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与沟通

◎华声


有人认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方法,所以动不动就提高嗓门,随时随地摆开擂台,习惯用争吵方式当沟通的人,认为争论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其实这是不了解争论背后的问题,才会有这种错误的认知

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发觉自己看事情往往有预设立场,一旦有偏见,就很难看到事情的全貌,不够客观,无法做到超然的立场,是阻碍沟通的原因。怎么避免偏激呢?

考量每一个不同的缘起

首先要了解争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讲理,“理”是什么?真正的“理”是要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去观察,因为每一个人的“缘起”诸如:家庭出身、成长背景、学识、经历、个性、资质、身份、立场等等的不同,对同一件事就不可能会有一样的感受与看法。佛家说“缘起”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比较能心平气和地听完别人的看法,认知别人的观点是“基于他的缘起点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缘起点跟他一样,我们也会有他那样的感受。在讲理的时候如果把别人的缘起都考量进去,才会豁达,才会多角度的思量,讲理时如果依着别人的缘起来引导,别人也比较能听得进去我们的看法,这才是真讲理、真沟通的第一步。

真心想了解对方,避免替别人戴帽子

人们常常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忙着要求别人体谅自己,其实自己又何尝努力了解别人体谅别人呢?大家都在“真心想了解对方”的基石上,才有继续健康地沟通的可能,就不至于别人才讲半句话,以为自己全听懂了,便忙着插嘴抢位,忘了倾听是尊重对方的具体表现。其实有时听了别人半句话就替别人妄加结论,比完全不听还让人生气,更无形中加大自己对别人的误解。几次经验下来,别人就懒得再说,反正不说还好,说了还要被冤枉,被冤枉了还洗不清,因为他总是听了半句就给你扣帽子,帽子是他扣的还不准人脱,很多人有这种倾向却不自觉。

沟通不是要压倒对方

在争论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忙着唇枪舌战,目的从沟通变成是要压倒对方,所以都努力地听别人不对的地方作为攻击的目标,对于别人有理的地方,不知不觉地不是忽略就是扭曲,对自己立论的基础极力维护,所以有时根本对自己的道理都无法理性地再加思考。这时,沟通变成意气之争,即使讲到无理之处,也一付气壮的样子,以声势压人,就变成吵架。佛家讲“心不寂静就是烦恼相”,当我们无法保持心平气和时,就进入烦恼的情绪化阶段,浑然不知自己早就不在沟通,在情绪与感觉的漩涡里进入非理性的争胜之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浑不讲理、胡搅蛮缠还不自知!

骄慢心是自己盲目

人们看别人的错都很容易,如果只会把别人的错放大,忘了反观自己,就会升起贡高我慢的心,一旦有了骄慢心,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剩下的就是淋漓尽致地批判鞑伐。如果双方都流于这种自我骄慢、藐视对方的态度,一定会不欢而散。

沟通的双方都应该保持反躬自省的态度,谦虚会使自己看到自身的不圆满,对别人的不圆满才会有包容的心,假使别人所犯的错自己都还会犯,而自己在犯的时候也希望别人多体谅,用同理心去思惟,会使自己心地柔软,口气就不会咄咄逼人,沟通自然不会变成吵架。
不能有双重标准

其实多半的人都固执己见,但不自觉,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别人是冥顽不灵,这种标签一贴,不吵架就难了。

不可疏忽因时制宜

沟通还要看时间、地点、对方的情绪、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合适,就不急着沟通,毕竟沟通不是为了宣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一点心思是值得的。

前行功课决定沟通的成败

做沟通之前,如果把“沟通是达到自我成长以及双赢的通路”“沟通不是单纯的为了说服对方,是要双方相互了解”想明白,提醒自己要倾听,要理性,要看别人的优点,要心平气和,不要自我骄慢,不要藐视他人,不要有想压倒对方的心态等等的功课,细想一遍铭记在心,一定能快乐沟通、相互了解、增加情谊并且最终达到共识,完全不需要争吵, 多好啊!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