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五) 思考題


  1. 以理成立具慧者最初應入大乘。

  2. 解釋頌詞意義:
    1. 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
      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2. 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
      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3. 有人說:論云“畢竟棄捨此二乘”,因此,不必要修學中士道,直接進入大乘就可以。對此應如何回答?

  4. 為什麼說“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是能夠擔荷利他重擔?這種安樂、威德、勝力有什麼超越一般世間人的地方?

  5. 從哪些側面以日輪和大地比喻大士的本性?

  6. 解釋下面一段話的意義: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7. “由種種門觀大乘德”,除了論中所說之外,還能由哪些方面觀大乘的功德?(至少舉出三門。)

  8. 一開始多方面觀大乘功德,有什麼必要?不觀可以嗎?

  9. 為什麼說大乘隨逐有無菩提心而為進退?

  10. 解釋以下比喻所對應的意義: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11. 為什麼說“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

  12. 對“菩提心猶如一切佛法種子”之義獲得定解,有什麼重要性?

  13. 請以教理論證,修持淨土需發菩提心。

  14. 為什麼諸大菩薩對人生起菩提心執為稀有?

  15. “若有瞭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瞭解。”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6. “從四緣發心”,四種緣分別是指什麼?對照自身,應當如何主動積聚四緣而發起菩提心?

  17. 何為四因發心、四力發心?

  18. 請說明大悲於大乘道初中後三時重要,其重要性的側面有何不同?從反面解釋,如果初中後無大悲,將會造成何種後果?

  19. 為什麼說菩薩只要修好大悲一法,一切佛法都在手中?

  20. 為什麼要把修持大悲的法類視為殊勝的教授?

  21. 為什麼修悲之前要修悅意相?

  22. 生悲之後,本可以直接以悲心引發菩提心,為什麼中間要加修增上意樂?

  23. 為什麼為利有情需要發願成佛?

  24. 首先不修捨心而直接修習慈悲會造成何種結果?

  25. 行捨、受捨、平等捨各是何種捨心,此處修的平等捨,確切的體相如何?

  26. 如何修才能對治對有情的貪嗔偏執?

  27. 如何以道理證成一切有情做過自己的母親?

  28. 七種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知母有什麼必要?

  29. 能否不修知母而改修知父、知子等呢?

  30. 對於知母,應籠統修,還是具體修?請說明理由。

  31. 能否不念恩而直接修報恩呢?

  32. 可以從哪些方面憶念母恩?

  33. 念恩的次第如何?為什麼這樣安立次第?

  34. 為什麼說不報恩擔重於須彌山?既然說不報恩罪業很重,為什麼二乘人也能證果解脫呢?

  35. 為什麼智者恒時讚歎報恩?

  36. 根據教證和自身體會,說出報恩的利益和不報恩的過患。

  37. 為什麼說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您認為如何做,才是真正報母恩?

  38. 有這樣兩種觀點:① 不必以衣食供養父母,以衣食是有漏故;② 次第有先後故,首先從衣食供養、生活關懷做起,再使孝道推廣,這是非常應理的。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39. 如何安立孝的大、中、小三種?

  40. 報恩心和增上意樂有什麼差別?

  41. 為什麼佛在《心地觀經》中說:“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42. 推行孝道對國家、社會、家庭、教育、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

  43. 說出慈心的所緣境和行相。

  44. 解釋頌詞:
    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
    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
    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
    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45. 修習慈心的方法如何?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修習慈心?

  46. 說出悲心的所緣境和行相。

  47. 修習平等、捨、慈、悲時,“先各別修再總緣一切有情修”和“先緣一切有情修”的效果有什麼差別?

  48. 修習悲心的方法如何?

  49. 為什麼修悲心時需要由無量門恒常思惟有情之苦?

  50. 本論講修報恩心時曾說過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在講修慈時指示依照《金光明經》觀修,經文當中有很多給予有情輪迴安樂的偈文,是否有前後相違的過失?

  51. 思惟一百一十苦,回答:
    1. 什麼是依無差別流轉之苦?緣此苦如何引發悲心?
    2. 為什麼說欲是根本苦?緣此苦如何引發悲心?
    3. 說出“癡異熟生苦”的相狀,緣此苦如何引發悲心?
    4. 說出苦苦、行苦和壞苦的相狀。
    5. 別離苦、斷壞苦、相續苦、畢竟苦分別具有哪種苦相?有哪些方面值得悲愍?
    6. 說出貪欲纏緣苦、嗔恚纏緣苦、昏沉睡眠纏緣苦、掉舉惡作纏緣苦、疑纏緣苦的苦相。
    7. 結合當今時代的情況,具體說明現代人的因苦、果苦、求財位苦、勤守護苦、無厭足苦和變壞苦。
    8. 說明如何緣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引生悲心。
    9. 說明如何緣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引生悲心。
    10. 有人說:寒、熱、饑、渴都是一些支末的苦事,和修悲關係不大,不必要這樣繁瑣地思惟。您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出您的看法。

  52. 說明如何緣不自在苦、自逼惱苦、他逼惱苦一類威儀多時住苦引生悲心。

  53. 為什麼修任何所緣行相都要求座上正修,座下一切威儀中憶念?

  54. 解釋頌詞:
    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滋潤,
    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55. 請說明如何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56. 本論如何判別願、行菩提心?

  57. 為什麼說只要修習就一定能生起自他相換之心?

  58. 自他相換之心,換的是什麼?

  59. 如何遣除以下的執著:
    1. “他是他,我是我,這是我的苦樂,應當遣除、應當修集;這是他的苦樂,不必要理睬。”
    2. “他的痛苦不會損害我,為什麼要努力為他除苦呢?”

  60. 解釋頌詞:
    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
    自他惟觀待,妄如此彼岸。
    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
    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61. 閱讀本論原文,具體說明應當如何滅除我愛執?

  62. 如何修才能對有情發起愛執之心?能否不依有情而成佛?請說明理由。

  63. 解釋頌詞:
    1. 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
      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
      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
      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2. 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
      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
      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
      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