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意趣一佛乘 續

淨遠法師


一切如來,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都是這樣的。用無量方便度脫眾生,引導眾生進入佛的無漏智慧。凡是有聽法的,沒有一個不成佛,沒有一個不成佛。所以既然是每個人都要成佛,當然在座各位,今天你看到法華經這三個字,你也會成佛呀!你聽師父講一個佛法,你也會成佛呀!你聽任何一位法師提到佛法,你種下一個成佛因,你都會成佛。像比我們成就高的那些羅漢果,證到羅漢果的阿羅漢,或者辟支佛,他最後也要成佛的。換句話說,沒有永遠的阿羅漢,也沒有永遠的辟支佛。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知道,你最終的目的就是成佛啦!

在《法華經》方便品偈頌裡面就廣泛的解釋了,不管是你進塔廟裡面,進入寺院裡面,只要合個掌,稍微低一個頭,低一下頭,或者稱呼一下南無佛,或者像一個小孩子玩泥巴,塑一個佛像,或者塑一個塔的形象,這樣都可以成佛!最後都會成佛的。今天在座各位花這麼大的心力來學習廣論,難道你不會成佛嗎?會成佛吧,對不對?什麼時候成佛是問題啦!但是一定會成佛。你一定會成佛,跟你什麼時候成佛,是有很大很大的問題在裡面。這個是在下面要特別提到。所以你今天在座各位在這邊聽,即使聽我一個不成器的法師講法華經的一佛乘概念,也都是成佛的因緣。我今天有這種機會在這邊講,也是靠著你們,所以我也會成佛呀!所以我們誰成佛,我們都會成佛,誰先成佛呢?就看誰比較努力了。誰比較有智慧去抉擇一佛乘。

這裡就再總結了說明,十方三世都是這樣的,不是單單佛這樣,既然過去我們說我們沒有碰到佛好了,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我們也沒有碰到,當下我們也看不到佛,可是未來你還是會碰到佛的,你會碰到佛,還是告訴你一乘法。所以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早一點下決心,去了知什麼叫一佛乘?這是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呢?不要等到一碰到佛之後,才知道我已經是聲聞種性了,我已經是辟支佛種性了。那時候要轉彎就很難。那為什麼辟支佛種性或者聲聞種性轉彎很難呢?在後面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提一下喔!

第五點:為何佛以種種方便因緣譬喻說法?

佛既然是以一佛乘引導我們,那乾脆就跟我們講,好啦,我出世的目的就要引導你成佛的,就全部講成佛的法門就好了。為什麼佛又要用種種的方便,用暗的、用明的比喻,用種種方便呢?種種法門呢?無量無邊的法門來引導不同的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呢?就像為什麼佛不乾脆就講菩提道次第論?或者講菩提道次第經?那我們一生每個人都學上去就好了嘛!為什麼還要等到很多祖師出來,慢慢抉擇,喔,佛的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做後才結出一個道次第呢?為什麼不當初佛就把它講清楚?那又說佛是應機說法,所以每一部經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性的眾生,應機而講的。那佛為什麼不乾脆明講就好,免得有現在很多宗派的爭論,或者是說唯識見跟中觀見,在互相爭論,或大乘小乘互相爭論,為什麼呢?

它原因就是在《法華經》裡面,223頁裡有提到,那我們看第一點:

佛了知眾生的習性,佛他因為他圓滿,他知道,他具有無量的功德,他的能力全部具足了,所以他知道每一個眾生,所以他了知眾生的習性,他是怎樣瞭解呢?在經典裡是這樣說,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就是佛他徹底了知,眾生有種種的欲望,欲念,種種的想法,種種的希求,而也都貪著在裡面,當你升起對某種法的好樂,或者對某件事的好樂,喜歡,就會黏在那邊,就會被這個卡死住,所以佛就知道我們有這種習性,所以就用種種的方便,隨著我們的習性來引導,在另外一個偈頌有特別說明,就說,模對,佛祂了知一切眾生,種種所行道,先是善惡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就更一步解釋,佛祂知道我們眾生,每一個眾生所走的業道,你這一生會造什麼業,會墮落什麼,每一個眾生所走的業道,佛都了解得很清楚,也知道你這樣走下去會有什麼結果,祂了解得很清楚。你過去世造的什麼善業惡業,佛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就好像看手掌的掌紋一樣。而每一個眾生的能耐,是不是比較怯弱,還是很精進,有多少能力能夠承擔法,有多少能力能夠接受什麼法,佛都很清楚的啦!

然後你對這個法是經過長期修習而變成利根,還是初初碰到這個法,剛開始學的是鈍根的,佛都很清楚,知道我們根性是鈍的還是利的?過去世有積了多少功德?佛都很清楚。所以佛就是按照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這種因緣條件,而[引導我們走上來的。這點我們大家都能體會得到吧?因為佛祂對我們眾生的習性,瞭解得太清楚了,所以祂才會因我們眾生洏開示種種不同的方法。

那我們進一步瞭解,我們眾生到底有那些習性?就是第二小點,眾生的習性。這裡在《方便品》裡面,廣泛的引用了很多偈頌來說明眾生的習性,這裡只抽取一部分來,這部分可能是比較濃縮的,來做一個瞭解。在27頁,31頁提到,

佛見六道眾生,貪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

他說佛見到六道的眾生,都是很貧窮,貧窮什麼呢?就是福德不夠,智慧不夠,福報也不夠,那就這樣生生世世,進入生死輪迴的險惡道裡面,永遠相續,痛苦不斷。內心裡面深深的貪著五欲,就好像有一種犛牛,牠很愛惜牠的尾巴一樣,那個犛牛的尾巴被樹枝卡住,只要其中有一根毛被卡住,那個牛就不動了,既使後面有獵人追牠,牠也不動,因為牠不想把那個毛扯斷掉,他就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眾生,對貪著五欲的那種貪著的狀況。明明已經要墮入生死險道了,可是對自己習性的貪著,一直放不掉。像犛牛愛尾一樣。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就被這個貪婪覆蓋了全身,一天到晚就在這習性裡面,看不到貪愛以外的東西。就習性以外的東西,你就緣不到了,內心雖然知道有些苦,可是有不求大勢佛,也不求這佛告訴我們的斷苦的方法。反而會相信那些邪見,對邪見深深得執持,以苦欲捨苦,後面這句話,大家可以抄起來很可以做內心反省的一句話,以苦欲捨苦,想要用苦來換苦,用苦來捨去苦,換句話說,我很痛苦嘛,希望罷這苦解決掉,就找一個方法,那個方法其實也是苦的。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世間法本來就是這樣嘛,這個不好,就弄用一個方法來解決,結果這個還是產生很多苦果,永遠沒完沒了。

那我們學佛難道不是這樣嗎?你仔細去想想,我們眾生的習性是不是這樣呢?是的!不管你今天你修行什麼法門,如果你沒有把握好正確的宗旨的話呢,你還是以苦欲捨苦。你把佛的意趣弄偏了,你認為佛就是這樣,佛就是引導我這樣做,結果你還是輪迴。因為你誤解了。不管你今天修哪一個法門,唸佛,參禪,持戒,修密,修顯,全部都一樣,只要你沒有把握到真正佛的意趣,你所修的法門,一定不會引導到你最終的目的。如果你一直這樣修的話,不會的。而你可能會因此誤解而產生很多偏差,感得很多苦果。你是想要脫離生死苦海,可是你用的方法,你誤解了佛的意趣,結果你用那個方法還是給你增加痛苦,對不對?特別在末法時代。這種現象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因為我們本身沒有智慧,去抉擇佛的意趣。對佛種種的方便說法,意趣難解,佛的方便說法,意趣難解,很難瞭解。所以我們很有可能都會栽在裡面,這點是我們在內心要好好策勵的地方。

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個點,瞭解一佛乘的勝利。雖然到現在我們還不瞭解什麼叫一佛乘。對不對?沒關係,只要你佛講法就是一佛乘,這個概念先把它好好的抓住,然後再去想,佛,瞭解一佛乘有什麼勝利,慢慢慢慢深入,我個人的經驗,體驗,也是第一次打精進七,頌法華經,一堂下來,根本腦筋一團漿糊,不曉得法華經,就像師父所講,他也成佛,他也成佛最後每個都成佛,到底跟我什麼關係嘛?反正我也要成佛嘛!不是的!後面他會提到,這跟我們的習性有關係的。我們先瞭解,一佛乘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就是確立學佛的宗旨。第二是避免造謗法的惡罪業,第三是反省自己,自我反省。

第一是確立學佛的宗旨,延續剛才提到的,現在末法時代,不是很多很多法門,都可以看得到,可以摸得到,你也有因緣可以接觸得到,可是如果你沒有辦法把握到學佛,或者佛講法的真正目的呢,你是很難用很精簡的時間,很有效率的方式來學佛的。最後如果萬一弄得不妥當的話,可能會走偏差,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得把握住學佛的宗旨。現在時下很多是,學佛好像是世間蠻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聽說學佛人也都有品味,茶餘飯後,一種消閒的活動。這根本跟我們學佛是了不相干的。對不對?我們根本我們不用談這一點。我們現在都是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換句話說,我們都願意按照佛告訴我們的道次第一步步走上去,那你是真的瞭解到佛的意趣了嗎?不一定!不一定的。因為我們在感受上會覺得,喔,這個道次第是成佛的一條路,感受上會成立,願意承認它。可是內心裡面呢?是不是已經產生了這樣一種確定的定解呢?就不一定了。這如果能夠多方去比較,更能夠確定。今天如果有人來,有一個很有修行的人來告訴你,要傳你一個法,那你心會不會動搖?你是用什麼角度來衡量我該學還是不該學?碰到這些你切身有關係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你內心是不是對成佛宗旨有掌握了?我不是說你去跟誰學法好或者不好,而是說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抉擇你該學跟不該學?這是最重要的啦!不管是法王也好,每一個宗派的成就者也好,他們本身的證量,教量,都是無話可說的,只要你有緣,能夠跟他學習,有正確的方法,你願意正確的去修學,你最終都一定會成就的。現在問題就是不在於對方,外資已聚足,就是我們本身對成佛這條路,是不是很掌握,掌握得很好?不一定的,我覺得不一定的。我們有時候碰到很多境界來的時候,內心會動搖的。如果有一天,有一個很有成就的大仁波切,到你家,要給你灌頂,要給你很多很好的法,乃至要傳整個菩提道次第的心要給你,你一定會心動的嘛!對不對?因為這是成佛的殊勝法。問題就是,你是因為對方的成就很高呢?而被影響了,還是你真正的從法那邊去看,抉擇的。這點是蠻重要的。這是最強的一個例子。我們當然很少機會碰到這種,我們比較碰到就是生活上,在你工作上,還有你在處理很多問題上,常常就出現對成佛這條路的宗旨把握不牢固的一些現象。你常常會過份牽就自己的周遭因緣,而扭曲了你學佛的目的。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我想都有嘛,特別是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常常都會不知不覺扭曲了成佛的意趣。這點確立學佛宗旨是一至種見,跟自我反省是實際上的做法。所以深入的部份,在第三節再談。

第二點就是避免造謗法的罪業,這一點在廣論第14 頁講得很多,總的來說就是,由一佛乘故,是瞭解到一切的法門,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或者全或者_,都是開示成佛的方便。如果我們能對這樣一個概念瞭解得很深刻,就可以造下避免造謗法的罪業,換句話說,如果你知道佛不管講無量百千萬億,種種法門最後的目的都是引導我們成佛的。那你就會知道,不管現在時下流行的一切的宗派,不管是大乘小乘,或者是顯教或者密教,最後都是,最後歸結到成佛這邊來的。那你就不會去內心去排斥一個法,因為他們都是成佛的方便。而且每一個都是佛安立的。都有它的因緣,都有它的目的。那我們就不會去,喔,這是小乘法,喔,這是菩薩法,這是菩薩應該學的,這是菩薩不應該學的,這是好的法,這是比較差的法,我們就不會這樣去妄作分別判斷。可是我們可以感受到時下很多人學佛,是不是常常這種批判佛法呢?他們批判,喔,小乘的批判沒有大乘,大乘的覺得小乘的不用學,密教的覺得顯教的學的不重要,密教的覺得密教是最高成就,只要學密就可以很快成就;顯教的覺得密教不是佛法啦,在末法時代到處都有,我們難免會受到影響。我自己坦承,剛開始學佛前幾年,都會在這裡不知不覺偏掉了。常常想,我這個法好,或這個法不需要,這個法很好,常常內心會有好惡的那種批判,你會覺得,有時以前會唸佛,唸佛很淺啦!就不想唸佛,這只是對一種法門的一種輕蔑,不了解的一種輕蔑,這也是不行的。覺得禪宗,一生打座開悟而已,有沒有什麼經教的證成,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我們內心裡面不應該這樣去判斷每一個法門的優劣。但我們應該講,每一個法門都是走上去的一個方便。那問題只是學習佛法的人正確不正確而已。法門本身是絕對沒有高下的,因為佛的意趣本來就是安立每一種法門引導眾生成佛的嘛。所以它本身,它目的都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的話,就沒有高下差別,只有應機不同的差別而已。

還有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的錯誤了解的差別而已。如果我們內心常常去瞭解瞭解,你對,你的心量會越來越大,會越來越大,能夠涵攝別人。能夠包容別人。別人怎麼做,你都有辦法去安立他包容他。當然你不是一味的包容,你還要用你的智慧去抉擇,去看更清楚。總之,這一點在廣論的第四點裡面,法的殊勝第四點裡面,有很詳細的提到,這裡是簡略的說明。

第三是反省自己的習性。這點就是很重要的。剛才前面有提到,我們瞭解到你成佛的宗旨,成佛是你的學佛的宗旨,那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學習了廣論之後,都會知道,趣入大乘道是你要做的事情,對不對?可是在我們的生活習性上,是不是這樣呢?不一定,這點我們可以好好地來去觀察,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一部份,有些人很喜歡在那靜坐思維的,有人喜歡看書,廣閱經論的,有人喜歡去積極做義工,集聚廣大資糧的,佛教界大概就是這幾種,很普遍的,我們自己仔細檢查自己,你是屬於哪一種呢?換句話說,你未來是還是可能按照你的習性發展下去的,那如果你是很喜歡寧靜的,很喜歡一個人好好的拜佛,好好在思維,你那個習性會慢慢發展發展,以後越來越堅固的話,界會慢慢慢慢走到走到聲聞乘那邊去,你如果比較更強烈一點,希望靠自己能力,不想依靠別人,好好的自己在佛法用功,靠自己的能力來解釋經論,最後慢慢發展就變成辟支佛乘,這是在座每一個人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從這邊來去檢查,警惕自己,原來學佛的叉路這麼多,連辟支佛乘和羅漢道有這種叉路,其他更容易趣入的,更不用談了。對不對?你要進入聲聞乘,或者是辟支佛乘,要經過很多福德資糧,才有辦法進入的,而我們現在當然談不上,可是我們現在有資格進入人天乘,還有三惡道,對不對,這些我們都有機會,也有能力去的嘛!那現在我們是不是能夠去檢查自己,也是在這邊流轉,會發現也都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連那兩個乘都去不了,我們一直在六道中輪迴,這就是我們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我們都是貪愛自己的!常常對自己的見解很執著,見解很強,別人講什麼,反正聽不進去,那另外對自己的習性,很貪懶,反正我就這個樣子嘛!我就喜歡這樣呀!我就想這樣呀!就不講道理了。這就是一種習性,那我們就要透過這樣,了解一佛乘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懂,也不是那麼容易趣入。那才會知道,會反省自己,呀,自己真的對一佛乘一無所知,而這個就是佛的根本意趣。那會產生一個很強的對比。反省自己還不足,要好好的努力。你看,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或者是傳佛心意的大迦舍尊者,他們都是過去佛,為了引導我們而示現大聲聞,大羅漢的。他們這些佛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走上一佛乘。那他們示現的樣子,相狀就是以他切身的經驗,來告誡我們,你看,舍利佛說,我智慧第一,證到羅漢果之後,我看到佛有種種功德,自己都很覺得很遺惑,為什麼我跟佛一樣進入了涅槃,進入了佛的知見,為什麼佛的功能這麼大,我竟然沒有呢?他才會慢慢去反省反省,發現,原來,知道走錯了。那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會走錯,我們會不會呢?會吧,對不對?我們也會呀!所以我們要從這樣對比,去瞭解,呀,我們還是很危險,那傳佛心意的大迦舍尊者,他就告訴我們,一個__,告訴我們眾生,就是很貧困很貧窮,一點福報,一點福德都沒有,可是就是自己不承認,不知道。然後就一直在生死裡面打轉。可是每一個內心裡面都有佛的種性,可是就是不知道,把它拋棄掉了。願意當一個掃糞的除糞的的一個工人,所以___[27:30]就用這個比喻來告誡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呀,可以成佛可是我們都不願意,不願意走,我們都願意當掃糞的工人,能夠一天賺幾塊錢,心滿意足,後來那個佛,他的主人升他做一個組長,他歡喜無比。大家就說,你得到一點小小利益,就貪著在那裡,這就是我們眾生的習性。

我今天並不是真正來講什麼是一佛乘的內容,只是傳達一個概念,佛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你成佛的,你不管用什麼方便來參加法人,不管用什麼方法趣入佛法,最後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成佛的,既然你要成佛的話,你就要知道,用什麼方法來成佛是最重要的,用什麼方法來成佛?不要像那些過去佛示現的大羅漢一樣,證到羅漢果了之後,證到證到ㄈ緣覺果之後,才來回小向大,你回小向大也很好嘛,對不對,至少不會墮落生死,不會輪迴,可是如果他要成佛的話,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什麼呢?習性,養成了什麼習性呢?因為這些聲聞他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是不是從苦諦趣入的?他為什麼?他是不是看到世間的過患,所以他願意出離生死,對不對?是他厭惡苦嘛!那他用什麼方法來脫離苦呢?用什麼?空性!他用證空性的方法來脫離苦,只要他證到空性,他就不會輪迴了。那雖然有苦,可是他不會受影響。他內心所熏習的就是不畏苦,然後一碰到苦就去思維空性。透過空性的證悟而脫離生死。這個習性,經過見道以後,就是非常非常堅固,強猛的一股業力,所以因為他有空性的攝持,所以絕對不會輪迴生死的。這是羅漢和辟支佛他特別的地方。

那跟成佛又有什麼關係呢?好了,現在成佛要怎麼樣才能成佛,成佛的因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的因是什麼呢?慈悲。慈要關懷一切眾生,悲要救拔一切眾生,怎麼救?要深入眾生的世界裡面去救,用種種方法來救眾生,眾生是怎麼一個東西呢?苦嘛!眾生就是被苦所纏。好了,現在這些回小向大的這些羅漢,他要不要發菩提心?他發菩提心要不要進入眾生裡面?磨練他的菩提心,要嘛!可是他問題就來了。他一旦和眾生接觸,只要,這人的色身有一個特質,它只要感受到這些眼耳鼻舌身意的這些色身,或者是攝受想行識這些。他就有苦根,這種根對境所產生的苦受就會有的。所以他要回小向大,他苦受是有的。所以他一看到苦,怎麼樣?縮回來吧,那縮回來怎樣趣入空性。所以這些,他們慢就慢在這裡。因為他習性已經養成了。對境的時候,一看到苦就縮回來,看到苦就縮回來,所以他要透過這種百千萬劫,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改這個習性,因為他有那空性的攝持,所以他業力是很堅固的。所以你要把它轉變過來,那習性也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轉變。所以他慢就慢在這裡。

所以換句話說,他還在這個來來回回,很長很長的時間。那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了解到這一點,就不要趣入聲聞種性跟緣覺種性。就是趣入大乘,所以廣論道總建立,一就告訴我們,一開始就要趣入大乘道的原因就是這樣。然後大乘道裡面又有很多方便,就看你的資糧,顯教有顯教的方便,大乘顯教,大乘密教,有它的方便,看你的功德福報到哪邊就相應到哪邊,但是最終都是成佛的。所以各位最主要就是了解到成佛是我們學佛的唯一宗旨。而這也是十方一切佛,出世引導我們的唯一的目的。那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這一點。

最後做一個簡單的結釋,那我們要怎樣趣入呢?《法華經•方便品》最後它就有提到,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就是說,舍利佛你應當知道,諸佛法如是,諸佛法就是這樣呀,以一乘道引導眾生的,但是用無量的萬億方便,隨宜,隨著眾生的根性而權宜說法,如果誰不去學習呢,不能瞭解這件事情。所以我們要趣入,就好好的學習,努力的學習,佛的道,或者好好的把道次第弄好,這是佛的精要,把它學好。所以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如果你不去學的話,你是絕對不能夠瞭解佛的意趣的。你只能夠瞭解到某一個法的意趣,你必須廣泛的去學習,那依什麼趣入呢?我們現在所依的,就是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因為這是十分三世一切佛的精要,也是成佛的唯一方便。

沒有一尊佛不是依道次第成佛,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把握這個主題重點,趣入種我們的成佛之因。像廣論所講的,廣論這個法,道次第,有四種殊勝,就已經含蓋了整個一佛乘的內涵。所以換句話說,廣論是幫助我們趣入一佛乘的一個殊勝教授。所以希望我們好好的,能夠透過廣論的學習,真正的從內心裡面趣入一佛乘,這也是廣論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你成佛的。

今天我們這個法華經一佛乘的解釋,就簡單的說明到這裡,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各位多多包函指教,如果有對的地方,都是常師父以前在多年以來的教導,我只是做一個傳達而已,今天就到這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