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跟挫折做朋友

郑朝阳、梁玉芳


公园里,妈妈带学龄前的儿子散步,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吃苹果,吵着“我要吃那个!”妈妈真的上前跟别的小孩的家长要了一颗苹果给儿子。

面对不如意 高难度功课

看到这一幕,政治大学心理系兼任教授陈皎眉很惊讶,脑海里立刻浮现役男在地上打滚、哭喊“这不是肯德基”的电视广告。她说,这位妈妈虽然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帮孩子要到苹果,却失去机会让孩子了解:人生的现实是“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对这些“八九”,愈成高难度的人生功课。近年,年轻学子为了细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恋、长青春痘)轻生的新闻,常让社会惊叹、让家长心碎;结论不脱“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责备论。但是,“草莓”又是谁培育出来的?

在台北市知名“贵族”学校任教的陈老师努力安抚班上午休时间吵闹的学生,隔天家长来“沟通”:“不要强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欢做的事,这样会压抑他的成长和学习。”

孩子太顺遂 家长有责任

陈老师有一次劝学生吃掉营养午餐里的红萝卜,家长一样要求老师别强迫小孩。“现在的家长实在太顺着小孩了。”她无奈地说。

陈皎眉认为,有些年轻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实跟父母过度呵护有关,事事顺着孩子,“太顺心的环境,孩子就学不到社会规范,也学不到如何处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会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护大伞也伸张到校园,让老师的管教动辄得咎,“老师反而要讨好学生,让孩子更自以为是”。
日本社会称这类过度伸张权利的家长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学校演话剧,只有许多“白雪公主”,没有“七矮人”,因为家长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没遇过挫折 怎学会处理

薛承泰说,现代的职场竞争更形激烈,一路成长顺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会新鲜人求职面试被淘汰,转身就跳楼自杀。这样的死,比鸿毛更轻。
“要把挫折当成常态,让克服挫折的时间缩短,培养免疫力。”精神科医师王浩威说,没有遭遇过挫折,就学不会怎么处理。

许多父母努力为孩子铺设坦途,从小为孩子挑最贵、最好的学校,选最好的老师,并设法让孩子得一些奖,进好大学;但出了社会,很多事是家长没办法操控的,孩子终究面对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劝父母,爱孩子就让他多磨练,比如,“上大学的儿子要骑机车上课,父母就别用危险的理由不准”。

过度的赞美 自我不真实

有一派教养论建议父母要常称赞孩子,但陈皎眉发现,“家长应用得太过头,变成过度夸奖”,长久下来,孩子认识的是“不真实的自我”,只要表现不佳,挫折感和情绪起伏就很大。

“对孩子的赞赏,适度就好了”,陈皎眉说,父母让孩子接纳“有长处,也有缺点”的自我,才能面对真实世界。

王浩威观察,媒体也影响部分年轻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级星光大道”等选秀节目,常见的卖点就是参赛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后终于败部复活;制作单位塑造“挫折之后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颂成功,也用挫折来催泪,简化了挫折的冲击。

与失败共存 成长维他命

有时,人就是得学着与失败共存;结局不见得都会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与挫折做朋友,可能引发骨牌效应,从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医治挫折的良药。”教育部训委会主委柯慧贞说,焦虑症、忧郁症患者面对挫折常难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议从小培养正面思考习惯,学习解决问题,让挫折成为孩子成长的心灵维他命。

面对挫折备忘录

家长随堂考

资料来源:实践大学心理辅导老师吴健豪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