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五卷 B面

常法師


(手抄稿 第二冊 p233)

p. 27 (5)

The guru who helps you to achieve libe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your deepest aspiration.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p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Therefore, you who wish to rely on a guru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seek one who has them.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

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你們,這幾本有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有很多不懂。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跟跟老師的這種情況,叫我們真是啊,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地讚歎恭仰,至少啟發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地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呢,

Also, those who wish to have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possess them.
(p235)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應該知道你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攝受那個學生啊!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總是出了家了,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然後呢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佛法事業。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候就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得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壞了,那就害了。

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我也實在佩服得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嘿!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自己警惕啊!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p236) 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籌,那個竹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它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同意、不同意?」用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結夏的時候,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下面一個壽字。那個籌就是那個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有很多人,對了。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哎呀,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人家供養了,哪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這裡用功,因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那個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看了好歡喜、好歡喜。我們那個地方不大,然後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籌,先上去,不曉得幾根,那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哪一個、哪一個、哪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

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後我們說這些啊,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然後所以這個真正布 (p237) 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這個人跑得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

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嘛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如果說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以把它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你說。佛法也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特別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害、非常害!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也好,希望修持的話,這地方重要啊!重要啊!那麼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

Question: Because this is a degenerat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teacher who has these good qualities in their entirety.
(p238) 【◎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呢因為這個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人,很難、很難。

Therefore,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do not find such a teacher?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怎麼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的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

Reply: The 《Tantra Requested by Subahu》 states: Just as a chariot with one wheel will not go down the path even though it has a horse, so too, without assistants for meditation, people will not gain attainments.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說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人啊,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These assistants should have intelligence, a good appearance, great purity, be of reputable lineage, and inclined toward the teachings. They should have great confidence, perseverance, and have disciplined the senses. They should speak pleasantly, be generous and compassionate, forbear hunger, thirst, and the afflictions, and not worship other deities and brahmins. They should be focused, adept, grateful, and have faith in the three jewels.
(p239)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這個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那個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自己的同輩。

Since those who have all such good qualities are very rare in this age of strife, Mantra practitioners should rely on an assistant who has one half, one quarter, or an eighth of these qualities.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這種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很少。末世的現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啊,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諍論都沒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得:欸,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的話,大家互起諍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 (p240) 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了!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是印證—不管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哪一個都要,這樣。下面的解釋

Thus it says that assistants should have thes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entirety, or at least one eighth of these.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p241)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來說它。

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p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喔。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地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啊,把握住根本,把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說,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嘛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喔,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 (p243) 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個時候你去幫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

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一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假定說我們啊,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所以他講的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破……,戒、定、慧指出行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哦、哦、哦、哦!我現在了解了,原來這個貪的行相這樣,他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

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寫字,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 (p244) 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得好壞你怎麼曉得他?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啊是個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個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得去看,你就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點,經驗一點,這樣。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能夠判別得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在。

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哎呀,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了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這個地方去拜佛了,現在我們好了、好了,跑到這地方去是念佛了,剛才這個沒有用了!嗯,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啊?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哎呀,這個高明、高明啊!」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麼用呢?這個是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喲!反過來,你說那個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 (p245) 不可以,一直這樣的,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分之一的這個行相為何。這地方只是把那個原則提出來,然後呢,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地注意、深入,那個時候了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It is explained in Döl-wa's arrangement of Bo-do-wa's Method of Explaining that the great Elder [Atisha] said, "It is also the same with respect to the guru."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他這個語錄當中啊,就是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Therefore, accept a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guru a minimum of one eighth of all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set forth here, combining those that are easy to acquire with those that are difficult to acquire.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這個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敦巴三子傳下來的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地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 (p246) 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

我們現在了解了,喔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自己學的人啊,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就像啊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那要命了!他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己,誰在他身邊誰就倒楣。這個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學者自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好像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啊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說:「哎呀,這個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候啊,對這個佛法無比地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啊,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那把寶刀啊,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得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 (p247) 就這樣,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

p. 28 (2)

b.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who relies upon the teacher.
【◎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Aryadeva states in his 《Four Hundred Stanzas》: It is said that one who is nonpartisan, intelligent, and diligent Is a vessel for listening to the teachings.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instructor do not appear otherwise nor do those of fellow listeners.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啊,說真正具足條件的修學的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啊,才能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Aryadeva says that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one who is endowed with the three qualities is suitable to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哪,那個則「堪為聞器」。


前一頁 (15a) [15b] 下一頁 (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