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十四卷 B面

常法師


它這個求是什麼?身體力行,不是文字知見。

p. 27 (2)

【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除了這個戒以外,定、慧、解脫也是樣。我們之所以修這個東西的目標是幹什麼?為求解脫!為解脫,所以需要智慧;要智慧,要定;要定,必須要戒;這是必然的次第,那麼現在這地方定、慧、解脫,這個『解脫』就是前面說「達實性」以後,真正通達實性以後,那下面就會得到解脫。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經上又說,就是說上面這個三摩地王經第一個是講戒,下面,定、慧、解脫,三種,特別的經上來證明,說明這件事情,特別是告訴我們,說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修行解脫的師長,那是究竟我們需要求的根本,前面說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所以說要想去找真正善知識依靠的,一定應該了解那善知識具有的根本的德相,了解了這個,要努力去找,找這樣的條件的人,這是學的人來說。另外呢,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願意教人的人,也應該努力完成上面這個條件。所以不管是學、教,我們都應該了解,這個把善知識的十種條件說過了,實際上,下面有個說明,下面這個說明,這個說明對我們非常重要。現在看,

【◎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現在由於「時運」,現在這個時代,或者我們說機運,或者就是我們的業,我們的業,我們沒有種過這樣的好的善淨的業,所以感不到這樣全德的,這個非常難得,假定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做的話,永遠不可能,那怎麼辦呢?要去做。那麼條件,不得已而求其次,最起碼得具足什麼條件?我們跟這樣最起碼的老師,一步一步增上,最後也才能夠,真正在照著最起碼的條件一步步增上,也一定能夠感得這樣的師長,這個是實際上對我們,眼前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所以說,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假定沒有找到像前面說,這種條件十全十美的老師,那怎麼辦呢?而實際上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初機的人,絕不可能一下找到這十個條件的。佛法既然講緣起,所以初機的話,我們剛剛開始接觸佛法,大家有沒有善根?善根沒有,而自己的惡業是無窮無盡,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真正找到十全十美的善知識呢?所以實際上下面這個情況,正是對於初學的人必須要的。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是真正好的人已經非常少非常少了,所以整個大時代,我們現在的人也特別用得上。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先講這個道理,這道理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像我們要從甲地到乙地去,需要一輛馬車,一般的馬車必定要二個輪子,假定這個車只有一個輪子,就算有馬,也沒辦法開。這我們很清楚,譬如說現在的汽車,四個輪子,左、右邊各兩個,假定只有左邊,沒有右邊,或者反過來,就算你的引擎很好,對不起,這個車子沒用。同樣的這個比喻,說明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時候,也一定要有好的弟子,要有好的老師。一個輪是自己,一個輪是老師。更進一步來說要有三寶,這個在後面會一層一層深入。所以修行的時候沒也修行的同伴的話,那有情不可能獲得成就。我們現在同伴有沒有?有!什麼同伴?輪迴六道的同伴是無窮無盡,所以我們不要忙得一天到晚在輪迴六道,因此,現在要想修行跳出來的話,那一定要另外找,而遠離這些。現在下面就是說,這個修行友伴,這個從師到友都在裡邊,也就是三寶當中,佛、法、僧,或者我們稱它為師、法、友。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下面分兩部分,一部份就開出《妙臂請問經》說的,這個善知識需要這個條件。這個條件我們就不細說,我們現在只要根據這上面十個就可以。然後《妙臂請問經》裡邊講的這個是,《妙臂請問經》是密教經典,所以它現在告訴我們的咒師伴,也就是說,學密的人應該找的善知識,有一點在這地方很重要喔,說它“不供婆羅門餘天”,那個是一定敬信三寶的。如果是現在這個時候,不能得到這樣圓滿德相的,因為這個在諍世,我們現在就是,鬥爭堅固。佛出世了以後,佛法分三個時期,三個時期過後佛法就沒有了。第一個叫正法、第二個叫像法、第三個叫末法。正法的特徵什麼呢?聽見了以後,馬上大家去修行,沒問題,聽了很容易就懂了,就是這樣,就算不懂稍微一問,弄清楚馬上就去修。像法呢,不是。修的人漸漸得少了,大家就講道理,不過講完了道理還是去修,但是修得悟證的人,能夠得到解脫的人,就不像正法的時後了。末法,不修行了,大家爭、吵,你有道理?我有道理?也許大家就說:「那我們現在到藏系去學辯論,那到底是不是在那爭吵呢?」不是,它那辯論是要把理路辨別得很清楚,昨天我在這裡跟大家說,理路辨別得很清楚,它有一些基本的決擇的關鍵,講到後頭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並不是大家爭強好勝。後面,具弟子相當中,很明確地說:只要我們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很容易清楚自己內心是以什麼心情來談這個問題。所以這個諍世的特點就是這樣,在這個時候,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感。除了這個以外,實際上,那個時候就是真的有善知識,我們的眼睛也看不見。那時候怎麼辦呢?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

這就是照經論上面的根據,宗大師現在告訴我們,前面這十個條件當中,八分之一為下邊際。講到這八分之一為下邊際。我就很難說了,我們是不是像作算術那樣十除以八,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它一定也它的次第,絕不可能說後面我已經通達實性,而戒定慧沒有,這不可以。前面這東西一定是根本。實際上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我的老師很明確地告訴我,平常我們去找的,三個條件,全部的條件都具足的最好;有五個主要條件的是中等。下等的至少應該具足三個條件。哪三個條件呢?第一、他是以佛法為中心而不是以世法為中心。這個我們看得見,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看他心目當中,同樣的東西在這裡,如果他對世間這些東西很在乎,佛法很忽視,那對不起,那個根本沒用;第二、他所追求的是為了後世,不為現世;第三個條件是德增,就是他的條件比你高,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找的師長,這是最下的下邊際。萬一連這樣都沒有呢?我的老師就沒講了。那我根據這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還是戒定慧三學,以這個上面開出來。所以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老師,他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什麼條件。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鐸巴所集的《博朵瓦語錄》中,這個講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的善知識行相,是跟上面一樣的。所以說我們自己看,前面說,根據他應該配其難易,這個難易就是次第,自然而然,這個八分之一,以它最重要的。像我剛才講的,老師講的三個條件,其中德增,這個德是指三學的德行,這個德增是一定包含了三學在內。   

翻過來,上面是講老師的條件,第一個。第二呢,能依學者,學生又該有哪些條件呢?自己也是個條件。我們現在要想學,自己要具有什麼條件?

p. 28 (2)

【◎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

這個,重要的概念就提出來了,做弟子的需要具足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有什麼好處呢?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下面解釋,

【《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俱足上面這三個條件的,正住、具慧、希求,這樣的條件的,那個才是弟子相。它才是一個法器,這法器就真正地能夠跟著善知識聽聞,從正聽聞進而漸漸的聞、思、修,增上。如果具足了這個,法師所具的種種功德,他會看得見,否則的話,他會看見過失。這地方非常清楚。所以實際上我們自己可以檢查,我們可以看看周圍,比如我們現在,簡單的來說,現在世界上,到處都是,向宋七力,那樣莫名其妙的人,很多人去捧他、跟著他,但是佛法沒人要。為什麼?他們根本談不到弟子,也談不到弟子相。所以將來這個條件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老師固然要選,可是這地方,弟子相更重要!如果我們不具弟子相,不但找不到好老師,也不懂得什麼是老師。所以下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老師的功德看不見;除了這個老師的功德看不見,還有啊,「於其聽眾所有功德」,那同樣的,比如說,因為我們真正要修行的,單單老師夠不夠?不夠!還要佛、法、僧,師、法、友。同樣的,大眾,這個大眾的功德我們也看不見;平常我們看見的人家都是過失,這個是為什麼?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具足!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很有趣,假定自己條件不夠的話,那麼,這個善知識雖然非常清淨,「極遍淨」,那非常清淨,而且普遍的,各種條件都具足,也就是說,哪怕是像上面的,百分之一百的善知識,但是因為自己條件不夠,結果不但看不見他的功德,而且看他有過失;反過來呢,講的人錯的,我們倒反而執以為對,這是完全是顛倒;其實我們現在看得見,我們世間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你了解了佛法,認真去觀察的話,我們就很明顯看見這一點。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總之一句話,縱然具足上面所說十個條件的這種善知識,那個老師太難得、太難得,樣樣條件都具足,但是老師的功德我們知道嗎?不知道!那要什麼樣的情況才可以呢?必須自己要具足弟子相;這個弟子相,前面說三個,實際上後面還有一個,四個;要有了這個弟子相以後,那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看得清楚,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非善知識?下面把「正住」這幾個,一一說明。

【◎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這第一個。什麼是「黨類」呢?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黨,就是對自己的很歡喜,排斥別人的。這個「正住」,內心當中,這一點,要不要有這種執著;我歡喜的,講得我,配我胃口的,就可以,不配我胃口的就不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那麼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覺得配我胃口,這是什麼東西呀?無始以來的習氣-我!而講的法,他真正說起來,一定是對治這個東西;現在我們真正的、最嚴重的致命傷就在這地方,所以這個「正住」是非常重要!因此下面說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引經論來說明,假定我們內心有這種錯誤,『墮』就是偏在這種種「黨執」的煩惱當中,那不管你聽多少、講多少,沒有用!你絕對不可能得到真正法、佛法要告訴我們的究竟好處。佛法給我們的究竟好處,就是寂靜,解脫煩惱、業的縛束!他下面解釋什麼叫「黨類」?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對自己內心當中的,這個很貪執,放不下;然後對別人的,很排拒;下面說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其實我們只要內心當中仔細看一看就清楚;所以說,平常辯論的時候,我們自己稍微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當中在保護自己嗎?在自己找種種藉口嗎?這是為了爭勝嗎?你自己很認真的去看一下,就了解;那麼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我們不一定清楚,只要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學下去,那到後來,特別是到中士的時候,對於自己內心當中的煩惱,就有很清楚的明白,說明,說來說去有一句話,學了以後要反觀內心,為了我們,學的時候不太清楚,所以到那個地方要切磋、琢磨、研討;始終說來說去,有一句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在研討過程當中做文字遊戲,而忘掉了我們是希望認識了文字以後,馬上去反觀自己!所以剛才說正法的時候,他不懂要弄清楚,弄清楚了,馬上自己回過頭來反觀自己,而不是在文字上面空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除了上面的經論上面,特別的告訴我們,一個,《戒經》,《戒經》是什麼意思?《菩薩戒經》,『別解脫』就是戒。菩薩戒的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也就是說,這個不要講道理,你照著去做!怎麼講呢?「應捨自欲」,要,不要隨你自己,你心裡想要什麼,這個不可以!要安住在什麼?不但要安住,要敬重!內心當中很恭敬,很尊重,照著「親教軌範」,就是說,老師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告訴我這個論宗,就是他所指點我們的中心概念;這話很簡單,實際上呢,我們真正要去努力,去做的時候,就在這地方,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

【◎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以為這樣就夠了嗎?不是!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還不夠,還要能夠辨別「正說」跟「似說」。好像有很多講起來很動聽,但是錯的,叫「似說」;「惡說」,實際上最錯誤。所以世尊就告訴我們,破壞佛法的不是外道,破壞佛法是什麼?相似法!他講的蠻有道理喲,聽起來很動聽哦,但是佛法就毀在這個上頭!那個時候要有自己的智慧去辨別,這是第二個,具慧。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有了這個條件的話,我們才能夠捨掉沒有實在的這些,而取那個真正實在的。這裡可以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佛經裡面就有這這麼一個公案,這個公案,這個經叫做《箭喻經》,「箭」就是射箭,說有這麼一個人,中了一支毒箭,人家一支箭射中他的手臂上面,然後呢,這個毒箭當然不但痛而且那個有毒,如果說不去弄的話,那個毒慢慢的蔓延的話,到最後送命!他去找醫師,醫生馬上要跟他動手術,他說「慢一點,慢一點,我要弄弄清楚,這支箭是誰來射我的,為什麼無緣無故他要來射我?」;然後他乃至於進一步說:「對不起,我要研究研究,這支箭是什麼做的。」諸如此類,一大堆道理。我們想一想看,我們也有這種可能,所以為什麼無緣無故人家來射我們一支毒箭啊?會不會這樣想?好像有道理,對吧!然後呢,乃至於要找這個;實際上佛告訴我們,說「是,你有道理,你要去找,可是結果你找得到嗎?」當然有人說「我為什麼找不到?我只要找下去,一定找得到。」會不會有人這樣想?我想可能的。現在一個問題來說,你要找到什麼時候找到?等到你找到的時候,那個毒會變成什麼現象?會變成什麼現象啊?把你毒死掉了!這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這個佛經裡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實際上還有其他,這個是最浮淺的一個道理。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懂得怎麼去辨別,因為佛經裡面也有很多是諸如此類的,從正面、反面;這我是特別要說明,「智慧」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沒有實在的。這個產生這,但是也並不叫我們盲目的信從,這個不可以的!所以佛經裡面有兩點,對我們非常重要:一個叫「信為能入」,這個真正進去,除了「信」,沒有第二條路!但是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智為能度」,「智」,進去了以後,還要親自驗證;你真正有了這個條件了以後,你的淨信心就起來了,你才能夠捨棄自己的執著。

這捨棄自己的執著是非常難,所以我自己以前感覺到,我們在學佛,或者至少我嘛,表面上面學佛,實際上呢學的是「我」!這個話怎麼講呢?我看了佛經、聽了佛經,然後透過我自己的看法解釋這個佛經,最後都是我自己的道理,於是學來學去的話,「我」是越來越大,這是我們最最嚴重的一個致命傷。所以他現在「具慧」的根本條件,第一個,為什麼要正住呢?這是一開頭的時候,我,總歸是配我胃口的,我歡喜,不配我胃口,排斥,這個要認識清楚,把它拿掉!拿掉了以後,還要說,就算是這樣,還要能夠判別,所以這個正住,具慧兩樣東西非常重要!夠不夠?不夠!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這兩個不夠,就像畫當中,換句話說,你還要自己要認真的要去求!聽懂了以後,還要很強大的、一心一意去希求!所以這個還要這樣的一個條件。因為有了希求、所以你才聽,聽了以後要弄懂,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弄懂了以後,你才去修;否則的話,聽懂了以後,你不照著去修的,這樣還是沒有用,這個不是聞法之器!釋,就是解釋那個前面這個《四百論釋》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敬法法師是前面甲三當中已經說明,這個「敬」是絕端重要的!

[完]


前一頁(14a) [14] 下一頁 (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