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counter

观念平台:朴拙老世代

2009-02-07 中国时报 【蔡诗萍】


这一段时间,连续辞世几位八十余岁以上的耆老,带给台湾社会很大的涟漪。虽说,“百年多是几多时”,人总有走的那一天,不过某些时代精神、某些时代价值,是否随着某些人的过往而消逝,很可能,是民众感叹这些耆老辞世时,心中不舍的另一隐忧吧。

 企业大老王永庆,挥一挥衣袖,留下了“某一种”把呷苦当呷补,以创业为乐的“老世代企业家精神”。文坛大老叶石涛,挥一挥衣袖,留下了“某一种”把文学当职志的“老世代文艺家坚持”。佛教大老圣严法师,挥一挥衣袖,留下了“某一种”把信仰跟朴拙生活结合的“老世代宗教家典型”。

 我用“老世代”(或者也可用“老灵魂”)定位他们,的确是因为,一定程度上,由于他们都够老,在专业领域内,都经营得够久,成就够大,于是乎型塑了一种典范价值,既内化于他们身体力行的一生行谊之中,也外化于整个社会,足以让民众当楷模、当学习效法的对象。他们看来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然而,就他们传递、散播的伦理特质而言,他们早就超越了特定领域的限制,有了“台湾价值”的代表性。

 他们身上,那股“某一种”价值的动力,究竟所为何来?

 我的解释是,从王永庆、叶石涛、圣严法师身上,都显露了一股社会学大师韦伯所说的“志业伦理”的光芒。亦即,王永庆把开创事业当成终身志业,叶石涛把文学耕耘当成终身志业,圣严法师把人间佛教当成终身志业。由于是志业,他们也就终身“不改其志”,富不骄,贫无怨,义无反顾走下去,不知老之将至。

 而何谓“志业”呢?它跟一般了解的职业,很大不同。有人可在一项职业待上一辈子,却未必“有志于”这职业。差别就在,志业还多了一分“志趣”,在我们选择的职业里。也因而,有志有趣,你会乐以忘忧,乐在工作,乐不疲惫,乐而忘老。志,是定向,是方向;趣,是兴味、是好奇。志趣一相投,始终抱持乐在其中的干劲与活力,那人怎么会嫌累,会长叹时不我予呢!因为,生命短促、时间不够啊!

 王永庆往生于巡视自己事业版图的旅程中,叶石涛临终前不久看到自己一套二十册全集出版,圣严法师圆寂时仍交代“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的智慧。他们何曾因为事业极大,生命极蹇困,众生极鲁钝,而喊累、而想停下脚步,或享受成就,或怨叹走错路,或不耐于红尘世俗的无知。

 “老世代”又何以能终身“追求志业”呢?他们在青春生命伊始之际,就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甘于从众”、“不屈从命运”的自我期许,当是主要原因。我们细读他们的成长历程,都能发现这特质。那是一种“意义的召唤”,“存在价值的召唤”。相较于,贪婪资本家的炫耀财富、作秀政客的权谋心机、浮华名士的沾沾自喜,难怪这些“老世代”、“老灵魂”朴实得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