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除邪分別

己三 遣除誤解:

若說:修習厭離生死輪回之心對於「小乘」雖然恰當,但是對於菩薩則不適合,因為菩薩若修習強烈厭棄出離生死輪回的心,便會和聲聞一樣墮入「寂邊」,對於生死輪回的事情感到厭惡。正如《不可思議秘密經》所說:菩薩們為了成熟有情眾生,才把生死輪回視為有益。而不是把涅槃視為對成熟有情眾生有益。

同經又說:菩薩們若畏懼生死輪回之事,便會墮入空無處。

同經還說:薄伽梵,聲聞畏懼生死輪回之事,但菩薩卻自願在生死輪回轉生無量無數次。

答:這種說法實為錯解經義的大謬論。經中雖說菩薩不應厭離生死輪回,但並不是教導菩薩不應厭離由「業」和「煩惱」而漂流生死輪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相反,此經是要教導「精進」,菩薩為了利益有情,所以窮盡生死輪回的邊際,披上(精進)鎧甲修學菩薩行。即使一切眾生之苦,不斷在落在他們的身心,他們仍然精進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絕不會被苦嚇怕而產生厭離。所以,佛陀才說菩薩不可厭離生死輪回。月稱論師說:菩薩盡輪回際,剎那剎那承擔一切有情之苦,對種種損害其身心的事情毫不畏懼。盡輪回際同時承擔一切有情苦惱的菩薩愛樂這種行為,這種精進在每一剎那之中皆能成為引領一切有情生起一切種智無盡財寶資糧果報之因。只要菩薩一旦明瞭此因,便會願意轉生百次千次。

為了證明這一點,所以月稱論師便引用前文的《不可思義秘密經》為證。這部經典又提到應把生死輪回視為有益,因為菩薩們在精勤利益有情時作了多少努力便獲得多少安樂。由此可知,佛說不應厭離三有輪回是指不應對在生死輪回成辦有情利益生起厭離,而且要喜愛這種行為。

若我們被「業」和「煩惱」驅迫而漂流生死輪回,飽受各種痛苦折磨,連自利尚且無法達成,利他又從何說起呢?這種漂流生死是一切問題之門,所以菩薩對它的厭離比小乘行者更大,所以他們必須把這種由業、煩惱導致的生死流轉斷除。但是,對於由悲願受生於三有,菩薩則應歡喜,因為這兩種受生的方式並不相同。

假如我們像上文所說般,未能這樣作出區別,《菩薩地》說持有這種態度的人,若已接受菩薩律儀,那他們便染犯了其中一條為煩惱遍滿的惡作罪。唯恐文繁,故不引述。

雖然菩薩看見三有的過患而感到極為厭離,但是由於大悲起動,他們仍不會放棄自己的本誓,這確實令人驚訝。假如把三有圓滿美事視如天宮,貪愛絲毫未滅,但卻佯稱利他而不顧捨棄生死輪回,這種人又怎會令智者歡喜?正如清辨論師的《中觀心論》所說:菩薩看見生死輪回的過患,所以不會住生死。他們為了利他,所以不住涅槃。為了成滿有情的需要,他們才會決意長住三有。

在《菩薩地》所說的一百一十種苦,便是對一切有情發起大悲心的因。當我們看見這些無邊的痛苦時,內心生起極強烈的不忍之心時,若說對生起輪回全無一點厭離,那就可謂矛盾至極。

這種對生死輪回生起極大出離,然後視有情如自己的親人眷屬,為了利益他們而進入三有大海的菩薩道次第,便是(聖天論師的)《四百論》的主題。月稱論師在此論的疏釋(《四百論疏》)已清楚闡明此義:佛陀宣說生死輪回的過患,是要令所化弟子懂得畏懼生死輪回,希求解脫。為了令他們堅定趣入大乘,所以世尊對他們這樣說:比丘們,在生死輪回長夜流轉的各趣有情眾生之中,沒有一者從未成為你們的父、母、子、女或親友。

同論又說:由明瞭世尊的說話,菩薩們便能安然躍進三有大海,以大乘之筏,把無始以來曾經成為他們父母親眷,而現在卻無依無靠,無人庇護的一切有情眾生度脫。

無上密咒真言乘同樣需要這種方法。就像聖天論師在《攝行燈論》所說:應透過這些次第而趣修「極無戲論行」。這種次第便是修行者最初應憶念無始生死輪回之苦而希求涅槃之樂。所以我們必須完全捨棄喧鬧煩亂,甚至要修習帝王的權勢是苦的想法。

(「極無戲論行」,藏:shin tu spros med kyi spyod pa。是用於增長無上瑜伽密續生、圓二次第證量的三種特殊行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