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出了黑羊


20岁的孙靖从小就知道长大以后要接掌家里的事业,但从14岁拥有第一把吉他开始,他非但没有努力充实商业知识,反而开始创作、玩音乐。

他学校成绩下滑,母亲担心、反对,父亲长期在国外打拚,一回国就念他,他很讨厌父亲这样,“平常又不在国内,凭什么一回国就管我。”

终于他在17岁那年组了一个band,叫Zip发射乐团,进了演艺圈发了唱片,他的身世“孙道存(太电副董事长)的侄子”被媒体刊登出来,他厌恶到极点,对母亲说“都是你们害我的,我痛恨我姓孙”。

他唱的是摇滚乐,每次在台上又跳又吼、浑身是汗,母亲就在台下掉泪、心疼孩子,身为大学副校长的母亲对孙靖说:“你何必虐待自己,只为了取悦别人,”孙靖回答:“我很辛苦但我很快乐,就算只为了一个人的掌声,都是我自己的东西。”
宜媛的孩子黄子鉴才高一就宣告要休学环游世界,她和她的先生以及全家族的人都是台大毕业的,求学、就业一路顺畅,完全不能理解原本乖乖念书的孩子,怎么会不想上课了。

子鉴说,他“不想成为没有梦想的大人”,大人们辛苦工作五天,只为了两天的休息,如果他走父母所规划的路,他知道他将来的生活也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还年轻,梦想去看看世界。

宜媛两夫妻以为他交了坏朋友,从苦口婆心讲到每天大吵,孩子后来干脆封闭自己,不再和父母讲话。当宜媛一知道他想赶快长到18岁,就可以离开家,完全不敢置信,孩子为什么要逃开这个家,言至此,一向聪明能干的宜媛哭了。

虽然现在并非13世纪,阶级身份固定,容不得你翻身或创新,父母是佃农,孩子非是农夫不可。

但在台湾大多数的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走一条社会价值认可的路,如果孩子选择一条全家族都没有从事过的行业,或是父母认为将来在现实生活无法生存的路,很多父母除了无法理解,也紧张地急急插手,想要引导。

但站在孩子的立场,他首度找到自我认同的目标,也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却遭到父母无情的阻止,甚至贬抑他“不成熟”、“没出息”,造成家庭火爆场面时常上演,亲子关系面临严重考验,甚而手足关系紧张(凭什么你要花老爸老妈很多的钱,走条特别的路),有时孩子一辈子都无法赢得父母认同,造成更大的遗憾。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过去有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长期“与父抗争”;书法家董阳孜年轻时待在家里写书法,父亲就会连珠炮地问她:“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你会不会打字?”董阳孜走着孤独的创作路,累积重要成就,但她最在乎的父亲到了晚年才肯定她。

已经扬名国际的导演李安也常透露,当校长的父亲始终希望他走“比较正常”的路;趋势科技的创办人张明正也觉得一辈子都在追逐父亲的期望,不禁对自己儿子说,“你以后一生做任何事情,爸爸都支持你,我对你‘零期望’”。

年轻一代的旅游作家褚士莹家里都是公务员或大学教授,他母亲曾说他只是旅行会“一世人检角(台语,没出息)”,但透过旅行,他发现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并非只有大学教授才叫出息,这才释放了自己的焦虑。

天下父母心

父母紧抓着孩子不放,以为孩子不照自己的想法成长,不依照自己规划的路走,就会一生悲惨,台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淑芬认为“这是东方父母特有的士大夫观念”。

旅居澳洲、参与孩子升学选择的李瑟深有体悟。女儿小慈要升大学,学校的教学顾问约所有的高三家长讲话,李瑟发现,自从这位教学顾问和她握过手之后,就只和小慈讲话,既不向她报告,也不问她有什么问题。

原来这位教学顾问呈现另一种文化的思考模式:读书、考试、将来想念什么科系、过什么样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得为自己负责,不是爸妈的问题,家长只是来旁听。

除了东方父母世代承袭特有的“大肩症”,凡事往自己身上揽之外,其实更多担心他真的可以靠此维生吗?

近来归国的布拉格国家剧院指挥邱君强,台大化工系毕业后决定赴德国学习指挥,长年赞助艺术活动的父亲──凤甲美术馆创办人邱再兴却坦承压力沉重,“我不是反对他,我只是觉得,如果当一名工程师,生活会比较稳当,”邱再兴对媒体表示。
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的确常常思虑欠周,饱经风霜的父母不免忧心他自以为是的梦想,可能反而会毁了他的前途。

例如宜媛的孩子黄子鉴想休学旅行,他认为,不需上学也可以从旅行中获得知识,而且可能学到更多。然而在同一天里,妈妈和学校的辅导老师和他说的同一句话,才深深震撼他反思,自己的确思虑不周:“如果你旅行回来,无法重回学校,你的学历只有国中毕业,你能接受这样的后果吗?”

怎么出了“怪胎”?
饱受折磨的尽职父母不免彷徨,我家这位青少年为什么容易“脱轨”做“怪胎”?

青少年心理专家、和平医院精神科主任李慧玟认为,表面上看起来,孩子似乎是在大环境、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期待中选择人生路,但“核心还是在找自己”。

现代人格理论之父艾瑞克逊的阶段理论提出,在认同形成的阶段(大约是15~28岁)首要的工作便是厘清自己是谁?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相信什么价值之类的问题。

子鉴说:“我知道闭着眼睛也可以预知我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读大学、进研究所、然后到一个大公司上班,那么多人(的路走得)都一样,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到底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身形已经抽长却难掩稚气的子鉴语气坚定。

唱摇滚乐的孙靖在台上吼叫,跑通告又苦又累,出身富贵的他从未言苦,就为了唱“属于自己的东西”。

亲子战火、互相伤害

想找自己的力道之大,甚而使这种孩子火气特别大,父母一有不同的意见,马上心生不满,觉得父母“八股”、“没有梦想”,几近刻薄的言行逼得父母喘不过气来。

子鉴就认为父母不懂他,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放弃梦想,宜媛一惊,对子鉴说:“为什么你认为爸妈努力工作、帮助需要的人是没有梦想?”

有些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家族所期待的自己,和自己所期待的不符,却不知如何处理。

李慧玟医师一家三代从医,又是青少年心理专家,虽然她自认并没有加诸压力给儿子,但张为智国中时功课不佳,她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难过,有一次孩子说他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很难过,李慧玟一惊,说:“妈妈没有要你符合我的期望呀,”孩子哭丧地说:“你不说,可是我都知道,”她对为智说:“即使你不爱读书,妈妈还是希望你存在,希望你当妈妈的孩子,”李慧玟虽然经常处理别人家的青少年与亲子问题,但当回忆自己家的这段往事时,仍不禁偷偷擦泪。

孙靖在14岁生日用简陋的器材录了一首歌叫“用心”,献给爸妈:

“你知道我是用心 全心全意去表达我有多爱你 不要再让我用一些言语 去欺骗才能让你开心”,表达了其实他也不好过的心事。

原本全家反对他走音乐路,那天看到他的天分和认真,和祈求家人认同的那份心,“全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孙靖回忆。
台湾的现代父母经过多年的思想洗礼,其实不少人可以同意,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才会真正有成绩,也才会快乐。

父母也要有分寸

但专家学者的大道理,是否就意味父母不应该管孩子的生涯选择?究竟父母要怎么表达,才能关怀而不流于威权,并真的帮助孩子?

■不要一开始就反对

如果孩子跟你表达他的梦想或志趣,不要一开始就反对,甚至讥讽他“没有出息”、“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听听他的想法,否则“太伤孩子的心了,”高淑芬主任认为。
如果父母一开始便采取反对的立场,孩子不会让你再伤他的心,再也不想和你沟通,你只是把孩子往外推。
如何倾听也要学习。放下报纸、关上电视,看着孩子,让他知道你认真在倾听;别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打断他想说的话。

■父母必须谨守分寸:只能分析,不能“让他觉得”你在替他下决定

一般人乍听这话,会觉得好笑,当父母也要有“分寸”?
李慧玟主任表示,人生最有成就的事,就是负责任。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所以父母的责任只有协助、陪伴、分析问题,却不能替他下决定。
宜媛后来对子鉴说:“你决定休学旅行,妈妈觉得是很勇敢的决定。未来你的人生风景,会起起伏伏,不会像爸妈一样平顺;而且你也要有心理准备,你可能将会和你的同学脱节,如果这是你仔细思考后的决定,妈妈答应你。”
孩子一旦获得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权利,被逼得自己独立思考,反而退让(或实际)些,他选择一项自己可以承担后果的方式:不休学,寒假骑自行车环岛,先从台湾岛而不是世界开始旅行。而且对于父母竟然愿意让他做,觉得“非常感动”。

■绝对不说“谁叫你当初不听我的”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之后,就算孩子的想法和你不同,就算你认为那是最错的决定,尊重他的选择,万一孩子失败了,绝对不说“你看,谁叫你当初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森林小学校长朱台翔提醒。
而且让孩子知道,万一出了问题,父母一定支援,无论发生什么事,爸妈还是一样爱他。

■人生永远可以重新开始

父母走过人生路,很清楚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绝对没有任何决定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更不用担心孩子的决定会让他“前途已毁”。
宜媛想得很清楚,如果孩子真的休学去旅行,也没什么大损失,因为这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迟个一、两年完成学业,换回懂得为自己人生负责、视野开阔的孩子,说不定更好,“自己当初实在‘想不开’,”她擦掉眼泪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

父母对孩子永远出于好意,但如果这份好意,成为彼此的伤害,或让孩子无法获得成就的喜悦,岂不得不偿失?
还好,当孩子想走别的路引起家庭冲突时,若处理得当,无疑也是开启一条彼此沟通的路。朱台翔说:“现在的冲突要让你们更了解彼此,未来过好日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需要学会放心,给青少年机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就像《教养的迷思》所说: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使孩子变成我们所要的人,但这完全是个错觉。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画出他们的理想与梦想。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而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你既不能使他们完美,也无法毁灭他们。他们不应该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毁灭的,因为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