇竹園精舍。當時國內有一位宰相,家裡非常富有,卻沒有兒子。恆河邊有一個摩尼跋羅天祠,所有的人民都很敬奉。這位宰相便前往祠廟做祈禱:「我沒有兒子,敬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眾生,能夠滿其所願,所以今天我特意前來皈依您,若能承蒙滿願,則希望賜給我一個兒子,我將以金、銀裝飾天神身像,並用名香塗抹神廟。如果不靈驗,我就摧毀你的祠廟,用屎來塗你的身像。」
天神聞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勢強盛。非是凡品。得為其子。我德鮮少。不能與願。願若不果。必見毀辱。廟神復往白摩尼跋羅[ 摩尼跋羅:又名摩尼跋陀羅。夜叉八大將之一。譯曰寶賢,滿賢。]。摩尼跋羅其力不辦。自詣毗沙門王。啟白此事。毗沙門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當詣天帝從求斯願。
天神聽罷,暗自思忖:「這個人豪強富貴,勢力強盛,不是一般人能做他的兒子。我功德太少,不能滿他的願;他的願望倘若不得實現,我一定會遭受摧毀、侮辱。」廟神於是便去對摩尼跋羅說了此事。摩尼跋羅以自己的力量也辦不成,就親自去毗沙門王那裡,敘說此事。毗沙門王說:「我的力量也不能令他有子,只有去拜見帝釋天王,求他滿足此願。」
毗沙門王即時上天啟帝釋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羅。近日見語雲。王捨城有一輔相。從其求子。結立重誓。若願得遂。倍加供養。所願若違。當破我廟而毀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釋答曰。斯事至難。當覓因緣。
毗沙門王立即上三十三天,啟奏帝釋天說:「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羅,近日告訴我說:『王捨城有一宰相,向我求子,還發了重誓:倘若願望得以實現,就多加供養;倘若不能實現,就要破壞我的祠廟加以毀辱。』那個人又有勢力又很強橫,肯定會說到做到。希望天王令他生子。」帝釋答道:「這件事極為難辦,需要尋覓因緣。」
時有一天。五德離身。臨命欲盡。帝釋告曰。卿命垂終。可願生彼輔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榮。離俗則難。欲在中流冀遂所志。帝釋復曰。但往生彼。若欲學道。吾當相佐。
當時有一個天人,五德離身,臨當命終,帝釋就告訴他:「你快要命終了,可願意投生到那位宰相家?」天人答道:「我想出家修行正法,倘若生在尊貴富裕的家庭,再想離開塵俗出家就很困難了。所以想生在不貧不富的中等人家,期望實現自己出家的志願。」帝釋又說道:「你儘管投生到那裡,如果想學道,我定會幫助你。」
天子命終。降神受胎輔相之家。即便受生。形貌端正。即召相師。為其立字。相師問曰。本於何處。求得此兒。輔相答曰。昔從恆河天神求之。因為作字。為恆伽達。年漸長大。志在道法。便啟父母。求索出家。
於是這個天人命終後,神識下來,投胎在宰相家。出生後,形貌十分端正,宰相立即召來相師給兒子取名。相師問道:「原來是從什麼地方,求得這個兒子?」宰相答道:「以前是從恆河天神那裡祈求的。」於是給他取名叫恆伽達。恆伽達年紀漸漸長大,一心想修學道法,便對父母說想要出家。
父母告曰。吾今富貴。產業弘廣。唯汝一子。當嗣門戶。遭[ 大正藏為; 遣。]吾存活。終不相聽。兒不從志深自惆悵。便欲捨身更求凡處。於中求出。必極易也。於是密去。自墜高巖。既墮在地。無所傷損。復至河邊。投身水中。水還漂出。亦無所苦。復取毒藥。而吞噉之。毒氣不行。無由致死。
父母告訴他:「我們如今很富貴,家業廣大,只有你一個兒子。你應當繼承我們家的門戶,讓我們活下去,無論如何也不答應。」兒子無法實現志願,非常苦惱,於是想到捨身尋死另外求生普通人家,那時再求出家一定會很容易。於是他便悄悄出走,自己從高巖之上跳下,掉在地上卻沒有受傷。又到河邊,身體跳入水中,卻被水漂出,也沒有受苦。又拿毒藥來吞食,可毒氣散不開,也沒辦法致死。
復作是念。當犯官法為王所殺。值王夫人及諸婇女。出宮到園池中洗浴。皆脫衣服。置林樹間。時恆伽達。密入林中。取其服飾。抱持而出。門監見已。將往白阿闍世王。王聞此事。嗔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還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他又想道:「應當違犯法律,以被國王殺害。」值遇國王的夫人和宮女們出宮到花園的水池中洗浴,她們脫去衣服後放在樹林裡。此時恆伽達偷偷地潛入樹林,拿上她們的服飾,抱著走出來,門衛見到後,押著他去稟告了阿闍世王。國王聽說此事後極其憤怒,取來弓箭親手想射死他。但射出的箭卻反彈回來射向國王,如此射了三次都沒能射中。
王怖投弓。問彼人言。卿為是天龍鬼神乎。恆伽達言。賜我一願。乃敢自陳。王曰當與。恆伽達言。我非是天。亦非龍鬼。是王捨國輔相之兒。我欲出家。父母不聽。故欲自殺更生余處。投巖赴河。飲毒不死。故枉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復不能傷。事情如是。何酷之甚。願見顧愍聽我為道。
國王十分驚恐,扔掉弓箭,問那人道:「你是天龍鬼神嗎?」恆伽達說:「如果你能滿足我一個願望,我才能講。」國王說:「可以滿你的願。」恆伽達說:「我既不是天神,也不是龍鬼,而是王捨國宰相的兒子。我想出家,父母不允許,所以想自殺轉生他處。跳巖、投河、飲毒都不能致死,是故才觸犯王法,希望能傷害性命。大王如今加害又不能損傷,事情到了這地步,真是太殘酷了!懇望得到大王的憐憫,允許我出家。」
王尋告曰。聽汝出家學道。因復將之共到佛所。啟白世尊。如向之事。於時如來。聽為沙門。法衣在體。便成比丘。佛為說法。心意開暢。成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阿闍世王。尋白佛言。此恆伽達者。先世之時。種何善根。投山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加遇聖尊得度生死。
國王隨即告訴他:「允許你出家修學聖道。」便帶上他一起來到佛前,向世尊講述了先前發生的事和他的請求。於是如來同意他成為沙門,頓時法衣披身,就成了比丘。佛為他說法,他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具有三明、六通、八種解脫。阿闍世王隨即對佛說:「這個恆伽達前世種了什麼善根以至於投崖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並遇到聖尊佛陀您,得以超脫生死呢?」
佛告王曰。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名波羅奈。其王名梵摩達。將諸宮人。林中遊戲。諸婇女輩。激聲而歌。外有一人。高聲和之。王聞其聲。便生嗔妒。遣人捕來。敕使殺之。時有大臣。從外邊來。見此一人。而被囚執。便問左右。何緣乃爾。其傍諸人。具列事狀。臣曰且停。待我見王。
佛告訴國王:「過去無數世以前,有一個大國叫波羅奈,國王名叫梵摩達。有一次他帶著宮人到林中遊玩,那些宮女放聲唱歌,林外有一人高聲相和。國王聽到他的歌聲,生起嗔恨和嫉妒心,派人把他抓來命令手下將他殺掉。這時有一位大臣從外面回來,見到這個人被拘押,就問左右:『為什麼這樣?』旁邊的人詳細講述了事情經過。大臣說:『暫且不要行刑,等我見了國王再說。』
大臣進入。啟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殺之。雖和其音。而不見形。既無交通姦淫之事。幸願垂矜。丐其生命。王不能違。赦不刑戮。其人得脫。奉事大臣。勤謹無替。如是承給。經歷多年。便自思惟。淫慾傷人。利於刀劍。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語大臣。聽我出家遵修道業。
大臣進去對國王祈求道:『那個人所犯之罪,並非特別深重,為什麼要殺死他呢?他雖然與宮女和聲唱歌,卻沒有見到她們的面,也沒有發生私通姦淫的事。懇祈大王慈悲為懷,饒了他的性命。』國王不好反駁,赦免了他的死罪。那人脫險後就一直勤謹不已地侍奉大臣,這樣承事多年後,他暗自想到:『淫慾對人的傷害比刀劍還利害。我如今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因為貪慾。』於是對大臣說:『請允許我出家修道。』
大臣答曰。不敢相違。學若成道。還來相見。即詣山澤。專思妙理。精神開悟。成辟支佛。還來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歡喜。請供養之。甘膳妙服。四事無乏。
大臣答道:『我不可以違背你的意願。倘若你修學成就道業,希望還能回來相見。』於是那人進入山野,專心思惟妙理,心靈開悟成就辟支佛果。之後又回到城中,造訪大臣家。大臣十分歡喜,請求供養他,美食妙服等四事無有乏少。
時辟支佛。於虛空中。現神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見之。欣然無量。便立誓願。由吾恩故。命得全濟。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令我智德相與共等。
當時辟支佛於虛空中顯現神通變化,身上出生水火,放出廣大的光明。大臣見後無限歡喜,便立下誓願:『由於我的恩惠,你才得以保全性命。以此功德,願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超過他人成千上萬倍,智慧、德行也是同樣。」
佛告王言。時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恆伽達是。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命不中夭。今值我時。逮致應真。佛說此已。諸在會者。信敬歡喜。頂受奉行。
佛告訴國王:「當時那位救活一人而令其得道的大臣即是恆伽達。由於這段因緣,他生在任何地方,性命都不會中途夭折。如今逢遇我出世,得到阿羅漢果。」佛說完此經,在場眾人信敬歡喜,恭敬地受持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