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18)

中医师 朱木通
  1. 脑神经过劳之偏头痛
    年龄性别 周君,作家,男,30岁,体质虚弱,屡患感冒伤风,感冒时唯恶寒而未尝发热,一般症候为全身疲惫而嗜卧。年中必患感冒多次,症状大都如是。每一次感冒大都卧床十余日始能起床工作,如此既成为常习症状。周君多年留学日本,在生活条件及习惯上均无法服用中药,归台后亦复如是,所以与中药无缘。初秋又患感冒,症状一如从前而无少异,卧病后之翌日,适由其友人之介绍求我治疗。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霍然。自是笃信中医,凡有疾病皆嘱我主治,大抵以前方,或随证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之类为出入。大都能收预期效果。
    发病情形 忽然头痛(在头顶骨之位),痛点有灼热感,此外并无感冒征候。
    脉象及症候  
    用药 桂枝加葛根汤
    结果 连服三日全无少差。
    第四日以用脑过多为构想,转用香芎汤,一帖即愈十之七八,二帖而全治。
    五日后途中相遇询之始知头痛尽除。
    备注 按张子和“儒门事亲”之香芎汤是将中藏经之香芎汤再加入桂枝薄荷者,统治一切头风;相当于今日之正头痛及偏头痛之类。
    关于此方之解释以浅田宗伯最为简明扼要,兹翻译如下以供参考;
    “此方原本中藏经之香芎汤,但经张子和加入桂枝薄荷,其工夫则高出一层,治偏头痛有奇效。倘此症而兼肩背强急而痛者,用本事方之钩藤散佳。”(方函口诀)
    又按浅田宗伯推奖之钩藤散,出本事方,其主治为“肝厥头晕”。肝厥二字很难用现代术语解释,姑且省略。不过,依其原文;治痫症之人,气逆甚而头痛眩晕,或肩背强急、眼目赤、心气郁塞。其处方;钩藤、橘皮、半夏、麦冬、茯苓、人参、菊花、防风、石膏、甘草、生姜共十一味,但此方我未曾运用过,成绩如何不敢下断语。

  2. 感冒自汗微恶寒而不能发热之老妇人
    年龄性别 女,60+岁,中等身材,外观上虽不见得何等衰老,但从其苍白之颜色及缓慢之行动看来,十之七八可推定属于阴虚证。
    发病情形 以感冒求诊。
    脉象及症候 自云感冒已五六日,虽服西药及注射皆无稍差。然症状亦不甚烈。继又说,此种症状是平素患有感冒时皆如是经过,此次也是同样。尤其特殊者就是任何大病未尝发热。因此,自己知道身体已经虚弱之极。现在除鼻水之外但觉全身疲倦沉重、头眩、幽微恶寒而溶浩然自汗不息。据云感冒年必数发,发则十余日始愈。患者颜面稍现轻微浮肿,手足及全身皆不温暖,脉微细而弱,大小便无异变。
    用药 桂枝加黄耆附子汤
    结果 一帖全身恢复温度而汗止,诸症状一扫而尽。翌日再诊时自云服药头脑豁然开朗而各病象若失;且云平素服药未有如此之速效也,再服一剂遂废药。
    备注  
    桂枝加黄耆附子汤:黄耆、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附子

  3. 重症肝硬变兼胆结石
    年龄性别 男,37岁,英语老师。
    发病情形 二年前以肝硬变兼胆结石之病名,经当地XX内科医院治疗二个多月,据云既已痊愈。今年一月初突然旧病再发,症状与二年前类似而更为严重,仍托前医治疗十余日而每况愈下。乃转省立病院,虽经各科医生会同治疗亦无寸效,最后宣告必须上台北台大医院或可有办法(开刀手术)。
    脉象及症候 兹将二年前旧病之症状综合详记如下;
    心窝部、胸胁、季肋部、腹部、膨满紧张、挛急硬结急痛,上冲、呼吸欲绝。胸腹急痛时如瘤肿冲动,口苦咽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而黄,因此日夜不眠,呕吐呕逆。
    当急痛时即以镇痛剂注射,随注随止,旋即再痛,日必数次。
    就中最为棘手之问题是呕逆。据云二年前症状如上述,但没有呕吐呕逆。
    此次兼有呕逆之猛烈,虽动员各种镇呕剂皆无效,点滴不能容纳,以致营养不良、体力疲乏,濒于全身虚脱。经省立病院采取大剂葡萄糖(点滴)频频补给, 但是因为葡萄糖关系以致全身浮肿,惟葡萄糖排泄后则虚脱状态又现。
    用药 考虑后,先以镇呕止吐为急务,乃投以安中散(粉末)二包隔二小时顿服以观其后。
    结果 本来不分水、药入口即时呕吐、呕逆、疼痛,点滴不存。不料服安中散竟然容纳,旋则入睡。
    翌日,身心颇觉轻松,呕吐如忘,胃口稍开,略进鲜牛奶。
    至此既有信心,乃将预购之火车票转售他客,与其夫人相偕来访。自云呕吐已止,胸协苦满、充塞感略减,至于急痛亦大减。至此呕逆之大难关既已突破矣,遂以预先计划之小柴胡汤投之,凡十余帖,病象大减,大便正常,小便亦顺调而清。
    转用延年半夏汤继续服用至3月6日痊愈,元气与未病前相同,遂停药。
    备注  
    安中散:肉桂、牡蛎、甘草、砂仁、良姜、延胡索(玄胡)、小茴香 (加茯苓)

  4. 上冲头眩胸协苦满
    年龄性别 女,57岁,农家妇人,体格细长,属于筋骨型,皮肤粗糙甲错,然筋肉不甚弛缓。
    发病情形 平素患头重头眩之症,荏苒年余,近月来症状加剧。
    脉象及症候 头重眩晕之甚,此外则屡屡上冲。现在更兼口苦、胸中痞满。
    用药 半夏厚朴汤合柴胡姜桂汤
    结果 一剂遂无消息。二个月后介绍邻人来诊,自云上述疾病仅服一帖则诸症爽然若失,迄今二月余健胜于常。
    备注 依据上述症候群;头眩上冲,该当于半夏厚朴汤证之奔豚气之轻者。而口苦、胸中痞满则属于柴胡配剂之方。又以本患者属于虚证型,柴胡配剂者当以柴胡姜桂汤为适合。
    半夏厚朴汤: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柴胡姜桂汤: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天花粉、牡蛎、甘草

  5. 子宫周围炎
    年龄性别 女,38岁,平素体质虽非十分强健,但亦非虚弱,本年正月患盲肠炎 ,经我用桃仁承气汤及肠瘫汤一星期全治。
    发病情形 四月于左脐上发生急痛,聘黄XX内科往诊,经注射施药二日,疼痛愈剧(当时被诊断为胃炎),遂嘱我往诊。此患者平素大便数日一行。
    脉象及症候 患者虽不发热,但感恶风。疼痛在左脐上,下迄左小腹。虚胀、充满瓦斯,有轻度腹鸣及蠕动感,按之绵软而空虚,且作鼓音。据云有呕气。此外无头痛体疼之症。
    用药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大黄极轻)。
    结果 是夜下痢三四次,痛仍无少差。乃托原来之西医再注射镇痛剂,但仍不止痛。翌日再请我往则疼痛下移于子宫,遂决定以子宫周围炎治之。投以正气天香汤 ,一剂则频频放屁而疼痛大差,翌日月经来。连服四剂疼痛若遗唯感小腹胀满,第五日加大黄,此为四日来不大便之故也。
    备注 按正气天香汤据浅田宗伯之勿误药室方函记载;此方出“医学纂要”,治一切妇人诸气,或上凑心胸,或玫胁肋(据玉机微义云此下当有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寒热往来等字句)。浅田谓此方为气剂之总司。所以统治诸气作痛。或因气滞而致血亦不行之月经痛,皆有应用之机会。
    虽然,本方统治诸气作痛,但我的经验大都为子宫炎、子宫近部炎、 卵巢炎者居多。至于头痛呕吐则很少遭遇也。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大黄

  6. 小儿肠炎、四逆汤与白头翁汤之区别
    年龄性别 男,9个月。
    发病情形 当六个月时,患急性肠炎,发热下痢,日夜十余行,历经各小儿科医生,大抵以氯霉素、盐水注射而已。然而下痢不稍差。但荏苒三月余,热已退,下痢依然,而日渐衰弱、苍白,乃名之慢性肠炎。
    脉象及症候 原来其父本籍丰原,随父母来嘉居住,在故乡祖父亦为中医,闻讯乃付来处方一剂,函命其依法服用,据云是白头翁汤加槟榔诃子。
    配药服用,向晚服初煎,须臾下痢更甚,据说约一小时下痢十余行,至晚上九时左右,不计其数。此时举家恐惶,不知所措,嗣由同事之介绍请我往诊。

    患儿衰弱之甚,苍白中呈浮肿。腹膨满、微热、口渴、下痢粘液便、尿多而白、手足厥冷、脉微细。
    对此证,我认为是“少阴利”,应用四逆辈之附子干姜,反以苦寒白头翁、黄连、黄柏之白头翁汤,所以,适得其反,宜其下痢更甚也。
    用药 用“四逆辈”之茯苓四逆汤。
    结果 是夜十时左右服药,旋睡去。翌日全日排有形便共四次。第二日原方,排正常便二次,身体同复暖和、活泼。第三日依然用原方,于是痊愈停药。共计仅服三帖。
    备注 按四逆汤与白头翁汤,皆出金匮要略痢疾门。前者为辛热药,治寒痢;后者为苦寒药,治热痢。寒热之别,悬若云泥,中医临床家必须铭记也。
    此例始误于长期使用氯霉素,由阳证而成为阴证,衰弱。
    最后以一剂白头翁汤,几乎不可收。不过,其祖父所以拟此方者,只凭传闻而已,所谓“隔海问病”,情有可原。仲师曰:“问不厌其详”,盖戒其不可轻易拟方也。
    茯苓四逆汤:茯苓、甘草、干姜、人参、附子

  7. 肝病兼肾病与柴胡姜桂汤
    年龄性别 女,65岁。
    发病情形 有胃下垂,半月前忽然发热,同时腹满、疝痛、浮肿,乃请省立病院高医师往诊。盖患者之女儿曾经服务于该院为护士,同事间交情不错,所以随请随到。
    据云当时高医生未曾诊出病名,仅以葡萄糖一针敷衍了事,而病状依然。于是转X医院, 经X博士诊为肝炎,并发肾脏炎。几经应急治疗,腹膨满旋消旋胀。乃于昨夜用泻便剂,排出少许粘液便,热退。可是泻便后,一切症状转为复杂而危殆,遂由其妯娌转嘱我往诊。
    脉象及症候 患者坐卧转侧必需家人扶持,状颇樵摔疲倦苦楚,呻吟。
    体质瘦小、贫血、熏黄、皮肤干燥,外观上颇似痨癠。颜面及下肢浮肿。腹膨满压痛,如覆釜状,但弛缓绵软、空虚、鸣动,按之瓦斯充满。
    舌干燥而赤肌无苔、手足温、身微热、脉弦迟。
    主诉;全身疲惫、沉重、体疼、头痛、口苦、口干、嗜热饮、胸协苦满、心悸、呕不止、季胁下(右)压痛、头汗、便秘、小便短赤、不食、不眠。
    就中以不眠及精神恐怖为重要;每因眼合,则见妖魔鬼怪。惊惶失措,精神不安。屡屡谵语。
    用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结果 服药后,呕吐止,口干除,头眩、心悸差,腹满痛减,头汗亦止,睡眠佳。最显效者为浮肿尽消、大便通,其他亦差。
    翌日来诊,可以乘三轮车,由其儿媳扶持。自云所苦去大半。唯腹满未甚消。第二、三日,不兼三轮车而由其儿媳以机车载其来诊。原方。
    备注 在这一复杂严重危病之中,初诊时,我“问不厌其详”,将各种症状分别加以整理,而发见“主证”在于“柴胡汤证具”(伤寒论),虽然经过误治,但临床所见“柴胡证仍在”(伤寒论)。于是,我决定从柴胡汤中找出答案。
    但柴胡汤中,有实证、虚证之别。实证者大柴胡汤,患者虽“便秘”、“腹满”、“呕逆”,但体质老衰、虚秘、虚满,是不适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是实证之剂,也不适合。
    至于小柴胡汤,属于“和解之剂”,在此危急之际,有“缓不济急”之嫌。
    最后乃于虚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着眼;脉弦迟、大便虚秘、腹虚满、头汗等等。所以用此方者,重用在于辛温之桂枝、辛热之干姜。古人所谓“棘手着文章”, 此之义也。
    第四日,自云已无所苦楚,要求置全力于胃症状。
    第五日、六日,为应其要求而转用厚朴温中汤,再转安中散料加茯苓。胃症状亦稍愈,食欲稍退,而全身血色亦佳,唯大便仍不太畅通。
    第七日忽以电话要求急诊;突然恶寒战栗、高热、呕逆、大渴、腹满痛、肢节痛、赞语妄言、脉浮弦。知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太阳下),依伤寒法,转用柴胡桂枝汤。一帖“太阳与少解,而各症状俱除,此方共服三帖。
    十一日,回复柴胡桂枝干姜汤。各种症状可以说大部痊愈。自初诊至停药共计十四帖。
    当时我对此严重危殆之例,颇感复杂纷纭,但经过考虑,则本患者之中心“证”,始终不离“柴胡汤证具”。以此,一开始使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一剂见效如桴鼓。其间如忽然恶寒战栗、高热,也不过是伤寒论中之“并证”而已。因此,据伤寒论条文““太阳与少阳并病”,转用临时性之柴胡桂枝汤,一剂病除,三剂全治。
    对此种大病、危病,盖在治疗过程中,皆依据伤寒论原则“证”,按步就班,故能轻而易举,于短短十四、五日间收到显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天花粉、牡蛎、甘草