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历代先师简介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最早出现太极拳功的时代,断自南北朝梁时(502一557)。当时有位程灵洗先师,字元涤,江南徽州府休宁人。程氏家族多为武职,忠义英武,代有显人,为休宁着姓。程灵洗之太极拳功,传自韩拱月先师,韩拱月的历史已难考证,诚一憾事。侯景之乱,灵洗率兵拒侯景,惟敏县得以保全,盖因灵洗用太极拳功,即搏刺之术训练士卒。此为太极拳功用于征战之早期记载。程灵洗所传之太极拳功名为“小九天”,共十五势。

程灵洗先师之后人,武将辈出。程富,休宁人,以武勇闻于时。惰末起乡兵之乱,富辅佐军帅汪华,出力最多,封富为司马,休宁县侯。其后有程凄,灵洗之十四世孙,平黄巢之乱有功,任敏州同知兵马使。其弟程湘、程淘皆有军功,历显仕。程秘,宋高宗时人,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追封新安那侯。其太极拳功,亦为“小九天”。其拳功要诀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等。

唐时之许宣干、李道子、胡境子诸先师,皆以太极拳功修养身心为主旨,但仍将养生及技击合为一体,文修与武修并重,为开体用兼备之始也。

许宣平先师,唐徽州府歇县人。隐城阳山,结檐南阳,身长七尺六寸,鬓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拳功,名“三十七”,又名长拳。数百年后,传至宋远桥。其传授心法有:A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关要论、用功歌等。

李道子先师,唐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咬麦数合而已,时人称为夫于李。所传太极拳功名“先天拳”,亦名长拳。有俞氏者,江南宁国府湮县人,得先师真传,世世相承,未尝中断。如宋之俞清慧、俞-诚、明之命莲舟为最著者。据《太极功》谱记载,俞莲舟与友好宋远桥等七人,游武当山,遇夫子李,因李唤俞为徒冉孙,俞怒以掌击李,然未曾依身则被击起数丈许,坠落地上。李提及命之上袒名,俞始跪拜先师。李授以秘歌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声,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俞、宋等七人皆知其句,而后俞等终成大片矣。

胡境子先师,不知其姓氏,乃在扬州自称之名,宋仲殊受业焉。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 : “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所传太极拳功名“后天法”,共十五势,用肘之法居多,虽势法名 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传殷利亨。

张三丰先师,名通,一名全一,又名君实,三丰其号也。元季辽东懿州人,人称张邋遢。或言三丰为宋之技击家。本为武当丹士,身长七尺余,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令太和山修道。宋远桥 、俞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始归,白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整十三势,即吾人所习之太极拳也。

今之言内家拳者,其说有三。一说云:“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冯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么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以王宗为最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汉为最着。”一说云 :“三丰为宋徽宗时人,值金人入寇,彼以一人杀金兵五百。山陕人民慕其勇,从学者甚多,因传其技于陕西。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是为北派。王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长兴。”一说云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然以太极拳功为三丰先师所传,其记载最详者,以宋氏家传谱《太极功》为可据耳。

明景泰时,有名王宗者,陕西西安人。王宗因所居面对华山,故号宗岳。王为张三丰之后得太极拳功之真传者,名闻宇内。其所传之拳亦名十三势,又名长拳,三丰先师所授也。王宗岳先师乃经纬之才,不仅拳功精湛,而且文学甚好,其所著如 :《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等,至今仍为中外习太极拳者的经典理法。王宗岳先师所持之论,多侧重实际功夫 、对于三丰先师之主张演绎颇详。王先师其对太极拳功研究之深刻,领悟之透彻,理解之正确,诚所谓前继古人,后开来者。王宗岳先师之后、南传至温州陈州同,北传至河南蒋发。

王宗岳先师的南派传人

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岳受之太极拳功,并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其法传至四明,以张松溪为最着。

曹秉仁《宁波府志》载张松溪传,其文曰 :“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松溪为人,悔恫如儒者,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避去。时少林憎以拳勇名天下,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邮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僧必欲一试,遂较技于酒楼上,召里正至,死无所问。松溪许之,袖手坐,一倍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填空,堕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又曾使诸人举圆石,可数百斤累之。松溪时年七十余,举右手侧劈之,三石皆分为二,其奇异如此。松溪先师徒三四人,叶近泉为之最。近泉之传者吴嵋山 、周云泉 、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而单思南之传,则有王征南。

王征南先师,名来咸,为人尚义,行仪修谨,不以所长炫人。其所受之拳功为单思南先师之传。思南从征关外,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然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思南子不肖,征南奉资安之。思南感其义,始尽以不传者传之。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则以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为人所乘。一为内家 、传为张三丰之术,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危困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王征南传黄百家先师,百家将征南之术,笔之于书,以广其传。其术有练手法三十五种、练步法十八种 、练打法若干种、打穴法若干种。黄百家先师论拳法曰 :“而其要则在乎练,练即熟,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紧。”实为至理之言也。百家之后,始传至甘凤池先师,甘之后不详其传也。

甘凤池先师,江南江宁人,少以勇闻,康熙中客京师贵邸。力士张大义者,慕其名,自济南来见。酒酣,命与凤池角,凤池辞,固强之。大义身长八尺余、胫力强大,以铁裹拇,腾跃若风雨之骤至,凤池却立倚柱,俟其来,承以手,大义大呼,仆,血满靴,解视拇尽嵌铁中。即墨马玉麟,长躯大腹,以帛约身,缘墙升木,捷如揉,客扬州巨贾家。凤池后至,居其上,玉麟不平,与角技,终目无胜负,凤池曰:此劲敌,非张大义比。明日又角,数蹈其瑕,玉麟直前,擒凤池,以骈指却之,玉麟仆地,惭遁。凤池尝语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胜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手能破坚、握铅锡化为水,又善导引术。同里谭士子病,医不效,凤池于静室,窒牖户、夜与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喜任侠,接人和易,见者不知为真育。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捕治江宁顾云如邪术不轨,狱株连百数十人,凤池亦被逮,谳拟大辟,世宗于此狱从宽,未尽骈诛。或云凤池年八十余,终于家。

王宗岳先师的北派传人

王宗岳之后传于北派之人有蒋发先师者,清康干时人,原籍河南,于陕西西安业豆腐坊,为人至孝,其太极拳功造谙精深。蒋发先师因事返乡探母,经过河南怀庆府陈家沟,见陈长兴练陈家炮扭用力生硬,失声而笑。陈怒追蒋,且从身后击之,蒋回身之一刹那,击陈长兴于寻丈之外,陈因拜蒋发为师,延聘至其家,弃炮极而习太极拳。陈家沟陈氏家族,自明时即世传炮睡,有炮扭陈之称。陈长兴先师因立身中正,行止端重,人称牌位先生。蒋发先师在陈家沟传拳时,有杜姓村人亦从蒋发学练太极拳功,其后代有杜育万者,所练之拳与陈长兴传扬露蝉、李伯魁之套路名称完全相同。杜育万且藏有蒋发先师傅之歌诀一首,以证其事。

杨露蝉先师(1799-1872),名福魁,清直隶广乎府永年县城内南关人。幼习外功,尤精于二郎拳。闻陈长兴工太极拳,与同里李伯魁共往师焉。因太极拳功贵以柔缓轻灵,杨李二人久于外功,失于偏刚,陈长兴遂看重授以太极拳推手之法,二人往来推荡,互相掷击,昼夜用功不稍怠。陈见杨之勤学,又感其诚,逐尽授其秘。杨学之十余载,技成而归,传其术于乡里。故河北广干一带称之为软拳、绵拳,亦称化拳。杨露蝉先师艺成回永年后,因受人怂恿,曾与一寺庙和尚(少林僧)交手,杨将和尚击成重伤致死。因躲避官非,经武汝清(号酌堂,清京师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介绍进京,教授太极拳。杨先师最初在京西天义酱园教东主张凤歧练功,后经介绍在端王府任教。时清室之亲贵王公贝勒,多广网江湖异能之士,杨先师以武技冠京都,任神机营总教习。从之游者有端王载漪、多罗淳耶王载治等八王,故称杨先师为杨八侯。杨先师进京前,尝携一小花枪,遍访各地武林高手,无人能挡,人称杨无敌。杨教王公贝勒学拳时,不宜过于刚猛,故只授以轻灵柔缓之健体养生之拳,乃有行功慢架之传。而杨先师授以子孙者,乃御敌技击之术,即今之太极拳功中之快拳(用架)也。相传扬先师在端王府教子徒等技击时,曾用绳网将院墙庭柱围起,发人时将人掷发于网上,以免受伤。

杨先师有子三人,长名锜(早亡)、次名钰(字班侯)、三名鉴(字镜湖)皆获盛名,惟班侯独得其传。杨先师之客于京师时,得其传者有全佑、凌山、万春三人,全佑为最著者,然承露蝉先师之命,均拜班侯之门。

杨钰先师(1837-1892),字班侯,幼随父习太极拳功,终日苦练,然其父犹不使少息,且备受鞭挞,几至逃亡。后随父进京教拳。性刚强,善用散手,喜发人,往往出手见红,其功力已臻上乘,小1:“传人不多。班侯先师随父于端王府教拳时,有摔跤高手,由身后以拳偷袭,班侯略一侧身,以手黏来者之臂,并挥手送之,其人之拳直插入庭堂之雕花木窗中,不能拔出。后经木匠锯窗始解其困。又神技营著名拳师刘仕俊(雄县刘),与班侯在端王府后花园比大枪,刘一拦一拿一扎,直刺班侯之胸,班侯用枪尖在刘之枪杆上一“点”击,刘仰身跌入月牙河中,刘怒请辞,经端王说和挽留始罢。

杨鉴先师(1839~1917),字镜湖,又名健侯,人呼为三先生,幼年与兄班侯皆从学于父,朝夕苦练,身心疲惫,苦不胜任,终成大名。先生性温和,从学者众。曾有善用刀剑者,每与之交手,健侯先师以拂尘挫敌,使敌不得进身而胜之。又先师善用枪杆,任何劲力皆可发于杆头、他人枪杆遇之,无不连人带杆跌出。先师周身皆能发人,而发劲时,辄在一笑一哈之间,其人已仆,且善发弹弓,发无不中,三四弹在手中,可连发,发必中的。

杨兆熊先师(1862一1930),字少侯,健侯先师之长子,家学渊博,七岁随祖父露蝉及二伯父班侯学习太极拳功。幼时留过继班侯为子。性刚强,亦喜发人,善用散手,有乃伯遗风,功属上乘。其拳架小而轻灵,动作快而沉看,处处求紧凑,其拳即露蝉先师传之用架(快拳)也。少侯先师功夫,尚轻灵奇巧,尤擅长凌空劲。因好出手即攻,学者多不能受,故从学者甚少。得其传者乌拉布,即吴图南先师也。

宋书铭先师,袁项臣(袁世凯)的一位幕僚,精研易理,善太极拳功,为明宋远桥之十七世孙。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三十七势而得名,又名长拳。其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然趋重单式练习。当时武术界名师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绞、刘彩臣、姜殿臣等,闻宋氏名,相与往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宋氏一举手则掷人于寻丈之外。于是纪、吴、许、刘等诸师,皆叩首称弟于,从学于宋。

时吴图南先师,于清光绪末年从友人张熙铭处得《太极功》谱一帧,系明宋远桥所绪记。对太极拳功之源流法理记载甚详,据考证乃清初时之手抄本。其后知宋书铭藏有宋氏家传谱,遂携自己之谱与宋氏谱逐句逐字核对,除标题略异外,所有内容完全相同。民国初吴先师之谱普抄写数本、分赠纪、吴、许、刘及少侯先师等各一本,即流传于世之传抄本。宋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传播于世。惜其晚年困瘁家居,抱道自娱,积稿盈屋,出重金求之不售。众人敦请其出,皆婉拒。宋先师之技,惜无家族后人继承,旋居保定作古。其手藏之物,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向往焉。

吴图南先师,蒙族人,蒙名乌拉布。吴先师出身于满清贵族家庭,幼年习摔跤,九岁入吴鉴泉功房习太极拳,其后又追随杨少侯习太极拳用架(快拳)及打手。吴先师于青年时,曾遇一位擅长轻功的异士,于是吴先师追随其人练习轻功。轻功有两种,一为撤地铺,乃练习快行之法;一为翻天锦,乃纵高之术。练习轻功很苦,要每晚在漆黑的旷野里练功。异士手持灯笼在前面奔腾,要求吴先师紧随追赶,不得落后。吴先师追赶时,忽而纵高又忽而堕地,经常跌撞得周身瘀肿,但仍需坚持练功不能稍怠。如此习练数载后,已初步练就轻功。忽一日,异士告别而去,临行前说要去外地复仇,如果半年内不返,即可能被敌人杀害。异士走后,如石沉大海,一直未返,推测已遇害。

1928年10月南京举办国术考试,吴先师担任大会擂台比武赛的总裁判长(擂主)。赛后有少数参赛者声言裁判不公平,纠集二、三十人闹事。这些人锯断白蜡杆,各执短杆围攻吴先师,吴先师从容应对,并晓之以理,众人知自己理亏,又惧怕吴先师之技艺,遂知难而退。

1928年前后,南京市来了一位日本九段武士,扬言在中国境内无对手,十分猖狂。吴先师遂约定在一戏院舞台上、当众与他比武。比武当天,戏院挤满观赛人群。吴先师登台后,与日本武士面对面站立,武士手持日本战刀一把,吴先师持宝剑,当裁判官一声令下,武士战刀尚未拔出刀勒时,吴先肺之宝剑早已出鞘并横置于武士之颈下。武士大惊失色,遂跪地双手捧战刀赠与吴先师服输。

吴图南先师(1885-1989),名荣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近代长寿高龄的太极拳家。吴先师终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继承、研究、发展和弘扬的工作,功名显赫。他主张太极拳要科学化、实用化、普及化。他说练习太极拳首要注重健襄养生,同时也不可忽略技击应用,否则就不成为“拳”了。所以他提倡太极拳的主旨是:强族强种、卫身卫国。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吴图南先师的太极拳造谓极高。他盘拳时,无论行功慢架还是用架(快拳),虚实变转.经灵敏捷、潇洒沉看、劲气流畅、气势磅溅、形神皆化。其推手与散打,以脆快、凌厉著称。尤精于劲、气之应用,他擅长于粘黏劲、弹抖劲、鼓荡劲、凌空劲等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