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稿 第十七冊 p205)
不知道怎麼修呀!假定你說:「哦,我現在看了前面這種情況,說,啊!有眼前太多這種情況,那就是,都是這樣的:唉,講道、學的人哪,因為他學了半天,不曉得怎麼修;然後講修的人哪……」這種都是好人哦!看見說,他本來學了以後要講修的,結果學了以後反而這樣的話,那沒有意思,我就不要學了!他發心倒是正確的,可是不幸的話,你不學,你怎麼曉得修法?修些什麼?唉!那個時候啊─愚癡,所以他不聞、不學。既然也不聽聞、不好好地學,就自己所受的律儀等等也不了解,起心動念固然不一定對,然後呢,這個動身發語更是糟糕。這怎麼辦、這怎麼辦?所以兩樣東西啊,都要努力防止。下面的比喻:
p. 319
If in battle your sword were to fall from your hand, you would without hesitation immediately retrieve it out of fear for your life. Likewise, when you battle the afflictions and lose the weapon of mindfulness (which does not forge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of engaging in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rejecting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you must immediately reapply mindfulness out of fear of falling into miserable realms.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p206)嗯,這個比喻就像我們打仗的時候,真正打仗的時候,當然你拿了個劍跟人家鬥,那個唯一的那個時候,就是你手上這個利劍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利劍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正知見─正念、正知,就這個!正念、正知這個最重要的,你有唯此拿著這個東西才對。那麼打仗的時候,就是你手上面這個利劍,手上那個利劍。哦,萬一不小心手上那個利劍,一旦失掉了以後,對不起,你只有被他殺。所以呀,必定要一掉下去馬上撿起來,絕對不能掉在那裡、站在那裡!站在那裡,對不起,你就被傷了。
所以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啊「若失明記」,就是很清楚、明白地記住這個正念。這個念些什麼?下面的「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什麼是該作的─取,什麼是不該作的─是捨;該取的向前,該捨的停止。這個心裡邊所應該的,叫「所緣的行相」,這個靠什麼?正念。因為一旦失去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跟著雜染邪念轉;跟著雜染邪念轉的話,就造了惡業、惡因,一定墮落。所以啊一定要「無間」的,這個無間哪,中間絕不能一刻的停止。
這是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哪,必定要追頂聲聲,不要讓那個邪念進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參禪的人哪,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一定要看,說那個一念不在,「暫時不在,猶如死人」,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持戒的更是如此,持戒的更是如此!一定是這(p207)個正知見,正念、正見一定要依止著。而且這個依止的方法─無間,哪一念掉掉了,哪一念就不對。你別以為現在我們在這裡好像沒有作壞事,這是無記當中,這個無記本身就是錯的。當然無記有兩種,有一種是叫有覆、無覆。譬如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心裡面說「坐得是規規矩矩、站得正正確確」,這個是無覆無記,對的!這個跟正念相應的。然後你塌下來了以後,覺得:「哎呀,現在這個很舒服!」這個是有覆無記,這已經錯了,持戒不可以這樣的,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
你說:「那這樣的不要休息了。」要啊!休息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哪,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說睡下來了,是,我心裡還是保持得清清楚楚,為了發勤精進所以躺下來,這個正念沒有動啊!然後呢身放鬆,心可以放鬆,這個念卻是安住在正念上頭啊!所以他每一個地方,有非常善巧、正確的、明白的指導。這是所以為什麼他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只要得到了這個東西,醒的時候固然增長功德,睡覺也在增長功德呀!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穩哪!為什麼?那就是這樣嘛!你的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不在增長那個善淨的業,哪有不去的道理!就是這樣欸,那持戒是根基,都能夠這麼好欸!這就是說,欸,這個依止這個正念要無間的。所以說,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you drop your sword in battle, out of fear, you quickly pick it up. Likewise, if I lose my weapon of mindfulness, in fear of hell, I quickly retrieve it.
【如云:「臨陣劍失落,畏佈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p208)下面這個說,很容易。啊!說打仗的時候,一旦掉掉了這個寶劍的話,喔唷,趕快撿起來!現在我們這個正念的這個劍也是一樣啊,一掉掉了,對不起,三惡道。不一定是現在,但是你只要沒有跳出生死輪迴,那遲早問題!而這個遲早啊,我們了解了無常的話,哎呀,那的確是,下面一口氣不來,就不曉得哪裡去了!
The protector Nāgārjuna [in his 《Friendly Letter》] also taught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mindfulness:
O lord, the Sugata declared mindfulness of the body
to be the one path to follow. Hold fast to it and guard it. When mindfulness declines, all virtues perish.
【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所以下面說,哎呀,這個佛親口最正確地告訴我們哪,這個我們不管一切法,三乘的共道,這個什麼?念─正念,這個「身」就是它念的本體。你在這個時候,要勤勤懇懇地守護到,這個一旦這個正念不在的話,那麼其他的一切法都失壞了。下面一句話重要哦!
Furthermore, regarding the object to which mindfulness attends, mindfulness apprehends an object that wisdom has fully discerned; mindfulness does not distinguish its object on its own.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
這個念的境啊,為什麼叫作正念哪?一定是先拿智慧來辨別、抉擇,然後呢安住在這個經過正念辨別、抉擇的這個念頭上面,不要把它掉掉。所以說,以你智慧來抉擇,然後呢保持下去的這個力量叫正念。因為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力量曉得對、錯;對的是取,(p209)錯的是捨,所以究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這個怎麼樣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前面曾經簡單地提示,在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會有詳細說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319頁請翻開。我們繼續下去。現在照著這個次第我們了解,重新注意一下。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精進,「資糧善中進第一」。有了這個,那麼所有的其他的一切的跟著來。如果沒有的話,所謂要修學佛法,始終是戲論,始終戲論。談戲論還好,一個不小心就滑下去,這個後果是非常可怕!那麼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發精進的方便,先是精進的殊勝的利益,不精進的過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推動我們去學。進一步是告訴我們,怎麼策發這個精進的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的內容。
正式精進的時候呢,又說明精進的特質是什麼,用這個東西對治的內容是什麼。對治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什麼是凡夫?為什麼在生死苦海當中?毛病在哪裡?要針對著這個毛病,把那個病根把它拿掉它。那麼這個有兩個原因:一個說前面已經說明了,所謂精進的違緣,那麼這兩個當中又分成三部分。然後呢,順緣就是現在我們講這個。有了這個精進的順緣以後,用它來修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不單單是說我們向前衝,我們還要防止被煩惱來襲擊。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然後這個觀念一定要拿(p210)來,把它所指的心理的行相什麼,認得清清楚楚。
所以談到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前面哪,從前面的基礎下士、中士─這個下士當中的業這個道理,這個如果不清楚,後面都不清楚;有了業以後,進一步了解煩惱的行相是什麼,這個特別重要,這一切佛法的根本。這兩樣東西,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業的特質的話,那怎麼講都是空話;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並不了解,喏,這個業在你身心上面的發生的現象。當我們面對一切環境的時候,為什麼心裡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個種種,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業,一個是煩惱─惑,換句話說。你認得它了,就是正知見,由此導向智慧,整個的佛法,就在這裡說的。
現在我們以精進來對治煩惱的時候,它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呢?要把這個正念提起來。但是這個正念本身,所謂「正」是什麼?正確無誤的;這個「念」本身哪,就是你維持著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所以這是兩樣東西。你防止的力量是這個「念」,可是這個念要「正」那麼才行!所以那個「正」是靠什麼呢?靠知見。所以他……昨天說到第三行,說「念境先以慧別」,要以智慧來辨別,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然後呢,錯的去掉、對的提起,要把這個對的這概念,維持在念頭上面不鬆懈,這個叫作正念。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念本身,它並沒有能力選擇是非。繼續下去,今天。
Question: What does wisdom discern? Reply: In general wisdom discerns everything to be adopted and everything to be cast aside as explained in scripture; in particular, it discerns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according to the vows that you have taken.
(p211)【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喏!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是的,那個念哪,先要智慧來分別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這個智慧是分別什麼呢?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什麼是該作的,進;什麼是不該作的,應該止,應該止。那麼,而這個裡邊,特別是自己所受的戒─律儀就是戒,那麼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要捨。這個裡邊特質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的精神始終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以後……平常我們說正知見、正知見,好像我們懂得一點道理,不是哦!真正的正見,戒體本身就是這個東西,說這個你確實見到了,然後呢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一種心種,起心動念之間,自然而然這種力量會生起來了,就是這樣。
所以將來關於這個道理,講到《在家備覽》,這個三宗抉擇戒體的時候,那個時候會說明它,說明它。所以歷來我們中國的大祖師,所以選擇南山一宗的,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根本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點哪,以後慢慢地再來談。總之這地方我們要了解,那個正知見不是說,「啊!我會講啊,看見那個書上面去說一下。」不是,這是引導我們正知見的必須要的前方便步驟。你必定要把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內涵就是我們身心上頭現行的這種狀態,哪一個是跟煩惱相應的,如何是正確的佛法,然後(p212)怎麼樣把它轉化它,這個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你有了這個內心的這種力量以後,那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會,欸,隨時警覺、警惕,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一下。
Therefore, once you apply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to these, you will complete your practice;
【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
下面就說明了,假定你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經過正確無誤的如理聽聞,如理思惟,得到決定勝解,然後呢這個正念把持得住─這個正念當中包括了正念、正知。那麼你一切時處,以這個東西提持住,以這個為根本,發之於身口的行為,這個法圓滿了,這個法圓滿了!假定是沒有這個特點的話呢,
you will not be successful by just applying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within the narrow confines of attention to an object of meditation.
【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假定說你沒有這個,你只是說,啊,你的心哪,安住在這個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這個心安住在上面,換句話說,儘管你不散亂,自己覺得很好,對不起,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定」這個東西啊,它是共外道的。但是定這個東西,是一個最好的、必要的工具,必要的工具,修學佛法必須要定這個工具,這個善巧方便。所以說共外道的,就我們前面說是叫共因,它的不共因不在這個正念,不在(p213)那個定上頭,不在那個定上頭。你要想得到解脫生死的這個不共之因是智慧;要想策發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它的不共因,是悲智雙運的這個特質。你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的話,一定要……不要說圓滿,要想真實地能夠深入的話,一定要加上這個定的不共因。
「念」這個是什麼呢?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有念,然後更進一步的話,念力現起以後下面再到定,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眼前呢我只說一個大概,等到再下面特別講奢摩他的時候,換句話說講止的時候啊,那個的行相抉擇得非常細微。等到關於奢摩他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他是外道也好、內道也好,乃至於禪宗,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很明白。
不過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哦!現在這個地方的話,所謂我們修學佛法的不共的特質在哪裡,你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我們很多人說:「哎呀,我心很亂哪,然後呢要學學定啊!」對不起,如果是你沒有把握住中心的話,上面說得很清楚,對於真正跳出生死這件事情啊,毫無意思,毫無意思!就算你在長劫安住在這個定當中─對於我們世間人來說,不錯,喔唷,這個八萬四千大劫啊,大得不得了─你真正的見到實相的人來說啊,這個無常相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多大,那始終都在虛妄顛倒當中,這個「長劫」跟「剎那」沒有什麼差別的。這個根本的因我們一定要認得。下面,
What is more, when warriors are in a battle, they strive from the beginning not to lose their sword; when by chance they do drop it, they pick it up immediately. These two actions rest on a fear of being killed that is not mere words.
(p214)【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
下面說,這個比喻前面說過,現在再深一層地運用。譬如說我們在這個軍陣當中跟敵人戰爭,那個時候,一定要努力地把手裡邊這個武器,這個寶劍哪,擺在手上面,絕對不可以掉掉。萬一不小心掉了,馬上絕不可以停留,「無間」是,不是說等一下,不可以的,馬上拿起來!為什麼呀?因為你手上那個武器一掉掉了話,那對方那個敵人來,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那個手,你能擋得過他那根寶劍嗎?那麼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沒有武器對他的話,你只有被他所殺。這個打仗的時候,那是硬碰硬的,不是我們在那兒紙上談兵哦,這不是空話喲!那麼所以打仗是如此,我們現在修道呢也是一樣的,我們修道所對的對手是誰啊?煩惱敵。我們用的武器是什麼呢?智慧劍。所以說,
Likewise, those who cultivate the path are afraid to lose the mindfulness that does not forget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what eliminated; even if they do lose it, they immediately reapply it. These two actions 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ir minds of a real terror of falling into miserable realms as a result of the pollution of infractions and faults that occur when mindfulness lapses.
【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嗯,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我們現在真正想修行的人哪,也害怕說把這個正念忘失掉、掉落了。這個正念是什麼啊?哪!說得很清楚:「明記取捨」,這個正念是告訴你,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這個正念。換句話說,這個念就是把那個正知提在這個念頭(p215)上面,不要忘失,不要忘失,這樣。「設有所失」,那個時候不是提這個念頭,而是拿那個念頭提起那個如理的正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本身哪,就像一個有力的手一樣。那麼所提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是智慧劍。這個要很清楚,要很明白的。因為我們曉得萬一那個時候,你那個智慧劍─破除煩惱的這個武器,一旦掉掉了以後,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就擋不住煩惱。既然擋不住煩惱的話,你被煩惱所侵哪,然後呢就為罪染,罪惡所染著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墮落,所以我們才害怕,說:「欸,這個不可以、不可以呀!」
這個概念用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說真的對於這個煩惱侵犯你了以後,然後被煩惱所轉造惡業,然後一定集惡果─墮落,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心裡面說,喔唷,心心念念:「哦,不、不、不、不、不!」假定這個空話的話,嘴巴上面講的時候,你根本不在乎,所以他告訴我們「非虛言故」,那個不是空話。要想產生實在的、正確的認識的話,喏,下面又來了,他一再提醒我們:
This, in turn, depends on having made karma and its effects central to their practice and then sustaining that approach.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
這個道理所以能夠生得起來,你必定要懂得業果!換句話說,如此的業因,必然感得(p216)這樣的果報。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眼前:「哎呀!這個錢很好啊,收起來放在我袋裡。欸,這個很好吃啊!這個名位很好啊!這個地位很好啊!」絕不是看見這東西。而是看見你做了這件事情以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是讓你生天,讓你往生淨土,讓你成佛作祖呀;還是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把你送下地獄。眼前這是業的因哦!真正看的時候,由這個業感那個果那個道理,你必定要對這個道理,要有非常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
Those who fail to develop the awareness that these points are profound instructions sever the root of the good qualities ensuing from the practice that delights the learned, the sacred foundation of the path.
【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
假定關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的話,你修學什麼啊都談不到,修學什麼都談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換句話說這個精華的重心,所謂特質在哪裡?這個!現在你對這個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話,那不是像樹根一樣,像那個精髓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的,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業果那個時候已經特別說明,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這個善法是從下士開始,中士、上士。現在講到上士精進的時候,還是這個。你要曉得,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對正確無誤的善所緣法努力。現在你努力了半天是沒有弄對善、惡的話,你努力些什麼?所以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
而這裡又特別說,叫作「甚深教授」,別看業果這個東西很簡單哦!哦,我們講起(p217)來,哎呀,因緣果報,講起來啊嘴巴上面講得頭頭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對這個很細緻的,一點的細微的因果,心裡看得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隨時隨地心當中心心念念啊注意這個事情。心念一動,曉得:這個我的業因是什麼。你能夠真正把握住這一點的話,眼前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的話,你才有機會放得掉。要不然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太嚴重、太嚴重!哎喲,等一下一個人隨便捧你幾句啊,你飄飄然忘得乾乾淨淨;一個人隨便這麼白你一眼的話,喔唷,你煩惱生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那談佛法是一點都沒有用場。
然後呢世間上面講那個人的事情,是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捨不掉。欸,就是一樣東西不在乎─佛法。因為什麼?佛菩薩坐在那裡,他不會跟你講交情的。這個很明白擺在這裡,我們看起來木頭,人家說泥塑木雕─哎呀,這個才是真實的啊!然後呢佛法在書本上面,它不會拿這個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裡面吹的,欸,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還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間那種,喔唷,不管是朋友也好、怨家也好,這個朋友是如膠如漆,讚得你更是教你啊,讚得你舒服得很啊,你放不下;那個怨家瞪大了眼睛要來殺你,你也逃不了。所以處處地方無非是引發我們貪、瞋、癡這個狀態。這必定要靠我們深入的、正確的、如理的認識,然後不斷地觀察,產生這個殊勝的勝解,那個時(p218)候內心當中,才有這力量抗得住外面這種。
所以這地方又再一次強調說明哪,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呀,是甚深教授!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道的根本就斷掉了,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根本斷掉了還談什麼!那麼他下面進一步又說了:哎,那麼好!既然這樣的話那根本把握住囉,那麼往往我們又有一個毛病?你把握住根本嘛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視。所以他又假設,
Question: Well, why is it necessary to look with fear upon even minor misbehavior, and not let it continue but immediately stop it?
【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
那麼容或有人說:喔,既然這樣的話,那麼真正……。因為真正持戒的時候啊,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圓滿因也一點漏洞都不讓它有,乃至於一點點的小罪啊,也把它看成功大得不得了!所以容或有人這樣說:「好、好,不錯、不錯!那麼我們在大體上面著手,小地方好像可以把它輕鬆一點。」所以他問:「那麼為什麼對於這個小罪啊,要看得這麼個大,也產生這麼大的恐怖,而隨時生起不讓它繼續了,要滅除呢?」回答:
Reply: Take the example of a poisoned arrow that makes a tiny surface wound. Before long, the poison from this wound will spre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dy. You must operate on the wound and remove the poison. Similarly, even when wrong behavior does not make anything more than a small wound in the mind, if you ignore it, it will quickly pervade your mind so that it becomes large.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you must prevent wrongdoing before it takes place and, if it does happen, you must discontinue it immediately.
【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