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鬆共舞三十年-我的太極拳生活

朱寶龍 101年10月


摘要:

  1. 民國70年開始學太極拳鄭子太極拳37式.並研習『鄭子太極拳13篇』。
  2. 91年6月發表了一篇練太極拳20年的心得”打造金剛不壞之身”。
  3. 92年10月再重新學太極拳後,93年元月禿頭的地方長細頭髮了。
  4. 93年12月創”同手同腳”走路。
  5. 95年勤練37式太極拳不動手。
  6. 98年6月悟到”要頂頭懸必須落胯”。。
  7. 98年11月豁然開朗,坐、站、走都要把腰前凸凸出來,脊椎才不會向後傾斜,而頭自然能夠挺直。
  8. 101年10月「要活就要靜」,休息才是王道。

一、 我在民國70年9月在中正區台和當時的林副區台長東岳學習鄭子太極拳37式.並研習『鄭子太極拳13篇』。之後我於81年結婚82年生女,並於83年6月借調民航局助航組承辦”終端雷達新建計劃”,再於86年3月調回總台航電技術室。

二、 總台會計室陳月香問我”冬天這麼濕冷大家都在感冒,她觀察到我比較不會感冒”我很驕傲的說我跟林區台長東岳學太極拳很多年。91年9月在總臺臺慶專刊我還發表了一篇練太極拳20年的心得”打造金剛不壞之身”,當時自以為自己已經很厲害了。那時我只練到時時刻刻坐正和放鬆(不流汗),這讓我的身體轉弱為強,在繁忙的事業與婚姻生活中從容應付。但並未特別留意頭也要正直,所以頭髮還是禿了(地中海)。

三、 92年10月請已調到台北區台的林區台長東岳再開辦鄭子太極拳訓練班,再重新學太極拳後,有特別注意要頂頭懸(頭直),93年元月去理髮,老闆娘說禿頭的地方長細頭髮了,真是無限歡喜,之後就養成儘量不低頭的習慣,也就是頭最大包括:用手就頭;看書不低頭;吃飯不低頭;走路不低頭…等。

四、 93年7月林區台長東岳退休囑咐我繼續教太極拳。經過這些年的鍛練並透過教學相長,傾囊相授,並特別注意我所教的工夫自己隨時(主人翁在家)要做到,而我的學生給我豐盛的回報。

五、 93年12月陳月香問”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的”纛”是甚麼意思?經查字典得知纛是令旗,也就是心發命令由腰來帶動身體行動(手腳是小旗跟著令旗行動),腰往左轉帶動身體往左轉,腰往右轉帶動身體往右轉。我如醍醐灌頂一般驚喜萬分,我學會用腰走路(用轉腰拖著腿走,微抬小腿不用抬大腿,超省力),就像企鵝走路一般同手同腳走。之後陸續觀察動物走路包括駱駝、大象、獅子、老虎、馬、狗、貓等,它們都有強壯的腰及細細的腳(相對於腰),而它們的腰往右彎屈,則右前腳往前右後腳跟進,繼而它們的腰往左彎屈,則左前腳往前左後腳跟進。飛鳥翅膀長在腰間、游魚腰左右一擺就游出去了,因為腰是身體的重心,用腰來控制手腳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率。太極拳學動物靠腰力行動。

六、 太級拳坐著可以練(坐正),站著可以練(分虛實單腳站),連走路也可以練(就是靠腰力,我的腰圍也向企鵝看齊,目前已茁壯到40吋)。就像天文學家發現新的星座一般,我知道我中了大獎。

七、 95年3月我從公職退休,我希望把我的所學奉獻於社會,那一年我自己勤練37式計超過一千次(每次約六分鐘),要練到手不會酸,也就是手不用力。俗稱: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因為動手就要用力,用力多了手就會酸。要用腰來帶動肩,肩帶動手,手不自動。即所謂鬆肩、垂肘、舒腕。手臂的三個關節是鬆的,這樣氣血是循環最通暢的。彎腰拿東西或伸長手臂拿東西,因為力矩加大,脊椎的承受力亦加大,所以儘量不要彎腰拿東西,或伸長手臂拿東西。儘量身體靠近借腰力拿東西,腰力遠大於臂力。

八、 97年10-12月及98年3-6月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分別在總台及大局開班授課。由於生活習慣都是低頭讀書、寫字、做事、走路…等等,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些駝背,要做到頭直(同頂頭懸)非常困難,我要時時提醒同學注意做到頭要挺直。要抬頭則心臟才容易把帶氧的血液經頸子送往大腦,而大腦把帶二氧化碳的血液經頸子送回心臟;若是垂頭則頸部肌肉收縮,血管受擠壓血液循環不順,即所謂垂頭喪氣,長期下來血液供應不足,頸動脈會縮小微血管會阻塞,頭腦因營養不足而日漸縮小,臉色不好看,人會老化的比較快。譬如動物的頭是長在前方,頭很重,壽命就無法跟人相比,貓、狗、老虎等只有十來歲到二十來歲,大象因為有長鼻子可以伸縮利用,頭可以緊靠著身體,所以壽命可達五、六十歲。頸子的正直對青春與生命的維持非常重要。

九、 98年6月11日我在公園散步,忽然間靈光一閃覺悟到”要頂頭懸必須落胯”。原來低頭造成脊椎往後傾斜,落胯(大腿往後坐)使脊椎往前傾,然後頭就可以往後上方頂,收下顎兩眼平視,頭可以正正的落在頸椎上。另於98年11月在『退化原來是進化』這本書上讀到”人的脊椎異於其他動物,有獨特的彎曲結構,從側面看頸椎七節往前凸、胸椎十二節往後凸、腰椎五節往前凸”,又說”腰前凸則在直立以及開始用雙腳行走後出現,是人類固有的特徵。”至此豁然開朗,坐、站、走都要把腰前凸凸出來,脊椎才不會向後傾斜,而頭自然能夠挺直。又於100年12月覺悟到原來不管高、矮的女子穿上高跟鞋會比較挺。女子穿上高跟鞋後,重心提高必須屈膝蓋才不容易跌倒。膝蓋一屈則大腿向後(類似落胯),脊椎被迫向前,頭自然就能挺直。因此只要膝蓋稍微屈一點,不用穿高跟鞋一樣可以挺。

十、 98年8月自己深入反省,學太極拳到底是學甚麼?在『鄭子太極拳13篇』述口訣「第一曰鬆: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鬆、要鬆、要鬆淨、要全身鬆開。」。就是要練放鬆,頂頭懸是鬆、坐正是鬆、不動手是鬆、單腳站是鬆、同手同腳走是鬆。鬆才能省力。剎那間我有不一樣的念頭浮現,雖然我用同手同腳走在公園內散步很省力,在公園不散步,只是坐或站不是可以省更多力嗎?從此到公園儘量少走路、少爬山、坐電梯不爬樓梯。這樣三年下來我發覺我體力比以前好很多。以前幾乎每天都會在公園散步,現在像懶狗一樣坐在公園的椅子發呆。以前每天幾乎都會把體力用光光才休息,現在能休息就儘量休息,體力總是在飽和狀態。

十一、 『傷寒論』是中醫史上承先啟後的巨著,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大作。寒者寒冷也,寒冷的時候要藏起來,藏起來才能減少能量的耗損,藏起來才能休息,並有助於體力的恢復。所以傷寒即是傷藏,也就是傷休息,亦就是休息不足的意思.休息不足對外的抵抗力不足就容易生病,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等五大病。張仲景的傷寒論道盡疾病的根源。呼應上一節所述,「要活就要靜」,休息才是王道。

十二、 古人所說的”氣”:看不見,摸不著,是一種能量,可以運氣跑上跑下,愈說愈玄。而古人的確有很多實證經驗。譬如:氣沉丹田、氣遍身軀不稍滯、打通任督二脈到百脈貫通等。其實古人的科學不若現在發達,所以會用譬喻方式陳述。血液的循環也是到最近兩三百年才由西方科學家證實。動脈帶氧由心臟送往全身,靜脈帶二氧化碳由全身送回心臟,再送往肺臟交換氧氣後再送回心臟。古人也說氣血一家,氣為血帥,氣率血而行。故氣沉丹田係腹式呼吸之吸氣橫隔膜下降,腹部隆起,而空氣進入肺部。宛若氣沉降到丹田。而身體內血管長度達十萬公里,所以全身到處都有血液也就到處都有氣。氣遍身軀不稍滯表示身體的血液循環順暢。打通任督二脈就可解釋為身體(不含手腳)到頭部的氣血循環順暢。百脈貫通即表示全身氣血循環順暢。

十三、 「太極玄功百脈貫通,延年卻病舉世風從」是民初外交總長王寵惠先生為『鄭子太極拳13篇』的題字,頂頭懸通到頭頂、坐正身體通、不動手通到手指、單腳站通到腳趾頭、同手同腳走最省力、常休息使體力保持充沛。手指頭、腳趾頭及頭腦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都能暢通,即所謂百脈貫通。

十四、 太極拳跟生活、武術、樂理是不一樣的,而且非常不一樣,因為它不作為(不動手、不用力),所以它違反一般的常識,也因此學太極拳幾乎是"乘興而往、敗興而歸"。太極拳靜的像樹木(消耗能量少、長壽),動要像動物用腰力(有效率、強壯),保有人的智慧(頭直、身體直、循環好)。太極拳是天下最好的養生術。

  1. 於98年10-12月、99年1-5月、99年10-12月及101年3-6月我又分別在總台、翔安、新隆社區及大局開班授課。教學效果良好,惟總是叫好不叫座。航電人員總是太忙,無暇參加,殊為可惜。
  2. 林區台長的老師是鄭曼青先生的入室弟子。鄭曼青先生一介書生,因緣際會治癒楊家第三代澄甫先生之夫人疾病,獲得澄甫真傳,兼以詩書畫醫聞名於世,號稱五絕老人。民國38年大陸變色,鄭曼青先生南遷臺灣,改編從楊式108式簡化為37式,傳承弟子無數,晚年遷居紐約,傳揚太極拳到新大陸,著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及『太極拳自修新法』傳世。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