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 2B

常法師


所以說一切有部律,它的根據,也就是說《薩婆多毘婆沙論》,這個真正在印度當年來說,那是內容最嚴密,但是反過來,也是最繁瑣。就是這樣。有它嚴密的特別的好處,也有它繁瑣的累贅,這個我們現在不談它。這個在中國曾經盛傳過一個時候,一直到唐道宣律祖起來了以後,它一家自然而然,這個講「鶴立雞群」,鶴立雞群,這個絕對不像現在大家互相吵吵鬧鬧譭謗,沒有,就把它自己的量說出來,它跑到哪裡人家覺得好,儘管道宣律祖當時也有人非常反對他,像東塔懷素,這個懷素律師好了不起,他是專門弘一切有部的,說他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沒關係,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我照樣出去。」經過了多少年以後,大家抉擇的最後結果,尤其是盛唐時,那些了不起的人都在,眼睛大家是很明亮的,結果一看,最後自然而然,它四分一宗獨盛,到現在其它的都沒有了。

01:26
所以說實法宗用的是《薩婆多毘婆沙論》,那麼《四分律》它所根據是什麼呢?《成實論》。在論典當中,我們通常說,一個概念,一個說一切三世都有,一個就是深一步,深一步,將來,部派,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曉得的,最基礎的那一部份—有部,比它高明的一部分,經部,將來律下面,說下去我們會曉得,因為這個後面會詳細說,詳細說。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曉得來龍去脈,同樣在我們行持的過程中,我們也自然知道的,那身口的行為跟心理狀態,這個為什麼這樣開合,深遠的內涵,真正說起來,重點都在這上頭。最後呢,道宣律祖,他是用《法華》《涅槃》,再加《成唯識論》這個概念,這完全是大乘的經論,就把當初佛留下來的,經過菩薩祖師們弘廣的內容,他能夠徹底的意義能夠顯發出來,所以「南山一宗功在萬世」,弘一大師特別說明這一點。

03:00
除了這個之外,這三宗還有個特點,在這裡也簡單說一下,前面不管是實法宗、假名宗,這都限於小乘部份,南山道宣律祖屬於南山宗,這個是大乘。 這個大乘跟小乘不是對立的哦!大家千萬不要誤解,這個大乘小乘只是基礎向上,所以大乘是必須經過小乘,然後把它擴展,到究竟圓滿的地步,這個才是大乘,像造房子一樣,佛在經論上說過很多次,基礎、一樓、二樓、三樓,絕不可能不要基礎、一樓、二樓,說單造三樓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認識,關於這個概念,所以對我們來說,這個意義是如此。

04:13
現在我要說的這個三宗,差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小乘聲聞,不管是假名宗也好,實法宗也好,一個是說理啊,說得比較基礎,固執一點,一個比較深廣,能夠推遠一點,但他究竟的目標,共同的,什麼?解脫。而且凡是學戒的人,他有個基本認識,一定要求這一生了脫,如果說這目標弄錯了,那犯了戒,已經犯了戒,這是這樣。大乘相反,大乘行者,如果你要求這一生了脫,錯了,為什麼?大乘的真正意思,要究竟圓滿佛果,如果要究竟圓滿佛果的話,那不是說我自己了脫,要幫助一切眾生解決一切問題,這一生行嗎?不行!就是這樣。所以因此大小二乘在基本精神上面就有差別.

05:29
所以《決定毘尼母經》就這麼說,二乘行者持戒,如果忘掉了這一生要成就的話,他的戒根本就錯了,反過來,如果菩薩如果說要這一生成就的話,這個戒也錯了,但是戒是一個喔!所以小乘只要到別解脫戒,換句話說就夠了,大乘呢?在這別解脫戒的基礎上面,還要進一步菩薩戒,這個菩薩戒就是說,有了基礎,一樓二樓三層樓,這個差別,因此南山一宗在我們今天,專弘是有它特別因緣的,這個我們應該要瞭解這基本精神,所以說下面的差別何在?自然我們看到這個,研閱到下面的內涵時,我們會清楚明白的瞭解,那時候我們去選取我們自己相應的部份,怎麼走我們自己的增上生,所以這三宗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差別,這地方說一說。

06:40
最後下面有一點,這也是很有意思,非常有趣的一點,南山道宣律祖他一生的行持是非常的精嚴,因此他感得天神來護持。有個小小的公案,我想這個公案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說他常常都是天人來送供的,他吃的東西,或者什麼,天人來送供,那個時候是是初唐,初唐是佛法最鼎盛之時,道宣律祖跟玄奘大師是差不多時代的人,他們兩人走的年代也走得很有意思。不曉得是道宣律祖先走,還是玄奘大師大師先走,反正只差一年,前面一個走了,第二年另外那個也走了。詳細的我記不住。道宣律祖的年代我記得的,是公元596年生,那時候中國南北朝已經結束了,隋朝,隋朝第一代皇帝隋文帝,那年代生的,經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唐高宗麟德二年死的。我現在想起來了,玄奘大師就是比他早一年,玄奘大師麟德元年死的,就差一點點。

08:29
玄奘大師一個門下,窺基大師,窺基大師很了不起的,玄奘大師說唯識法相一系留下來的就靠窺基大師,我們這個南山道宣律祖,因為他是持戒的,他對講教的人,總覺得,他不會像我們排拒,這不會噢,毀謗,不會。他心裡總覺得:「這出家,變成這個行持上不怎麼嚴密。」他心裡老是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有一次窺基大師到終南山拜訪他,結果那一次去拜訪他的時候,他一頓飯沒吃成功,為什麼?倒不是因為他拜訪沒飯吃,就是送飯的人沒送來。誰送來的?天人。結果等到窺基大師走了以後,那個天人送來了,道宣律祖說:「你怎麼今天送晚了?」天人說:「今天有大菩薩降臨,所以好多大的護法神,我簡直進不來,一直等到他們走了以後,我才來。」這一下,這個道宣律祖大為驚訝!從此以後整個改觀!「哎,我錯了、錯了,原來這樣呀!」其實他研究的律部當中,這裡邊本身就說得很清楚。

09:53
我主要的不是講故事,我主要的故事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你如果很嚴格的去持戒的話,感應一定有,在這裡,我覺得我不大願意多講感應,可是偶然,我多少可以告訴你,我一生遇過了各式各樣的不可思議的感應,你們可以問問。譬如現在南普陀的老和尚,他一生的太多、太多了,我們關起門來他常跟我們說,一出去人家都是譭謗,所以我們不太講,說「現在這個時候還講那個。」其實感應,你瞭解了教理以後,這個感應是最好的證明,對我們是最好的策勵,可是你不瞭解教理講感應的話,那就亂了,於是牛鬼蛇神都講感應,你分不清楚,非上當不可,所以佛是一定不允許我們講的。

10:49
不過像道宣律祖這個,歷史上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公案擺在這裡,他這個感應就可以做為我們參考的,所以他道宣律祖寫了一個叫《感通錄》,平常我們流通的叫《律相感通傳》,諸位如果願意去看的話,《大正藏》五十二卷史傳部當中,你們去看,剛才我特別請李居士放大拷貝,我告訴你們,念幾句話,這對我們有絕大的鼓勵作用,他是說一個天人,是四天王天的,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晝夜,五百年的話是十天,一千五百年是一個月,佛圓寂到現在多少呀?假定是拿我們中國傳的三千年,拿南傳來傳的話,兩千五百年,這對他們來說,佛涅槃了多久?不到二個月。而四天王天的人的壽命,五百年,它不到兩個月,所以四天王天的天人,都把佛世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可是通常四天王天那些人,一上天,這個欲樂好的不得了,大家迷住了,所以說富貴學道難,富貴的人你叫他學佛不可能,何況生了天,一點沒有苦,你告訴他:「這個苦啊!要離。」「我快樂得很,什麼苦?」這樣。他記不住,但的確有另外那一些人,他宿生的願力如果是非常強盛的話,有。

12:48
《律相感通傳》上面來了幾個人,特別這裡面說明的幾個人。他就說,我弟子姓費,他什麼時候?好幾個人喔,他說我是迦葉佛時之人,迦葉佛就是釋迦世尊的前一尊,人壽二萬歲的時候,那時他是修學佛法,所以因為他的願力所在,升到四天王天一點沒有迷糊,而且在迦葉佛的時候,他是專門好律,迦葉世尊時候講的律他都清清楚楚,到釋迦世尊亦復如是,這樣,所以臨佛涅槃的時候就特別教誡:你們要護持這佛法,「所以我們現在都不敢忘記掉,來護持。」

【所著文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裨助聖化。幽靈隨喜。無不讚悅。至於律部。抄錄疏儀。無足與二。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疏失。斯非仁過。抑推譯者如何......】

他就說了幾句話,對道宣律祖說,告訴他,你所做的那些,比如《續高僧傳》,我們《高僧傳》第二,初集是梁朝,就是南北朝當中南朝的梁,梁慧皎法師作的,那是《高僧傳初集》。《高僧傳二集》,第二,那就是我們的道宣律祖所作的。還有一個《廣弘明集》等等。這種都是「裨助聖化,幽靈隨喜」。對這個,佛、菩薩留下來的教法,教化世間有絕大的,「裨」是幫助,有絕大的益處,因此天地的神靈,大家都非常歡喜隨喜,無不讚嘆。

14:31
尤其是下面幾句話,大家聽一下,「至於律部」,特別是說律藏那一部份,「抄錄疏儀」,比如我們現在《行事鈔》,《戒本疏》,抄、錄、疏、儀,譬如說《釋門章服儀》。這種東西啊,「無足與二」,在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能夠與你相提並論的人,這是天人親自告訴他的,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跟你相提並論,第一個就是說明道宣律祖的這個三大部的內涵。

15:21
下面又有一句話,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做為準則的,

【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疏失】

下面就出來,但是有一點點地方,這裡稍微有一點疏忽,疏,換句話說,不夠那麼嚴密,失的話,容或有錯,可是這個錯錯在哪裡?不是理論、不是這個戒體、不是戒法,乃至於戒行,是戒相當中的斷那個輕重部分,有一點錯,

【斯非仁過,抑推譯者】

他說這個不是說你能夠左右的,而是翻譯的人,古來這個翻譯,道宣律祖他自己並沒有翻譯,何況他翻譯的話他也不懂梵文,古代從東漢以後,經過九個朝代到唐,經過陸陸續續好幾百年的時間,好幾百年的時間,前後維持了四、五百年的時間傳下來的東西,難免這裡邊有點不清楚,所以他特別舉了二個例子,從這地方,雖然說這裡還有稍微疏失,這反顯道宣律祖,這個南山宗的真實的內涵,可以把佛陀的真實義趣充分圓滿的表達出來。所以我特別地引這些話。

17:01
這個裏邊他還特別說,天人特別說,真正最重要的,韋將軍,這個韋將軍到底是誰?我們有人不知道,平常我們都說韋陀將軍,這個沒什麼太大的關係,總是這是個了不起的,是一個菩薩,他是現天人身來護持佛法的,最後在《律相感通傳》上,將來我有很多東西要印,印了對我們有絕大幫助,絕大幫助,因為那些人都是親自見佛,乃至於佛交代給他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的說法都是空口的,自己屬於依文解義,那對我們有莫大的傷害。最後這個韋將軍親自跑得來告訴他,他說:你現在要瞭解,說現在佛法慢慢地衰退了,這衰退的過程中,

18:11
【天竺諸國,不及此方。】

天竺就是指印度,不如這裡,這裡指什麼?中國,當然那個時候指唐朝,道宣律祖那個時候,他那個《律相感通傳》,天人來的時候在什麼時候?麟德元年,換句話說,他死的前一年,時間是非常清楚,是公元664年,現在我們是1991年,離開我們現在1327年,你可以清清楚楚的算得出來,那個時候來說,印度已經不如我們,下面說,

18:43
【此雖犯戒,大途慚愧。】

要想持的絕對清淨的話,已經沒有了,所以這個叫像法,就是絕對清淨那是正法了,但是整個的整體來說,它都是能夠有慚愧心,慚愧心,那是善法的根本,所以

【內雖陵犯,外猶慎護。】

這兩句話對我們絕端重要,說裡邊雖然有一點侵犯,「陵」是超越,實際上這個「內」指什麼而言?指三毒而言。所以現在你戒相做好,那已經很難得了,所以他說外面很謹慎,保護得,走路就是走路的樣子,通常那個律師,不會像我們這樣,眼睛到處去,一定是看著前面的三尺,絕對不可以東張西望,非常嚴密哦,走路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吃飯的時候,坐的時候,每一個地方,這樣,可是如果心裏邊,它沒有辦法把貪瞋癡調伏,這犯了,這個犯了,將來裡邊深細的說進去,我們都會一一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雖然犯,但是他原則上還懂得慚愧,所以「犯」是指裡邊他沒辦法調伏貪瞋癡三毒,所以「持」呢,外面還能夠很謹慎,曉得慚愧心,說我不行!不會現在說,哎呀!這個什麼!那我這個懂道理,我這個大乘,根本不要戒,那這種是不知慚愧,非墮落不可。因此,它下面兩句話,

20:34
【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

他看見他一個特別的好處,只要有一個好處在,他所有犯百樣的錯誤都忘掉了,就是這樣呀,前面有好些地方就告訴我們說,

【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子所見侵惱云云。】

他只要有一善可取,諸天都不會厭惡他,不會排斥他,大家都流著眼淚說:哎呀!其他的過錯也就不管它了,就不管它了,還要去保護他。關於這問題,將來我們隨便說到哪裡都可以。

21:25
下面特別地有幾個,這是我今天要講的,說

【此方僧勝。】

這地方的僧團,有它特別超勝的地方,超勝在哪裡呢?下面兩個,這個是印度所無的,當然,實際上印度後期的大乘絕對有,且遠超過我們,不過整個的全國的形式來說,那是沒有的。他說

【於大小二乘曾無二見,悉皆奉之。】

在我們中國,絕對沒有說,你這個小乘排斥你,然後呢,小排斥大,大譭謗小,我們中國整個的形式來說,沒有,說:

【西土不爾。】

印度並不是如此的,怎麼辦呢?

【諸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

尤其是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拿到了大乘經典把它燒掉,人呢?妙啦,這個佛法僧,佛、法、僧三樣東西,他自己本身。就是如果是小乘的話,大乘能夠容納他的,但是雖能容了他,同樣的有這種很多問題,

【小僧皆賣於北狄。】

如果小乘看見大乘的行者,年紀輕的,抓到了以後,把他賣到北方,沒有佛法的地方去,

【耆者奪其命根。】

如果老的可欺的話,把他弄死,

【不可言述。】

這種情況簡直是不能說,儘管如此,他還要護持他喔!這一點將來我們說下去的時候要知道。

22:57
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尤其是在家居士,我們往往說,動不動輕視出家人,這個對我們來說一個致命傷,你不信佛法你根本不談,信了佛法,最重要的,我淨化自己,這是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內涵,以後再說。但是這地方,也不要說,尤其出家同修,對我來說,覺得,喔,佛告訴你們要這樣的話,那對不起,我非下地獄不可,你輕視我不一定下地獄,我如果出家人這樣想,非下地獄不可,出家人怎麼想的?我穿這件衣服要支撐佛法的,我單單修行,我寧願還俗,托了家我念佛,如果要想出家,對不起,我單單念佛不夠,非持戒不可,這是真正重要的,人人這樣想的話,佛法興,自己受用。今天我想時間到,說到這個地方。

23:55


前一卷 (02a) [02b] 下一卷 (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