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已二 怎樣發起菩提心:
「怎樣發起菩提心」又分為四部分:① 由某些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② 修學菩提心的次第。③ 發起菩提心的標準。④ 如何依儀軌受取菩提心。
庚一 由某些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由某類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分三:① 由四緣發心。② 由四因發心。③ 由四力發心。
辛一 由四緣發心:
(1). 由於看見諸佛菩薩的難思威神力,又或從可信的人那裏聽聞這些事情後,心想:「他們所安住或所修習的菩提是具有極大的威力。」於是便發起菩提心。
(2). 雖然未曾看見或聽聞這些威神力,但是卻能由聽聞而依止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起菩提心。
(3). 雖然未曾聞法,但是由於知道菩薩正法將快湮滅,心想:「正法久住,即能滅除無量有情之苦,為了我必須發心,令菩薩正法能長久安住。」從而發起菩提心。
(4). 雖然沒有看見正法衰滅,但是想到:「在現今愚癡、無慚、無愧、嫉妒、慳吝極強盛的濁世之中,就算「聲聞」和「辟支佛」也不容易發起菩提心,更勿說發起無上菩提心。假如我能夠發起菩提心,那其他人亦肯定會跟隨效法。」也就是由於看見難以發心而發起菩提心。
至於從這四種「緣」發起「菩提心」的道理,據說由於這四種緣能策勵我們求證大菩提,所以便會生起求證菩提的願欲。其理如下:
(1). 由於看見或聽聞神變(藏:cho ’phrul,rdzu ’phrul。能攝引所化有情心意的奇跡)驚歎不已,心想:「我要證得這種菩提」,然後便發起菩提心。
(2). 由於從法師那裏聽聞佛陀的功德,首先生起淨信心,再由此產生求證這些功德的願欲。
(3). 由於不忍看見聖教衰減而產生求證佛智的願欲。在這一點之中,我們知道聖教若能不滅,便能斷除眾生的痛苦,所以,即使我們的目標是要除苦,但是生起菩提心的主要因緣,實在是出於我們不能忍受聖教衰滅,否則,這種發心的方式便會跟下文所說「依悲發心」的方法出現重複的過失。
(4). 由於看見這種意義深遠的菩提心是非常珍貴稀有,大受這種見解激發而生起求證佛果的願欲。
在菩提心的兩種成分,亦即「求證菩提的願欲」及「饒益一切有情的目標」之中,第四種發菩提心是就發起求證菩提的「願欲」而建立,而不是就其「目標」而建立。
若缺乏于佛功德修習淨信而生起的求證佛果願欲,我們便不能去除「僅以成就自利寂滅(即是聲聞、獨覺二乘的涅槃)為足」的想法。由修學慈心、悲心及看見圓滿利他必需大菩提而生起的求成佛果願欲,雖然能把執著「僅憑寂滅便足以成就利他」的想法斷除,但是卻不能斷除「僅以自利寂滅為足」的想法。
除了這種于佛功德修習淨信而發起的求成佛果願欲之外,便沒有其他方法能斷除這種執著「僅以自利寂滅為足」的想法。事實上,我們必須把「僅憑寂滅便足以成就自利」的想法斷除,因為只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小乘行者,只具有部分的「斷德」和「證德」,所以即使自利尚未圓滿。再者,這些行者雖然能夠解脫三有的問題,但是卻不能解脫寂滅的問題。還有,據經典所說,佛陀的「法身」(梵:dharmakaya。藏:chos sku)才是圓滿的自利。所以,當我們于佛陀的功德修習淨信後,便會看見即使要成就自利亦一定要證得佛果,遑論利他。為了令我們不會退轉於小乘,必須明瞭這個道理。
在上述四種發菩提心之中,前兩種並不是由「慈心」和「悲心」引生。其他經論多僅說及看見佛陀的「色身」(梵:rupakaya。藏:gzugs sku)功德及「法身」功德而生起的求成佛果之心,即名為「發菩提心」,此外,把一切有情安置於佛果的誓願亦名為「發菩提心」。所以,雖然我們應該把這兩者的任何一者算入「發菩提心」之中,但是,對於發起德相圓滿的菩提心來說,僅具有「由看見利他必須成佛而生起的求成佛果願欲」並未足夠,我們必須具有「由看見成佛對於自利也是不可缺少而生起的求成佛果願欲」。還有,這種意樂並非捨棄利他,而且也是為求利他。也就是說要同時具備「求證菩提」與及「成就利他」兩種意樂,所以《現觀莊嚴論》曾說:發菩提心便是為了利他而求取圓滿正覺。
辛二 由四因發心:
我們可以依仗四種因來發起菩提心:① 種性圓滿。② 獲得善知識攝受。③ 悲憫有情眾生。④ 不會對生死輪回的艱難感到灰心沮喪。
辛三由四力發心:
我們可以依仗四種力量來發起菩提心:
又《菩薩地》(梵:Bodhisattva-bhumi。無著論師造)曾說,在總體或各別依止上述的「四因」及「四緣」後,只要以「自力」或「因力」修習,即能生起堅固的菩提心,但假如是以「他力」或「加行力」修習,發心便不堅固。
只要我們已妥善理解總體一切聖教,特別是大乘聖教快將湮沒,而且現今之世尤為惡濁,便會知道能真誠發起菩提心極為罕有。所以應該依止善士精勤聽聞、思維、修習大乘的法藏,而不是受人慫恿,亦非人云亦云又或盲從傳統習俗,而是憑自己的力量奠立真誠發心的根本,這是因為一切菩薩行均需以此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