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歷代先師簡介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資料的記載,最早出現太極拳功的時代,斷自南北朝梁時(502一557)。當時有位程靈洗先師,字元滌,江南徽州府休寧人。程氏家族多為武職,忠義英武,代有顯人,為休寧著姓。程靈洗之太極拳功,傳自韓拱月先師,韓拱月的歷史已難考證,誠一憾事。侯景之亂,靈洗率兵拒侯景,惟敏縣得以保全,蓋因靈洗用太極拳功,即搏刺之術訓練士卒。此為太極拳功用於征戰之早期記載。程靈洗所傳之太極拳功名為「小九天」,共十五勢。

程靈洗先師之後人,武將輩出。程富,休寧人,以武勇聞於時。惰末起鄉兵之亂,富輔佐軍帥汪華,出力最多,封富為司馬,休寧縣侯。其後有程淒,靈洗之十四世孫,平黃巢之亂有功,任敏州同知兵馬使。其弟程湘、程淘皆有軍功,歷顯仕。程秘,宋高宗時人,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追封新安那侯。其太極拳功,亦為「小九天」。其拳功要訣有用功五志、四性歸原歌等。

唐時之許宣干、李道子、胡境子諸先師,皆以太極拳功修養身心為主旨,但仍將養生及技擊合為一體,文修與武修並重,為開體用兼備之始也。

許宣平先師,唐徽州府歇縣人。隱城陽山,結簷南陽,身長七尺六寸,鬢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於市中,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人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回。所傳太極拳功,名「三十七」,又名長拳。數百年後,傳至宋遠橋。其傳授心法有:A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關要論、用功歌等。

李道子先師,唐江南安慶人,嘗居武當山南岩宮,不火食,第咬麥數合而已,時人稱為夫于李。所傳太極拳功名「先天拳」,亦名長拳。有俞氏者,江南寧國府湮縣人,得先師真傳,世世相承,未嘗中斷。如宋之俞清慧、俞-誠、明之命蓮舟為最著者。據《太極功》譜記載,俞蓮舟與友好宋遠橋等七人,遊武當山,遇夫子李,因李喚俞為徒冉孫,俞怒以掌擊李,然未曾依身則被擊起數丈許,墜落地上。李提及命之上袒名,俞始跪拜先師。李授以秘歌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聲,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俞、宋等七人皆知其句,而後俞等終成大片矣。

胡境子先師,不知其姓氏,乃在揚州自稱之名,宋仲殊受業焉。仲殊,安州人,嘗遊姑蘇台,柱上倒書一絕云 : 「天長地久任悠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跡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所傳太極拳功名「後天法」,共十五勢,用肘之法居多,雖勢法名 目不同,其功用則一也。傳殷利亨。

張三丰先師,名通,一名全一,又名君實,三丰其號也。元季遼東懿州人,人稱張邋遢。或言三丰為宋之技擊家。本為武當丹士,身長七尺餘,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令太和山修道。宋遠橋 、俞蓮舟等七人往訪,共拜之,耳提面命,月餘始歸,白此不絕往來。其所傳張松溪.張翠山之拳,整十三勢,即吾人所習之太極拳也。

今之言內家拳者,其說有三。一說云:「內家拳起於宋之張三丰,三丰馮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么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以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漢為最著。」一說云 :「三丰為宋徽宗時人,值金人入寇,彼以一人殺金兵五百。山陝人民慕其勇,從學者甚多,因傳其技於陝西。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傳是為北派。王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河南陳長興。」一說云 :「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已足勝少林。」然以太極拳功為三丰先師所傳,其記載最詳者,以宋氏家傳譜《太極功》為可據耳。

明景泰時,有名王宗者,陝西西安人。王宗因所居面對華山,故號宗岳。王為張三丰之後得太極拳功之真傳者,名聞宇內。其所傳之拳亦名十三勢,又名長拳,三丰先師所授也。王宗岳先師乃經緯之才,不僅拳功精湛,而且文學甚好,其所著如 :《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等,至今仍為中外習太極拳者的經典理法。王宗岳先師所持之論,多側重實際功夫 、對於三丰先師之主張演繹頗詳。王先師其對太極拳功研究之深刻,領悟之透徹,理解之正確,誠所謂前繼古人,後開來者。王宗岳先師之後、南傳至溫州陳州同,北傳至河南蔣發。

王宗岳先師的南派傳人

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岳受之太極拳功,並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其法傳至四明,以張松溪為最著。

曹秉仁《寧波府志》載張松溪傳,其文曰 :「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松溪為人,悔恫如儒者,過人恭敬,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避去。時少林憎以拳勇名天下,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郵求見,松溪蔽匿不出。僧必欲一試,遂較技於酒樓上,召里正至,死無所問。松溪許之,袖手坐,一倍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填空,墮樓下幾斃,眾僧始駭服。又曾使諸人舉圓石,可數百斤累之。松溪時年七十餘,舉右手側劈之,三石皆分為二,其奇異如此。松溪先師徒三四人,葉近泉為之最。近泉之傳者吳嵋山 、周雲泉 、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而單思南之傳,則有王征南。

王征南先師,名來咸,為人尚義,行儀修謹,不以所長炫人。其所受之拳功為單思南先師之傳。思南從征關外,歸老於家,以其術教授,然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思南子不肖,征南奉資安之。思南感其義,始盡以不傳者傳之。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則以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為人所乘。一為內家 、傳為張三丰之術,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危困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王征南傳黃百家先師,百家將征南之術,筆之於書,以廣其傳。其術有練手法三十五種、練步法十八種 、練打法若干種、打穴法若干種。黃百家先師論拳法曰 :「而其要則在乎練,練即熟,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緊。」實為至理之言也。百家之後,始傳至甘鳳池先師,甘之後不詳其傳也。

甘鳳池先師,江南江寧人,少以勇聞,康熙中客京師貴邸。力士張大義者,慕其名,自濟南來見。酒酣,命與鳳池角,鳳池辭,固強之。大義身長八尺餘、脛力強大,以鐵裹拇,騰躍若風雨之驟至,鳳池卻立倚柱,俟其來,承以手,大義大呼,仆,血滿鞾,解視拇盡嵌鐵中。即墨馬玉麟,長軀大腹,以帛約身,緣牆升木,捷如揉,客揚州巨賈家。鳳池後至,居其上,玉麟不平,與角技,終目無勝負,鳳池曰:此勁敵,非張大義比。明日又角,數蹈其瑕,玉麟直前,擒鳳池,以駢指卻之,玉麟仆地,慚遁。鳳池嘗語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勝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手能破堅、握鉛錫化為水,又善導引術。同里譚士子病,醫不效,鳳池於靜室,窒牖戶、夜與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喜任俠,接人和易,見者不知為真育。雍正中浙江總督李衛,捕治江寧顧云如邪術不軌,獄株連百數十人,鳳池亦被逮,讞擬大辟,世宗於此獄從寬,未盡駢誅。或云鳳池年八十餘,終於家。

王宗岳先師的北派傳人

王宗岳之後傳於北派之人有蔣發先師者,清康乾時人,原籍河南,於陝西西安業豆腐坊,為人至孝,其太極拳功造諳精深。蔣發先師因事返鄉探母,經過河南懷慶府陳家溝,見陳長興練陳家砲扭用力生硬,失聲而笑。陳怒追蔣,且從身後擊之,蔣回身之一剎那,擊陳長興於尋丈之外,陳因拜蔣發為師,延聘至其家,棄砲極而習太極拳。陳家溝陳氏家族,自明時即世傳砲睡,有砲扭陳之稱。陳長興先師因立身中正,行止端重,人稱牌位先生。蔣發先師在陳家溝傳拳時,有杜姓村人亦從蔣發學練太極拳功,其後代有杜育萬者,所練之拳與陳長興傳揚露蟬、李伯魁之套路名稱完全相同。杜育萬且藏有蔣發先師傅之歌訣一首,以證其事。

楊露蟬先師(1799-1872),名福魁,清直隸廣乎府永年縣城內南關人。幼習外功,尤精於二郎拳。聞陳長興工太極拳,與同里李伯魁共往師焉。因太極拳功貴以柔緩輕靈,楊李二人久於外功,失於偏剛,陳長興遂看重授以太極拳推手之法,二人往來推盪,互相擲擊,晝夜用功不稍怠。陳見楊之勤學,又感其誠,逐盡授其秘。楊學之十餘載,技成而歸,傳其術於鄉里。故河北廣干一帶稱之為軟拳、綿拳,亦稱化拳。楊露蟬先師藝成回永年後,因受人慫恿,曾與一寺廟和尚(少林僧)交手,楊將和尚擊成重傷致死。因躲避官非,經武汝清(號酌堂,清京師刑部四川司任員外郎)介紹進京,教授太極拳。楊先師最初在京西天義醬園教東主張鳳歧練功,後經介紹在端王府任教。時清室之親貴王公貝勒,多廣網江湖異能之士,楊先師以武技冠京都,任神機營總教習。從之遊者有端王載漪、多羅淳耶王載治等八王,故稱楊先師為楊八侯。楊先師進京前,嘗攜一小花槍,遍訪各地武林高手,無人能擋,人稱楊無敵。楊教王公貝勒學拳時,不宜過於剛猛,故只授以輕靈柔緩之健體養生之拳,乃有行功慢架之傳。而楊先師授以子孫者,乃禦敵技擊之術,即今之太極拳功中之快拳(用架)也。相傳揚先師在端王府教子徒等技擊時,曾用繩網將院牆庭柱圍起,發人時將人擲發於網上,以免受傷。

楊先師有子三人,長名錡(早亡)、次名鈺(字班侯)、三名鑑(字鏡湖)皆獲盛名,惟班侯獨得其傳。楊先師之客於京師時,得其傳者有全佑、凌山、萬春三人,全佑為最著者,然承露蟬先師之命,均拜班侯之門。

楊鈺先師(1837-1892),字班侯,幼隨父習太極拳功,終日苦練,然其父猶不使少息,且備受鞭撻,幾至逃亡。後隨父進京教拳。性剛強,善用散手,喜發人,往往出手見紅,其功力已臻上乘,小1:「傳人不多。班侯先師隨父於端王府教拳時,有摔跤高手,由身後以拳偷襲,班侯略一側身,以手黏來者之臂,並揮手送之,其人之拳直插入庭堂之雕花木窗中,不能拔出。後經木匠鋸窗始解其困。又神技營著名拳師劉仕俊(雄縣劉),與班侯在端王府後花園比大槍,劉一攔一拿一扎,直刺班侯之胸,班侯用槍尖在劉之槍桿上一「點」擊,劉仰身跌入月牙河中,劉怒請辭,經端王說和挽留始罷。

楊鑑先師(1839~1917),字鏡湖,又名健侯,人呼為三先生,幼年與兄班侯皆從學於父,朝夕苦練,身心疲憊,苦不勝任,終成大名。先生性溫和,從學者眾。曾有善用刀劍者,每與之交手,健侯先師以拂塵挫敵,使敵不得進身而勝之。又先師善用槍桿,任何勁力皆可發於桿頭、他人槍桿遇之,無不連人帶桿跌出。先師周身皆能發人,而發勁時,輒在一笑一哈之間,其人已仆,且善發彈弓,發無不中,三四彈在手中,可連發,發必中的。

楊兆熊先師(1862一1930),字少侯,健侯先師之長子,家學淵博,七歲隨祖父露蟬及二伯父班侯學習太極拳功。幼時留過繼班侯為子。性剛強,亦喜發人,善用散手,有乃伯遺風,功屬上乘。其拳架小而輕靈,動作快而沉看,處處求緊湊,其拳即露蟬先師傳之用架(快拳)也。少侯先師功夫,尚輕靈奇巧,尤擅長凌空勁。因好出手即攻,學者多不能受,故從學者甚少。得其傳者烏拉布,即吳圖南先師也。

宋書銘先師,袁項臣(袁世凱)的一位幕僚,精研易理,善太極拳功,為明宋遠橋之十七世孫。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三十七勢而得名,又名長拳。其與太極拳十三勢名目大同小異,然趨重單式練習。當時武術界名師紀子修、吳鑑泉、許禹生、劉恩絞、劉彩臣、姜殿臣等,聞宋氏名,相與往謁,與宋推手,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宋氏一舉手則擲人於尋丈之外。於是紀、吳、許、劉等諸師,皆叩首稱弟于,從學於宋。

時吳圖南先師,於清光緒末年從友人張熙銘處得《太極功》譜一幀,係明宋遠橋所緒記。對太極拳功之源流法理記載甚詳,據考證乃清初時之手抄本。其後知宋書銘藏有宋氏家傳譜,遂攜自己之譜與宋氏譜逐句逐字核對,除標題略異外,所有內容完全相同。民國初吳先師之譜普抄寫數本、分贈紀、吳、許、劉及少侯先師等各一本,即流傳於世之傳抄本。宋在清季為詞林巨子,所著內功原道明理諸篇,已傳播於世。惜其晚年困瘁家居,抱道自娛,積稿盈屋,出重金求之不售。眾人敦請其出,皆婉拒。宋先師之技,惜無家族後人繼承,旋居保定作古。其手藏之物,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嚮往焉。

吳圖南先師,蒙族人,蒙名烏拉布。吳先師出身於滿清貴族家庭,幼年習摔跤,九歲入吳鑑泉功房習太極拳,其後又追隨楊少侯習太極拳用架(快拳)及打手。吳先師於青年時,曾遇一位擅長輕功的異士,於是吳先師追隨其人練習輕功。輕功有兩種,一為撤地鋪,乃練習快行之法;一為翻天錦,乃縱高之術。練習輕功很苦,要每晚在漆黑的曠野裡練功。異士手持燈籠在前面奔騰,要求吳先師緊隨追趕,不得落後。吳先師追趕時,忽而縱高又忽而墮地,經常跌撞得周身瘀腫,但仍需堅持練功不能稍怠。如此習練數載後,已初步練就輕功。忽一日,異士告別而去,臨行前說要去外地復仇,如果半年內不返,即可能被敵人殺害。異士走後,如石沉大海,一直未返,推測已遇害。

1928年10月南京舉辦國術考試,吳先師擔任大會擂台比武賽的總裁判長(擂主)。賽後有少數參賽者聲言裁判不公平,糾集二、三十人鬧事。這些人鋸斷白蠟桿,各執短桿圍攻吳先師,吳先師從容應對,並曉之以理,眾人知自己理虧,又懼怕吳先師之技藝,遂知難而退。

1928年前後,南京市來了一位日本九段武士,揚言在中國境內無對手,十分猖狂。吳先師遂約定在一戲院舞台上、當眾與他比武。比武當天,戲院擠滿觀賽人群。吳先師登台後,與日本武士面對面站立,武士手持日本戰刀一把,吳先師持寶劍,當裁判官一聲令下,武士戰刀尚未拔出刀勒時,吳先肺之寶劍早已出鞘並橫置於武士之頸下。武士大驚失色,遂跪地雙手捧戰刀贈與吳先師服輸。

吳圖南先師(1885-1989),名榮培,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學家、近代長壽高齡的太極拳家。吳先師終生致力於太極拳的繼承、研究、發展和弘揚的工作,功名顯赫。他主張太極拳要科學化、實用化、普及化。他說練習太極拳首要注重健襄養生,同時也不可忽略技擊應用,否則就不成為「拳」了。所以他提倡太極拳的主旨是:強族強種、衛身衛國。他的學說,影響深遠。吳圖南先師的太極拳造謂極高。他盤拳時,無論行功慢架還是用架(快拳),虛實變轉.經靈敏捷、瀟灑沉看、勁氣流暢、氣勢磅濺、形神皆化。其推手與散打,以脆快、凌厲著稱。尤精於勁、氣之應用,他擅長於粘黏勁、彈抖勁、鼓盪勁、凌空勁等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