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前面也講過,《智慧品》的含義十分甚深,藏傳佛教學習中觀的法師,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通達,假如你佛教基礎打得不是很穩固,理論知識比較薄弱的話,學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一堂課只講四五個頌詞,以方便大家學習和消化。但如果四五個頌詞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問題,或者前世積累資糧有問題了。
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善始善終。我擔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對聞思修行不感興趣,這次接觸這樣的空性、大小乘的辯論,不一定有很大信心。當今社會上,談論一些打仗、愛情的話題,或者如何賺錢、買房、轎車是什麼檔次的,人們都很感興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沒有福報、沒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顧了。
所以我講《智慧品》的時候,比較擔心一些劣根者、鈍根者、福報淺薄者以及邪知邪見者,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像佛陀當年廣轉空性*輪時的有些人那樣,或是捂著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基日漸低劣,發生什麼情況都不足為怪。當然,有福報的人還是應該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門,百千萬劫也難遭難遇,應該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窮人拾到無價如意寶一樣對待,否則,光是聽一聽、理論上了解一下是不夠的。
現在很多佛教徒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但內心一點也沒有調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動、念經、拜佛,看起來有聲有色,而實際上,貪、瞋、癡、傲慢、嫉妒、吝嗇等煩惱日益膨脹,這種現象是極其可悲又可嘆的。
修行佛法,並不是形象上有什麼了不起,也不是口頭上講得如何精彩,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調柔。從世俗角度講,應該減少貪瞋癡煩惱,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從勝義角度講,最終要達到遠離一切執著戲論的中觀境界。我們作為修行人,既要有一顆饒益有情的心,也要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斷除各種亂七八糟的執著。當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少時,就會發現無邊眾生沒有通達這個真理,於是對他們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與大悲是相輔相成的。
無論你是有錢、有地位的人,還是沒有錢、沒有地位的乞丐,誰的相續中生起空性與悲心無別的境界,誰就可以稱為無與倫比的修行人、捨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沒有悲心,也不了達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沒有多大意義,就像燈籠一樣,外表雖然耀眼奪目,但裡面只有一點空氣而已。
饒益他眾的悲心與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個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標,而學習《智慧品》,可令我們達到這個目標,這一點毫無疑問。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肯定會減少實執,對眾生生起大悲心。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分別念太強了,希求佛法的精進心、恭敬心極弱,再加上前世殺生、偷盜等罪業遮障我們的佛性,因此雖然聞思修了很長時間,但結果一直不明顯,所學的法不能立竿見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大家務必要悉心地學習思維。在此過程中,只聽一兩次或看一兩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與我們的實執背道而馳,淺嘗輒止無法將深厚的習氣一掃而光,所以我們離不開長期的串習,這樣才會逐漸顯露出佛性的本來面目。
下面繼續破斥小乘的觀點不究竟。
寅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小乘宗說:“雖然阿羅漢未證悟大乘空性,但通過修行諸蘊無常等人無我,通達十六行相中的空與無我二相,也能斷除煩惱,脫離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種或十六種空性。因此,獲得阿羅漢果就可以了。”
中觀宗反問:既然如此,那麼斷除煩惱障,就應該是最究竟的解脫了。如果說阿羅漢果位至高無上,那他豈不是通達了一切萬法,滅除了一切障礙?
小乘宗不得不承認:“是啊,阿羅漢斷除了一切煩惱,當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觀宗進一步駁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阿羅漢雖然沒有轉生於三界的煩惱,但由於前世的業力沒消盡,他們在證果後還要感受宿業報應,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經中明確記載了目犍連、小駝背、恰嘎等阿羅漢以往昔業力而感受痛苦,這一點,你們小乘宗也是承認的,因此,阿羅漢果並非像佛果一樣究竟。
比如目犍連受報的故事是這樣的:目犍連和舍利子經常前往地獄和餓鬼等惡道去饒益有情。一日,他們來到地獄界,看到外道的本師飲光能圓死後轉生在這裡,正在感受各種痛苦。飲光對他們說:“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間時,請把我這番話轉達給我的弟子們,告訴他們:‘你們的本師飲光能圓轉生在地獄中。遍行宗派 沒有沙門善行,沙門善行唯有佛教內道才有,你們的宗派是顛倒的,因此你們應當捨棄,隨學釋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們將本師的骨灰做成靈塔,每當供養時,熾熱的鐵雨就會降落到他身上,所以萬萬不要供養他的遺塔。’”
兩位尊者返回人間後,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轉告飲光的話,但是因為沒有業緣,致使外道徒沒有聽見。後來,目犍連問舍利子:“你有沒有把飲光的口信轉告給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說是說了,可他們卻什麼話也沒說。”目犍連說:“他們可能沒有聽到,還是我去說吧。”
於是他來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將飲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轉告給他們。外道聽後怒不可遏,說:“這個人不但對我們妄加責難,居然膽大包天地誹謗起我們的本師來了。來,給我打!”外道徒數數毆打目犍連,他的身體被摧殘得像葦草一樣。這要是在以前,不用說被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開肉綻,哪怕是三界所有眾生群起攻之,連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動搖不了。可是在當時,由於往昔的業力所感,就連變化想也想不起來,更不必說大顯神變了,那時的尊者與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樣。
事後,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連的法體包好,背到祇陀園,悲傷地說:“對我好友目犍連死去的消息,我聽也不願意聽,何況是親眼見到?”於是他與眾多阿羅漢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緊接著目犍連也入滅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報,因為目犍連前世曾罵過自己的母親,說她應該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葦草一樣。這個口業在多生累劫中沒有報完,證得阿羅漢後還要感受餘報。漢傳佛教中還有教言說,目犍連是被裸體外道用石頭砸死的,說法略微有點不同。但不管怎麼樣,神通第一的阿羅漢在業力現前時,神通也抵不過業力。
《百業經》中還有一個小駝背的公案:小駝背因前世業力感召,經常討不到吃的東西,後來他對佛法生起很大信心,經父母開許在僧團出家。他與僧眾一起受供時,別的比丘已吃飽喝足了,他還得不到食物,他到城中化緣,也多是空缽而返,所以經常處於饑餓的狀態中,身體瘦得不得了。後來有兩天他去打掃佛陀的內殿,以佛的加持力,都吃得很好,身體也強壯起來。他勇猛精進,斷除了一切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
有一次,他聽說中午有位施主供養佛及眷屬,就希望同去應供,但因時間尚早,便先回房坐禪。結果那個施主有急事,提前請佛及僧眾應供,他仍在坐禪不知道,錯過這個因緣之後,他連續三天都沒有吃到飯。
阿難得知後,特意給他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給他供齋。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須馬上出門,匆匆忙忙忘了給家人交代。中午小駝背來施主家化緣,可誰也不理他,只得挨餓。
第四天早上,阿難手持兩個缽到城中化到滿滿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準備帶給小駝背。到了祇陀林,因小駝背的業力現前,來了很多惡狗搶吃,阿難想盡辦法也沒能對付,只剩空缽。
目犍連聽說小駝背已經四天沒吃飯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第五天持兩個缽去城中化了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一缽準備帶回來。到了祇陀林,突然飛來一群烏鴉,把缽裡的飯搶得精光。目犍連想盡辦法,也沒能護住缽中之食。(目犍連本是神通第一,對付烏鴉絕對沒問題。不要說是目犍連,有些小孩子看到烏鴉,也能拿石頭把它們打跑。可是由於眾生的業力現前,目犍連對幾隻烏鴉也是束手無策。)
舍利子聽說小駝背五天沒吃到飯了,第六天他化到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帶著另一滿缽往祇陀林來。由於小駝背的業力,突然來了一群非人,搶走了缽。舍利子無可奈何,只好空手返回。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滿滿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順利地帶到了小駝背房裡。可是小駝背手剛一伸,大地突然裂開,缽一直墜落到金剛大地 。舍利子顯示神變把缽從金剛大地拿回來,再讓他吃。小駝背取第一口食,剛到嘴邊就被非人搶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搶走,舍利子親自持缽餵他,他的嘴卻張不開,舍利子顯現各種神變也無濟於事。不一會兒,就過午不能再吃飯,他的嘴又好好地張開了。
小駝背見此,萬般無奈,說:“算了吧,飯吃不成了,但我口乾,你能不能給我一口水?”舍利子取來一缽水,淨水頓時變成灰湯。小駝背知道是自己前世的業障,喝了一口灰湯,就顯示種種神變趨入涅槃。(在整個過程中,那麼多了不起的阿羅漢,千方百計也無濟於事。上師如意寶講這個公案時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在業力面前一定要謹慎,否則即便你獲得了阿羅漢果,有些餘業也不得不感受。”)
小駝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餓死,是因為前世餓死過自己的母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樂善好施,他們的孩子長大後,父親去世了,母親繼續作廣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別反對,就把母親關在一間房子裡,七天不給一口飯、一滴水。七天後親戚朋友聞訊而至,都呵責他,讓他立即釋放母親。他被迫放出母親時,認為讓她喝有灰的水會馬上死掉,於是在母親喝的水裡撒了灰,母親喝了一口灰湯就去世了。當時那個不孝子就是小駝背,他用這樣的手段殘殺母親,因此於千百世中墮入地獄,不論轉生何處,都是這樣餓死。雖然已為阿羅漢,也是喝了灰湯再入涅槃。”
這兩個公案都跟母親有關,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對父母應該盡量恭敬,不能說惡語,更不能把他們關起來,七天不讓吃喝,活活餓死。《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一位光目女非常孝順,母親去世之後,她問阿羅漢轉生何處,得知母親因生前愛吃魚鱉、喜歡殺生,死後墮在惡趣受苦。於是她散盡家財,塑清淨蓮華目如來的佛像等,終使母親得以解脫。
《盂蘭盆經》中也講了,目犍連在定中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尖那樣細小,便以神通盛飯菜給母親吃。可是飯到母親手中,立即化為炭火,目犍連見狀,悲痛萬分,到佛前乞求救母之法。佛陀說:“你母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故受此報。此罪之重,非你一人力量所能救拔,唯有仰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才能使她脫離餓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眾自恣日,若設百味珍肴、鮮果於盆中,供養僧眾,你母即可得到超度。”目犍連聽後依教奉行,後使母親脫離了惡趣。
所以大家對因果一定要注意,有時候不小心造下細微之業,會令你在地獄千百萬劫不得解脫。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但不相信也無法抹殺事實,就好比你吞下了毒藥,雖然不相信會中毒,但學過醫的人都知道你的結果。我們獲得人身、能取捨因果時,各方面一定要謹慎,世俗的因果觀念很重要,對此歷代的傳承祖師非常重視。倘若你不慎造下了惡業,相續就已經被染黑了,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種子定會開花結果,到時你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如癡云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阿羅漢要受宿業之功能,並不是究竟果位,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可是傲慢聲聞對阿羅漢已證究竟解脫,另有一套說辭:“雖然阿羅漢有受業現象,顯現上也有痛苦,但因為他們已遠離了近取愛,沒有十二緣起中的愛取支或俱生我執,故而決定不會轉生後世,不可能輾轉不停地在輪迴中流轉生死,這難道不是究竟解脫嗎?”
中觀宗駁斥:阿羅漢雖已斷盡無明我執所生的愛取(輪迴之因),但相續中仍有非染汙愛的存在。非染汙愛屬於一種無明愚癡,遇到對境時有苦樂感受,有感受則會產生愛執,如佛經中云:“樂受增上貪,苦受增上瞋,捨受增上癡。”《俱舍論》中也說:“因以苦樂捨三受,安立貪瞋癡三縛。”由於阿羅漢有受的緣故,必定仍住於愛執之中,又怎能說是已得究竟寂滅呢?
要知道,有受必定生愛,既然阿羅漢有苦受樂受,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心具所緣者,何不生惑毒?”心有所緣的話,豈會不產生毒藥般的煩惱呢?《中觀四百論》亦云:“識為諸有種,境是識所行。”心識是三有的種子,苦樂之境就是心識的所行之處。阿羅漢雖遠離了無明我執,但對外境的執取並未斷,所以得果不究竟。
現在許多人大乘與小乘分不清楚,上師與非上師也分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佛教理論水平太低了,所以不論是在家人、出家人,一定要了解佛法真理。當然,佛法真理廣大無邊,研究一天兩天或者一年兩年,是得不到滿意效果的。世間人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大學,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我們束縛在煩惱鐵籠裡的可憐眾生,學習更深、更廣、更難以領悟的佛法,為什麼不值得付出一生的精力呢?
有些世間人讀書,六七歲就開始上學,二十幾歲還沒有畢業,而學習甚深佛法,他們卻認為上師灌個頂就行了,上師加持一下就開悟了——“但我為什麼還沒有成就?還有貪心、瞋心呀?”動不動就問這麼幼稚的問題。要知道,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根深蒂固,光靠上師用寶瓶裡的水灌一灌、看一看佛像就開悟了,你不一定有這樣的根基。在這個世間上,天才是有,但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家還是應該長期系統地學習,這樣才會對佛教有所了解,明白大小乘等佛法真義,進而通達世俗與勝義的一切法。
倘若你覺得證阿羅漢果就足夠了,那你想得太簡單了。其實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果位,正如昨前天所說,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
阿羅漢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俱舍論》中講了退法羅漢、思法羅漢等六種羅漢 ,個個都很了不起。可是用大乘理論來觀察,阿羅漢尚未得到究竟解脫。現在有個別法師對密宗一無所知,經常給別人灌輸:“你們不要學密宗,密宗只能得阿羅漢果位。”他們不僅對小乘不精通,可能對大乘更不了解。密宗從來沒有一部經續說,學無上密法得阿羅漢果位。其實真的得到阿羅漢果位,那也不是特別差,跟凡夫比起來,他們什麼煩惱都沒有,從離開痛苦的角度而言,阿羅漢是最快樂的,但從智慧或悲心方面來看,他們還差得比較遠。
小乘阿羅漢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因此並非是最極寂滅之果。1)無明習氣地:指障礙證悟如來藏的無明習氣所依之處。2)無漏業:依無明習氣地,以行持細微行相的戲論而引生的無漏善業。3)意生身:以無明習氣地為因、無漏業為緣所生的一種果,顯現上就像意識一樣無礙的一種身體。4)不可思議生死:意生身可隨意捨棄生命,此捨身隨意自在,不似凡夫捨棄有漏身體毫無自在。對這些現象,小乘自己也承認,跟佛智相比起來,他們離得非常遙遠。
因此,學習這部論典後,大家一定要希求大乘法。阿底峽尊者說過,大小乘以有無菩提心而分。如果沒有利他的菩提心,口頭上再怎麼樣會講,實際上也接近小乘。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修密宗,想獲得大威德、大圓滿的果位,但若自私自利比較強,成天想著“我要快樂”、“我要成功”,這對修行很不利。還有些漢傳佛教的修行人,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目的就是“我要往生,見阿彌陀佛”,假如你發的是小乘心,得的只能是小乘果。我們之所以要往生,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利益眾生,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威力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圓滿一切功德和威力,才有能力度化眾生。就像現在許多世間人想當官,但當官是為了發財,還是借助這個地位幫助更多人?二者確有天壤之別。只有為了人民的利益而當官,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合格的公務員。同樣,不論你學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目標都是一樣的,正如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修行次第略說》中所言:“證果並不重要,利益眾生才重要。”這就是希求佛果的目標。
在座的道友,你們到底修大乘還是小乘,不妨好好觀察一下。很多人駁斥小乘時很有口才,覺得小乘特別低劣,阿羅漢是焦芽敗種,但反過來看自己,你的行為難道不和他們一樣嗎?當然,凡夫的自私自利不可能一下子根除,必須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但至少理論上應該明白這一點,並將之作為自己的目標,依靠傳承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在實際操作中勵力而行!
寅三、心滅亦再現: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
若無空性心,滅已複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當修空性。
若遠離了大乘空性,則不能息滅四邊八戲,心識定有所緣,無法徹證法無我,其境界並非究竟無緣寂滅。所以大乘經典中說,阿羅漢的證悟猶如蹄印中的水窪,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亦云:“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聲聞緣覺證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蟲吃剩後的芥子內的空間一樣。
然而按照小乘觀點,阿羅漢是最高的境界,他可以入很長時間的滅盡定。比如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即是入於滅盡定,加持色身一直不滅,當彌勒佛出世時 ,彌勒佛會手托迦葉尊者的法體,給四眾弟子觀看,說他穿的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法衣,他是如何如何入定的,並宣講戒律的功德,如此宣說後,眾眷屬皆生起出離心,並獲證聖果。
敦珠法王的傳記中也說,他小的時候,在洛若附近挖出了一個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挖出來以後,他有點害怕,又將那位阿羅漢藏進山洞,重新用土石封好。
所以,阿羅漢在不同的地方入於滅盡定。有些色身不顯,身體一點也沒有,就像《阿含經》所講的那樣;有些以不壞的加持力所印持,身體如如不動,於山洞、岩石、大海等處入定。但無論是哪種入定,一萬劫之後,佛陀都會從心間發光,加持他們出定,勸導其入於大乘。如麥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
入大乘的時候,有些論師說從資糧道入,有些論師說從見道入,但不管怎麼樣,按照大乘經論的說法,小乘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果位,他們的涅槃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涅槃。藏文《白蓮花經》云:“如此所謂諸涅槃,汝雖解脫輪迴苦,然尚未得真涅槃,當尋殊勝此佛乘。”涅槃其實分兩種,阿羅漢的涅槃雖已脫離三界痛苦,但還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們應尋求遠離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佛乘涅槃。
現在有些修行人,兩三天不吃不喝、不生任何分別念,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實若沒有遠離一切戲論的大乘空性,心識雖然暫時滅盡,但不管是八識聚、六識聚,都安住在阿賴耶當中,就像是無想定的天人,通過禪定力將粗大心念暫時壓伏了,可是長劫之後因緣聚合時,心識仍會生起來。
因此,心的暫時寂滅,並不是我們希求的目標。每個人之所以學佛,就是想得到最究竟的佛果,不是菩薩果,更不是阿羅漢果。《寶性論》中說:“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離日光者,不可見日輪。”沒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猶如日光與日輪無二無別,沒有日光的日輪是不存在的,同樣,佛果與涅槃也是無二無別,離開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三界中凡是希求解脫者,一定要修持萬法皆空的大乘空性,對它生起信心和歡喜心。什麼時候你聽到空性法語,歡喜心情不自禁,什麼時候就說明你解脫有望了。
大家現在依靠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和自身因緣的聚合,有機會聽受大乘空性理,這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佛陀在因地時,為了聽一句簡單的無常法,粉身碎骨、付出一切都心甘情願,更何況是這麼圓滿的空性法門了。大家如今有因緣聞思空性,一方面是自己的福報現前,一方面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包括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中也說要攝持我們濁世眾生。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不斷被業和煩惱衝擊,是很痛苦,但能遇到如意寶般的空性法,福報還是不可思議。假如你能將之經常串習,一定會燒盡輪迴的種子,這個緣分相當難得,在短暫的人生中,千萬千萬不要放棄。即使你遇到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魔劫,對佛法的正信也不能改變。若有這樣的決心,諸佛菩薩的加持會不斷融入你的心田,你本具的如來藏光明定會顯現。所以,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福分,聽聞大乘空性法門後,首先要在道理上搞明白,然後經常於內心中串習,這樣一來,自己的智慧光芒會越來越強,無明煩惱的黑暗也將逐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