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 9A

常法師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裡有幾個問題,這問題下面都會一一解答,所以這裡就不說了。這問題下面講下去都可以解答。昨天已經講到「略辨教體」當中前面兩個實法宗,假名宗。這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到後面在「戒體」一章當中,它會很認真地把它一一解釋得清楚,這地方只是約略的瞭解這幾個宗派,每個宗派大概所提出來的見解,以及在這種見解之下它行持的準則,這樣,這是三方面,所以只要約略瞭解。現在我們看《備覽》第6頁,最後一行

01:52
『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第三個說明圓教宗,這個圓教,顧名思義,圓滿的言教,這是從下面一步一步上來。那麼它根據什麼呢?說「用《涅槃》」,實際上就《法華》《涅槃》,而這地方特別提《涅槃》,也有意思。《法華》是開會的真正的理路,佛的意趣,《涅槃》是行持,所以《涅盤》是說「扶律談常」。最後瞭解了你要正式去行持的話,那還是要從這個地方著手。因此《涅槃》到最後,把《法華》的意義究竟的說明了以後,講它到這個究竟圓滿的目標,還離不開下腳的第一步:律。這樣,這個很明白。不是說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墬,行的時候也反正是圓融自在,實際上不是!正因為要達到最高深圓滿的,所以行持還這麼一步不差,因此這個「開權會實」不是隨便的空話,而是有實際內涵,才能夠把大小一下貫徹。所以說用這個來開權會實,能夠究竟的把前面佛所樹立的權宜方便的這個所謂二乘,《法華》上所謂羊車鹿車,最後都歸到佛出世的真正目標。所謂的實道:大白牛車,這是圓教宗所稟承的根本意趣,這是深符佛出世的,根本宗旨的。

04:05
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現在來考教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什麼?不像前面所說的色法,或者是非色非心,說強號二非,既不是色,也不是心,是兩個非,所以叫強號二非。那這是什麼呢?「識藏」,「藏識」這個名字在小乘當中不太多說。因此在《楞伽》當中,尤其是說,它說這個東西是非常深,「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解深密經》)。佛就說,這個八識,很深細的一樣東西,對於普通凡夫固然不說,對於不究竟瞭解的二乘行者他也不說這個,一直等到究竟大乘再說。

05:59
也許到這裡我們說,哎呀,那我們都聽見,很瞭解了,我們都應該究竟大乘啊!這個大家要瞭解一下,正法的時候、相法的時候、末法的時候,同樣講大小三乘,內涵千差萬別。正法的時候是什麼特徵呢?講證果的,因此這個時候所謂講大乘者,他不一定能夠證得佛果,也一定要發大菩提心,乃至見道,證無生法忍等等,那才是真正大乘根性。不是聽懂了個名詞就算。小乘亦復如是,不是說「苦集滅道」聽見了就算,他瞭解了,能夠依次證得聖果,這個才是!如果說隨便講了個,聽懂就算的話,那這佛法太不稀奇了,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07:05
那現在我們算什麼呢?我們在末法的時候,種這個圓滿的種子,所以對種種來說,這還是非常殊勝、非常特別的一點,比如說,現在世界上面,真正戒法能夠很完整支持的,不在我們中國,是泰國,可是泰國確實的,「阿賴耶識」這個名詞他沒有。這個就說明什麼?末法當中,還是我們大乘根性的,雖然種種子,有它殊勝的意趣。從前面那一點來看,我們不會狂。從後面那一點來看,我們不會妄自菲薄。各自曉得自己的分寸,我現在在哪裡?這個是我順便一提。

07:58
「識藏」,大家了解,這個就是八識的別名,所以「藏識」,這個地方熏的種子,這個受體,換句話說,戒體就是這個。「隨行」呢?就是受了這個戒,得了這個願體以後,隨著而來的行為,或者說依體起行。這個前面實法宗是只講七支,中間的假名宗,它除了身口七支以外,意也講,不過要「重緣思覺」,這個時候才算犯,現在進到圓教宗的話,不!叫「三聚圓修」。那個三聚呀,平常戒當中的,說攝善法戒,這是中間那個,前面那個是別解脫戒,(別解脫當中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三聚),那個三聚戒,本來說起來是最基本的,可這個三聚戒,也就是圓滿的圓教的修行的法則。這個三聚圓修。這個後面仍舊會仔細講。在這種情況下,「微縱妄心」,是就已經造了業了。不是說要重緣思覺才算,這叫「終窮的大乘教」。到最後了,窮也就是再沒有餘遺了。

09:47
上面把這三宗,名字,根據所提出來的主張,以及行持的準則,簡單的說一說,現在這地方就抉擇,我們現在用的是哪一部份?下面請看文,

10:10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現在就從這個上面三宗當中,正式指出來,我們《四分律》在哪裡?為什麼要把前面的三宗說完了以後,才指出《四分律》呢?這個有它的大的原則在。什麼原則?充分說明現在我們所傳的是究竟圓滿之教,所以它把整個的大綱輪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在這裡。說,我們要做些什麼?要做這些!那麼現在你從哪裡下手?不是說碰到哪裡算到哪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到高雄去,你怎麼走,說你坐火車?坐汽車?你決定了,譬如我們現在自己開車去,走高速公路。換句話說,這個數從我下腳第一步,到最後的目的地,現在這是究竟圓滿了,應該經過哪些步驟、哪些次第,可以採用的什麼方法?現在你在何處?為什麼這樣?它每個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不是說,反正我碰到了,碰到什麼就去學,雖然這是小地方,大家要注意。

12:06
在座的很多同修們都聽過《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廣論》當中特別強調一點,挖馬路的這個公案。在這裡講戒,第一次也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公案,隨時隨地對我們非常用得上。挖馬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的人,人人都遇見過,非常頭痛,非常頭痛,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況呢?原因就是當這個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應該先有一個圓滿的計劃,所謂都市計劃,這個都市計劃,在沒有建立之前,它一定想,說將來在我這整個的規劃當中,這地方是什麼?鄉村?都市?說都市,那麼這個都市是什麼條件下形成的?這樣,還是以一個商業為主的,比如說港口,航空站,或者是交通中心,或者是商業中心,工業中心,各有它的特徵。因此形成這個都市的特徵的不一樣,它將來發展的內涵也有差別。再根據這個,才來統計算算人口的多少,以及適應它需要的將來的大概的情況,然後規劃。剛開始,好,說,那剛開始,這是做個基礎,發展那一部分,漸次擴大,再一步一步的分開來。

14:07
在這種狀態當中,它不會說,噢,我想到哪裡,做到哪裡。所以儘管很小的區域,它一定想到將來很遠大的地方,所以馬路,說如果這個城市將來小的,不會開的很寬,如果是這個城市很大,它不會弄得很窄。所以儘管剛開始的時候很小,可是漸漸跟實際上的情況相應,發展的時候它局部的開發、次第井然。越開發,那越得顯出它原來的這個規劃慢慢的,對了,稍有不對的地方就去改善。因此,如果一開始你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內容,到後來就不會產生不知所措,不能適應,或者是下面我們要說的這種流弊。

15:05
下面要說的就是,如果沒有這事先的計劃,碰到了,說,哎呀,現在有這個需要,馬上弄,這地方造一棟房子,等一下,那地方又需要了,那地方又造棟房子,造完了發現,還要一個馬路,這地方剛開始大家很密集。也許,到後來覺得不對,那麼拓寬。弄好了以後,地下水不行,再挖,然後電線又來,也不行,又挖,我們一天到晚這樣。等到已經發展了以後,你沒有辦法等,你不可能再停在那地方,慢慢的規劃計算,所以急急忙忙的弄,弄完了以後,又發展了,那怎麼辦呢?再挖呀!挖完了再來,再來,再挖,再挖,再來。好,這個是這樣。

15:50
我們修道也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所以往往我們討一個巧,說便宜一點,省力一點,先這樣的,何必這麼麻煩呢?結果產生了這樣的後果。其實這個道理,凡是現在稍微接觸一點社會上新科技的人,新知識的人都瞭解,不管你做任何東西,你在辦公室、研究室,這個計劃做得越完整,那麼將來做出來的結果越會美妙,而且越省事省力。我在前面曾經挖馬路,或者造房子,說了種種比喻,佛經一樣地告訴我們。所以這個地方它說用三宗,立出來,它也有這個特點,告訴我們整個的佛法的內涵是些什麼?然後你瞭解了以後,找到你相應的地方去下腳。這是簡單說明。

17:00
現在就告訴我們下腳之處,我們下腳之處,這個《四分》,那個《四分》是什麼?「正當假宗」,就是前面三宗當中,中間那個,假的那一宗,叫做假名宗。所以說為什麼叫假名,以後我想如果有機會,就會再來細說它。這個假名宗對前面來說,它是比較深,所以「深有兼淺之能」。這是一定的,高,一定從低的地方上去的,像造房子一樣,二層樓,實際上這二層樓一定具足一層樓跟基礎的。所以「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所以同樣的把有部的內涵它一定都包含在裡頭。教蘊分通之義,同樣的說那個教,它本身一定是有慢慢的,它那個成分慢慢地就通達深的地方去。換句話說,我們造了二層樓,二層樓還準備了三層樓,這二層樓正是準備要造三層的這個基礎。現在中間那個,準備通達究竟圓滿的,所以「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最後一定能夠匯歸到圓滿的那一乘去。

18:27
因此這麼一來的話,「大小通塞,假實淺深」,這個情況就產生了什麼呢?別的地方,大小,個別之間互不相容。我們在第一天講的時候,曾經應證了一個《歷相感通錄》上的一句話,說印度當年大小二乘形同水火,大乘儘管容納小乘,但是不一定重視它,乃至於,究竟怎麼樣我們不敢說,不過.它畢竟能容納它的,小乘的話,對大乘完全排斥,說小乘的行者,看見大乘的經典把它燒掉,然後看見大乘行者,譬如出家人,年輕的人,把它拐得來,賣到外國去做奴隸,大家還記得吧!這麼個嚴重法。那麼這是《歷相感通錄》。另外,同時在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它也說明這個道理,那是何等糟糕!

19:45
就算是大乘容納小乘,也是一樣,這個是小乘的,好像我們不是一國的一樣,真的這樣嗎?不是!大為什麼大?如何大?這樣,這我們一定要問一下,小,所以成大,這樣,這我們要瞭解的。你必定要從小的地方,才通達到大的地方,因此這個小是通達大的準備,大是由小到的必然的結果。它彼此間有這樣的內涵在,如果不瞭解,大小互相對立,瞭解了以後,互相輔助。

20:39
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對這個大小之間,到底是互相輔助的「通」呢?還是彼此對立的「塞」?你瞭解的很清楚。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小說的「實」,乃至於經過中間的「假」,實就是最起碼的實法宗,假就中間的是假名宗,用這個通到圓教宗,這是「通」。否則你不瞭解的話,大家塞住,互相打架,你損害我,我損害你。由淺到深,次第井然,說「一代雄詮歷然可見」,這個大雄世尊告訴我們的詮,言教。通常我們說一代時教,一代時教,很明白的井然有序,完全瞭解。不會像平常我們這樣互相障礙。所以在很多經論上面特別說明,你沒有智慧,看起來處處地方互不相容的;有智慧的看起來,正因為是要成其事,所以現出來的形相,往往略有矛盾之處。這個地方是略辨教體,簡單的說明了。

22:15
下面弘一大師特別用小字列出來,這個有個原因,看一看,那個表五行我不講,自己仔細看一下就曉得了。假實兩宗,那就是印度當年的,到了中國來了以後,經過南山道宣律祖,以《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又成立圓教宗,這是兩個表的不同,下面我們看小字的第六行。

23:03
〈業疏三宗,為南山律中之樞要。資持所舉三宗之受體與隨行,文簡義廣,初學難解。今撮錄諸文,略釋如下。〉

這《業疏》告訴我們的三宗,這《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這三宗是從《隨機羯磨疏》當中說出來的,這個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當中的中心,最主要的。說受戒不得戒體,你受些什麼?行些什麼?整個的佛法就變成空中樓閣,所以說這個這麼的重要法,現在南山道宣律祖把它能夠融會貫通,而究竟覺了佛出世的深義,所以說這是律宗的樞要。下面的《資持》,《資持》就是《刪繁補闕行事鈔》的《資持記》,有特別詳細的說明這願體,「受體」就是願體,隨行就是下面的,「隨行」特別是持犯,就是講行。不過現在這地方的受體跟隨行,對立來講的話,都是在戒體當中,這文字很簡單,可是意義非常深廣,剛開始對我們初機來說不大容易懂,因此弘一大師又把後面些文,提綱契領的告訴我們一下。下面的文,我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先有個概念以後,以後正學戒體的時候,大家容易瞭解。現在繼續看文,

25:14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 同歸色聚者、通指實法宗之作戒及無作戒二體俱色。 強號二非者、別指假名宗之無作戒以非色非心為體。 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戒以善種子為體。 已上三宗受體之義、於後戒體門廣明。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什麼叫受體?就是說受戒的時候,那受戒的時候有兩個內容,有一個傳戒,或者我們叫「授」,他授給你,我們來接受它,這一定要有這樣的。而這位傳授給你的人,跟接受的人,真正主要的是用心為主,身口是具。我們現在不了解,這儀軌是弄好了,內心不相應,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損失。後面慢慢慢慢地會告訴我們,乃至於三皈,為什麼三依的時候,一定受皈依的佛弟子,要跟著師長後面念,實際上這個前面的,師長念一遍,那就是把東西遞給你,你把它重複一遍,那就是受下來,這裡邊都有它很特殊的意義的。

26:16
所以受戒的時候,你接受了,接受了以後,就得到那戒體,這個戒體叫做所發的業體。 今天在這裡,關於這個業體,簡單的說一下,然後授受的戒的話,這個業體就叫做戒體,平常的時候有沒有?也有。平常的時候這業體叫什麼?業,就叫業,或者業種子,業習氣。我舉個最通常的一件事情來說,平常我們的業習氣,是什麼?跟貪瞋癡相應的,流轉生死的。現在那個戒呢?戒是對治貪瞋癡的,還出生死的,只是方向不同,對這個所受的業體來說,同樣一樣東西,方向不同完全不一樣。像汽車一樣,一個是向那邊開,一個向這邊開,一個是向三惡道,或者是輪迴六道開,一個是向三善道,或者是離開這個輪迴開,這個這樣,體就是心體。

27:29
我要說的這個比喻,是人人可以體會得到,不是個比喻,而是一個事實。 今天我們大家在這有一個什麼會,講經法會也好,使得我們產生更深刻的影響,不妨說一個同樂晚會吧,大家期盼已久的大除夕,我們辛苦了一年,這一次大家要好好的快樂一下。大家心裡都在想,對,想像當中先告訴你,這個一年當中積的辛苦的,現在有些什麼,你該如何準備,家裡邊已經準備的好好的,乃至於洗洗澡,整理整理,修飾修飾,妝扮妝扮,你要去帶些什麼東西來,什麼準備,然後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每一樣東西登場的時候,我們會全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對不對?會!

28:26
然後呢,回去了以後,你心裡面常常會,碰見這種因緣,你就會惦記著,哎呀,對了,就是那次!內心當中有很深刻的印象,事情過去了,但是你腦筋當中並沒有再現起這個事情。可是當你隨便,比如說,一個紀念品,或者那天一起在的朋友,或者是什麼,碰到你就想起了,啊,那次真痛快!那次真好。遇見跟它相應的緣的話,你立刻那一天的印象,腦筋當中現起來了,對不對?對!

29:00
然後呢,假定正在看盛況的時候,忽然之間,有一個意外發生,來了一批強盜,衝進來,尤其拿來個槍:「對不起,你們通通不要動,手舉起來!」把你身上的東西通通搶走,這下的話,絕端的快樂,變成極端的什麼,說不定你有種種的抱怨,抱怨警察也不行,治安也不行,那個不行,至少這個強盜,你會終生不忘,哪裡一看見,喔,就是這個人,就是這樣。事情你忘得乾乾淨淨,完全忘記掉了,可是你什麼地方一碰到的時候,你心裡立刻想起來,或者對他很害怕,或者想起來要抓到他,會不會?會。

29:48


前一卷 (08b) [09a] 下一卷 (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