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无穷大的智慧 - 孔子的故事

作者:林文聪


前言

孔子,毫无疑问地,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从一个西方人的立场看来,孔子最特殊的影响力就是他的‘忠孝’的教诲。在他死后二千五百年的今天,从每一个温顺的东亚人的身上,我们仍然可看到孔子的影响力所留下痕迹。由于‘忠孝’教条的束缚能有效地集中一个国家的资源,让少许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所以任何肯上进的国家都能因此而迅速地成长。像一百五十年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都是靠着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们打拚出来的。东亚人忠心的程度是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人所远远不及的。

忠是属下对上司的信任;它是所有人际关系之中的一种。由于上司跟属下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关系,在上位的上司必须先对下属付出信任,下属才以忠心来回报。上司跟下属的关系与父母跟子女的关系类似。做父母的人必须先对子女付出慈爱,子女才以孝顺回报。这个先后次序绝对不能弄错。

由于慈爱及信任是主观的,甚至可能是不合逻辑的,依照慈爱及信任所做的决定,经常是错的决定。慈爱及信任是盲目的;由同理可知,忠心与孝顺也是盲目的。因此依照忠心的原则来建立国家,或孝顺的原则来建立家庭,都是很危险的,而且都会走错路的。

就像是美国加州的大红木,虽然都能正直地长高超过一百公尺,但它的分枝鲜少有超过三十公尺的。愈长的分枝,愈容易因为自己太重,受地心引力的吸引,被自己的重力拉下来。慈爱,信任,忠心,孝顺,就像是大红木的分枝,而树木本身是正义。重力是自然界施与树木的力量;而正义则是自然界施与人的力量。所有由人类所建立的东西之中,只有依照正义所建立的东西才能长久生存。

虽然‘忠孝’的教诲能带来许多明显的好处,但是由于‘忠孝’的教诲偏右,所以依‘忠孝’教条建立的国家都无法长久生存。以孔子之后的中国历史而言,没有一个朝代活过三百年,但在孔子之前的每个朝代,夏,商,周,都活了五百年以上,可以为证。举一个近代的例子,以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为例,一个不可一世的强权,在效忠天皇的旗帜下,不到百年就崩溃了。 ‘忠孝’的偏颇所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

孔子也早己看到‘忠孝’的弊端,而且他也有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孔子的方法是经由提倡个人自由,尊严及正义,培养出正直的中产知识份子,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来矫正‘忠孝’的偏差。但是孔子也看到周朝的影响力在不断萎缩。周朝的属国的数目,在武王及周公开国时有两百多个,但在弱肉强食的演化之后,到他生时,只剩下二十几个。孔子也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为独裁君王所控制。

孔子认为他的解决方法,提倡知识份子,不愚忠,不愚孝,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正义,会触怒独裁的君王所以不可行。在此情况之下,他只好提倡‘忠孝’来满足独裁君王的需要,而将他的解决方法藏起来。同时地,他也要子思在写‘中庸之道’一书时漏出风声,让人们去找他藏起来的秘密。他甚至预言:要等两千年后,才会有人找到他的秘密。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有远见而奇特的人。

另一方面,孔子也不能明目张胆地鼓吹‘忠’的危险,而触怒独裁君王。因此他也必须将攻击‘忠’的文字化装成攻击‘仁’的文字,用鱼目混珠的手法瞒过独裁君王。‘仁’的原始定义是指所有人与人的关系;因为‘忠’也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孔子用‘仁’来取代‘忠’也讲得过。

由于‘仁’这个字的用法很广泛,而且可很方便地用来取代所有难以明讲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孔子很爱用这个字。但如此一来,也造成研究孔子思想的学者的困扰。一般说来,孔子使用‘仁’字有两个意图,一个是指往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之为影响力;另一个是指往内的约束及修身,或称之为容忍力。只要我们了解孔子的用法,我们自然地就知道怎么处理孔子学说里的‘仁’了。

孔子留下的故事甚多,而孔子的教诲教导人们和平地相处。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依照孔子的教诲过日子,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大同世界。孔子的事迹及教诲大都收集在‘论语’,‘大学’,‘中庸’,及‘孔子家语’四本书。这四本书也是本书中所有的材料的来源。但是由于在人们有意地理想化孔子的前提之下,今天我们从这四本书中所念到的东西,都变成硬梆梆的教条。

作者因此想从一个全然客观的角度,跳出传统的框子,重新解说孔子的事迹。作者相信:只有如此的安排,我们才能看到孔子的真面目。孔子在世时,一辈子都是个普通人。因此只有将他当成普通人,我们才能看到孔子伟大的地方。

所有熟悉孔子事迹的读者都会发现本书作者,在叙述孔子的教诲及故事时,擅自做了无数的更改或添加。本书作者,在不违背孔子的精神下,做这些变更是有两个不得己的原因,第一,是为了让西方的读者能接受孔子的学说。因为中文的逻辑要求较松散,由文言文直译成英文,往往由于缺乏逻辑而很难让西方人接受。第二,是在作者个人的阐释之下,以一个普通人的立场出发,恢复孔子的原意。因此本书中所叙述的故事只能以虚构的小说看待。

作者:林文聪
西元2011 年四月着于美国宾州。

本书的英文版在美国的版权登记号码为:TXU1-756-181
本书的版权为作者所有。本书的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或流传。如有翻印或流传的必要,请务必先写信给作者,取得作者的同意。作者的地址为

Wen T. Lin
840 Tennis Ave.
Ambler, PA 19002
USA
E-mail: wen.lin.ambler@gmail.com

全书下载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