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机动学 ─ 太极拳用架〈快拳〉

吴图南


编著者(马有清)按:本篇文章,系吴图南先师一百零二岁时完成的作品。当时吴先师准备重新编写太极拳用架〈快拳〉专着,故写此篇文章作为该书之前言。

这篇文章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锻炼太极拳许多重要的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与用架〈快拳〉之特点;太极拳“招”与“劲”的区别;以及练用架〈快拳〉之条件等,都做了说明。吴先师谈及练习用架〈快拳〉,必须是练者先要养气,待气足神全,方可言练。文章还论述了太极拳〈行功〉慢练与〈用架〉快练的原因。他强调用架的快练,其动力为用“气”;其速度为“神”速,并非手足往返之快慢也。吴先师告诫学者,不要用太极拳一般的套路,加快而练,而自认为“快拳”。否则会自取忙乱,欲速则不达。 所谓“人体机动学”,吴图南先师之用意是“人体机〈先〉动〈静〉学”〈机者,发动所由也〉。读者勿领会错误为要。

夫太极拳者有体用之分、有大方舒展与玲珑紧凑之别。无论盘拳〈盘架子〉、打手〈推手〉、应用、散打……等等,均以此区分其造谐之深浅。虽因人体秉赋强弱之不同;智慧高低之不同;练拳时间久暂之不同;功夫纯杂之不同;教者均用不同之方式方法,因材施教。虽学成在时间上有所先后,实因学者体会领悟深浅之不同,有以致之,及其成功一也。若专为体疗锻炼身体,即预防疾病,或在病后恢复期,能迅速恢复其健康,达到却病延年,养生长寿之目的,教以练架〈即一般太极拳的定式和联式〉,舒展大方、纯任自然,畅运血脉、活动筋骨,已足以恢复其健康,增强其体质,充实其体力,发挥其体能,收到体育锻炼与卫生相结合,将低弱之体质转为康强。已详述拙作《太极拳》一书中,兹不多述。若欲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人体本乎天然优美之发育,顺乎先天自然之能力,使身心充分发展,谋一生永久之健康,轻灵活泼,精神充沛,动作敏捷,玲珑小巧,返其天真,乃创其名为“人体机动学太极拳用架〈快拳〉”,为发挥人体生理上各个方面之机能,使人体体能迅速提高,及周身各部起机动作用,而能通过科学测验,说明其体能达到高度之作用。如用生理卫生、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病理解刮、生物电、数学……等之原理,均能说明其每一动作中﹁刚柔动静有盛衰之际,虚实转换有多少之殊。通过用架〈快拳〉之锻炼,对于生理机能上,收到如何效果,可以一目了然。如动作上时间之迟速、气力之延长、劲反应之快慢、触觉感觉之灵敏、肢体动作之灵活性与丙脏之关系、代谢作用如何、肌肉之松弛与紧张如何、血液循环如何、呼吸如何、皮肤毛孔之开放如何、体温之保持如何、神经敏感如何、体力恢复之久暂……等,均视其动作可以推算而出,原因盖以此也。关于上述之各种科学、学者倘欲研究,可以翻阅专书,本文因述太极拳,故不多论。

练此人体机动学 ─ 太极拳用架〈快拳〉时,必须有坚强之信念,坚持有恒。平素练气、体内之气要“养、蓄、运、使”,以便复其太和之气〈即细、长、深、匀〉,精神饱满、气力充沛,方能得全体大用。体外要不怕冷、热、苦、累、伤,以便有强壮之体魄,强族强种,卫身卫国。余在练太极拳用架〈快拳〉之前,已练太极拳1行功慢架1有年,自认造谐颇深,当时知有太极拳用架,并不以为然,亦不过听之而已。盖因先入为主之所致也。其后少侯先师慨然以用架相授、开始练习时,一切动作均由实用出发,新学用架实难接受,顿悟其不同于前此所学者也。其学首重轻灵神速、活泼玲珑,稳脆鼓荡,开合摺叠,提放并用,离粘凌空,应物自然,变化万端,起止难测。回忆向之以为轻灵自翔者,实则笨重迟滞不堪耳,良可叹也。始解少侯先师之所以独步,当时为太极拳之权威者,不有用架为基础,何克臻此。虽然,若无以往从学鉴泉先师,且有八载纯功,又焉能接受而有此体会哉。因初步自拟十字诀为:准、是、稳、脆、真、恰、巧、变、改、整,以佐记忆,虽不能说明用架之全豹,亦当时之一小小体会耳。用架练习既久,渐觉动作短小,轻快异常,举止灵敏,趣味环生,易学难工,真有望洋兴叹之慨!非若前此练习行功慢架之平易好学也。于是每学一势,即用科学方法加以分析整理,首先探索每势命名之原义,与套路中重复出现次数多寡,用意之所在,以及姿势形态之特点,内在外在之联系,用“招”用“劲”相互转换之原理,如何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最后小结每势达到最终高标准之要求,及每势所用步法种类之异同,详以记录,以备遗忘。久而久之,渐悟其中之规律。因悟其纵横曲直,反覆相生,虽多变化,要在求得玲珑活泼,无所拘泥,无所不可,则活学活用无不通耳。实由于“招”法精熟,“发”之理既通,运劲发劲、刚柔动静之机已明,掌握全面,则全体各部做到,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看、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自然心恬意静,变化环生。故“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劲”者研究变化者也。方法有时而穷尽,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故用架于用劲之法,多所发挥,较之练架〈行功慢架〉之专斤斤于一技之得失,“招”法之切磋音、直有高下之别也。然后悉心体查,加意探讨,凌空抖搬,哼哈呼吸,钩挂抖弹,点击推按,分摆踢蹬,踏踩销勾,进退拟合,截络拿脉、焰筋闭穴,荡气封喉,琢劈碰挫,吸引拿放。对于推手八法,步法五方,尤须精湛。反骨节锻炼正常,发劲轻脆,豁然有声。此其外形显而易见者。至于接手蹄劲,虚实离空并用,内中以气先劲后,相互吸引,意识与精神相结合,所谓神满气足,逐心所欲,全体发之于毛。所谓“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紧者”,用架之功,完成其大半矣。

我国养生家旧说:“人体以精、气、神为主。”如加以分析,实则“精”、“气”为物质,“神”则为“精”、“气”所发生之作用而已。练习太极拳用架者,必须精足气盛。《易.系辞》载:“男女购精,万物化生。”言精能化生万物,精足则体强,此理之显而易明者也。《文子.守弱篇》载:“气者生之元也。”,乃禀气之气也。周茂叔《太极图说》载:“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魏伯阳《参同契》载:“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吾故曰:“气犹水也。”太极拳用架犹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太极拳用架犹是也。气盛则手法之短长与姿势之高下皆宜也。韩退之云:“无望其连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埃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此之谓也。虽然不可以不养也。“气”体之充也。内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者,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久之,志一意静,心不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充塞乎人体之间。夫所谓内以“善养”者,盖内气能否“善养”则操之于我,立志坚定,则气不妄动。摄生寡欲,心神合一,则达到精气充而裨静。所谓至大者,初无限量;至刚者,不可屈挠。本人身之正气,人得以生者。能善养之,则体健身轻,益寿延年,能达到长寿目的。外以直养而无害者,盖因外气易动,动则牵动内气,实由于外来刺激有以致之、非由于我也。故以直养为宜耳。所谓外气以直养者,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则直养非有相当之修养,殊难奏效。虽然,养气岂易言哉!昔欧阳永叔尝言:“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太史公谓:“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方克有济。然后由于精气之充,发为作用─神全。自强不息,树雄心,立大志。所谓“志”者,“心之所之也”。人固当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养其气,充满于身,虽其心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达到静之目的,再能持之以恒,前进不已,不屈不挠。其发之为拳也,自然举止灵敏,动作迅速,进退拟合,无往不利,舍己从人,应物自然,全身透空,因敌变化。实因内具百折不回之毅力,万夫不挡之勇气,表里相因,其神全也。故太极拳之用架之为用,全恃精足气盛而神全,内增毅力与勇气,外具全神之笼罩,秤形合一〈按:《朱子全书.性理》载:“气一也,主于心耆则为志气,主于形体耆即为血气。”此内气外气所由分也〉,勇决不馁,此太极拳用架别乎练架〈行功慢架〉,当以养气为先也。且太极拳用架首重其“势”〈势者力之奋发也,作势者也〉,平素锻炼,俨如应敌,应敌而出,以不远不近,不先不后,适中其“节”〈节者一定之度数也,而中为贵〉,是有“势”存焉。长则请之势险,短则谓之节短,方殊而理则一。故猛兽将搏必伏形,鸯鸟将击必敛翼,将以用其“势”也。正《孙子兵法》所谓“险短之势”矣。其言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盖险者,峻急之意;短者,促道之候。险则气盛,而其发也暴;短则力全,而其应也速。故虎之博物,一蹴而至;隼之击物,一掷而下;使虎自远而奔驰,年自远而翱翔,则必气软而力微,安能搏执之哉!再就拳斗者观之,人之退极,而迫之者其反受拳必重,是亦势险节短之理也。又曰:“势如彍〈音霍,弩满也,张也〉弩,节如,发机。”盖彍弩者,张满之弩也;发机者,发弩之牙也。弩张之满则矢劲;牙鞭之审则矢亲。兵势以险,言险主于力,故如彍弩也。兵节以短,言短主于中,故如发牙也。此发明险短二字之义。盖养气蓄力谓之险,敌近而击谓之短。险者敌不能当之;短者敌不能避。倘使敌兵未至,犹在百步之外,遽兵奔趋以赴之,不惟气溃力微,不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彍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鲁缟,即鲁国所产之细薄之绢也〉。抑且敌得以回避,徙自弊而空还,为敌所掎,是由布阵无远近之宜,出奇失缓急之候故也。故复借此以发明,示人之意切矣。太极拳用架,善能致人,近而使之远;远而使之近,引之使来,就吾之势节也。此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者也。

太极拳用架,其妙在于熟,熟能生巧,熟则心能忘手,圆活而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妙无穷。有虚实,有正奇,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法欲简、立欲疏〈松静之义〉,非简无以解乱之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左右〈指手足〉相倚、则得既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奔溃。《孙子兵法》云:“气盈则战,气夺则避”是也。

太极拳用架,首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当发即发,不可迟疑,前手居中,护看中线〈中线者,即上鼻端、中前手、下前足尖也〉,来得紧,去得硬〈硬者,冷脆之义也〉、不遮不架是个空。前手护看全身,左右移动不可失中半尺之径。盖人身侧形,不过六、七寸耳,挥出半尺,即不能及我身膊矣。倘彼手开远,我力已尽,有何益哉。一艺之精,其难解有如此者。虽然,此不过指太极拳用架之“招”而言,“招”者方法也。方法有固定之方式,亦只局限于某种形象之内,其特点仅适合于主观愿望方能应用,且受“招”数之限制,超过套路“招”数之极限,则有“招”尽之感,而无法应敌矣。有所谓“绝招”之说,此不过指比较而言,如甲不能应付乙之“招”,则乙之“招”即可谓之“绝招”。否则,不惟不足以称为“绝招”,并“招”之作用亦失其效矣。因此“招”有时而穷尽,原因是“招”者系所用之方法也。方法合于此,必失于彼,合于彼必失于此。虽然如此练习太极拳用架,必需经过此一阶段,即王宗岳所谓:“招熟是也。”求之今日,能将太极拳各式之应用,以及八法五步一一运用纯熟自如者,已不多见,何况其他。亦即拙作《太极拳》等书中谓:“若夫论一式之得失,谈一手之当否,即以为悠然自得者,在练习太极拳用架过程中,品斯下矣。”此之谓也。至于太极拳用架之练习,其目的在于舍“招”练“劲”。“劲”之研究有二:一为渐悟;一在乎练。劲运用纯熟,表现出一定之形势,亦可转换为“招”,而“招”运用纯熟,则不能转换为劲。原因是:“招”为外形之表现,有定式、有定形;“劲”为内在的,无成式、无定形,为研究劲路变化之一种科学,亦即研究运劲发劲之理,刚柔动静之机之学也。通过一定时间之锻炼与体会,自然能得出一种规律,以此规律来应付一切,油油然而有余。因此认为劲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再能通过渐悟之途径,而能达到愈练愈精,舍己从人客观之目的。至于练劲之法﹁因人而异,随其所好,各有不同。有喜变化者,即练习 “化劲”之法,有喜发人耆,即练习“放劲”之法,诸如此类,亦在练者之自择耳。

再就太极拳用架之速度问题而言,则初学练架。行功慢架,时,入手时当以慢为主。原因是初学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者,必须经过换劲之过程。换劲者,即将本身之拙力,通过锻炼,变而为轻灵活泼之力之谓也。一般初学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者,知动手不能同时动足,知动手足又不能同时动腰与肩臂。再就动作之理会而言,何为而举手而动足乎?何为东一捶而西一掌乎?何为而俯仰蹲伏僵卧乎?变态百出尝有捉摸无从之感,其故何哉?盖太极拳开始练习之际,中枢神经及末梢神经皆营相当之作用,而在运行各种姿势动作时,有主动作用、方向作用、调整作用、静止作用等等,诸作用协调而成。方能完成随心所欲之完美动作。惟练一定姿势动作,其巧拙与神经机能有相当之关系。锻炼既久,方能收机敏巧致之效。无论何人,未有生而能营精巧各种动作者,当开始练习时,主动肌作用或过强,或过弱;颉颃肌营无为之努力,因此常营动作之肢节,呈刚僵如无关节之状。此在初练太极拳时所屡见者,不惟如此,即方向作用及静止作用,亦不适当,往往动作于不合己意之方向、终失身体之舒适均衡状态。然练习多数姿势动作之后,知觉神经愈益敏锐,运动神经中枢及末梢之机能,亦愈确实,减少运动刺激之错误,逐得易行种种之姿势动作。故所谓太极拳家者,虽学习最新之套路,亦能立悟其要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仿行种种新动作,此即所谓换劲是也。然练习太极拳必须经过此换劲之途径,姿势方能正确,动作方能渐趋自然。凡此皆自慢中求而得之,然而此不过练习太极拳过程中之一阶段而矣〈练行功慢架分定式练习即基本功,与连续练习二阶段〉。惜乎现在之练习太极拳,仍停留于此一阶段,而不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努力。甚有主张有以为愈慢愈佳者;愈无力愈为能者、殊失太极拳原有之意义矣,以讹传讹,实堪浩叹!

然则太极拳究竟速度问题如何?盖太极拳既为武术中一种拳术,又为运动项目之一,自与其他运动项目同为增强人民体质锻炼工具之一,亦即从人类对自然界之斗争,与根据生活之需要,而不断发展而来、特别是经过我国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相,加以改进而形成现在独特风格。既已名拳,而其原则不能离开兵法,孙武曰:“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初学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之所以示人以慢者,惟恐初学者贪快、姿势不易正确,动作不易自然;再就生理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则练习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时〈包括定式和联势〉采取徐缓方式,自有生理上之根据,当肌作用营主动作用;制限作用和静止作用时,肌作用中灌溉于该肌之血量增加,前已略述,而肌之收缩时间徐缓〈即慢〉,比收缩时间迅速消失者,其增进肌营养而促其发达之度为大。通过“血液含量计”测验,则知冲动之运动时,血液移入肉质部分者其少,此由实际测验而证明者也。且徐缓之动作能达到身体各部完全之练习,及充分之实施。而急速冲动之练习,其不受训练之肌,有伸展不完全之现象,故姿势之动作,不免有不确实之表现,故自肌营养及机能上观之,肌收缩次数虽相等,然究以徐缓及连续之练习运动为有益也。此在初步练习太极拳者,以慢为主之生理根据也。待其姿势与动作既正确且自然矣,“招”法亦已纯熟,则当敌速,则我更速;敌慢则我亦速,然后再练太极拳用架时,自有如此之一感觉,即觉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颇为笨重,实无丝毫轻灵之态之感。原因是太极拳用架,为个中之秘,师弟传授代不数人。用架以“劲”为主,“凌空”为极至。进退转换,迅速异常。求之今日,几成绝响。著者承少侯先师知遇,慨然以用架相授。虽以余之不敏、何幸予有闻焉。不敢自秘,约而言之,供诸同好!

太极拳用架所以神速者,在于每一姿势必须达到极严格之要求,而缩短其历程,愈快愈妙,渐能舍“招”变“劲”。盖“招”之速度为手足动作往返之历程,“劲”之速度为意气神经之传导之转换。根据实际之测验,“劲”每秒钟能达到百米左右之速度,而“招”之往返,需一、二秒之速度、因此说明“劲”之速度比“招”之动作,约快数倍。故太极拳用架,实因锻炼造谙既深,反应时间缩短,而今动作敏捷。此从表面观有如此至,从生理方面加以检讨,通过太极拳用架之巧致练习,能促进神经中枢及末梢神经之生长,且太极拳用架之特点,则在将意识集中于今一群之肌簇动作时,能促进该肌群之运动中枢之发
达,并能增强其反射运动之敏捷。练习既久,不惟增进其脑回转及中枢反射,且能增大自运动中枢达于肌肤之运动神经纤维之直径的粗壮。并能增进运动中枢之机能,及由中枢之刺激传导能力。此因意识集中于作用肌,对于支配该肌之神经中枢,增加输血量,增进肌营养,而促其发达之度数为大有以致之。虽然,不道过太极拳用架之练习,不能收此效果,故太极拳用架之速度,实非一般所谓“招”之手足往返快慢之快也。倘末练习太极拳用架之人,而勉强将太极拳练架〈行功慢架〉加速而练,则自取忙乱,亦即所谓“欲速则不达也”,学者须三思之。

太极拳之呼吸问题,练架〈行功慢架〉自开始盘架练习,以至于“招”法应用,及普通推手,均以自然呼吸为主。所谓自然呼吸者,揩动作与呼吸任其自然,不加以控制与利用而言之也。用架则不然,原因是用架缩短动作之历程,亦即由徐缓之运动转换为急速之运动。故其用“气”。以“气”贯周身断续不停为上。至于其呼吸,因已锻炼至“细、长、深、匀”,故为“息”。而非一般之呼吸。能以自身之“气”、“息”,控制对方之呼吸,以求致用之全胜。善之善者也。

今将用架之内容笔之于书,以广其传。后之学者,倘能因是而发扬光大,有所提高,则太极拳真谛,不致泯灭,是著者之至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