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 3B

常法師


其他的所謂《戒疏》、《業疏》等等,都在前面【例言】當中說明,以後呢我就不再細說。不過這個地方,我想特別地先說一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這個題目在這裡也簡單的說一說。四分律,我們已經瞭解了這是什麼,「刪繁補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律到中國來,經過了這麼一個轉折,佛留下來,第一次所謂大迦葉尊者,集大眾而結集,五傳以後分為五部,繼續下來,到了漢那個時候,陸陸續續的傳到中國來。晉南北朝到唐,集其大成,這個過程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素加進去,因此有太多的轉折,或者是遺漏掉的,或者是多出來的,就這樣,所以使後面學的人,往往不學嘛不行。學嘛望洋興嘆,浩如煙海,不知道怎麼辦?因此我們這位大祖師,就是道宣律祖,他把他一生心學經驗告訴我們,這個都是大菩薩。

02:13
所以他特別的說明,說從傳到中國到現在,經過九個朝代,哪九個朝代呢?漢,那是東漢,三國,三國當中,或者就說一個魏吧,正統只有一個魏,三國是魏蜀吳,漢魏晉,然後南北朝,是宋齊梁陳隋唐,九代,這樣長的朝代,好幾百年的時間,中間是英賢倍出,那都是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如果我們有心去,你看看《高僧傳》,上面那好多這種大德,那都是像我們目前根本不大可能找的到,都是難得出現的一兩個,儘管如此,他有各式各樣的注釋,往往是叫人越看越迷糊。因此他就把覺得多的刪,叫「刪繁」,不夠的補,叫「補闕」。至於說如何刪、如何補,那麼這個這裡我暫時不說。關於這個,在南山的六大部當中都有很明確的交代。

03:51
關於這個,如果在佛學院的話,那這一部份交代得清清楚楚。雖然我不交代,可是昨天有一件事情已經很說明了,什麼?就是《律相感通錄》,《感通錄》,特別的天人來告訴他,現在你注解這個律部那一部分,前代的所有的人,無出其右,換句話說,你這個最可以做準的。對我們來說,就是這一句話,夠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瞭解一下。看那個「刪繁補闕」的內涵,那麼由於這個,你可以準此行事,這個行事的話,這個行持,這個都是事相上面講的,理可以虛通,這個真正的行持,這個業本身的話,一滴一點都不能漏掉,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行事鈔》是指這一個。

04:53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這麼一句話,這一句話呢,下面這個《資持記》,那個《資持記》也就是元照律師解釋《行事鈔》的。這位律師把道宣律祖留給我們的,前面說這個道宣律祖的文是古拙,意義呢?這個內涵是賾隱!文字又難懂意義又深奧,所以這位大祖師又把它注解一下,因此這個《資持》的解釋就是說明前面。他這種解釋的方法,也像古代這樣,從玄古開始,先把個人特別難解釋的字解釋一下,詞說明一下,然後把整個的意意再說明。那麼我們試一下,看看怎麼的來學這個,我照著這個次第,講了幾次以後,你們再去看《在家備覽》,乃至於看南山的六大部,看起來就得很輕鬆了。看那個釋,

06:22

《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故云有託。』

它前面那個《行事鈔》當中,不是說要「略指宗體行相」,我現在這個地方約略的,這個約略分兩部分,綱略的,換句話說,簡單而又把它最重要的大綱,通通能夠提出來,告訴你,那這樣一來的話,使得後面想進來進去,進上面的人,他就「興建有託」。這個興建有託的意義,就比較深奧一點,因此我們這位元照律師加以注解,說這個「興」指的什麼?發心。「建」呢?叫立行。平常我們常常講的,說我們要做一件事,要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根據這個認識,如理地去努力,佛門當中說,「見道然後修道」,昨天我們又說「目足並運」,所以它前面經過這個說明以後,啟發我們的認識,由於這個認識以後,產生信心,然後有了這個信心以後,所謂「信為欲依」,嘿,好樂!瞭解了這個以後,你對它這個道理說的很完整,瞭解了,於是啟發你的信心,這個對你好,這個對你不好,於是我們自然願意避開不好,得到這個好的。所以這個願樂之心哪!通常所謂的「欲」,由於這個欲樂之心的話,「欲為勤依」,那你就勤勤懇懇去努力。這努力指什麼?指行持而言。

08:31
這裡邊告訴我們,它現在所以要這樣去做的原因,就是怎麼樣使得你啟發信心。根據你所啟發的信心,信心就是你要達到你所要的目標,該做些什麼呢?這個叫「立行」,立就是建立的意思。「識體進行,成因感果」,這樣你才能夠了解說,他告訴你的內涵,這個真正的內涵,這個就是它的體相如何?瞭解了你才可以呀,這樣,於是照著它去做的話,於是你集的這個業因正確,那麼感得正確的,這個所期望的這個果,而這個果呢,也就是他開始告訴你的。

09:30
平常我們一般講經說法的時候,他有不同的方法去分:譬如《華嚴》,它一定說是「信、解、行、證」。什麼叫信?就啟發你對這件事情的信心,由於這個信心,於是你追求它的時候,告訴你整個的內涵,從了解開始,根據這個瞭解,去追尋的行持,最後的,由行持而感得果報。有一些地方不用信解行證這個次第,叫「教、理、行、果」,一樣的。「教」讓你起信,「理」讓你瞭解,「行、果」是一樣。

10:21
再不然呢,所謂「境、行、果」!「境界」就是說明這個內涵,那這個境界平常我們說什麼?說佛陀的境界,這個佛陀的境界,相對的也指出來我們凡夫的境界,我們是同樣一個有情,他成了佛,這麼圓滿,不但自己是究竟圓滿,還幫助我們一切人,我們同樣的,不但不能幫助別人,是自顧無暇,而且是痛苦不堪。為什麼他這麼好,我這麼壞呢?差別何在呢?這個境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因此在這個境上面就分出來 ,你所期望的是人天的,他所期望的聲聞緣覺的,那麼另外要想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個五乘從這個地方分出來。由於個人目標不一樣,為什麼他這樣,而下面有他的原因!這個原因指出來,你如何得到它?這是「行」!於是行了以後,最後的話,得到這個「果」。所以最後得到的果,也就是剛開始標出來的這個目標,它有輾轉的這樣的因由在。

11:46
因此在這個地方,略略的把宗體行相指出來了以後,令我們後面要想學的人曉得,喔,原來這個是這樣的,策發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能瞭解,這點來說就是確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所以這個就是「興」字的意思。

12:15
有了正知見,下面怎麼辦?就根據這個去進行修持,這個正知見分功兩部份,這個地方叫「識、體」,這個體就是它的宗體、本體,那麼在戒當中我們叫戒體。大家就說去受戒受戒,受了半天,大家說得戒體,戒體是什麼?不知道,不知道!那換句話說,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信心有了,瞭解不足,瞭解不足得不到,沒有用,所以不但要有信心,還要有正確的瞭解,有了正確的瞭解,才能夠照著正確地照著瞭解去追尋得到,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夠不夠?不夠!這樣,我要到高雄去,說你要一個車,車子有了,擺在這裡沒有用。然後依體起行,這個地方所謂「進行」,這樣的進行的話,跑一步就是一步的因,跑一步,一步的因,這因放下去,自然感果。所以說興建有託,那是這樣的,這樣的話,對了!也可以說你的目標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你的行持過程步步踏實,這個就是這樣。

13:44
假定我們將來正確的瞭解這個戒法以後,你在以後的生活當中,你覺得生活非常踏實,絕對不會像以往那樣虛浮縹緲的,不知如何是好。乃至於睡覺,這個功德一直在增上,所以說念佛的人,他辛辛苦苦念半天不一定保證邊地(編者按:此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而持戒,乃至於一日一夜,就能夠達到中品中生的基本原因就在這裡,就是詳細的,後面再說。繼續看第二行,

14:33

《事鈔》又云:『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且據樞要,略標四種。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下面資持解釋,我們每次都是念完了以後,然後總說一下。

15:03

《資持》釋云:『初敘廣,上二句據法明廣,五八十具四位不同,次二句約心明廣,即上四位各有三品,若下二句就境明廣,情及非情不可數故。且下示要,樞即門樞,亦取要義。』

在這裡正說之前,我們先看那個兩段的文,第一段前面那個,就是看了這個解釋以後很清楚,現在我們看了那個解釋以後,驟然一看,你會發現不看解釋還好,看那個解釋呀,更是一片糊塗,不曉得它說些什麼內涵。那麼在這裡,因為我們對普通一般人來說,所以很多重要的地方都忽略掉了,總是以簡單扼要的方式,希望大家把握住這個特徵。

16:10
平常我們學科判,大家都知道的,對吧?它科判分得非常仔細,所以它現在這個解釋,也就是整個的說,總別,然後總的當中綱要列幾個,別的內涵是分幾個,譬如廣,開又是如何?略,略又是如何?最後略的樞要,它綱要是如何?就是把整個的內涵,經過這樣的分析以後,歸納成為幾個類,所以你一看就把握住重點。所以它下面這個敘述,是這樣的敘述,所以我現在不在這地方.一步一步的細說,我只是這頭上這兩個解釋了幾次,以後使得你們習慣於這個文字。

17:06
我們前面這個《事鈔》不是說『戒相多途,非唯一軼』。這個講戒的話,它完全在事相上講的,那個事相的話,那非常多,非常多,如果說我們把那個戒相歸類起來的話,歸類起來,那你根據你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幾種方法,如果就它整個內涵來說,是無量無邊,什麼是無量無邊,什麼是歸類呢?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這地方講的是戒,我們要想對它正確地瞭解,說用業來說明,至於說業跟戒之間的差別,到後面會解釋。這兩樣東西是也可以說同樣的,也可說不同的,是不一不異的東西,那麼以後再說。

18:15
在這個業,任何一個業,它的形成,有幾個根本的條件,現在我這個地方採用的,是以四個特徵來說明一個業的內涵。哪四個條件呢?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四樣東西,以後一直會用得上的。實際上,將來我們行持過程當中,整個的就是這個內涵。 第一個「事」,就是事相,這個事相包括一切的事相,眼前所有的東西,就這樣;「意樂」,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心理狀態;「加行」,就是行為;「究竟」,就是你做到的程度,這樣,做究竟了,這個地方簡單的說明一下。

19:38
根本始終說苦樂一切問題,現在大家想想看苦樂這東西,怎麼來的?我之所以要這樣說,有個特別的原因,今天我們學的是律,不是像經論當中,系統,知道了,這個律本身,一定要真實的派上用場的,即便是今天沒有辦法如理的行持的千穩百當,至少你能夠摸上去,一步一步靠近。摸的好的話,我們起心動念,你完全把握得準,這一念,這是造的善因,而善因當中有漏、無漏,無漏的是淨業,可以往生、可以了脫生死,可以成佛作祖,否則的話,雖然是善業,在人天當中;這個是惡業。

20:24
我們這樣分析,所以要這樣仔細的分析,這個講律跟講經論不太一樣的地方,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如果我們像經論這樣講的話,我也對不起你們,如果你們也這樣學的話,你們也對不起你們自己,所以這個重要的地方,我很細緻的分析,同時在分析過程當中,你都應該體會得到,當下的心境是什麼?這個才是,所以它不是個虛通的事情,所以說很多祖師聽了多少遍,覺得迷迷糊糊,當然大體像我們現在講的,不會迷糊的,它是要很細緻的地方。

21:01
現在我們講那個黑板上這四樣東西(事、意樂、加行、究竟)。我們講任何一個苦樂的問題的話,那個苦樂,什麼?它不會天生來就是如此,比如說今天有人跑得來,帶一個好消息給你,你心裡很高興,然後給你穿一件依服,穿得這件依服蠻快樂,反之痛苦。所以所有的苦樂,它一定有幾個條件,當我們自己對這個境的時候,這個境,稱我們心意的是好的,不稱我們心意是不好的,苦樂是這樣分出來的。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什麼?因,由這個因感的果,所以不從眼前這個苦樂上講,而是說這個是苦因,這個是樂因。這個是這個地方來認識,這樣!

22:09
這個苦樂的因,在這地方有一個另外的名詞叫「業」,經論上不是這麼說嗎?你要想曉得前世的因?那你現在受的這個,換句話說,你眼前受的果報,就是你前世造了什麼因!你要曉得將來你的好壞,看你現在造的什麼因?這個因,我們就是任何一個行為,這個動作,這叫做業,業力,這個力量留下來,會影響我們將來的苦樂。

22:48
我把同樣的公式,如果搬到前面去,說宿生我們做的一切行為,這個行為留下來影響力量,形成功我們現在的苦樂,我們目前所有的活動,從家庭到社會,無非是希望生活將來過得好一點,無不在因地當中努力,學佛的人瞭解,真正的因在這裡,所以修學佛法,在世間的人看起來,覺是是迷信,你們走的另外一條路,好像很奇怪。修學佛法的人看起來,覺得世間人很奇怪,你不是要找苦樂嗎?這個苦樂的整個的這條路擺在這地方,你怎麼不走?偏偏要走這個路!是不是這樣呢?那同樣的,世間的人賺了錢,他不是馬上就用喔!擺在明天來,我們修學佛法,豈不也是如此呢?

23:49
所以這個事情一定從因上面講的,現在講的這個業,就是將來的,你現在造的任何一個行為,這個行為影響我們的,那麼關於這個,所以我們講,說苦因、苦果,樂因、樂果,眼前一切行為的本身,那就是一個因,這樣,從剛才在眼前感受的苦上面,我們就找到苦的因,我們希望的樂上面,要去找這個樂的因,那麼這就是眼前的起心動念之處,所以我們先講這個業。

24:35
隨便一件事情,為什麼我們要造這個因呢?這還是因為以前造的業,感得的果報,那果報現起的時候,呃,現起了,現起了以後,自然而然你對眼前的境界,你內心有個反應,這個現起的果報,這件事情來說叫什麼?我們自己所對的境界!這個境界,自己的心對它的反應,這兩者當中產生了互相交涉關係,這個人跑進來,我看見他了,熟人、好朋友,歡喜;這人跑進來,不認識,說不上來,看他一眼;這個人跑進來,是個冤家,那心情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人人能感受得到。

25:34
那麼這個境部分呢,通常這個地方現在不用「境」,叫「事」,為什麼不用境而用事呢?這個境是求果報來說,這個事是將來的種因來說。這個果報跟因有什麼關係呢?在整個的過程當中,我們曉得這因果是連續的,永遠連續下去。宿生的因感得今生的果,當今生的果現起,是不是停在這裡就算了?不是的!就是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又種下來將來的因,就是這樣,於是繼續不斷的因感果,果現起時又造將來的因。所以對這個境界來說,向前面看,那是往因之果,同樣那件事情向後去看,那是將來果的因。

26:44
譬如說剛才這個例子當中,一個人進來,這個人是你好朋友,你所歡喜的,為什麼好朋友是歡喜的呢?說上次我碰見這個人的時候,人家介紹,或者不認識,在馬路上面看見一個人跌觔斗,我就跑得去,把他扶起來,幫忙他,他覺得,嘿,這個人怎麼大家萍水相逢,他這個地方這樣的盡心盡力的幫忙我,所以他就非常感謝,於是心裡面存好,我也覺得很歡喜他,當時這件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以後,後來他為了表達他的意思,固然我覺得,這個值得讓我救的,變成功一個好朋友,這是不是以往的因呀?因為這個以往的關係,所以當這個境來的時候,你就看見,啊,這是好朋友,這一點來說是往因感得現在的果,但是這個好朋友,是不是看見就算了?當然不會!你馬上,唉呀,某人,好久不見,來來來,趕快坐趕快坐,所以第 一次見了以後只是如此,第二次見了以後,繼續不斷的,於是越做彼此間是越親密是越好,是不是這樣?那個關係是什麼?就輾轉增上,這個輾轉增上過程當中,現在我們就停在那裡看。

28:26


前一卷 (03a) [03b] 下一卷 (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