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 14A

常法師


已經感受到在生死輪迴當中痛苦,為了解決這個痛苦,所以要找痛苦的成因,找到了這個原因以後,那麼對症下藥,因此現在說,這個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什麼?直接造成功的原因是集諦當中的業,業,一切是業所感得的,業所感得的,但是這個業,真正感果的時候,還要另外一樣東西,叫做俱有緣,要惑,要惑、業兩樣東西同時具足的話,這業就會感果,平常像這個內涵的話,在正規我們學的時候應該都一一很清楚明白的,不過目前大部分來說,我們這個經教都並沒有很完整的內涵,所以今天重說一下。

01:23
我想為了這樣,請翻開《廣論》170頁,這一段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絕端重要的。它這個「初」是講「煩惱發生之理」,前面說集諦造因,那為什麼講煩惱發生之理?看,「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我們不是要解決生死的痛苦嗎?要解決生死的痛苦,你要找生死的因,那麼生死的因有兩樣東西:惑跟業。就它的直接主導的原因是業,但這裡邊卻是以煩惱為上首。看一下這個文,它這個裡邊又分兩方面來說,說不是感苦果有兩個原因嗎?一個是惑、業,那麼這個惑跟業當中,假定說並駕齊驅,那麼你兩樣都要對治,現在再仔細看一下,這兩樣東西它有沒有輕重呢?有沒有本末呢?這是為什麼要這樣問?這地方也說明我們平常作事情含含糊糊的,「啊,大概差不多!」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沒有一個地方遺漏的,都辨別的清清楚楚,一定根本在哪裡?枝末在哪裡?根本先解決了自然解決,否則你把握不到這一點,在枝末上轉了半天,對不起,根本沒有用,所以它這個地方一步一步的細究的目標在此。

02:58
所以它下面緊跟著,細分惑業兩個來說明了,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這第一個,說惑跟業兩樣東西,假定沒有煩惱的話,沒有惑的話,雖然你有業,無量無邊的業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業不會感果,就像這個種子,直接的原因是種子,比如說稻、蘋果,雖然是長出這個稻來,這是蘋果,長出米來的那稻子,蘋果是蘋果的種子,假定說你沒有滋潤它東西,把那個蘋果的種子擺在陽台上,曬它一百年,它還是蘋果的種子,不會發芽,不會發芽,所以「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這個對種子來說,土、水、陽光,叫做俱有緣,說這個沒有的話,它一定不會感果,這個什麼果啊?苦果。

04:10
什麼叫俱有緣?我這裏說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這衣服是什麼?布,因為這是最簡單,那個布怎麼作成功的?當然有很多原因,簡單來說經線,緯線,如果你們看見過,那個經線是已經排在上頭,然後那個緯線豎直,然後那個橫的線,就把它一根一根加上去,然後那個緯線到哪裡,這個布就成到哪裡,對不對?所以這個緯線,就是使得這個經線成就變成布的俱有緣,那個俱有緣種種,同時俱在的,還有當布成就的時候,這個布裡面是什麼?說它布也得,說它經線緯線變成功另外一樣東西,是不是這樣?實際上這個布當中,經緯線兩個東西都在這地方,這少掉了以後,這個布不成,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叫俱有緣。

05:13
比如說我們說鋼筋混泥土,比如說我們說檯子,其實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此,譬如說我們吃飯,飯是什麼?米、水。簡單來說,這個水就是飯的俱有緣,少掉這個行不行?不行。當然你正式說起來,還要火,還要人工等等,不過最主要的地方,我們卻看得見,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惑跟業兩樣東西,如果說你單有業,沒有惑,它還是不會感果,那麼我反過來看看,如果說單有惑,沒有業,怎麼呢,這兩個比較一下,那比較一下,才比得的出來哪一個輕?哪一個重?哪一個根本?

06:02
再看下面文,說

若又有煩惱,

反過來說呢!有煩惱

縱無宿業,

就是說你業是完全沒有,可是下面怎麼辦呢?

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無間,是絕對並沒有停止的,它自然而然哪,只要有惑在,緊跟下去,惑在一定會造業,造了業以後,對不起,惑業俱在是一定感果。下面的我們不必細看了。

06:36
因此這個地方,我們從苦的原因上面,「集」。集,引發感果功能的「惑」,這兩樣東西,最後找到真正的集諦,換句話說,生死苦果的原因在哪裡?在惑!所以惑是上首,我們前面不是說,知道了苦,要解決這個問題嗎?然後一步一步深入、觀察、推究,找到根本在惑,這樣一來,把我們面對的這個無限的一切事項,慢慢慢慢地仔細的觀察,次要的拿掉,最後集中到這一樣東西,就像我們要對一個敵人一樣,我們一個人的能力要想廣泛的對一切不可能!最後你找到了主要的,把那個最主要的找到了,什麼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前面說,真正講起來,修行並不難,問題在哪裡?你沒有把握住真正的問題,我們始終在枝末上面轉,然後自己覺得,好像蠻好!好像有一點樣子,這是所以原因在這裡。現在看看,把這個戒跟論兩個配合起來的話,問題就很快的找到它的中心何在?

08:07
所以說這樣的一來,喔!原來它的問題在什麼?在煩惱!所以它說,既然這樣的話,對這個煩惱,你就要很清楚很明白的瞭解它,你要對治它,對治它就應該瞭解它呀!清楚不清楚?所以說這個地方,第一喔,要瞭解煩惱!那這個煩惱怎麼來的呢?但是在煩惱怎麼來之前,你曉得煩惱到底是什麼呢? 所以它這個一百七十頁上面又告訴它,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08:47
第一個叫「正明煩惱」,前面理論上面曉得了,說生死的痛苦,從一步一步追究下來,原來它最主要的元兇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對不起,不知道,那有沒有用?沒有用!所以正明煩惱,毫無錯誤,正正確確的如實瞭解煩惱是什麼?因此下面告訴我們煩惱相。喔!這裡就是正明煩惱,它又分總別二相,這個總別二相這裡就不講了,為什麼我在這裡解釋這個內涵呢?不是剛才說煩惱魔嗎?這樣!這樣一來的話,這個煩惱的正確的內涵你知道了,所以就正明煩惱。

09:38
那麼你的目的,不是單單要瞭解煩惱噢,你要去捉到它噢!捉到它在那個煩惱當中,它有這麼多喔!總相說了,下面別相呢,一開開出十種,實際上不只十種噢,我們說一百零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你有這麼多,你還是找不到呀!你還是沒辦法呀!或者我們昨天說五住,那個都是根本的煩惱所在,所以它說,如何生起的次第!現在進一步說,這個煩惱怎麼生起呢?次第呢?你從那個次第上面,又可以找到它的歸根結底的最重要的原因。最後是生起的原因,從那個煩惱生起的次第上面,一步一步一步,找到它最開始的地方,從那個地方生起的,下面再和生起的,從那個地方生起,而且生起的原因也把握住了。

10:33
所以從這三個地方,對煩惱整個的行相,煩惱行相瞭解了,一出現,曉得,「好!你這個就是冤家,我認得你。」但是雖然認得是認得的,它怎麼來的呢?如果你不知道,你還是把握不住,對不對?所以他要找到它怎麼來的?從那個生起的次第當中,一步一步的看看它,最後譬如說這個賊,這個賊,賊窩在哪裡?你找到了!找到了以後,賊窩當中頭在哪裡?生起之因!把它把握住,從那三個方面來說,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煩惱的特徵把握住。

11:12
那麼為什麼下面又說「煩惱過患」呢?因為這個煩惱現出來,並不是冤家對頭的面孔噢,貪瞋癡很多東西,好的很噢!我們看不清楚,所以它要說那個煩惱的過患,讓我們瞭解了煩惱的過患以後,產生什麼?推動我們對治煩惱的力量,這麼一來呢,對煩惱正確的認識,有了,還有呢!有了這個認識還推動的力量,決心要把它拔除的力量有了,這兩個有了以後,問題解決對不對?像有病一樣,人家告訴你有病,我覺得蠻好嘛!嗯!沒關係!然後呢,告訴你,你雖然覺得沒關係,可是到那時候,這個病發出來,對你如何如何?這樣呀!那我就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去了,我想這是我們人人在實際上的問題上所遭遇到的問題,所以看看這樣的,真正的經論的內涵是這麼嚴密呀!這樣的嚴密法,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你從這樣的次第走下去,哪有問題不能解決的。

12:23
所以平常我們只是簡單說,什麼叫四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好像很懂,對我們幫助不大,現在清楚不清楚?像這樣的內涵來說的話,是!還是有人不大,可是至少完整的內涵你瞭解了,你瞭解了,將來一旦遇到問題,你要解決的話,你很清楚,噢,就是這些,這懂不懂?所以我要瞭解,並不是今天聽懂了以後,所有的人馬上能夠解決問題,可是至少你聽見了,如實完全瞭解了內容,有一天你要解決問題的話,曉得了,清清楚楚,你走上去是十穩九拿這樣。

13:13

2 顯相

下面「歸意」清楚了,「顯相」,現在說明這個行相。那麼換句話說,現在我曉得了,要看看所皈依的這個對象,它真實的內涵是怎麼的?

13:32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唯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鄰等五為僧寶;三住持者,形象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這個下面,我不想細說,不想細說,我只是把它那個重要的內涵介紹一下,將來再跟《廣論》一配合的話,不必細說,大家就很容易瞭解了,這個地方說三寶,三寶的內涵一共有四種,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一體三寶。這個「理體」就是從理上面講,從理上面講,這個理就是五分法身是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僧寶呢,就是聲聞學無學,無學就是已經證得羅漢果,學就是雖然見了道,從預流開始,須陀洹開始,這麼一路上去,在未證阿羅漢之前,叫學人,他還要學,無學的話,已經究竟圓滿了,就是這樣,這是小乘的。那個才是真正的,這個都是聖位的,不是凡夫,這個才是理體三寶。

15:25
什麼是「化相」三寶?通常我們的化現世間的,那從形相來說,「釋迦道王」—釋迦世尊,為什麼說道王呢?道王也可以叫做法王,普通世間的王,是世間的輪王天王,現在我們釋迦世尊是法王,法王所往的地方,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道王三千」是指這一個,那是佛。然後佛說的、流演的,這個四諦、然後十二分教,這十二分教,主要的內涵就是說的四諦,因為唯有這幾樣東西是實在的、諦實的,這個是法寶,真正的法寶的,有兩個量,一個是教量,一個是證量。教量這個地方,就是化相三寶,證量就是指理體三寶,由教得證。「拘鄰等僧」呢?拘鄰是什麼?憍陳如的別名。憍陳如就是阿若憍陳如,世尊剛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派他的臣下,母系父系,幾個人一直保護著他,就是五個人,最後佛證了果以後,最早度的就是度他們五個人,所以阿若憍陳如是最早第一個開悟的世間出現的僧寶,所以通常這個以阿若憍陳如帶頭,所以「拘鄰等五」,這個是說世間真正出現僧寶開始,以他為首,這個是僧寶,這個是化相三寶。

17:09
「住持」三寶呢,就是住持在世間的,「形象塔廟佛寶」,這個塔廟,就是寺院裡邊安裝佛像的地方,以及或者紙上畫的,或者用種種的雕塑出來的,這是佛。那麼紙素所傳,那就是我們的經、論、律,這個是紙上面傳下來的,戒法儀相為僧寶,就是那些一般的世俗的人,以法受戒,有相可循的,這個就是僧寶。所以這個住持三寶。

17:49
「一體」三寶呢?「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一體三寶,平常就是指心體來說,眾生份上面,每一個人都是具足的,同樣的一體三寶,另外的名字叫同體三寶,佛法僧,每一個都具足這個,佛法僧三樣,一體三寶,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就它心體的覺照的功效來說,這個叫覺照義,覺照那就是佛,然後它這個法本身是軌則義,他是符合無諍的這個,就是僧寶義,這個是指一體三寶而言。

18:39
下面又說「如《涅槃》等說三寶同性」,平常在剛開始的時候,或者是說共下共中,在聲聞緣覺,或者說藏通別圓小始中鈍圓,小教始教,或者藏教通教等等,那通常說三寶,到《涅槃》裏邊,《涅槃經》說實際上沒有三寶之分,這個是前面方便所告訴你,實際上一樣東西,實際上一樣東西。

19:14
這個我要舉個比喻,大家就瞭解了。究竟圓滿的說,我們通常說,譬如隨便說一樣東西,布,那究竟圓滿,布就是布,但是布是什麼?你一定要說經線緯線,人工原料,是不是一大堆東西呀?房子,那個房子來說也是,那是樓板,那個樓梯、柱、樑,柱當中還要說,這是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當中又是鋼筋又是混凝土,又是水、又是人工,是不是這樣?就是這個。所以究竟圓滿的形相來說,跟它的組織的次第來說,有它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學《備覽》的一開始就說,「言有次第,行不先後」,還記得不記得?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它這個一體三寶所指的是這一個,所以它《涅槃》上面,他就把它真實的內涵說出來。

下面《行宗》的解釋,我在這裡不說,不去仔細說它,你們到那時候就看一看,我想還是把它念一下,至少名相重要的地方,就說一下。

20:26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平常人家說的話,那個三寶就是三種三寶,現在我們這裡加上理體三寶,所謂獨出今疏,是至少元照律師,以他所認識來說,曉得只有在南山祖師的疏當中,用的一個思惟。

20:56
初明理寶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

這個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它下面這個解釋是解釋什麼?其實這個五分法身一樣東西,就是這個,那為什麼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為這個法身,透過了戒這個基礎,才能夠彰顯出來,所以這個法身之所以能夠產生法身的功效,全部顯現的話,透過戒,因此它叫做戒,五分當中的戒分,然後還要定,屬於定分,所以慧,慧分,這樣。譬如說剛才說房子吧,桌子吧,那麼桌子就是桌子了,現在我們說,桌子檯子的腳,這個桌面,這個桌子旁邊的什麼,反正給它一個名字,對不對?實際上這五樣東西,整個湊合起來,那個是法身的整體。

22:09
所以說,他告訴我們,從它的過程上面怎麼來的?必定要經過這個戒、定、慧,然後把前面的那些染污、雜染清除掉了,於是彰顯這個本體,這個本體,是用因當中來說明它,譬如說我們這識,如果這個識是眼睛叫眼識,耳,耳識,那你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這個法身呢,透過這個戒、定、慧而這樣彰顯的,所以說「從因得名」,那麼解脫、解脫知見呢?「從果彰號」。同樣的說「解脫」,已經透過了戒定慧,不被煩惱所繫,得到了真實的解脫,這樣彰顯出來的,這是從果位上面。「解脫知見」呢,能夠覺照,了知一切,解脫了以後,對這個解脫整個的內涵,瞭解得清清楚楚,像這種名詞,對我們來說,正式修學是有它的功效,可是在這個地方並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有的地方我就把它忽略掉了。下面,

23:26
滅理四諦滅諦涅槃。

「滅理四諦滅諦涅槃」。滅理是指什麼?就是四諦當中的滅諦,這個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說解決一切問題,

23:39
學無學者初果已去

「初果」就是預流果,以上,無學那就是阿羅漢,不管他們怎麼樣,

同見真諦,名理和僧。

「同見真諦」,就它次第來說有不同,但是同樣的見了道以後,所以「名理和僧」,前面說「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這個,

24:04
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實際上這個理體三寶就是同體三寶,不過稍微有不同,所證的內涵上頭有它的差別,

24:17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住持中。戒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中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

這個都是解釋,所以這段就不細說它了。

24:27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芝苑》呢,又另外來解釋一下這個四種三寶,說這個一體三寶是什麼?就是我們眾生份上的所謂如來藏本性。平常這麼說,我們不必陷在這個名字上面去,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派別,有說,這個要什麼什麼,反正有各種不同的宗派來分別說明,譬如說佛出世的時候,大乘當中分哪幾系?分三系,緣起性空,法界圓覺,這個名字我們現在不去細說它。因此他們不同的宗派當中,有不同的名字,有爭論,這個不管它,現在我們只要說明瞭解這個事實,雖然我們眾生一天到晚在妄念當中,可是這個本具的這個本性,可並沒有因為隨了這個妄念而埋沒,所以平常我們講,雖然隨緣在九法界當中輪迴生死,它不變,它本身並沒有動,這個叫做一體三寶,這個就是另外一個解釋。

26:08
「諸佛果德,清靜離染,是理體三寶」,這個一體三寶是在染,如果說你能夠經過了行持以外,證得了圓滿佛果,再沒有染污的,這個叫「理體三寶」。

什麼是「乘時利見」呢?乘就是在這個相應的機緣之下,你能夠從正確的認識,步步上去,然後把這個啟發引導所有的沉淪的一切眾生,那是什麼?「化相三寶」,然後留下來「垂裕後世」,留下來能夠把這個好處,演流無窮,使得後人得利的「住持三寶」,那四個三寶彼此間有它這樣的內涵,這四個當中也有它的次第,所以一體三寶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可是這個只有佛是圓滿具足,清靜解脫所以這個理體,然後佛出來了以後,要救濟我們眾生,所以化相出現,化相短時候流演下來的話,那個住世,這個四個次第。

27:27
下面那個,我今天不,先停在那裡停一下講,關於要想瞭解這個真正的「顯相」,顯相那個功益,在《廣論》上面它說法跟《在家備覽》不太一樣。這個我也在這個地方今天提一下,諸位瞭解了以後,你們互相配合,配合,然後跟個人相應的自己去使用,總依自己得到好處為主。《廣論》上面在哪裡呢?請你們翻開共下士,皈依三寶,那個地方去看,正98頁開始,共下士。從念死開始,念了死以後,死後了以後,苦,因為苦,所以要去找脫苦的地方來救我們的,因此從脫苦求救,這兩個原因當中,找到能夠救我們解決問題的這個對象,這個叫做三寶。以這樣的不同的方法來說明。

29:04
所以《在家備覽》上面是直接的已經進入了以後,把這個三寶的內涵,完完整整的,一個一個,明明白白地交代出來。《廣論》上面把我們所以要皈依的,從根本上面一步一步的反追回去,找到了皈依的原因,那個時候把真正能夠救拔我們痛苦,作為我們依靠的三寶的行相,如理如量的拿出來,清楚不清楚?這樣。所以這麼一來的話,我們對於這個皈依的境,以及皈依的相,很清楚、很明白地瞭解了。我之所以把這兩個都要在這地方介紹出來,這個有絕端重要的內涵在,我們不是要皈依嗎?現在這個皈依,不是以前說化教當中的,而是制教當中的,制教有一個特別的重點。

30:21


前一卷 (13b) [14a] 下一卷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