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四十三卷 B面

常法師


講歸依已,應學當中的共學部分,上一堂已經講了共學有六個當中的第一個。今天講第二個。

p. 109 (6)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第二就是要念三寶的大恩,因為念恩,我們就感謝,說要供養,而且這供養要恆、勤兩樣東西。恆是不斷地,勤是很認真、很努力地。實際上真正說起來,供養對我們好處,完全是為我們好處。這下面仔細會講。這一點對我們初學的同學,特別注意,非常重要。供養分幾部分:一個、財敬供養,第二、身語承事,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第三、依教奉行。這是必須要的。我們現在所以不相應,是因為我們的條件太差,資糧不夠,也就是說,我們又窮,然後又笨!窮是指什麼而言?沒有福。笨是指沒智慧。那個時候,我們總希望腦筋好一點,我們總希望好像有更多的寬裕的財富。應該怎麼辦?比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當是人在做生意,那個生意最好,賺最大的錢;種田,那個田最肥,可以長出最多東西來,這是世間共同的。那麼現在呢,如果供養這是個福田,這田裡邊,可以長出很多我們欠缺的福,而且這塊田是再沒有比這個更肥的,肥沃的田。平常我們常講一本萬利,這是個形容詞,世間一般來說根本不可能,現在做生意,說你花了一塊錢,然後賺回來五毛錢,喔,這個生意很好,如果一塊錢賺一塊錢,不得了;而供養三寶的,那的確是一本萬利,不但一本萬利,遠超過一本萬利,但是我們世間人就不知道。

以我們現在出家人來說,我們不必財敬供養,出家很不容易,很不容易,宿生要積很多善根,我們早就做過了,應該說。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身語承事。佛不在這裡呀,後面會說,就說寺院,這就佛所在的地方,我們住任何一個地方,很認真去做,然後,由於這樣做,我們的福就增長,福增長,智慧跟著增長,這個我們務必從小認識。現在從小小的時候就注意,現在世間人都是學懶惰,實際上這最好的福田放這裡不去種,懶惰,等到收成的時候,你就望別人有你沒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很多小的小地方,我們養成功習慣,並不難,實際上這個是對我們真正最佳的培福,有了福以後,這個智慧就跟著它增長。

平常人,講這個道理,好像聽得蠻懂,等一下,這個腦筋當中,不會受這個影響,所以我們去思維,不斷地念他的恩。那像我們世間的人,為什麼念它的呢?譬如說,我很苦很窮,他就給我很多錢,然後我生了病,他樣樣給我醫好,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苦的時候,是不是一天到晚想他?就會。所以現在三寶也是這樣,當我們想到,這個我們要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話,那我們就很樂意的做這件事情。由於這樣地不斷地薰習,那後面,我們很羨慕他,三寶,佛,他是怎麼成就的?那是因為照著法去做,那我們就願意照著去做,再加上前面我們已經有了財敬供養、身語承事,又有福又有智慧,願意跟著他去學,很容易就學會了。否則的話,雖然你願意跟他學,你腦筋笨得要命,跟你講了半天,我又不知道。聽也聽不懂,聽懂了以後,學也學不來。前面依師的時候曾經講過,簡單的三種,那麼現在正皈依又說,這個是它的原則。所以我們現在,下面緊跟著,看一下這個文,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首先,從經上面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因為做一個佛弟子來說,這個經,那是金科玉律,它絕對,指出來的真相,絕對絲毫無誤。而且一點不差。說我們現在世間上,所有獲得的一切東西,都是由於佛的福德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報佛的恩。我們怎麼說好端端的,為什麼佛的福德來的?因為世間一切都有其必然的因果,你了解了因果,認真去做,那這是第一個,必須認識這個道理的智慧,然後你同樣的一份努力去做,如果是你做的時候,是供養的是福田,同樣的做,他得到的回報就大,福報就大。世間整個說起來,就這兩種東西,而這兩個的根本原因,都是從三寶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所以這個特別說明。下面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去供養?因為經上面說,這是飲食,所以說,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這個經上面是拿飲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實際上我們真正所有的好的東西,像前面真正的追究,都是三寶的恩!因此,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我們了解了這個,那要報恩,願意很認真地去供養,分成功,我們供養的方式,事相上應該怎麼做?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現在先看供養事。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第一個是供養身,就是佛親自在這裡,我們去供養佛。佛走了怎麼辦?就供養塔。塔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佛涅槃了,他遺下來的靈骨供養的,這個叫做塔。所以平常一般人的寺院,現在我們雕塑的佛像,那是照著佛的身,放在這裡,照印度人習慣,這種地方叫塔,我們在這地方供養,拿我們這裡現在說寺廟,就這樣。這很清楚,所以我們現在這裡,把那個寺廟整理得非常乾淨,當作這是親身供養。這個道理。

【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第三個呢,或者是親自供養佛現起,或者是廟,就是佛已經走了,可寺院在這裡,那我們親自去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就,眼前在寺院裡去做這種事情,現前供養,供養塔。再下面,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說第四種,不現前,我們既沒有親身遇見佛,也不在佛的佛塔,也就是寺院,但是我們卻可以觀想,供養一切佛、佛塔,這就是不現前。下面又說,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佛涅槃以後,造了這個佛像呀、塔呀,或者一個,或者數,這個也不是現前供,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

我們現在就,後面這個道理可以用上,不管前面那些,隨便哪一個,

【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這樣,我們供的時候,心裡這樣觀想,怎麼觀想法呢?因為法性是一個,法性是一個,為什麼是法性是一個?佛真正證得的就是法性,就是空性,性空緣起。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共同一個法性,因此一切的佛都是這個法性,所以因為是一個法性,所以一切法性就是如此。所以眼前如果我們能供養,這樣的話,所以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供養身、供養塔,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就是因為這個法性都是一即一切,也就等於供養三世,包括十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例外。所以這個供養的話,俱供現不現前,眼前的固然,不現前的也是一樣。最主要的再說一遍,因為法性是一個,不管他現前不現前,法性是共的。這個裡邊有三種。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

第一個,供佛很大很大,這什麼?現前供養。第二個呢,不現前供養,第三個呢,俱供養。供現不現前,那我們觀想一個法性,由此了解,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到這裡,就告訴我們,說不管我們是供一個佛,或者是親身供養,或者佛像,當然包括前面所有這些,供養的時候就應該憶念這個法性,這個法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在供養之前,先心念,比照前面這樣的想法,說供一切,供一個就是供一切,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再下面,

p. 110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這個自己供養,什麼叫自己供養?並不是說這件事情我做就算。而不是由懈怠、懶惰、放逸,也就是說,就是自己供養,如果你懈怠了,懶惰、放逸,這不算。這個地方特別是指說,自己懶惰,馬馬虎虎,叫別人去,好像供養了,心裡面這是一種懈怠放逸。當然今天事情很多,你忙不過來,那我要各式各樣的做,怕別人忘記掉了,或者該我的事情,別人沒事情,那請他去做,這可以。這一點,處處地方就告訴我們,內心當中,跟實際上的行相,所以說,這個內心當中的認真恭敬供養,這是非常重要。下面的馬上,自做跟教他做。前面好像是自己不願意做而叫別人,這不好。下面這教別人,如果你真正誠心好地教別人,還是可以,不但可以,而且會更好。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這是一種,說我自己可以供養,但是我自己不供養。為什麼呢?因為說別的人非常的貧窮,也沒有福報,因此他也不知道怎麼供養,沒有力量供養,如果能夠教他供的話,他可以獲得很大的安樂,這是由於自己的內心的悲愍而教他供養。就等於說,我有一塊非常肥沃的田,大家都搶來,說種下去,種很多的好東西,我看見他很窮,我自己寧願犧牲了,這樣給他,這個才是;或者以現在做生意來說,我在鬧市區有一間很好的店,生意非常忙碌,然後我可以賺錢,那我現在已經有了,看見那些人很窮,那送給你。要以這樣的心哦。不是今天懶惰,唉,今天懶得了,好,交給你!這個意思要弄清楚哦。所以做這種事情,它後面會說,不在行相上面,內心是絕端重要的一點。內心安立對了,然後進一步談行相,不是行相完全不要,主副兩者,我們一定要弄對。下面,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還有一種呢,就是勸他,跟他一起供養。這個福報,三個大小,如前,就像前面一樣。自供養比較小,因為只想到自己;他供養是想到別人,自他能夠都放,加進去,三者的次第,也是前面小,後面大。再下面,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這是財敬供養。財敬供養指下面這個。這個容易懂。供養種種的衣物,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就是我們說四事供養,出家人。佛在世的時候,他是有二個身分:一個是佛;一個,他有的時候自己說:我在僧數。佛自己示現佛,佛寶,他為了讓弟子了解,也放在,算在僧團當中。這樣。說這個就是我們的資身,世間在世的時候,出家人需要的,佛在世也要這個,身也要這個。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供身什物,除了這個資養身體的,還要其他的。乃至於什麼薰香呀,這平常我們出家人,現在我們來說不用,可是佛,佛塔,莊嚴這個應該。下面這個敬問禮拜、合掌,看起來迎接他、用種種的讚。譬如我們現在上殿、過堂,或者初一辦上供,我們唱那個讚。實際上那個讚就是讚美佛、法、僧三寶功德的。印度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是很流行,這個是一種很莊重的禮節。

在我們中國古代一樣很莊重的禮節,比如我們《詩經》,《詩經》上面就是古代帝王,或者諸侯,見面的時候,它有一種歌頌、讚頌,這個讚頌以歌的形式而出現的,所以凡是世間最珍貴的,我們就有這種狀態,這是東西方的,古代的一種禮節。那麼後來西洋的發展成宮庭音樂,我不曉得西洋的宮庭音樂是不是這樣來的,古典的宮庭音樂。這是非常的高雅的。高雅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現在也是以這樣的,不是我們現在唱流行歌曲,這個不對哦,如果自己陶醉,那是完全不可以,如果我們是為了最莊重的心情,然後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裡唸密集嘛,大家覺得這,這聲音無比的高雅,從非常虔誠的心情去讚揚佛、菩薩、大師的功德,這樣的一個特點。

五支遍禮,就是我們現在禮拜的時候,所謂頭、兩手、兩腳全部地著地,這是最恭敬的禮法。還有右旋圍繞,這也是最恭敬的,對於我們要致敬的對象,三寶,這個不過繞要右繞,注意,所以平常我們在這裡,經過那個寺院,比如說,我們從東邊到西邊去,從大殿前面走;西邊到東邊來,一定從後面走,為什麼原因?“右繞”,千萬注意。平常我們都是這樣,要嘛,你從大殿的前面跑到廣場上去,否則的話,你走的總歸是應該這樣。就是平常我們走也如此。養成功這習慣。我們有空,就去繞。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供養其他的,叫無盡奉施,還有種種莊嚴具,不管大小,或者是佛、塔,這是財敬供養。再下面,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

這個叫做廣大供養,前面所說的,恆常地,這個有七種,下面說,

【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

這第一個,

【微妙,】

第二個,

【現(前)】

第三個,

【非現前,】

第四個,

【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

這樣,至心歡喜,猛利勝解,這是七種。

【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這叫做廣大供養。要不管供的東西,內容是多,是好,不管眼前不眼前,眼前不眼前,剛才說,一定用意樂去供養,或者自作教他,這種都是,而且供的時候,要至心歡喜,這種心情,到什麼程度?猛利勝解,這樣去供。供完了以後,還要將,因為供完了以後,一定有絕大的福報的,這個福報還要迴向無上菩提,那這才是真正的廣大供養。這廣大供養是無窮無盡的,對我們現在福慧兩樣都貧乏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

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反之,如果供的時候,馬馬虎虎,不在心上面,放逸懈怠,這個就是染污了。因此,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別看在這掃地,然後大殿上面隨便弄,乃至於廚房裡去做,你嘻嘻哈哈,那個都不好。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要嘛不做,做任何一件事情,內心很莊重,這我們必須平常養成功習慣的。今天講了沒有用,我們諸位想想看是不是,你這個習慣不是一下可以改得過來。這裡要注意啊,千萬不要說,這個習慣一下改不過來,放逸,那放逸,永遠沒機會。如果你放逸了,再找藉口來保護它,那更是下流。這一點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希望策勵我們自己,我們不要去要求別人,但是一定要告訴自己說:「我出了家,我怎麼可以做這種下流的行為。僧是寶,雖然我是一個凡夫僧,但是不是這個是聖人的因啊!聖人的因在哪裡?就是自己至誠恭敬,決心要去做。並不是我這個形象,哦,人家看見你,恭敬。當然,退一步來說,在家學佛的弟子,如果體會到這一點,也要努力朝這方向去做。

【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

因此這地方就告訴我們,非染汙就是不可以有上面那個,而且自己去做,自己做的還要殷重,不散漫而供養。

【不以貪等雜染供養,】

去供的時候,也不要去貪心,現在總是,供養是我供養了,為了求無上菩提,那個才可以。這一點平常的時候我們要小心。

【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還有一種供養,譬如說,國王他相信,因為國王相信佛的話,他自然願意大批的,我們從那地方去得到,不要從這地方去,隨順物就是我隨分隨力,我得到的,比如說我今天要去供養,我能得到的,就是拿這種東西,不要去為了供養這個,現在我們說,不是國王,曉得這個大老板,這個大老板很有錢,然後我跑到那個地方去,給他去說,因為他很有錢,所以拿了很多錢來,不要!古代就是指最好的,國王。我們隨分隨力,能夠得到的,這個是供養。還有呢,這些供養的東西,要清淨,不可以不清淨。前面是講的是內心當中,這些不可以。現在外面,哪些呢?雌黃塗的、酥所灌的,還有比如說,花,有毒的,據說花有刺的,原則上也不要,不過我們現在看見,比如玫瑰很美,我們來了以後怎麼辦?如果來了,那把它刺剪掉,這幾個重要的特點。有的時候,那個花,除了有毒,味道不好的,花是要供色,供香;有的花很美,可是香不到,那個也不要供;倒是香很好,那個花總不會長得很醜,最多它不太美,那個可以。

【◎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

這是又一種供養法,說像上面要說的那個,自己有沒有,少的我們都有,要廣大供養,我們的確現在不太可能,那也找不到,怎麼辦呢?我們要曉得,十方一切世界當中,凡是佛所在的地方,都有無量無邊的這種最莊嚴的供養具,我們以心去供養。「歡喜俱」就是非常歡喜,非常隨喜;還有廣大的勝解,這樣,這種心。那個,前面說,這個「廣大」起隨分隨力,我們的心情,真正能夠對個廣大,特別指得清楚的,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邊,「周遍思惟」,那個把所有的,能夠去觀想,能夠涵蓋一切。眼前我們凡夫,這一點不大容易做到,我們只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增長,漸漸漸漸我們就能夠做到了。這樣做的話,少用功力,不要花很大的努力,而能夠修很大的供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能夠集很大的菩提資糧。

【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所以我們應該恆常不斷地。以真、善,這樣,很虔誠的心,善淨的心,去做這件事情,歡喜好樂地,去努力的修學這個。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平常就練習這個。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

【完】


前一頁(43a) [43b] 下一頁 (4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