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念死無常

丁二 盡取暇滿優點的真正方法:

「盡取暇滿優點的真正方法」分三: ①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② 共中道的修心次第。③ 上道的修心次第。

戌一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分三:① 正式修學下士意樂。② 下士意樂的標準。③ 遣除對下士意樂的誤解。

已一 正式修學下士意樂:

「正式修學下士意樂」分二:① 發起勤求後世利益之心。② 依止成辦後世安樂的方法。

庚一 發起勤求後世利益之心:

「發起勤求後世利益之心」分二:① 思維不能長留此世。② 思維後世生為兩類有情的苦樂。

辛一 思維不能長留此世:

「思維不能長留此世」分四:① 不修習念死的過失。② 修習念死的利益。③ 應發起哪一種念死之心。④ 修習念死的方法。

壬一 不修習念死的過失:

如前所說,有四種顛倒(執不淨為淨、執苦為樂、執無常常、執無我為有我)能障礙行者獲取有暇人身的優點。把無常計執為恒常,便是第一種有極大損害的行徑。這種妄想是有粗顯和微細兩種。在兩者當中的粗顯死歿無常之中,認為:「我今天不會死」的想法是有害的行徑。雖然人人皆懷有最終必定會死的想法,但是直到臨終的那一刻,我們天天依然執著:「我今天不會死」的想法。若我們不著意對治這種心態,便會繼續被它蒙蔽,認為自己將會永遠久住此世。

假如我們具有這種心態,就只會不斷地想著要怎樣追求今生的安樂和逃避今生的痛苦,心中總是想著需要這些東西或那些東西。由於我們從不會想及來生、解脫、一切種智等意義重大的事情,所以便不會生起趣修正法的念頭。即使偶爾也會從事聞、思、修等,但是由於只是為求今生的利益,遂令任何修習善法的力量變得微弱。而且,由於我們的修持與惡行、罪、墮(藏:ltung ba)糾纏不清,所以鮮有未混雜惡趣之因的善行。即使我們能為了後世而從事修持,但是依然沒法斷除:「日後才修行」的拖延懈怠想法,且為睡眠、昏沉、綺語、飲食等事情所散亂,虛度光陰,不能以大精進力取得正確的成就。

倘若我們被希求身體、性命長住的想法蒙蔽,便會對利養、恭敬等事情產生極大的貪著。對於阻礙自己遂願的事情生起強大的嗔心,對於那些可能會阻礙自己遂願的事情產生畏懼,對於它們的過失一無所知而生起愚癡,於是便會引生出我慢、嫉妒等「煩惱」及「墮煩惱」,如同墜入洶湧的河水,隨波逐流。這樣便會令我們每天做出身語意十種惡行、五無間業、近無間業及譭謗正法等種種力量足以引生惡趣等大苦惱的不善業(無間業,梵:panca-anantarya-karmani。又作五逆,即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前二者為棄恩田,後三者則壞德田,故稱五逆、五重罪。這些罪行能招感無間地獄之果,所以又稱為五無間業。近無間業,梵panca-upanantariyani,又作五無間同類業、近五無間、五無間同分、近五逆、類似五逆。即是與五無間業極為相近的五種罪業,亦即:汙母阿羅漢尼、殺住定地菩薩、殺有學聖者、奪僧合緣、破窣堵波)。還會令我們逐漸捨棄能對治這些惡行的善說正法甘露,斷絕「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命根。為死亡制服後,便會受惡業牽引至惡趣之中,痛苦猛烈的熾熱不悅之處。還有什麼會比這種情況更糟?《四百論》說:有什麼事情會比被主宰三世,非他人教導的死主操縱時,仍能安然入睡更為危險。

《入菩薩行論》(見《懺悔品》)亦說:由於我們不知道終須放下一切,所以便會為親友和怨敵犯下種種罪惡。

壬二 修習念死的利益:

對今天或明天必死的教法假如能有一點瞭解,便會知道不能與親友和財物相隨,所以對它們的貪愛便會自然斷除,而且希望能以佈施等善行取得人身的優點。同樣,若能生起真實的念死心,便會看見勤苦追求名利恭敬等世間法,如同簸揚穀殼徒勞無功,是欺詐的根源,於是便會背棄惡行,並能時常殷重精勤,修習皈依、守持戒律等業行,以此積集善業,從身體這類無實義的事情之中帶來真實的意義,由此臻登勝妙境位並能引領他眾,試問有什麼事情會比這樣更有意義?因此,經典以多種譬喻來讚揚念死之心。《大般涅槃經》說:在一切收成之中,以秋天的收成為最。在一切足跡之中,以大象的足跡為最。在一切想法之中,以無常死歿的想法為最,因為這種想法能消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同樣,亦有以能頓時摧毀一切煩惱惡行的大錘,能頓時成就一切善妙之門等譬喻而作稱讚。《法集要頌經》亦說:應知這具身體就像瓦罐,同樣應知法就像海市蜃樓,由此即能摧毀魔眾的毒花刃劍,能超出死主所能看見的範圍。

同經又說:由看見衰老和疾病的痛苦,及心識離去後的死屍。勇者能捨棄如牢獄的家庭,但庸俗的凡夫永難斷除貪欲。

總之,能成就有情的目標的唯一時機,便是現在獲得這具殊勝的暇滿人身的時候。我們多數留在惡趣,只有少數能來到善趣,即使來到善趣,仍多處於無暇之處,在這些情況下難有修法的機會。即使獲得能修行的機會仍不能如理修法,其原因便是出於這種「我還不會死」的想法。所以,執著我不會死的想法是一切退轉墮落的根源,而它的對治法----念死,則是一切勝妙圓滿的根源,所以切勿以為這是沒有其他甚深法門可作修習的修持,也不要認為雖然應該修習,但是在座中修法開始時略修一下便應可以,並不適宜長時不斷修持。所以至心定解這是初、中、後三位所必須的修持,然後進行修習。

壬三 應發起哪一種念死之心:

一些全未修道的人,由於擔憂與親眷等事情分離而產生畏懼,這種恐懼是由強烈的貪著引生,所以此處並不是要生起這種心。那我們要發起的心是什麼?這就是「凡是與業和煩惱相應之身,終必難免一死」。這雖然會讓我們產生恐懼,而且暫時不能把它消除,但是,假如我們未能滅除惡趣之因,由成就增上生因和決定勝因,來保證來生的安樂,這樣才應恐懼死亡。如果我們仔細思維這種恐懼,在臨終之際便會無所畏懼,因為我們有一些能確保後世安樂的事情可以實行。但假如我們沒有從事這些事情,到臨終時便會極感懊悔,總則畏懼不能解脫生死輪回,別則畏懼墮落惡趣。《本生鬢》說:即使怎樣努力也不能留存萬世,懼怕這種沒法改變的事情有何益處。所以,在觀察世間的本性時,曾經造罪而且未曾行善的人們,死時便會感到苦惱懊悔,擔憂會在來生受苦,於是他們的心便會被死亡的恐懼籠罩,但是,如果想不到曾做過任何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而且常作善行,安住正法,那誰會害怕死亡呢?

《四百論》亦說:常念“我決定必死”的人,由於他們捨棄畏懼,所以連死主也不會害怕。

因此,若我們能反復思維無常而這樣想:「我在不久之後便一定會和自己的身體和受用告別。」這樣便能斷除不願離開它們的貪著,由於我們離開別離的憂苦,便不會懼怕死亡。

壬四 修習念死的方法:

即是以「三種根本」、「九種因相」及「三種決斷」之法來修習念死。三種根本是:① 思維必死。② 思維死期無定。③ 思維死時除修法外,一切皆無助益。

(一)「思維必死」分三:

  1. 思維死主必定來臨,不能倖免。
  2. 思維壽命不能增添,而且不斷減少。
  3. 思維在生時只有極少修法時間。

(1).「思維死由主必定來臨,不能倖免」-不論我們受生為哪一種身形,終必死亡。《法集要頌經》說:一切諸佛、獨覺、聲聞尚且須要捨棄他們的身體,何況我們這些凡夫。

不論我們身處何地,死亡也會來臨。同經說:不受死亡侵損的居所,這種地方並不存在。在虛空之中沒有,大海之中沒有,即使住在山中也不可以。

過去和未來任何時代的有情眾生最終皆會為死亡摧毀,毫無差別。同經說:智者明瞭一切巳出生或將出生的人皆會壞滅,終須捨棄這具身體而步向下一生,所以他們安住正法,決心修習梵行。

死亡是沒法逃脫,亦不能以咒語等東西回遮。《教誡勝光王經》(梵:Arya-rajavavadaka-nama-mahayanasutra)說:譬如,有四座剛硬穩固,堅實不壞、沒有崩裂,極為堅強,純一,實密的大山,從四方沖天刮地而來,把一切草木的枝葉莖杆,與及一切有情和有生命的動物碾成粉碎。同理,大王,當這四種可怕的事情來臨時,可不是跑得快便輕易逃脫,又或以武力、咒術、藥物便能輕易驅除。這四種東西是什麼呢?這就是老、病、死、衰。大王,老邁能破壞青春,生病能破壞健康,衰微能破壞一切圓滿美事,死亡能破壞命根。這四件事情可不是跑得快便能輕易逃脫,又或以武力、咒術、藥物便能輕易息除。

迦瑪巴(藏:Ka ma ba) 說:現在應該畏懼死亡,臨終則應無所畏懼。但我們剛好與此相反,現在無所畏懼,到臨終時卻怕得雙手緊抓胸口。

(2).「思維壽命不能增添,而且不斷減少」-《入胎經》說:即使我們現在為了活得安樂而妥善保護身體,可是最長也不過活上百年或再多一點。

所以最長的極限也不過是這樣罷了。就算我們可以活得這樣長久,一生的時間也是轉瞬便過去。月複一月便過了一年,日復一日便過了一月,晝夜更替便過了一天,晝夜亦同樣被上午、(中午)等時分耗盡。只有少數人才能如期活到一百歲,大多數人的壽命未到百歲便已完結,剩餘的壽數即使一刻亦不能增添,所以壽命只會日夜不停減少。《入菩薩行論》說:壽命日夜不斷地減少,但卻沒有其他方法延長,我們怎可能不死呢?

我們應運用多種比喻來思維個中的道理。例如:織工在織布時,雖然每次僅以一縷毛線穿引編織,但是很快便會把布疋織成。又好像把待屠宰的牲畜牽至屠場時,每走一步便更加接近死亡。又如河水湍急奔流,或高崖飛瀑急墮一般,壽命就像這些譬喻所說一般急速消逝罄盡。就像牲畜被牧人揮動手杖驅趕,無自主地走向農舍,同樣,我們亦被老、病強行牽引,無可奈何地走到死主的跟前。我們應以多種角度來修習決定必死的道理。《法集要頌經》說:就如織布一般,從特定的路線編織至末端,人生也是這樣。又如那些要被處死的人,步步走近刑場,人生也是這樣。又如洪水低流,不能逆轉,人生的流逝也是不能折返。生命辛勞短促充滿痛苦,迅速壞滅,如用木杖在水中書寫。又如牧人揮動手杖,把家畜趕入農舍一般,老病也是這樣把人們牽引至死主之前。

傳說大尊主(阿底峽尊者)某次前往河畔修習時曾說:滔滔逝水對於修習無常極為有益。

《大遊戲經》(梵:Arya-Ialitavistara-nama-mahayana-sut ra)亦以多種譬喻開示:三界無常猶如秋季的雲霞,有情眾生的生死就像觀看舞蹈,生命的過程就像空中的閃電和瀑布一般,急速移動。

所以有說:身外一切萬法,皆為我們開示無常。只要我們稍為向內反思,以我們的理解來對各種事物進行思考,便能對無常作出肯定的結論。我們要經過反復思維才能產生定解,只是略微思維一下,然後便說沒有什麼事情發生,這種做法實無益處可言。迦瑪巴說:你們說在思維後仍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但是你們有時間去思維嗎?你們在白天放逸散亂,到了晚上便呼呼大睡。不要說謊!

今生臨命終時,我們便會被死主摧毀而前往另一個世間,但是在命終之前,不論行住躺臥,沒有一刻時間壽命是不會減少。從我們進入母胎的那一刻開始,從沒有一剎那能夠安定下來,而是不停步向下一生。所以,即使於在生期間,亦被老、病等使者牽引消耗,逐步邁向死亡,因此不應基於「現時仍然活著,尚未轉赴後世」的想法而沾沾自喜。譬如,當我們從高崖墮下時,即使身在空中尚未著地,也不會因此覺得快慰。正如月稱在《四百論疏》引用的經文所說:人中的勇者,從入胎受生於這個世間的第一晚開始,使日復一日,永不停頓地走向死主的面前。

《破四顛倒論》(梵:Catur-viparyaya-parihara-katha。此論傳為敬母論師所造。四顛倒即常、樂、我、淨)說:從高崖墮地,快將粉身碎骨的人,怎會享受在空中的快樂?有情在出生後便不停地奔向死亡,試問他們會在這段期間找到安樂嗎?文意明顯指出我們必定會很快死去。

(3). 「思維在生時只有極少修法時間」-就算我們能活至上述所說的最長壽數,亦不要以為自己擁有閒暇,因為我們已經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剩下的時間有一半是花在睡眠之上,而醒時又因其他各種散亂而浪費了許多時間。還有當我們的青春消逝,步入老年,身力與心力衰退,縱然希望修法也是有心無力,因此能修持正法的機會甚少。《入胎經》說:半數壽量被睡眠覆蓋,十年處於孩提時代,二十年處於老年。憂愁、哀歎、身體痛苦、心情不安、煩亂又浪費了一些時間。數百種不同的疾病亦會耗費光陰。

《破四顛倒論》說:在人壽一百年的時代之中,最長的壽數亦只有一百歲。當中,最初的童年時期及最後的老年時期的時光只是白費。睡眠和病患等事情又把一切希望修持的時間完全摧毀,活在安樂人趣之中的眾生還剩下多少壽命呢?

伽喀瓦亦說:在這六十年之中,除去衣、食、睡眠和生病的時間,剩下來的修法時間,實在不超過五年。

在臨終時,現世的一切完滿美事僅成為回憶,如同醒後憶起夢中的快樂經歷。所以要這樣思維:「既然死亡大敵必定臨門,無法阻止,為何還要貪戀這個虛妄的現世?」應當至心多發誓願,決斷必須修持正法。《本生鬢》說:悲哉,迷亂的世間凡夫。即使姑姆達花盛會(梵:Kumada 。白色的曇花或睡蓮)亦只會成為回憶,我可不喜愛這些不堅實的事情。悲哉,儘管死主已把一切活路截斷,但是,這些身處此境的眾生竟然滿心歡喜,無憂無懼,真的令人吃驚。我們有老、病、死等勢力強大,無法抵抗的危險敵人,下生勢必步向可怕之地,深思熟慮的人難道會喜愛這種事情嗎?

《迦膩色迦大王書》(梵:Maha-raja-kanis)說:冷酷無情的死主會毫無目的地殘殺有情,而且這位劊子手必定會找上門來,難道智者能掉以輕心嗎?所以,在這個無情的戰士尚未放出無法躲避,勢不可當的利箭之前,便要為了自已的利益而努力勤修。所以,應細思上文的意義。

(二)「思維死期無定」:

在今天及今天以後的一百年間,死亡必定來臨,而且死期在哪一天來臨並不確定。譬如說,就連今天會不會死我們也沒法確定。不過,我們必須認定必定會死,內心懷著:「今天必死」的想法。因為假如我們認為自己不會死並懷著:「今天不死」或「今天也許不會死」的想法,那我們便會繼續籌畫長住現世的事情,不會為後世做好準備。在這段期間,我們便會被死主俘虜,帶著憂傷悲苦而死去。假如我們天天為死亡做好準備,便能為後世達成許多利益,就算我們今天不會死亡,這種做法也是很好的,又假如我們真的死去,那就更有意義,因為我們已做了須要做的事情。同樣,譬如我們確定有一位會對自己做成嚴重傷害的大敵人,在今天或日後將會隨時到來,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是哪一天,那麼便要日日謹慎防備。

若我們天天也懷著:「今天必死」,或最低限度也懷著:「今天也許會死」的想法,便會從事任何對趣向後世有利益的事情,再不會籌畫長住現世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想法,便會以為自己能長住現世,於是便會籌備這現世的事情,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而行事。例如,若我們計畫長期居留在某個地方,便會為籌備在當地居留的事情,若我們認為不會在當地居留,未來將會前往其他地方,便會籌備離境的事情。因此,我們每天也要依以下三種方法生起快將死亡之心:(1).「思維贍部洲壽量無定」-總體而言,俱盧洲(梵:Uttarakuru,俱盧洲的人壽必定是一千歲)的壽量是固定。「俱盧洲」及「贍部洲」以外的其他部洲,各各所享壽數雖非固定(牛貨洲的人壽是五百歲、勝身洲的人壽是二百五十歲),但是大多數也能得享定限壽數。然而,贍部洲的壽量則是極不固定,劫初的壽命可達無量歲,但到了最後,十歲已是最長極限。而且在老年、幼年、中年期間亦會隨時死亡,絕無定準。《俱舍論》也是這樣說:此處(贍部洲)的壽數沒有定準。在後期是十年,初期則沒有定限。

《法集要頌經》:許多在上午看見的人們,有一些在下午已不能看見。許多在下午看見的人們,有一些在早上已不能看見。

同經又說:有許多男女,即使身體強壯也會死亡,所以豈能輕言:「這人年紀尚輕,怎會死亡? 」有人胎死腹中,有人一出生便夭折,有人剛懂爬行使死去,亦有人在學會行走時喪命。有在老年命終,有在幼年命終、亦有英年早逝,人人皆會像果熟自落一樣逐步走向末路。

我們可以把上師、朋友,雖未壽盡卻因內、外死緣而突然命終,不能圓滿心願的所見所聞牢記於心。應時常念死,應思維念:「我也是這接被死亡主宰。」

(2). 「思維死緣極多而活緣極少」-對性命有損害的有情或無情甚多。應詳細思維由人與非人所造成的多種侵害形式、危害身體性命的猛獸,與及能損害身體性命的方式有多少,同樣,還要仔細思維內在疾病和外界大種會造成怎樣的損害。還有,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假如四大失衡,它們便會互相侵害,若有增減便會引生病患,奪去我們的性命。這些危難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身體性命並無保障。《大般涅槃經》也是這樣說:死想的意思是指這具命根常被許多怨敵包圍,無時無刻不在衰壞,沒有任何事情能延長我們的性命。

龍樹的《寶鬘論》(梵:Raja-parikatha-ratnavali)說:我們身處死緣之中,情況就像一盞置於強風之中的油燈。

《親友書》亦說:生命比那些被強風吹刮的泡沫更加無常,所以現在我們還能一呼一吸,睡而能醒,實在奇妙得很。

《問百論》說:當四大沒有能力互相侵害時,並生起肉體的安樂時,便稱為調和。但是,把這種互相矛盾衝突的聚合稱為“安樂”實在毫無道理。

現今正值五濁熾盛之世(五濁,藏: snyigs ma lnga。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于住劫人壽二萬歲時,即是五濁混世的開始,初時五濁輕微,其後隨時代變化,五濁漸增,到了現今末法之世,五濁愈益熾烈,這個過程又稱為「五濁增時」),只有極少數人能積集能得長壽的巨善業勢力,還有,由於飲食等藥石的力量微弱,所以只有小許治病的力量。我們食用的食物若易消化,便能夠令身中的大種增強,假如力量減弱,便難以消化食物,即使能消化也沒有多大利益。此外,由於我們所積集的福德資糧甚少,但惡行卻非常有力,所以誦咒等修行收效極微。上述這些因素令延壽變成非常艱難的事情。

還有,任何活緣也可以變為死緣,我們為求不死而尋求飲食、居所、朋友等事情,可是這些事情均會變成死緣,如吃下不當的飲食,飲食過多過少,房屋倒塌,又或被親友欺淩。生存本來便是趣向死亡,所以即使活命的因緣甚多也沒有什麼保障。《寶量論》說:死緣極多,活緣極少,而且活緣也會變為死緣,所以應當時常修持正法。

(3). 「思維身體極為脆弱,所以死期無定」-我們的身體如同水中的泡沫,非常脆弱,所以不必經受很大的損害也能夠把它摧毀。即使被荊棘刺傷,也可以奪去我們的性命,由此可知,任何死緣也可以輕易壓倒我們。《親友書》說:大地、須彌山、大海等器世間,被七個熾熱的太陽燃燒後,尚且不會留下一點灰燼,我們這些極為脆弱的人類就不用多說了。

當我們這樣思維後,便會知道無法確定死主會在什麼時候摧毀我們的身體和性命,所以便會下定決心立即修持正法,不再認為自己仍有時間。我們應至心多次立下這種誓願。《迦膩色迦大王書》說:死主不是任何人的親友,他會突然降臨,所以應速速修持正法,切莫等待,以為可以留待明天才做。“今天先做這些事情,留待明天才修”這種說法對人是有害的,說不定我們未到明夭便已死去。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梵:Sri-jagan-mitrananda。見此師所造的《月光王書》,梵:Candra-raja-Iekha )亦說:國王,這具借來的身體,現時仍然健康,沒有病患衰退,所以應善用它的優點,積極把病、死、衰的恐懼斷除。當病、老、衰等事情出現時,即使念及修持,又有何作為?

在三種根本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思維死期無定,這是最能改變自心之法,所以必須勤加修習。

(三)「思維死時除修法外,一切皆無助益」分三:

  1. 親友無助益-當我們看見自己必須步向下世,這時不論有多少極為關懷憐愛我們的親友圍繞在身旁,可是連一個人也不能隨我而去。
  2. 財物無助益-即使我們擁有堆積如山的華麗珍寶,可是連一絲一毫也帶不走。
  3. 自身無助益-就連這具與生俱來的骨肉之軀也要捨棄,其他身外之物更不用說。

應想:「現世的一切圓滿美事均會捨我而去,而我亦會捨棄它們而前往另一個世界。事實主,這種事情極有可能在今天發生! 」還有,應思維死時只有正法修持能給予我們救怙庇蔭。《迦膩色迦大王書》說:須知,當能感生今生異熟果的宿業罄盡時,我們便會跟新的業連結。我們被死主牽引離世時,除了善惡隨身外,其他人們皆會回去,任何人也不會和我們同行。所以必須好自為之。

吉祥勝逝友慶喜(于《月光王書》)亦說:天王,不論陛下怎樣富有,在撒手人寰步向另一生時,就像在荒野被敵人侵襲,孤立無援。沒有王子、後妃,沒有衣服、朋友,沒有國家,沒有王宮。即使擁有雄師百萬,這時也是不見不聞。最後,就是一人一物也不能隨陛下而去。一言蔽之,就連自已的名稱也不再擁有,何況其他事情。

應思維「暇滿義大難得」和「難得易失壞」的道理,以這種念死之法,努力求取後世及往後的恒久安樂。假如只是死前希求離苦得樂,人類成就現前安樂的能力還不及旁生優勝,所以必須擁有比旁生優勝的行為。否則,即使我們獲得善趣之身也和沒有相去不遠。《入菩薩行論》(見第八《靜慮品》)亦說:這樣微不足道的尋常事情,連旁生也不難辦到,但是被惡業折磨的人,竟然因此而把稀有難得的殊妙暇滿之身浪費掉。

生起念死之心雖然頗為艱難,但由於它是道的根基,所以必須努力不懈。博朵瓦說:對我來說「顯相和破除」的意思便是修習無常,以此破除今生的一切親眷、財物等顯相。應知我們終必一無所有,獨自步向後世,所以除了修法外便沒有其他事情要辦,這是由不貪著現世開始。當我們心中仍未生起無常想時,一切正法道軌仍然阻塞不通。

(依格魯派大成就者巴索卓之堅贊所說,博朵瓦某次被一位論師問及其宗規對「能立」sgrub pa 和「能破」 dgag pa 的見解。但是,博朵瓦卻運用他的修證體驗,善巧答復這個問題。他以「顯相」和「破除」來代替「能立」和「能破」二詞。見《廣論》英譯附注。)

鐸巴亦說:雖然我們也許認為一百年也不能生起這種(對無常的)認知。但是,由於有為法不能恒常安住,所以若能積集資糧、淨治罪障、並且啟請本尊上師,精勤殷重思維,這樣即可以生起。

曾有人請求迦瑪巴改變另一種所緣境,但他仍然開示相同的修法。有人問他下一步要修什麼時,他答道:「再沒有了! 」

所以,若我們的心力能夠勝任,即應如前所說(意指我們有足夠的慧力思維以上的開示。)進行修習,假如不能勝任,則可在三種根本和九種因相之中,選取其適合者進行修習。應觀現世俗事猶如押赴刑場之前,戴在死囚身上的莊嚴飾物,在自心未能生起厭離之前,應當不斷修習。

必須知道,在經論之中,不論何處開示親近善知識、暇滿、無常之法,皆是用於行持和修習,若我們能這樣做,便能夠快速獲得佛世尊的密意。對於往後其他教法也要這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