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日下常法師
你如果如法如理去求去受,從請師開始,迎聖供養懺悔這些,諸位也許受過戒,也許只受三歸,這個大家都瞭解,都叫作,作完了以後謝了,但是作完了以後,內心當中就會留下一種影響力量,這個戒能夠防非止惡的影響力量,這個叫做無作,現在這個無作就是這個,一旦發起了以後,它會繼續的現起。
00:50
而且這個現起是什麼?「始末恆有」,一旦現起了以後,從開始一直到最後,這個最後指什麼?如果我們受戒,皈依的話通常說盡形壽,當三皈結束了以後那個是「始」,然後盡形壽,你一直繼續下去到這一生壽命盡,這個是末。這個無作從開始到這一生永遠有,這個第二個。
01:24
什麼叫「四心三性」?「四心」的話,就是說這個戒是對我們什麼來說?對我們的身心來說的。而身心方面,這個色本身那個無所謂,真正造這個業的話是用那個身體,可是最主要的造業當中的善惡等等,主要的決定在什麼?決定在我們的心法上頭,心法是什麼?色受想行識,這個色法是另外一個,心法呢,受想行識,這個四個法是心法,所以叫四心,現在這個無作戒體在不管是哪一心當中它都有。
02:16
「三性」呢?善心、惡心、無記心,這個也都有,「作」一定是善的,作一定是善的,造作的時候一定是善的,要嘛虛假的,在那裡拜呀,拜了半天,心裡面胡思亂想,對不起,你根本得不到這個戒體,得不到戒體的話當然不談了,得到,如果得到的話,一定全心全意面對著佛像,面對著自己規戒的師父,然後一心說,我從此以後要改惡修善,這一定是善的,所以不但是惡法不可能,無記也不可能,得到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那就不一樣了,善固然是有,無記也有,惡也有,那麼為什麼無作的惡也有?這個下面會解釋。
換句話說,你得到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這個心情一直在轉變當中,當惡的境況現起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力量,「嘿!不可以!不可以!」所以為什麼不可以,表示這個境界是惡的,對不對?所以這個無作,它四心三性而且「不假緣辦」,這個作一定要種種條件的,噢!到這個佛堂、對這個師父,他怎麼辦,那個無作,它不需要任何東西,它內心當中就存在這個,它永遠在。
03:41
我們戒容或沒有得到,可是這個業本身我們人人都有,沒有一個人免得了,然後內心當中對境的時候,現起是不是這樣?一旦生起了以後,它永遠存在,然後事事自衝,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也不假緣辦,是不是這樣?對!就是這個。不過現在這個地方,這個無作是專門解律儀來說的,對於這個跟戒相應的這個業體叫作無作,所以無作是業體當中的一種,那我們在這裡瞭解它。
04:24
故《雜心》云:身動滅已、與餘識識、是法隨生、故名無作。
《雜心》也是論,告訴我們「身動滅已」,這個身動就是作,作完了以後,「與餘識俱」,跟其他的識永遠相應,是法隨生這個法什麼法?就是無作戒體跟著生,這個叫做無作,這個是《雜心》上面的。
《成論》無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名無作。
《成實論》上面有專門一品叫〈無作品〉,這個〈無作品〉當中生起來以後,說「因心生罪福」,那麼生起來了以後,這個是「睡眠悶等是時常生」,不管你睡著了,或者是其他的情況之下,完全是昏過去了,在一切時處,它永遠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叫做無作,那麼這個是第二個解釋無作。 下面
05:30
《資持》釋云:『一發者一猶始也、此句明業體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剎那與作俱圓 ,是體發也。作戒既謝,無作獨存相繼不絕,故云續現。』
什麼是「一發」?現在我們這樣的解釋倒是比較輕鬆一點,就是前面的「一發續現」,什麼叫一發?「一」就是開始,這句話就是說這個業體,無作這個業體剛剛開始成就的時候,這個成就是什麼時候呢?三法竟。哪三法?「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盡形壽為一分二分,(那個隨個人的量)或滿分優婆塞,如來至正等正覺是我世尊」,這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第三個,通常我們稱為三番羯磨,當那個三番羯磨一結束,下面緊跟著的一剎那,那個時候「與作俱圓」,這個作圓滿了。作圓滿的時候這個無作本身也圓滿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戒體是發生的時候,所以這個「一發」就是指這一個。
06:57
那麼這個圓滿的時候是作戒已經謝往了、謝落了。這個時候謝往了謝落了,就沒有了,無作獨存,這個時候就是這個無作單獨存在,而且相續不絕,它永遠,只要能領之心沒有破壞,這個能領的心永遠是相生相續的,它也永遠存在,這是我們瞭解的。「故云續現」,告訴我們這個狀態,這個續現是這樣。
07:34
始即上句一發之時末即是終、謂命終捨也、雖通四捨且約常途故餘三不舉。此句明業體久長也。
上面說一發續現以後「始末恆有」,這個「始」就是一開始,末是最末了,這個末了這個地方叫「命終」,命終戒也就捨掉了,實際上這個捨是不是單單命終?不是!還有其他,還有四種條件之下這個戒就捨掉了,所以說「雖通四捨」,但是一般來說的話,到了死才捨,這個其他的三樣東西並不是經常有的,所以它不說,實際上包含在裡頭的所以「餘三不舉」,那個這句話特別說明業體是長久下去的,這一段解釋這個。
06:57
說到這裡,這個「四捨」也在這個地方說一下,就是說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在什麼情況之下會捨棄?這裡已經告訴我們你受的時候你說盡形壽,既然你立的誓要盡形盡壽,當那個形壽結束的時候,當然跟你所原來的立的誓像那個契約一樣到期了,當然滿了,那麼這是一個另外還有三樣呢?這個地方說一下,第一個捨戒,受完了以後你覺得,對不起,我現在有困難,或者有種種的原因說要「捨掉它」,說捨戒的時候那就捨掉了。
09:23
第二個犯了重戒,破壞了戒體,那自然就捨掉了,這個犯戒不是說...輕重不一樣噢!犯的輕的戒的話,對那個戒有損傷,它並沒有捨,重戒的話,整個就毀掉了。以五戒來說,平常我們不殺戒容易持,不妄戒很難持,這個妄戒有輕有重,輕的妄語戒,只是對這個妄語戒有損,但是不會毀,不毀就不捨,什麼是重的妄語戒呢?它有一個特別的說,我證了羅漢果了,我見到了什麼了,這個叫大妄語,絕對不可以,你沒有!未得謂得,這個聖法來說,你沒得到,自己騙人那一定是!那是非常可怕,如果這種情況之下捨掉的話,你不受戒不一定墮落地獄,受了戒一定墮落而且墮落的一定是非常嚴重的,這是非常可怕的。這是我們要瞭解的,所以這個輕重後面會詳細說,因為犯了重戒而失體。第三呢,二形生。什麼叫二形生?這個「生」,男女兩性有別,有一種人就很奇怪。他有兩個性器官,當這個生起來了以後,這個不能。凡是這種人都不行。
11:07
所以這個是四種。第一個捨戒,第二個犯了重戒,第三個就是二形,這個就是男性他有這個女性的這個跡象生起,女性有男性的,這個自然的就捨戒。最後一個死,一般的來說,就是死是通途常規。
11:30
四心者通舉四陰,三性者別示行陰,三陰唯無記,行陰通三性故此句顯非心也。
上面告訴我們「無作一發續現,始末恆有」,第三句是「四心三性」是指什麼?「四心通舉四陰」,通常我們說五蘊,另外一個名字叫五陰,哪五陰?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其它的四陰,所以實際上這就是四種。三性呢,也就是善惡無記。在這個四心三性當中,其它的色受想本身都是無記心的,沒有善惡可說,四陰當中的行陰,或者行蘊的話,通於善惡無記,所以說三陰只有無記,那麼這個只有行陰有三性,三性是什麼?善惡無記,這句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說這個無作體「非心」,不是心法,最後下句,「不藉緣辦」是什麼意思?
13:02
下句正示無作義也。
為什麼叫無作?作一定要借重種種的行為動作,現在這個無作,不要假借任何的外緣,所以叫作無作,所以這一句話,「正示」,正說明為什麼叫它無作的意義。
13:29
若翻對作解,初句反前即謝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緣構也。
那個上面的四句是剛才這種解釋,現在這個無作,另外一個角度,這個「無作」,對著「作」,互相來對比一下,所以說「翻對作」來解釋這個無作的內涵,第一句話說,「一發續現」這個是無作,作呢!不是!一發發了以後就謝往,發了以後一謝你沒有了,而這個無作一發了以後呢!續現!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發完了以後停止了沒有了,一個一發完了以後永遠繼續存在,所以這兩個不一樣,這是第一句。第二句「次句反一念也」,這個是「續現始末恆有」,無作始末恆有,作是什麼?當下一念這個不一樣,第三「反善行心也」,這個作一定限於善心當中,作戒一定在善心當中,現在的無作呢!四心三性!在任何情況之下一直有所以它說又不一樣,第四句呢!就是「不假緣辦」,無作是不假緣辦的,那個作一定要緣才能夠成就的,這個是把作跟無作相對的來解釋。故《雜心》云等等。
15:30
故下引證有二。《雜心》中。
那麼現在呢!它引證,引證什麼?一個引證《雜心論》,一個是引證《成實論》,
15:40
初句躡前作謝生起無作,餘識即四心,後心望前作心故云餘也,俱即同時,是法即無作,隨生謂任運起也。
這個引證當中就是先「《雜心》云」,它第一句,「身動滅已」,這個是躡前作謝,緊跟著把前面這句話重新說一下,那麼這個時候生起無作,滅完了以後無作生起來了,這個無作是什麼?「與餘識俱」,為什麼叫餘識?是說生起的無作,餘識是「即四心」,下面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前面的那個一定是善心,後面的不管四心當中這個跟第一念的善心來說是其餘的,不是它自己,所以叫「後心望前作心故云餘也」。這個說明,「俱即同時」,說後來這個無作,跟其它的心永遠同時俱足,所以與餘識同時一直在,那麼「是法隨生」,這個順著什麼呢?作完了以後,隨著這個作而生起的,這個法是什麼呢?就是無作。而這個是任運而起的,所以任運的話不要再作。
17:24
《成論》中,通明業理,非局戒也。
實際上《成實論》當中說「因心生罪福」,它不但是戒,其它的也是這個樣,這個由心生的這個罪福不單單是戒,如果是戒的話,一定是福不會是罪,所以《成論》上這個無作的話,就是它並不是講那個無作的戒體,就是無作的這個心裡的形相,就是這個狀態,它不要經過作的,只要這個業體存在那麼後面哪怕睡覺了,它繼續的會影響流演下去,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並不是說現在我們好像沒有做壞事睡著了,假如你睡著之前,你是緣著這個惡法,對不起,這個惡法的勢力一直在,因為這個惡法的勢力一直在,將來你一定會進入這個惡道去,反過來,現在你受了戒了,然後前面緣著善念,到那時候你睡著了,乃至於昏過去了,因為這個善念還在,所以它那個影響繼續會向前流,如果是得到了戒,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善的話,那當然它有無量的功德在,《成實論》上面特別說明這一個,所以它說業的道理是通明這個業的道理,通徒常規整個說明業的道理,不僅僅限在戒當中。
19:00
關於這一部份在《廣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業的行相,大家如果這個瞭解,這個地方不必解釋也清楚,
19:11
因心者示現從作發也,
說《成論》上面,這個〈無作品〉,說這個「無作」是什麼?「因心」,因心是為什麼?一定從前面的作而生、而現起的。
19:22
生罪福,生就是發,罪福即善惡無作,文舉無記,等取餘心。』
那麼就是包括其他的,所以說這個舉什麼睡眠等等的話,那就是說還有其他的,說這個不要經過作的,所以叫作「無作」。那麼這一部分就是「引證」,不管是《雜心論》、不管是《成實論》,來說明。那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那個小字
20:00
一發續現等文,初學難解,今據後第五項,先後相生文義,列表如下,以資參考 今文云無作者,即表中所謂形俱無作也。
如登壇後 | 作戒 | 生(未竟) | |
無作戒 | 作俱無作 | 隨作生(未竟) | |
形俱無作 | 因成未現(潛發) | ||
三法竟第一剎那(初一) | 作戒 | 圓滿 | |
無作戒 | 作俱無作 | 圓滿 | |
形俱無作 | 圓滿(示現) | ||
第二剎那(第二念) | 作戒 | 謝 | |
無作戒 | 作俱無作 | 隨作謝 | |
形俱無作 | 獨存 |
弘一大師在這個地方註明,剛才那一段話,剛開始學的人的確很難懂,我想我在那裡花了很大的精神,大家有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真正如果清楚一點的應該可以懂,否則極大部分的,在那裡還是糊里糊塗,那沒關係,所以它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深入,一步一步的深入,後面關於這一部份作跟無作,還有很詳細的說明,我們只要在這個地方先有一個認識先有了概念,然後再繼續下去的話就很清楚了,否則突然之間,把那個真正的重心說出來的話,我們真是聽起來像個天書一樣,不曉得說些什麼!反過來說,如果諸位對這個《廣論》上面業的部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到時候聽起來就很清楚很明白。
21:07
所以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在前面我們學《廣論》的時候,說一切都是業來決定,業決定的時候它有三種行相,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一個叫增上。異熟就是我們得到的報體,通常我們最重視的是講什麼?講等流!那個等流當中有二個,一個叫真等流,一個叫假等流。假等流叫領受等流,真等流叫什麼?記得不記得?造作等流!這個才是真等流。為什麼叫它等流?為什麼真等流、叫做造作等流?現在講到那個無作戒體就用上了。為什麼叫等流?它所以等流的話。就是在它那個果跟前面的因相應相等的繼續的流演下來的,所以立這個等流因果的名字就是這樣,如果說你因當中這樣造作,這個造作一定在以前,做完了以後。它這個影響力量繼續的留在這個地方,下面遇見的時候。嘿!跟它相應的又現起來了,這個就是它等流因果的特徵。所以說如果你好歡喜殺生的話,前生好歡喜殺生的話,這一世看見了你就好歡喜殺生,如果說好歡喜這樣的話,這一生這個習性又來了,所以這個等流因果。另外一個名字叫習,習慣的習,叫做習果,或者叫等流果。
23:05
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去看,那個無作戒體的特徵,前面是作,做完了以後好了,「作休謝往」,那個作意停止的話,那個謝落了沒有了,沒有雖然是沒有了,可是內心當中如果說得到的這個無作戒體的時候,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境的時候,這個等流因果的力量就現起來了,一遇到境,「嘿,我受了戒了!不要再做。」以前遇見了這個境以後,隨順著自己的習性,隨順著以前的習性叫什麼?等流果!現在隨順著這個戒法,同樣的是等流果,對不對?所以或者是從業來解釋。
23:05
再不然的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真正的感果,感果的直接的因是哪一支?有支!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有,一有下面一定是生,有、生、老死,有是怎麼來的?愛取。這個是隨順著順生死的因緣這樣轉,那麼現在我們要想滅生死,跳出來的時候,對境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情況怎麼不一樣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對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不是以無明相應的愛取去對它,對著這個境界的時候,以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善法欲,還是愛的一種,不過以前愛的是跟無明相應的,這樣愛現在愛善法,我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是跟無明相應的愛取,現在跟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跟勤精進,勤精進本身就是「有」,然後你這個有是什麼?就是業體!在這個地方,對求戒的人來說的話,叫無作戒體,清楚不清楚?就是這樣。
25:19
所以從這個地方你們就瞭解了,噢,前面我們學了《廣論》,很多道理這個地方完全派上用場,而真正對境界的時候,你就看的很清楚,我現在的一念是什麼?就像念佛吧!絕對不會說,到了時候看阿彌陀佛來接我不接我!不是的!你當下一念的時候,你曉得這一念派的上用場,如果派的上用場,不要等到祂來接,你確定曉得在這一唸唸下去,它將來非接不可,反過來說,這一唸唸了半天,將來一定不接,這個才是真正的學佛,這是我們應該正確瞭解的。同樣地,受戒了以後,你也是一樣,睡著了,睡著了也不怕,你臨睡之前的一念,如果還在的話,你曉得睡下去,睡下去無邊的功德還在增長,當然這個前面一定是你在作的時候,肯定自己得了這個戒體了,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
26:20
所以關於這一方面的話,在前面正式受戒之前,為什麼要這個懺悔,通常情況之下,大家一定有他的相當的感應覺受,關於這一部份的話,《梵網經》上面有特別的說明,通常講戒的地方都有說明,那麼《廣論》上面也同樣的說明,懺悔的時候,一定有淨罪相,為什麼要淨罪相?在講戒的時候它說得戒是什麼時候?三皈竟得!然後這個三皈的時候教我們學觀想,說初番羯磨的時候十方的戒法動了,二番羯磨的時候,不但動而且集起來了,三番羯磨,進入我們身心了,我們這樣想了半天,也糊里糊塗到底怎麼個動法?怎麼個集法?
27:23
現在你去懺悔的時候你就曉得了,說:「啊,我以前都錯了,現在怎麼可以呀!萬萬不可以呀!」是不是正懺悔的心情是這樣?然後如果說這個不可以的話,你還是想起,或者是緣境的時候說:「哎呀,我以前怎麼做這個事情!」或者在你憶念當中,記起來我怎麼這樣做不好,這樣的意念是不是跟前面確定相反?就是這樣。如果說,現在你有機會找到一個學科學的他跟你拍一點照片,你肯定的可以拍的出來,以前這個時候拍出來的光是黑的、青的,現在拍出來是紫的、紅的、黃的、白的,確定可以這樣。
28:10
不過一般說起來,如果這個業重的話,只要當下的一念的心相應,唉!完了以後,第二念來的時候,這個黑的又跟著來了,緊跟著還在黑漆漆一攤這個談不上,然後你努力的懺悔的話,那個心情慢慢開朗開朗,慢慢開朗,到每一個時候,這個善淨之法相應的時候,夢境當中!為什麼夢境才是呢?平常因為你這個現行非常的強烈,所以在整個的現行當中說不出來,當懺悔乾淨了以後,這個內心當中染污去掉了,這個善淨之法顯出它這個效應來了,於是這個時候,這個夢境當中它顯出它這個特徵,實際上這個完全是心業力,所以當現在夢境的時候,你就看見,然後以前不要說,以前真正有成就的時候,他有天眼,或者法眼的話,他可以看的見。現在的科學,同樣的,用這個東西可以測的出來,這個是它的特點,今天關於這一部份,介紹到這個地方。至於下面那個表,那很容易,你們自己回過頭去,把它細細的看一下。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