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 34A

常法師


一共總共四段文,然後經過下面這樣的解釋,這部分我建議你們回過頭去,還是可以值得看一看,至少這個《濟緣釋》的四段,跟上面的四段,一部一部分對一下,這種辨白的方式非常好,前面每一個地方一個段落,每一個地方一個段落,一個小段,中間一個空格,有了這個,然後我們去看,就看得很清楚。那麼繼續下去,

00:36
《業疏》續云:『如律明業,天眼所見,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如實知之。以斯文證,正明業體,是色法也。』

它這個《業疏》繼續地說,前面的實法宗說它是色,它有證明,說律上面講業的時候,這個業我們看不見,說天眼可以看得見,善法惡法,將來去的時候是善趣惡趣,隨他所造的,都能夠如實曉得它,善的就是善的,惡的就是惡的,所以現在還有這種,有一種特別的照相機,可以拍出來,有的人身上的光線是紫的,有的人紅的,有的人金黃色、白的、黑的,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就可以看的出來宿生的業,像這一類,天眼都可以看得清楚,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還透過這個,這樣!「以斯文證」,從這個律上面說得很清楚,「正明業體」,這個業體就是無作戒體,那是色法。濟緣解釋,

01:56
《濟緣》釋云:『二引律顯正中二,初引文,以下次取證。

它引律上面來說明,說實法宗,那我這個所以說它是色法的原因,分二段,「以下次取證」,就是上面以斯文證等等,

02:14
若此明色、乃佛本懷。諸論爭分、未窮斯意。況弘論者、罔測可知。』

下面這句話很有意思,說它是「取證」,只要像這樣的說明這個色,就是前面「如律所明,天眼所見」的色法,這是佛的本懷,但是佛的本懷在這個地方,大家是不是真的瞭解呢?不一定!所以「諸論爭分」,由於個人的程度深淺不同,所以他觀察,然後使討論時候程度上面顯出差別來,於是產生爭論。實際上原因是「未窮斯意」,並沒有瞭解佛的本懷,加上弘論的人「罔測可知」,並不是正確的瞭解,而是自己不清楚的推度,產生了種種爭論。

03:28
在這個佛的本懷,如果說諸位認真研閱過《華嚴》、《法華》,那就很清楚了,這個《華嚴》、《法華》上面,特別是《法華》,它雖然不很深細的說明整個成佛的內涵,可是直接了當地交代清楚,佛為了達到他的目標—接引眾生,可是眾生根性不一樣,他必須這樣的,從不同的角度來漸次接引,這個就是佛的本懷,然後他說「色」,那個是「天眼所見」,實際上,我們現在判的色,是用我們的所言所對,差別就來了,你們看下面就可以看得出來。

04:21
《業疏》續云:『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或約無對,此從對說。

這兩個我先說一下,下面還有解釋的,平常我們或者是講「塵」,或者講「對」,這個都是講色,色一定有這種。那什麼叫「緣」呢?什麼叫做「塵」?是我們用我們的六識六根去緣境的時候,六識所緣,眼識所緣的是色塵,耳識所緣的是聲塵,是不是這樣?然後意識所緣的是法塵,然後根呢?或者是眼根所對的,「對」的是什麼?對的是色法當中的色,耳根所對的是聲,是不是這樣?色法是可見是有對,聲是不可見有對,這個是或者是從什麼緣或者約對,這都有它的特別的相關的這種心法相應的時候的狀態,說明這件事情,這個所以緣、對呀,彼此簡單的關係說一下,免得等一下翻過去了以後,這樣再回過頭來麻煩。

06:02
雖多引明用顯業色,然此色體與中陰同,微細難知,唯天眼見。見有相貌善惡歷然,豈約塵對用通色性。

好有意思,它就說明了,這前面說引了,說明了這個是業,這個業是色法,實際上這個律上面,佛告訴我們的這個色是什麼?這個色的本體像中陰一樣的,非常的細微,不是我們瞭解的,這是天眼所見的,天眼是看見有它的相貌,不但有相貌,「善惡歷然」,一點都不差,哪裡是像我們的欲界,「塵」或者「對」,這兩個概念當中來判別它,說這個是色法,不一樣!清楚不清楚?這個地方最後就說明它,原來這個實法宗,它是不夠清楚的原因,所以它下面就說,

07:19
諸師橫判分別所由,考其業量意言如此。』

以前那個諸位律師、法師、論師,他來判決這個事情的時候是這樣的,「橫判」,判別的不夠清楚,就是到這地方為止,沒有把那個整個縱橫之間的關係都弄清楚,如果你真正的細細的考校他所說的這個業體的內涵的話,那就是這樣,那麼下面的解釋,前面這個瞭解了,這個解釋就是解釋前面的名相,那就比較容易了,那我們這個名相也把它看一下。

08:09
《濟緣》釋云:『三斥前諸說中三,

那麼它最後,這個解釋就是,上面這段,「《業疏》續云: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等等,就是引這一段話。換句話說,現在最後,剛才前面說的那個,換句話說,就是斥破,斥破!就是

08:33
初牒前所立,或約諸塵謂無作假色判歸法入,即是法塵,此對作戒色聲二塵,故云此從緣說,緣即作戒,或約無對謂無作體是不可見無對,即翻作戒二種有對,故云此從對說。雖下次斥其不達,仍舉中陰例顯業色,無色天報類亦同之,如來由此說業為色,諸師不曉,立義強分,故云豈約塵對等。諸下三結其妄判,即上六位分別。』

好!這個解釋到這地方為止。我想我還是簡單的從兩個方向去說一下,那麼大家清楚了。現在我們這地方不是顯立這個正義嗎?「顯立正義」不是第一個是實法宗嗎?這個實法宗,前面在46頁的時候,從「依論出體」一開頭的時候,它就說,本宗,四分一宗,那個是依《成實論》,把薩婆多的很多都略掉了,為了後面弄得清楚,所以《薩婆多論》當中怎麼說的?分六位來大概地說明一下,一路上面這麼過來。

10:22
過來以後在這個地方,所以講實法宗的時候,第一個在51頁上面,第一支實法宗,這個是什麼?先敘說,先重新把實法宗所立為色的原因,以及它的理由。它的原因,它的理由,一一的把它說明,這是第一個。其次說明了以後,它說引的證據,這引的證據,就是剛才前面說的「如律明業,天眼所見,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如實知之」。哪,這樣,這就是引它的證明,然後證明下面,那時候就開始了,隱約的就說明說,這個色是佛的本懷,這什麼狀態?為什麼說它色?最後就說明說,那些前面所以這樣判別的原因,沒有真正的窮研聖義——「窮」,就是深深的到這個裡邊研習佛的根本意思,只是從表相上面看了,然後粗粗的把它說明,就它的真正的深厚的內涵來說,並不是這個樣子。

11:57
由於這個說明,所以進一步,那麼進一步是怎麼說的呢?進一步,就到這個假名宗,假名宗怎麼講法?於是就更進一步,就不是色法,這樣,那不是色法怎麼辦呢?它下面又說,說心,以及非色非心,的這個理由出來了。

12:23
關於這一部份,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在這裡大家回過頭去看的時候,會蠻辛苦的,會蠻辛苦的,所以我建議你們,今天下午,你們不妨回頭再好好地看一下,如果文字上面不瞭解的,最好的,大家再,第一個你先這個文字再對讀,當然這裡我特別說明,諸位年紀大的,或者有很多,可以不必深細的去研閱它,有志於學的,最好在這裡馬上看一下,否則講過了以後,你看的時候會糊里糊塗。休息幾分鐘,不要立刻看,休息幾分鐘,你再認認真真的把前面,至少這個文的對讀,前後我剛才告訴你的這個辦法,你這個前後的文的對讀,或者立出來,於是你曉得這句的文字怎麼解釋,這樣,到這地方就停在這裡,然後繼續的再下去,把這個三宗,每一個放在這個地方,最後你一連貫,噢,就很清楚的,這個實法宗,所以判這樣,是到什麼為止;然後假名宗,強名二非,到什麼情況之下,已經破了前面,換句話說,把前面引導你再走上來,但是後面還沒究竟的地方,何處?到哪裡為止?最後圓教宗支,所以這引下來,這個它主要的理由。

14:01
還有這個幾張表,你們不曉得有沒有?你們都有是吧?這個表,平常你們讀的時候,把它對一下,這個對一下,這個下面是我自己當初弄的註的註解,你們自己如果說需要的話,我建議你們盡可能的在這個上面多寫下去,如果單單看那個,那個是別人的,對你來說,是別人的,你寫下來了以後,你才能真的消化,有很多人也許根本不需要,或者是更簡練,有很多這個還不夠,那是完全隨個人個人的,所以你能夠先把它廣、博,然後瞭解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約」,提綱契領地,隨便講到哪裡,或者一個字,或者一個句,你就很清楚明白,瞭解它主要的內涵,由於這個瞭解了,然後你再去看書也好,研閱也好,一看,曉得它這個說的什麼?今天就到這裡。

15:04
有幾個問題,本來我們這次講的戒體,這是整個的南山一宗的精華,等到你們真正的瞭解南山一宗的精華以後,下面會緊跟著,令我們自己感覺到非常幸運,可以說是無比幸運跟驚訝的,整個的佛法,最殊勝的精華部分,開始發心力行這個戒,戒的真正的最重要的精華中心在這裡。

15:47
所以本來最早開始講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是在南普陀,那個時候因為主力是放在《廣論》,《廣論》沒有學好,這個戒真正的話,表相可以,內涵很難學的好,我想在座的大家慢慢的多少有點體會了!為什麼他們學的好呢?他們比如說學戒的時候,實法宗薩婆多,這個《大毗婆沙》,前面弄清楚了,專門弄戒的那一部份,它那個論,一論幾百卷,那我們現在簡直沒辦法這麼去摸,我們摸了半天,本身還是最前面那一部份,四分《成實論》,《成實論》好像30卷,還是多少卷,我記不住,因為我也沒有真正研究,看過《成實論》,只是隨便翻過,一翻,迷迷糊糊,所以它並不是沒有論,這論我們在國內根本沒傳過,所以這也沒有真正的學好。

17:09
乃至於你仔細看,道宣律祖,當時傳到中國來那些祖師們,那都是有多少的心血灌注在這個裡邊!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個我們的道宣律祖有個感慨,他一開頭說,在那個《行事鈔》上面,他就說了,說我們「震嶺傳教」,「震嶺」,就是我們漢地通常我們就說震旦震旦,經過多少時候呢?經過九代,經過九代!他就說「震嶺傳教,九代聞知,拔萃出類」。換句話說,那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智術而已」,喔,看看他的知見很深,可是正規的內涵,還並沒有把握的準。原因何在呢?就是那個時候經論等等都不完整。

18:13
以這個戒法傳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漢朝就來了,可是那個時候,剃個頭,如此而已,那麼最早傳戒是到什麼時候呢?到三國的曹魏的時候才有,這個年代我已經記不住了,那個時候來的第一個叫…,這個名字記不住了,寧願不去說它。那個時候第一個來傳,那個時候傳的,宗是用四分一宗,傳來了以後,那個廣律沒有來,那個廣律沒有來。那廣律到什麼時候來?廣律一直到東晉的末年,這個南北朝,姚秦鳩磨羅什大師來了以後,這個年代我還有印象,弘始二年開始翻譯《十誦律》,翻了三年,《十誦》翻完了沒有幾年就翻《四分律》,這個廣律那個時候才開始有,所以中國最開始,最開始真正的傳戒,換句話說,戒體真正傳進來,那個是曹魏時代,那是公元220年前後,大概是,記不住了。等到姚秦的那個時候,又過了大概總有一百多年。

19:58
可是道宣律祖怎麼講?這個「宗骨多差」,換句話說,這個骨架嘛,是四分的骨架,肉是《十誦律》,《十誦律》是有部的,這兩個東西配不起來,兩東西配不起來,這東西是一個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四分律》很快就來,一直到後來,什麼時候呢?一直到後來南北朝的北魏,這個北魏,就相當於我們中國南朝的北齊,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充律師,然後考那個受體,發現這個四分一宗之勝,於是才開始初初傳那個四分律,又經過了好幾代到初唐,隋末唐初,道宣律祖經過了抉擇,道宣律祖出來的時候,已經公元六百年,你看經過多少年,整整的經過近四百年,三百多年的時間,這樣啊。

21:16
所以他說前面這些東西,都沒辦法真正的把重心抉擇出來,實際上,是不是到了道宣律祖抉擇出來了就行了?不!當初南方本身,還是絕大部分都是盛傳這個《十誦律》,一直到中唐以後,慢慢慢慢的《四分律》才遍傳,所以到了宋朝,全國才真正的把握住全部的重心,可是不幸把握住重心,好了,宋朝很快的就,這個戒法,換句話說,湮沒掉了,那南宋以後,乃至於這個整個的律的最重要的精華,六大部也失傳了。六大部整個失傳,又到民國初年才從日本請回來的。所以我們要感覺到何等幸運。

22:14
當初儘管我以這個特別的因緣接觸,但是始終也沒摸懂,這我以前曾經跟大家說過了,以後一直等到對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正確的認識,再回過頭去,那才瞭解它精要何在?但是真正的細辨還辨不清楚。所以後來我在南普陀,想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來,可是因為在我們國內,始終沒有好好的認真的學過,自己事情也很忙,《在家備覽》部分始終沒辦法講,以後就是北部的很多在家居士,很熱心的一再的請,我就到佛陀教育基金委員會的華藏講堂去講。前面的30卷,就是在那邊講的,那個時候心裡一面覺得有一點遺憾,因為真正的最重要的部分,這個像普通的在家人,你跟他講,你沒辦法真正的,他們就是有耐心的聽,我講起來總覺得很遺憾,後來有個因緣,想不到最後到這裡悟光經舍講,我是感受的無比的歡喜,無比的讚嘆!而且真的要講的部分,就是這個最重要的「宗體部分」,這個是整個律藏的精華。

23:49
平常我們通常說,佛的五分法身,是以戒這是第一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為什麼戒是五分法身的基礎呢?如果說你不瞭解南山祖師對這個戒體真正的抉擇的話,你只是說:「反正佛講的。」就這樣,你真正學完了以後,那你就曉得,為什麼原因。它這個原原本本、完完全全說得清清楚楚,瞭解了以後,你起心動念你就很清楚,那我這一念是什麼?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還是佛陀五分法身的基礎?這樣,你認得清清楚楚,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才說這樣錯了,要修改,修行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的,這是這樣呀!所以平常我們最可惜、最遺憾的,修行人人要,修行的根據呢?大家不知道。這個是它比較對我們來說,前面是個缺陷,現在也可以說,非常慶幸之處。

24:51
本來我想前面也簡單的交代一下,交代的原因呢,因為在這裡,大部分在座的同道們,對這個論本身並不清楚,前面已經由於大家的好樂,跟宿生的善根,發現了這個,本來我們說簡單的學一下,現在要認真的學。所以回過頭來,重新再把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認真的去研討,時間不夠,時間總覺得不夠,所以我也想前面的簡單扼要的講一講,講完了以後,有幾個人提出問題來,我一聽那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要找個仔細一點講,仔細一點講。不過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下,特別說明,就是說,眼前這樣講的話,為了真正想深入的人,那麼其次大部分人的話,你們心裡應該有這樣的念頭,這一生我由於障礙未除,由於善根資糧未具,所以不懂,於是自己應該感到慚愧懺悔,所以對於現在認真的修學,要隨喜、要讚嘆、懺悔,那麼這樣一來的話,就算你不懂,最佳的正因種進去了,對你有絕對的好處。這一世不行,下一世一定行,娑婆世界不行,到了極樂世界你很快的,因為這個就是自己的業習氣,你覺得最歡喜的那個心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先點醒一下。

26:40
昨天有人問,說以前這個他們沒來聽的,是不是可以聽?絕對可以!就是不懂,我特別的心情,怎麼告訴你們,你們以這個讚嘆隨喜的心情去聽,就算不懂,將來這個力量會非常強,有一天障礙消除了,你很快就懂了,很快的順著次序,就步步的上去。

27:02
因此關於前面,昨天我要略講的那一部份,今天重新再把綱要提一下,你有了這個前面的,說實法宗它為什麼這樣說的?一個簡單的概念。下面講的假名宗的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講,假名宗真正瞭解了,那個圓教宗的意義,你才能完全的顯發出來,所以在懂得南山道宣律祖為什麼以《法華》《涅槃》,乃至於根據唯識義,開權顯實,抉擇的這麼的精到,讓後代的所有的一代一代大師,乃至於弘一大師,一旦看見了以後,他把以前前面的總改過來,而且發願生生世世,專門學,專門弘,這個意義就在這裡。我們重新翻到46頁,「依論出體」那一部份。

28:07


前一卷 (33b) [34a] 下一卷 (3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