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體機動學 ─ 太極拳用架〈快拳〉

吳圖南


編著者(馬有清)按:本篇文章,係吳圖南先師一百零二歲時完成的作品。當時吳先師準備重新編寫太極拳用架〈快拳〉專著,故寫此篇文章作為該書之前言。

這篇文章內容極為豐富,涉及了鍛煉太極拳許多重要的問題。文章詳細論述了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與用架〈快拳〉之特點;太極拳「招」與「勁」的區別;以及練用架〈快拳〉之條件等,都做了說明。吳先師談及練習用架〈快拳〉,必須是練者先要養氣,待氣足神全,方可言練。文章還論述了太極拳〈行功〉慢練與〈用架〉快練的原因。他強調用架的快練,其動力為用「氣」;其速度為「神」速,並非手足往返之快慢也。吳先師告誡學者,不要用太極拳一般的套路,加快而練,而自認為「快拳」。否則會自取忙亂,欲速則不達。 所謂「人體機動學」,吳圖南先師之用意是「人體機〈先〉動〈靜〉學」〈機者,發動所由也〉。讀者勿領會錯誤為要。

夫太極拳者有體用之分、有大方舒展與玲瓏緊湊之別。無論盤拳〈盤架子〉、打手〈推手〉、應用、散打……等等,均以此區分其造諧之深淺。雖因人體秉賦強弱之不同;智慧高低之不同;練拳時間久暫之不同;功夫純雜之不同;教者均用不同之方式方法,因材施教。雖學成在時間上有所先後,實因學者體會領悟深淺之不同,有以致之,及其成功一也。若專為體療鍛煉身體,即預防疾病,或在病後恢復期,能迅速恢復其健康,達到卻病延年,養生長壽之目的,教以練架〈即一般太極拳的定式和聯式〉,舒展大方、純任自然,暢運血脈、活動筋骨,已足以恢復其健康,增強其體質,充實其體力,發揮其體能,收到體育鍛煉與衛生相結合,將低弱之體質轉為康強。已詳述拙作《太極拳》一書中,茲不多述。若欲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使人體本乎天然優美之發育,順乎先天自然之能力,使身心充分發展,謀一生永久之健康,輕靈活潑,精神充沛,動作敏捷,玲瓏小巧,返其天真,乃創其名為「人體機動學太極拳用架〈快拳〉」,為發揮人體生理上各個方面之機能,使人體體能迅速提高,及周身各部起機動作用,而能通過科學測驗,說明其體能達到高度之作用。如用生理衛生、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病理解刮、生物電、數學……等之原理,均能說明其每一動作中﹁剛柔動靜有盛衰之際,虛實轉換有多少之殊。通過用架〈快拳〉之鍛煉,對於生理機能上,收到如何效果,可以一目了然。如動作上時間之遲速、氣力之延長、勁反應之快慢、觸覺感覺之靈敏、肢體動作之靈活性與丙臟之關係、代謝作用如何、肌肉之鬆弛與緊張如何、血液循環如何、呼吸如何、皮膚毛孔之開放如何、體溫之保持如何、神經敏感如何、體力恢復之久暫……等,均視其動作可以推算而出,原因蓋以此也。關於上述之各種科學、學者倘欲研究,可以翻閱專書,本文因述太極拳,故不多論。

練此人體機動學 ─ 太極拳用架〈快拳〉時,必須有堅強之信念,堅持有恆。平素練氣、體內之氣要「養、蓄、運、使」,以便復其太和之氣〈即細、長、深、勻〉,精神飽滿、氣力充沛,方能得全體大用。體外要不怕冷、熱、苦、累、傷,以便有強壯之體魄,強族強種,衛身衛國。余在練太極拳用架〈快拳〉之前,已練太極拳1行功慢架1有年,自認造諧頗深,當時知有太極拳用架,並不以為然,亦不過聽之而已。蓋因先入為主之所致也。其後少侯先師慨然以用架相授、開始練習時,一切動作均由實用出發,新學用架實難接受,頓悟其不同於前此所學者也。其學首重輕靈神速、活潑玲瓏,穩脆鼓盪,開合摺疊,提放並用,離粘凌空,應物自然,變化萬端,起止難測。回憶向之以為輕靈自翔者,實則笨重遲滯不堪耳,良可歎也。始解少侯先師之所以獨步,當時為太極拳之權威者,不有用架為基礎,何克臻此。雖然,若無以往從學鑑泉先師,且有八載純功,又焉能接受而有此體會哉。因初步自擬十字訣為:準、是、穩、脆、真、恰、巧、變、改、整,以佐記憶,雖不能說明用架之全豹,亦當時之一小小體會耳。用架練習既久,漸覺動作短小,輕快異常,舉止靈敏,趣味環生,易學難工,真有望洋興歎之慨!非若前此練習行功慢架之平易好學也。於是每學一勢,即用科學方法加以分析整理,首先探索每勢命名之原義,與套路中重複出現次數多寡,用意之所在,以及姿勢形態之特點,內在外在之聯繫,用「招」用「勁」相互轉換之原理,如何達到學以致用之目的。最後小結每勢達到最終高標準之要求,及每勢所用步法種類之異同,詳以記錄,以備遺忘。久而久之,漸悟其中之規律。因悟其縱橫曲直,反覆相生,雖多變化,要在求得玲瓏活潑,無所拘泥,無所不可,則活學活用無不通耳。實由於「招」法精熟,「發」之理既通,運勁發勁、剛柔動靜之機已明,掌握全面,則全體各部做到,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看、無一處不順遂,通體貫串,絲毫無間。自然心恬意靜,變化環生。故「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勁」者研究變化者也。方法有時而窮盡,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故用架於用勁之法,多所發揮,較之練架〈行功慢架〉之專斤斤於一技之得失,「招」法之切磋音、直有高下之別也。然後悉心體查,加意探討,凌空抖搬,哼哈呼吸,鉤掛抖彈,點擊推按,分擺踢蹬,踏踩銷勾,進退擬合,截絡拿脈、焰筋閉穴,盪氣封喉,琢劈碰挫,吸引拿放。對於推手八法,步法五方,尤須精湛。反骨節鍛煉正常,發勁輕脆,豁然有聲。此其外形顯而易見者。至於接手蹄勁,虛實離空並用,內中以氣先勁後,相互吸引,意識與精神相結合,所謂神滿氣足,逐心所欲,全體發之於毛。所謂「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緊者」,用架之功,完成其大半矣。

我國養生家舊說:「人體以精、氣、神為主。」如加以分析,實則「精」、「氣」為物質,「神」則為「精」、「氣」所發生之作用而已。練習太極拳用架者,必須精足氣盛。《易.繫辭》載:「男女購精,萬物化生。」言精能化生萬物,精足則體強,此理之顯而易明者也。《文子.守弱篇》載:「氣者生之元也。」,乃稟氣之氣也。周茂叔《太極圖說》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魏伯陽《參同契》載:「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吾故曰:「氣猶水也。」太極拳用架猶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太極拳用架猶是也。氣盛則手法之短長與姿勢之高下皆宜也。韓退之云:「無望其連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埃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嘩。」此之謂也。雖然不可以不養也。「氣」體之充也。內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者,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久之,志一意靜,心不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充塞乎人體之間。夫所謂內以「善養」者,蓋內氣能否「善養」則操之於我,立志堅定,則氣不妄動。攝生寡欲,心神合一,則達到精氣充而裨靜。所謂至大者,初無限量;至剛者,不可屈撓。本人身之正氣,人得以生者。能善養之,則體健身輕,益壽延年,能達到長壽目的。外以直養而無害者,蓋因外氣易動,動則牽動內氣,實由於外來刺激有以致之、非由於我也。故以直養為宜耳。所謂外氣以直養者,而又無所作為以害之,則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則直養非有相當之修養,殊難奏效。雖然,養氣豈易言哉!昔歐陽永叔嘗言:「有動乎中,必搖其精。」太史公謂:「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蓋其內外本末,交相培養、方克有濟。然後由於精氣之充,發為作用─神全。自強不息,樹雄心,立大志。所謂「志」者,「心之所之也」。人固當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養其氣,充滿於身,雖其心未嘗必其不動,而自然不動,達到靜之目的,再能持之以恆,前進不已,不屈不撓。其發之為拳也,自然舉止靈敏,動作迅速,進退擬合,無往不利,舍己從人,應物自然,全身透空,因敵變化。實因內具百折不回之毅力,萬夫不擋之勇氣,表裡相因,其神全也。故太極拳之用架之為用,全恃精足氣盛而神全,內增毅力與勇氣,外具全神之籠罩,秤形合一〈按:《朱子全書.性理》載:「氣一也,主於心耆則為志氣,主於形體耆即為血氣。」此內氣外氣所由分也〉,勇決不餒,此太極拳用架別乎練架〈行功慢架〉,當以養氣為先也。且太極拳用架首重其「勢」〈勢者力之奮發也,作勢者也〉,平素鍛煉,儼如應敵,應敵而出,以不遠不近,不先不後,適中其「節」〈節者一定之度數也,而中為貴〉,是有「勢」存焉。長則請之勢險,短則謂之節短,方殊而理則一。故猛獸將搏必伏形,鴦鳥將擊必斂翼,將以用其「勢」也。正《孫子兵法》所謂「險短之勢」矣。其言曰:「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蓋險者,峻急之意;短者,促道之候。險則氣盛,而其發也暴;短則力全,而其應也速。故虎之博物,一蹴而至;隼之擊物,一擲而下;使虎自遠而奔馳,年自遠而翱翔,則必氣軟而力微,安能搏執之哉!再就拳鬥者觀之,人之退極,而迫之者其反受拳必重,是亦勢險節短之理也。又曰:「勢如彍〈音霍,弩滿也,張也〉弩,節如,發機。」蓋彍弩者,張滿之弩也;發機者,發弩之牙也。弩張之滿則矢勁;牙鞭之審則矢親。兵勢以險,言險主於力,故如彍弩也。兵節以短,言短主於中,故如發牙也。此發明險短二字之義。蓋養氣蓄力謂之險,敵近而擊謂之短。險者敵不能當之;短者敵不能避。倘使敵兵未至,猶在百步之外,遽兵奔趨以赴之,不惟氣潰力微,不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彍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魯縞,即魯國所產之細薄之絹也〉。抑且敵得以迴避,徙自弊而空還,為敵所掎,是由佈陣無遠近之宜,出奇失緩急之候故也。故復借此以發明,示人之意切矣。太極拳用架,善能致人,近而使之遠;遠而使之近,引之使來,就吾之勢節也。此與《孫子兵法》不謀而合者也。

太極拳用架,其妙在於熟,熟能生巧,熟則心能忘手,圓活而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妙無窮。有虛實,有正奇,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法欲簡、立欲疏〈鬆靜之義〉,非簡無以解亂之糾,非疏無以騰挪進退,左右〈指手足〉相倚、則得既舒其氣,展其能,而不至於奔潰。《孫子兵法》云:「氣盈則戰,氣奪則避」是也。

太極拳用架,首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當發即發,不可遲疑,前手居中,護看中線〈中線者,即上鼻端、中前手、下前足尖也〉,來得緊,去得硬〈硬者,冷脆之義也〉、不遮不架是個空。前手護看全身,左右移動不可失中半尺之徑。蓋人身側形,不過六、七寸耳,揮出半尺,即不能及我身膊矣。倘彼手開遠,我力已盡,有何益哉。一藝之精,其難解有如此者。雖然,此不過指太極拳用架之「招」而言,「招」者方法也。方法有固定之方式,亦只局限於某種形象之內,其特點僅適合於主觀願望方能應用,且受「招」數之限制,超過套路「招」數之極限,則有「招」盡之感,而無法應敵矣。有所謂「絕招」之說,此不過指比較而言,如甲不能應付乙之「招」,則乙之「招」即可謂之「絕招」。否則,不惟不足以稱為「絕招」,並「招」之作用亦失其效矣。因此「招」有時而窮盡,原因是「招」者係所用之方法也。方法合於此,必失於彼,合於彼必失於此。雖然如此練習太極拳用架,必需經過此一階段,即王宗岳所謂:「招熟是也。」求之今日,能將太極拳各式之應用,以及八法五步一一運用純熟自如者,已不多見,何況其他。亦即拙作《太極拳》等書中謂:「若夫論一式之得失,談一手之當否,即以為悠然自得者,在練習太極拳用架過程中,品斯下矣。」此之謂也。至於太極拳用架之練習,其目的在於捨「招」練「勁」。「勁」之研究有二:一為漸悟;一在乎練。勁運用純熟,表現出一定之形勢,亦可轉換為「招」,而「招」運用純熟,則不能轉換為勁。原因是:「招」為外形之表現,有定式、有定形;「勁」為內在的,無成式、無定形,為研究勁路變化之一種科學,亦即研究運勁發勁之理,剛柔動靜之機之學也。通過一定時間之鍛煉與體會,自然能得出一種規律,以此規律來應付一切,油油然而有餘。因此認為勁之變化,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再能通過漸悟之途徑,而能達到愈練愈精,舍己從人客觀之目的。至於練勁之法﹁因人而異,隨其所好,各有不同。有喜變化者,即練習 「化勁」之法,有喜發人耆,即練習「放勁」之法,諸如此類,亦在練者之自擇耳。

再就太極拳用架之速度問題而言,則初學練架。行功慢架,時,入手時當以慢為主。原因是初學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者,必須經過換勁之過程。換勁者,即將本身之拙力,通過鍛煉,變而為輕靈活潑之力之謂也。一般初學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者,知動手不能同時動足,知動手足又不能同時動腰與肩臂。再就動作之理會而言,何為而舉手而動足乎?何為東一捶而西一掌乎?何為而俯仰蹲伏僵臥乎?變態百出嘗有捉摸無從之感,其故何哉?蓋太極拳開始練習之際,中樞神經及末梢神經皆營相當之作用,而在運行各種姿勢動作時,有主動作用、方向作用、調整作用、靜止作用等等,諸作用協調而成。方能完成隨心所欲之完美動作。惟練一定姿勢動作,其巧拙與神經機能有相當之關係。鍛煉既久,方能收機敏巧致之效。無論何人,未有生而能營精巧各種動作者,當開始練習時,主動肌作用或過強,或過弱;頡頏肌營無為之努力,因此常營動作之肢節,呈剛僵如無關節之狀。此在初練太極拳時所屢見者,不惟如此,即方向作用及靜止作用,亦不適當,往往動作於不合己意之方向、終失身體之舒適均衡狀態。然練習多數姿勢動作之後,知覺神經愈益敏銳,運動神經中樞及末梢之機能,亦愈確實,減少運動刺激之錯誤,逐得易行種種之姿勢動作。故所謂太極拳家者,雖學習最新之套路,亦能立悟其要領。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能仿行種種新動作,此即所謂換勁是也。然練習太極拳必須經過此換勁之途徑,姿勢方能正確,動作方能漸趨自然。凡此皆自慢中求而得之,然而此不過練習太極拳過程中之一階段而矣〈練行功慢架分定式練習即基本功,與連續練習二階段〉。惜乎現在之練習太極拳,仍停留於此一階段,而不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努力。甚有主張有以為愈慢愈佳者;愈無力愈為能者、殊失太極拳原有之意義矣,以訛傳訛,實堪浩歎!

然則太極拳究竟速度問題如何?蓋太極拳既為武術中一種拳術,又為運動項目之一,自與其他運動項目同為增強人民體質鍛煉工具之一,亦即從人類對自然界之鬥爭,與根據生活之需要,而不斷發展而來、特別是經過我國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相,加以改進而形成現在獨特風格。既已名拳,而其原則不能離開兵法,孫武曰:「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初學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之所以示人以慢者,惟恐初學者貪快、姿勢不易正確,動作不易自然;再就生理基礎上加以分析研究,則練習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時〈包括定式和聯勢〉採取徐緩方式,自有生理上之根據,當肌作用營主動作用;制限作用和靜止作用時,肌作用中灌溉於該肌之血量增加,前已略述,而肌之收縮時間徐緩〈即慢〉,比收縮時間迅速消失者,其增進肌營養而促其發達之度為大。通過「血液含量計」測驗,則知衝動之運動時,血液移入肉質部分者其少,此由實際測驗而證明者也。且徐緩之動作能達到身體各部完全之練習,及充分之實施。而急速衝動之練習,其不受訓練之肌,有伸展不完全之現象,故姿勢之動作,不免有不確實之表現,故自肌營養及機能上觀之,肌收縮次數雖相等,然究以徐緩及連續之練習運動為有益也。此在初步練習太極拳者,以慢為主之生理根據也。待其姿勢與動作既正確且自然矣,「招」法亦已純熟,則當敵速,則我更速;敵慢則我亦速,然後再練太極拳用架時,自有如此之一感覺,即覺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頗為笨重,實無絲毫輕靈之態之感。原因是太極拳用架,為個中之秘,師弟傳授代不數人。用架以「勁」為主,「凌空」為極至。進退轉換,迅速異常。求之今日,幾成絕響。著者承少侯先師知遇,慨然以用架相授。雖以余之不敏、何幸予有聞焉。不敢自秘,約而言之,供諸同好!

太極拳用架所以神速者,在於每一姿勢必須達到極嚴格之要求,而縮短其歷程,愈快愈妙,漸能捨「招」變「勁」。蓋「招」之速度為手足動作往返之歷程,「勁」之速度為意氣神經之傳導之轉換。根據實際之測驗,「勁」每秒鐘能達到百米左右之速度,而「招」之往返,需一、二秒之速度、因此說明「勁」之速度比「招」之動作,約快數倍。故太極拳用架,實因鍛煉造諳既深,反應時間縮短,而今動作敏捷。此從表面觀有如此至,從生理方面加以檢討,通過太極拳用架之巧致練習,能促進神經中樞及末梢神經之生長,且太極拳用架之特點,則在將意識集中於今一群之肌簇動作時,能促進該肌群之運動中樞之發
達,並能增強其反射運動之敏捷。練習既久,不惟增進其腦回轉及中樞反射,且能增大自運動中樞達於肌膚之運動神經纖維之直徑的粗壯。並能增進運動中樞之機能,及由中樞之刺激傳導能力。此因意識集中於作用肌,對於支配該肌之神經中樞,增加輸血量,增進肌營養,而促其發達之度數為大有以致之。雖然,不道過太極拳用架之練習,不能收此效果,故太極拳用架之速度,實非一般所謂「招」之手足往返快慢之快也。倘末練習太極拳用架之人,而勉強將太極拳練架〈行功慢架〉加速而練,則自取忙亂,亦即所謂「欲速則不達也」,學者須三思之。

太極拳之呼吸問題,練架〈行功慢架〉自開始盤架練習,以至於「招」法應用,及普通推手,均以自然呼吸為主。所謂自然呼吸者,揩動作與呼吸任其自然,不加以控制與利用而言之也。用架則不然,原因是用架縮短動作之歷程,亦即由徐緩之運動轉換為急速之運動。故其用「氣」。以「氣」貫周身斷續不停為上。至於其呼吸,因已鍛煉至「細、長、深、勻」,故為「息」。而非一般之呼吸。能以自身之「氣」、「息」,控制對方之呼吸,以求致用之全勝。善之善者也。

今將用架之內容筆之於書,以廣其傳。後之學者,倘能因是而發揚光大,有所提高,則太極拳真諦,不致泯滅,是著者之至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